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台州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保密★考试结束前
六校联盟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2025.04)
高一语文试题卷
命题:温岭市箬横中学(叶凯瑶)临海市第六中学(许蓓蕾)
审题:临海市杜桥中学(金莉莉)
考生须知:
1.考试范围:必修下册第1-5单元+古诗词诵读4首
2.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避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创新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
材料二
《荀子·礼论》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古人认为:天地,是生命产生的根本所在;祖先,是同一族类的根本所在;君主与老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这即是儒家所谓的“礼之三本”,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在儒家看来,“礼”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有序的宇宙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准则。


浏览完整试题古代基于“礼”而出现的建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整个建筑形制本身看作是‘礼’制的内容之一”;另一种是“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来的‘礼制建筑’”。前者以民居、宫殿和都城等为主要代表,这类建筑具有居住、朝政和防御等功能,形制和布局受“礼”的内容影响,但“礼”的内容仅仅是其功能之一,而非全部;后者是以祭祀、纪念、教化等为目的而建制的建筑物或其附属设施,如宗庙、祠堂、社稷、明堂以及墓葬等,“礼”是其全部内容,因而被称为“礼制建筑”。这种因为“礼”的需要而出现的“礼制建筑”,是一种带有特定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建筑形态,也正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社会秩序,保证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载体或是工具。
坛、庙作为礼制建筑的一种,其建置源于“吉礼”中的“祭礼”。作为祭祀性的礼制建筑,坛、庙主要用于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宗神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坛,祭场也。”古代很早就有在郊外设坛祭祀天地的记载。《逸周书》曰:“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与食。”为了与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诸神沟通和交流,祭祀活动一般露天举行,这种仪式和习俗从先秦一直持续到明清,反映出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上的寄托。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一般而言,坛祭用于祭祀自然神(一部分次要的自然神,人格化后亦可用庙祭),表达古人对日月天地的敬畏和崇拜之情。人文神祇则多用庙祭。《说文解字》有言:“庙,尊先祖貌也。”可见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专为尊崇祖先而建造的建筑体。先秦时期,宗法制的背景之下,许多重大仪式亦在庙中举行,如在宗庙中宣读天子对诸侯的册命文书,庙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地位也日益巩固。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逐渐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并成为正统思想,儒家“礼”的理念对建筑的形式、内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坛、庙建筑的功能也由对自然的崇拜转入对人和礼教的崇拜,由对天地神的崇拜转入对人间帝王、封建等级伦理的崇拜,从而具备了为封建统治者高高在上专治独断的统治天命化、合法化的教化功能。例如,北京太庙内重庙墙之深宽比是九比五;内重、外重庙墙的宽度比也是九比五,暗示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坛、庙的作用除了体现天命观,把自然人格化外,还承载着以“安邦守土”“立教化民”和“丰衣足食”为中心的信仰体系。信仰是礼的基础,礼是信仰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以礼和信仰互为支撑的文化体系。坛、庙这种礼制性建筑就显露出一种强烈的信念与意志:祈望得到天神、地祇等神明的庇佑和赐福,表达对日月、山川等的敬重、仰慕和崇拜。
(摘编自李玲《论儒家“礼”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某一时期,中国民众对本土老旧建筑工艺多抱有鄙夷之态,城市原有的风貌也遭到了西式建筑的入侵。
B. 对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建筑物进行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有助于唤醒社会保存古建筑的意识。
