浏览完整试题古代基于“礼”而出现的建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整个建筑形制本身看作是‘礼’制的内容之一”;另一种是“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来的‘礼制建筑’”。前者以民居、宫殿和都城等为主要代表,这类建筑具有居住、朝政和防御等功能,形制和布局受“礼”的内容影响,但“礼”的内容仅仅是其功能之一,而非全部;后者是以祭祀、纪念、教化等为目的而建制的建筑物或其附属设施,如宗庙、祠堂、社稷、明堂以及墓葬等,“礼”是其全部内容,因而被称为“礼制建筑”。这种因为“礼”的需要而出现的“礼制建筑”,是一种带有特定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建筑形态,也正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社会秩序,保证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载体或是工具。 坛、庙作为礼制建筑的一种,其建置源于“吉礼”中的“祭礼”。作为祭祀性的礼制建筑,坛、庙主要用于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宗神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坛,祭场也。”古代很早就有在郊外设坛祭祀天地的记载。《逸周书》曰:“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与食。”为了与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诸神沟通和交流,祭祀活动一般露天举行,这种仪式和习俗从先秦一直持续到明清,反映出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上的寄托。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一般而言,坛祭用于祭祀自然神(一部分次要的自然神,人格化后亦可用庙祭),表达古人对日月天地的敬畏和崇拜之情。人文神祇则多用庙祭。《说文解字》有言:“庙,尊先祖貌也。”可见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专为尊崇祖先而建造的建筑体。先秦时期,宗法制的背景之下,许多重大仪式亦在庙中举行,如在宗庙中宣读天子对诸侯的册命文书,庙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地位也日益巩固。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逐渐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并成为正统思想,儒家“礼”的理念对建筑的形式、内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坛、庙建筑的功能也由对自然的崇拜转入对人和礼教的崇拜,由对天地神的崇拜转入对人间帝王、封建等级伦理的崇拜,从而具备了为封建统治者高高在上专治独断的统治天命化、合法化的教化功能。例如,北京太庙内重庙墙之深宽比是九比五;内重、外重庙墙的宽度比也是九比五,暗示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坛、庙的作用除了体现天命观,把自然人格化外,还承载着以“安邦守土”“立教化民”和“丰衣足食”为中心的信仰体系。信仰是礼的基础,礼是信仰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以礼和信仰互为支撑的文化体系。坛、庙这种礼制性建筑就显露出一种强烈的信念与意志:祈望得到天神、地祇等神明的庇佑和赐福,表达对日月、山川等的敬重、仰慕和崇拜。 (摘编自李玲《论儒家“礼”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某一时期,中国民众对本土老旧建筑工艺多抱有鄙夷之态,城市原有的风貌也遭到了西式建筑的入侵。 B. 对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建筑物进行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有助于唤醒社会保存古建筑的意识。 C. 作为祭祀性的礼制建筑,坛、庙在祭祀对象上有着严格的划分:坛用来祭自然神,庙用来祭祖先。 D. 以民居、宫殿等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在发挥居住、朝政等功能的同时,也显现出受“礼”影响的一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这难以抵挡的破坏旧建筑的狂潮,梁思成持有悲观态度,因为他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是无法避免的。 B. 在梁思成看来,我们仅仅考虑如何保护古建筑很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将来如何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 C. 古代基于“礼”出现了两类“礼制建筑”,二者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它们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D. 秦汉以后,坛、庙建筑的功能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在建筑形式上始终保持着先秦时期的风格特点。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史记·礼书》载:“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以为典常。” B. 《新论》载:“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 C. 《独断》载:“祠南郊,祀毕,次北郊,又次明堂、高庙、世祖庙,谓之五供。” D. 《管子》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4. 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进行春季祈、夏至祈雨、冬至祭天等仪式的重要场所。请结合材料,谈谈天坛为什么被称为礼制建筑的标本。 【答案】1. C 2. B 3. D 4. ①举例论证,举先秦在庙中举行重大仪式的例子,论证庙的功能在扩大。(举文中其他例子也可) ②引用论证,引用《荀子·礼论》中的话,论证儒家的“礼之三本”的内涵。(引用许慎《说文解字》论证庙、坛的作用也可) ③因果论证,用宗庙、祠堂等作为支撑,论证了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来的建筑被称为“礼制建筑”的原因。 5. ①天坛作为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具有祭祀、纪念以及教化等多重社会功能,是典型的“礼制建筑”。 ②天坛在历史上主要承载着祭祀天地诸神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之情。 ③天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让其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天命化、合法化的依据。 ④天坛体现的是以“安邦守土”“立教化民”和“丰衣足食”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建筑文化为核心,通过双文本互补呈现传统建筑的现代困境与文化价值。材料一以忧患意识剖析西化浪潮下古建消亡的危机,强调抢救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的辩证关系;材料二则从儒家礼制切入,揭示坛庙建筑“天人合一”的政治伦理内涵。两则材料共同构建起“技术-艺术-礼制”的三维阐释框架,既展现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厚度,又凸显其在当代文化认同中的精神坐标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有着严格的划分”错误。由原文“一般而言,坛祭用于祭祀自然神”“一部分次要的自然神,人格化后亦可用庙祭”“人文神祇则多用庙祭”可知,二者在祭祀对象上的划分并不算严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