C. 作为祭祀性的礼制建筑,坛、庙在祭祀对象上有着严格的划分:坛用来祭自然神,庙用来祭祖先。
D. 以民居、宫殿等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在发挥居住、朝政等功能的同时,也显现出受“礼”影响的一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这难以抵挡的破坏旧建筑的狂潮,梁思成持有悲观态度,因为他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是无法避免的。
B. 在梁思成看来,我们仅仅考虑如何保护古建筑很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将来如何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
C. 古代基于“礼”出现了两类“礼制建筑”,二者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它们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D. 秦汉以后,坛、庙建筑的功能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在建筑形式上始终保持着先秦时期的风格特点。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史记·礼书》载:“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以为典常。”
B. 《新论》载:“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
C. 《独断》载:“祠南郊,祀毕,次北郊,又次明堂、高庙、世祖庙,谓之五供。”
D. 《管子》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4. 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进行春季祈、夏至祈雨、冬至祭天等仪式的重要场所。请结合材料,谈谈天坛为什么被称为礼制建筑的标本。
【答案】1. C 2. B
3. D 4. ①举例论证,举先秦在庙中举行重大仪式的例子,论证庙的功能在扩大。(举文中其他例子也可)
②引用论证,引用《荀子·礼论》中的话,论证儒家的“礼之三本”的内涵。(引用许慎《说文解字》论证庙、坛的作用也可)
③因果论证,用宗庙、祠堂等作为支撑,论证了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来的建筑被称为“礼制建筑”的原因。
5. ①天坛作为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具有祭祀、纪念以及教化等多重社会功能,是典型的“礼制建筑”。
②天坛在历史上主要承载着祭祀天地诸神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之情。
③天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让其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天命化、合法化的依据。
④天坛体现的是以“安邦守土”“立教化民”和“丰衣足食”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建筑文化为核心,通过双文本互补呈现传统建筑的现代困境与文化价值。材料一以忧患意识剖析西化浪潮下古建消亡的危机,强调抢救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的辩证关系;材料二则从儒家礼制切入,揭示坛庙建筑“天人合一”的政治伦理内涵。两则材料共同构建起“技术-艺术-礼制”的三维阐释框架,既展现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厚度,又凸显其在当代文化认同中的精神坐标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有着严格的划分”错误。由原文“一般而言,坛祭用于祭祀自然神”“一部分次要的自然神,人格化后亦可用庙祭”“人文神祇则多用庙祭”可知,二者在祭祀对象上的划分并不算严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梁思成持有悲观态度,因为他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是无法避免的”错误。由原文“幸而同在这时代中……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可知,梁思成对此并未持悲观态度。
C.“两类‘礼制建筑’……它们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错误。由原文“古代基于‘礼’而出现的建筑有两种类型……另一种是‘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来的‘礼制建筑’”,这说明“民居、宫殿和都城等”并非“礼制建筑”,只有第二类“宗庙、祠堂、社稷”等才是“礼制建筑”,而只有“礼制建筑”才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而非所有基于“礼”的建筑。
D.“始终保持着先秦时期的风格特点”错误。文章只是说秦汉以后,坛、庙建筑的功能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提到在建筑形式上始终保持着先秦时期的风格特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儒家之“礼”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影响,重点是围绕“礼制建筑”的起源、功能变化等内容展开的。
A.“封太山”指在泰山上筑坛举行祭天大典,与材料二中“礼制建筑” 祭祀功能相符。
B.体现了古代建筑受“礼”的观念影响,蕴含着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属于礼制建筑。
C.提到的“明堂”“高庙”“世祖庙”属于礼制建筑。
D.主要是在讲都城的选址原则,与“礼”关联性不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由原文“先秦时期,宗法制的背景之下,许多重大仪式亦在庙中举行,如在宗庙中宣读天子对诸侯的册命文书,庙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地位也日益巩固”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举先秦在庙中举行重大仪式的例子,论证庙的功能在扩大。
②由原文“《荀子·礼论》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引用《荀子·礼论》中的话,论证儒家的“礼之三本”的内涵。由原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坛,祭场也。’”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论证了庙、坛的作用。
③由原文“后者是以祭祀、纪念、教化等为目的而建制的建筑物或其附属设施,如宗庙、祠堂、社稷、明堂以及墓葬等,‘礼’是其全部内容,因而被称为‘礼制建筑’”可知,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手法,用宗庙、祠堂等作为支撑,论证了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来的建筑被称为“礼制建筑”的原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后者是以祭祀、纪念、教化等为目的而建制的建筑物或其附属设施,如宗庙、祠堂、社稷、明堂以及墓葬等,‘礼’是其全部内容,因而被称为‘礼制建筑’”可知,古代基于“礼”出现的“礼制建筑”是以祭祀、纪念、教化等为目的而建制的建筑物或其附属设施。天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进行春季祈、夏至祈雨、冬至祭天等仪式的重要场所,其主要功能为祭祀,这符合“礼制建筑”中祭祀性建筑的特征。
②由原文“坛、庙作为礼制建筑的一种,其建置源于‘吉礼’中的‘祭礼’。作为祭祀性的礼制建筑,坛、庙主要用于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宗神灵”可知,坛、庙主要用于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宗神灵。天坛作为坛类建筑,在历史上主要用于帝王祭祀天地诸神,人们通过在天坛举行盛大而庄严的祭祀仪式,表达对日月天地等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③由原文“坛、庙建筑的功能也由对自然的崇拜转入对人和礼教的崇拜,由对天地神的崇拜转入对人间帝王、封建等级伦理的崇拜,从而具备了为封建统治者高高在上专治独断的统治天命化、合法化的教化功能”可知,秦汉以后,坛、庙建筑的功能由对自然的崇拜转入对人和礼教的崇拜,由对天地神的崇拜转入对人间帝王、封建等级伦理的崇拜,从而具备了为封建统治者高高在上专治独断的统治天命化、合法化的教化功能。天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让其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天命化、合法化的依据。
④由原文“坛、庙的作用除了体现天命观,把自然人格化外,还承载着以‘安邦守土’‘立教化民’和‘丰衣足食’为中心的信仰体系”可知,天坛体现的是以“安邦守土”“立教化民”和“丰衣足食”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檐滴及远山木叶
魏邦荣
秋天雨夜,再读宋人欧阳修的《秋声赋》,读出不同于以往的人生况味。
欧阳修作此赋时五十三岁,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他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秋风摧折的悲凉,由草木推及被愁思困扰的人们,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并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反思自省。人要有悲天悯人之情怀,还须精进道德之修为,这或许是这篇赋胜出同类题材作品的缘由吧。
①赋作中书童有几句应答,颇有意味:“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星空在天,秋声在树,这不正是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故园吗?
关于故乡,一千个人的心里可能有一千种模样,但有一种记忆或许是相通的,那就是陪伴自己一路走来的平凡草木。
汪曾祺先生在《我的家乡》一文里写道:“我小时常凭栏看西面运河的船帆露着半截,在密密的杨柳梢头后面缓缓移动,觉得非常美。”在《香港的高楼与北京的大树》一文里感叹:“没有乔木,是不成其为故国的……北京有大树,北京才成为北京。”
我们不能轻看了那些或隐于巷陌、或偏居山野的古树,它们看似沉默无言,其实是一部部活着的历史,是一个个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我到一个地方出差或旅行,大多是要逛逛那里的古镇老街,看看古树,转转书店,尝尝小吃,听听方言,因为其间有从悠长岁月里走来的人间烟火,有当地人心中柔软的民间故事。
记得年少时读古龙的武侠小说,被一个叫“花满楼”的人物所吸引。其人自幼双目失明,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他常常临风而立,感受远山木叶传来的清香,聆听春天花朵绽放的声音,练就了“流云飞袖”“闻声辨位”的武功。我心里存着一分好奇:这个宽和善良的武功高手,为何一直要敞开着自己小楼的大门?
人到中年,走的地方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逐渐明白了花满楼的用意。其实,许多人有关故园的梦境里,都住着一片片远山木叶,也曾住着一个漂泊江湖的少年游侠。那扇永远敞开的大门,等待着一个随时回家的人。
前几天,一位在朋友圈很少发文晒图的友人回了趟山里老家,晒出秋雨里的细碎檐滴、高出院墙的繁茂老树,叹说一个离家许久的人,在一个平常的秋天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微信留言里有人调侃:“秋雨檐滴是个啥东东?”这“东东”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能懂,是生活在屋檐之下的人们,与大自然朴素直接的古老对话。在城市里,一些留有古旧民居的老街,也能看到这般天地人对话的细微场景。我多年前在隐逸于黄山下的宏村、坐落于重庆嘉陵江畔的磁器口,遇见过此类市井旧巷里的檐滴。
②我已是许久未听见这样的檐滴了。每年偶尔回趟老家,大都错过一场透彻的秋雨。可以遇见的,是屋后山前一片一片的枣林,枝叶在秋风里喧响,枣子在秋光中上色,等霜降来临,木叶渐次黄落。有时打开手机音乐,听一听古琴《半山听雨》,风声、雨声、树声都有了,但未必声声入耳。最能静下心的地方,还是在山里,在住着一些树的故园。
雨碎檐滴,风入松林,对于一个心中有故园的人,这些可能是最能牵动他们乡愁的风物了。
故乡香山,干旱少雨,栽活一棵树十分困难。当地人有句玩笑话:“怂鸟金贵得不行行,拉个屎也挑树枝枝。”意思是说,树干旱得不长叶子,只长刺。有一段时间,我借用“松风阁”命名自己的书房,希望家乡在摆脱贫困的同时,树木也能随之多起来,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不仅听得风吹麦浪,还能听到风入松林。


展开余下试题世间叫“松风阁”的地方很多。刘伯温笔下的松风阁,风格独具,令人向往:“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山风与古松,合奏出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恬淡寂寥,逍遥自在。当然,如此有境界的聆听者,一定是懂得树木性情的知音,是那些将山林草木视作精神故园的人。
我一直记得贺兰山里一位叫李同国的护林员。他出生于山东泰山脚下,十六岁时来到宁夏贺兰山,用大半生守护一方山林。一年春节前夕,我跟随他进贺兰山巡山。对山里树木的种类、沟岔的布局、山风的起停,他心里一清二楚。李同国说:“站在一处山岭上,望见林海,听见松涛,那种痛快无以言表。”我问他:“退休后还回泰山老家吗?”他笑说:③“我把树种在这里了,子女也长成了护林员,贺兰山就是我的家了!”
与一些匆忙离开故土的人相比,我是幸运的,在老家屋前的菜园里,有自己种下的一棵沙枣树。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菜园已变为平地,陪伴其侧的一棵桃树,被修路工伤了筋骨,半个树身倒伏在地。这棵沙枣树,是我与父亲从另一棵树旁移植而成,如今树冠高过了院墙。父子一起植树劳动的场景,已成为我温暖的记忆。家乡推进退耕还林,草木正在绿染山川,这里栽活一棵树不再比养活个娃娃难。
曾经有人问我,“你如何看待自己走过来的人生?”,我借用佐拉的一句话作答:④所谓丰盛生命,便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写本书。
6.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到的汪曾祺对北京大树的感慨、古龙笔下花满楼对自然的热爱、刘伯温描绘松风阁的独特,都表明他们懂得树木所承载的独特意蕴,在作者心中,他们皆是懂树木之人。
B. 本文描绘的秋雨、树木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雨、树木,既牵动着作者的情思,又启迪着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C.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仿佛读者正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观察、思考人生的独特况味,给人以真诚自然、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D. 文章巧妙运用虚实结合、时空交织的手法,既有对往昔回忆的深情缅怀,又有对当下现实的细致观照,作者以深沉的情感为线,将众多思绪巧妙串联。
7. 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书童对自然秋声的描述,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意味,这让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寻得了共鸣,仿佛找到了知己。
B. 句子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关于“檐滴”的话题,又以“许久未听见”自然引出下文自己归家时的所见所感。
C. 句子③护林员李同国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他虽远离故土,但因在贺兰山种下树木,他的子女也在此地,便将此地当作了新的家园,突出了树木赋予人的心灵归属感。
D. 句子④作者将栽树与养育孩子、撰写书籍相提并论,旨在强调栽树在人生中的关键地位,突出其对丰富生命内涵的重要意义。
8.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有关欧阳修《秋声赋》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9. 本文作者对故园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也表达了对妻子及家乡的深情。请比较两篇文章中情感表达的不同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6. B 7. A
8. ①借以强调自己从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和《秋声赋》的内容中悟出的人生况味:面对秋天不应悲恨怨尤。
②由《秋声赋》自然引到书童秋声在树的话语,进而用各种富有文化气息的树木勾连出对故园的深层思考。
③借助文学典故为文章增添典雅悠远的格调,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9. 不同点:
①本文情感更侧重于对故园宁静生活、自然风物的眷恋。情感基调较为平和、内敛,更多是对平凡生活中故乡情感的娓娓道来。
②《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就义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在对妻子深情的基础上,突出了为国家民族大义舍弃个人幸福的崇高使命感,情感更为激昂、悲壮。
原因:
①本文创作于和平时代,作者更多从普通人的生活感悟出发,抒发对故园的眷恋;
②而林觉民处于革命时期,他的情感表达受到时代使命的影响,充满为国家献身的壮志。
【解析】
【导语】文章以秋雨檐滴、远山木叶为引,融欧阳修《秋声赋》之哲思与汪曾祺笔下故园乔木之忆,交织个人生命体验与护林员李同国守望山林之志,抒写对故乡草木的深情眷恋。檐滴风声、沙枣松涛皆成精神故园的隐喻,在城镇化语境下重申自然与人文血脉相连的永恒命题,寄寓着当代人安顿乡愁的诗意路径。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B.“又启迪着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错误。文章描绘的秋雨、树木主要牵动着作者对故乡、对自然、对人生的情思,如文中提到“雨碎檐滴,风入松林,对于一个心中有故园的人,这些可能是最能牵动他们乡愁的风物了”,但并未体现启迪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雨、树木也主要是营造一种清、静、悲凉的氛围,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等情感,并非启迪积极进取精神。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A.“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意味,这让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寻得了共鸣,仿佛找到了知己”错误。句子①中书童对自然秋声的描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其独特意味在于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引发作者对故园、对平凡草木等与故乡相关记忆的联想,没有体现出“独特的人生意味”,也并非是在文学作品中寻得共鸣、找到知己。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中提到作者在秋天雨夜重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从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和赋作内容中悟出人生况味。欧阳修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反思自省”,作者借此强调自己从《秋声赋》中获得的感悟,即面对秋天不应悲恨怨尤,为后文表达对故园的独特情感做铺垫。
②作者由《秋声赋》自然引出赋作中书童“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话语,进而由秋声在树联想到故园,用各种富有文化气息的树木,如汪曾祺笔下的运河杨柳、北京大树等,勾连出对故园的深层思考,使文章过渡自然,内容丰富。
③欧阳修的《秋声赋》是文学经典,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及,借助这一文学典故为文章增添了典雅悠远的格调。同时,以经典作品引入,丰富了文章的意蕴,使文章在表达对故园情感的同时,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不同点:
①本文中,作者通过描述秋雨檐滴、远山木叶等自然风物,以及回忆与故园相关的人和事,表达了对故园宁静生活、自然风物的眷恋。文中提到“雨碎檐滴,风入松林,对于一个心中有故园的人,这些可能是最能牵动他们乡愁的风物了”,这种情感基调较为平和、内敛,更多是对平凡生活中故乡情感的娓娓道来。
②《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就义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其信中不仅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更突出了为国家民族大义舍弃个人幸福的崇高使命感。如文中所述“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情感更为激昂、悲壮。
原因方面:
①本文创作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