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市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首先,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一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次,品评作家、作品。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第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智力游戏,士子若沉迷于诗赋创作和学术研究,自然会将诗赋气和注疏气渗入八股,从而造成“破体”,因而《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浏览完整试题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材料二: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
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代“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
(节选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常通过谈文论艺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知,认为这有利于提高小说的品味。
B. 冯梦龙认为小说中描写的事情无所谓真假,只要道理“真”即可,《海游记》深化了这一观点。
C. 明清时期,八股文体有着严格的规范,士子如在创作时融入诗赋气和注疏气,就会导致“破体”。
D. 现代小说不同于古代的传统叙事文学,应力求“议论最小化”,避免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小说创作者在小说中阐发的观点,其中有一些不乏精辟之见,具有一定的价值。
B.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石头和空空道人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
C. 不管是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还是现代小说中的议论,都包含了作者的态度或看法。
D. 一个又一个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可能达成了“议论最小化”的效果。
3. 下列选项中,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 )
A. 鲁迅《祝福》: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B. 施耐庵《林教头凤雪山神庙》: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C. 蒲松龄《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
D. 卡夫卡《变形记》: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关于小说中“作者的声音”,现代小说的创作者有几种态度?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B 3. B
4. ①首先,指出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及价值。
②其次,从文艺理论和艺术功能两方面分析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③最后,概括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对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作用。
5. ①现代小说创作有一种看法倡议“让议论最小化”,认为“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等,主张让“作者声音”逐步退出小说。
②还有一种看法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应相辅相成,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在沉思和思想辩证中,发出作者的声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应力求‘议论最小化’,避免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错误。由原文“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议论最小化”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借石头和空空道人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错误。由原文“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母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括含义的能力。
B.“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属于议论。
ACD项均主要为叙述。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写“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首先指出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价值。
其次,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和第二段“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首先,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其次,品评作家、作品”“第三,传述创作技巧”,第三段“另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可知,这是从文艺理论和艺术功能两方面分析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展开余下试题最后一段“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值得学界关注”,概括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对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代‘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可知,现代小说创作有一种看法倡议“让议论最小化”,认为“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等,主张让“作者声音”逐步退出小说。
结合“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可知,还有一种看法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应相辅相成,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在沉思和思想辩证中,发出作者的声音。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①。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一一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的对住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 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 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 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 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 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 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 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8. 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展开余下试题9. 《偷砖》的结局并没有明确交代主人公的命运,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方式结束。这种留白让读者己去想象主人公的未来:他是否会因为偷砖而受到惩罚?他的生活是否会因此改善?这种开放性的结局,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丰富,也引发读者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仅是小说有留白,戏剧语言也有大量的留白之美。《雷雨》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周朴园对白中的三处“哦”,意蕴丰富,任选两处,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补充,并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这种留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
【答案】6. A 7. C
8. ①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但她看到别人家偷砖,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希望偷砖一事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
②周秉坤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后来起了疑心,开始生气。
9. 第一处“哦”:这个下人好像知道点内情,她说“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对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第二处“哦”:事情有点不对,她居然认识梅侍萍,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所知道的会不会损害我的名誉?
第三处“哦”:这件事是我内心的疮疤,我只是要让侍萍安静离开,没想到结果会这么惨烈。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啊!
效果:①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描写1988年春天A市光字片的泥泞困境,刻画了普通市民在面对公共资源时的道德选择。小说以周秉昆一家为中心,展现了在艰难环境中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周秉昆坚持正直诚信,不随波逐流,体现了传统美德的坚守。小说语言朴实,情节紧凑,通过小事件反映大主题,揭示了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错误,由“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可知,郑娟并没有否认自己是在“偷砖”。
C.“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错误,由原文“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可知,从泥泞街上搬回家的砖确实脏,有味儿是真实存在的,“喻指”之说是过度解读。
D.“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错误,“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两个儿子不情愿,是因为母亲郑娟没有放话。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光辉”错误,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主要是说天气骤然变暖,造成街道泥泞,推动下文情节的展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 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郑娟的心理。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丈夫”,说明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并且反复说“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而丈夫坚决不同意,反映出郑娟内心有着委屈和不甘,还央求丈夫“咱家也把的对住回搬几块行不行”“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说明希望自己“偷砖”的行为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
②周秉昆的心理。周秉坤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对“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他心存感激,回家后,妻子试探着说“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并且也有“偷砖”的想法,希望得到自己的认可,周秉坤对此坚决否定,说“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后来怀疑妻子“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了解到妻子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秉昆生气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1)三处“哦”的丰富作用。
第一处:周朴园问鲁侍萍是否知道梅小姐投水的事,鲁侍萍回答“不敢说”,警觉的周朴园意识到这个下人回答“不敢说”,而不是“不知道”,似乎知道她内情,但是又有所顾忌,进而可能引起周朴园会猜测这个人到底是谁?她对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第二处:鲁侍萍提到认识一个姓梅的姑娘,周朴园对此感到不安,假装镇定地叫对方“说说看”,鲁侍萍的描述“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但是与周朴园的记忆不太符合,他怀疑对方到底是谁,和当年的梅侍萍是什么关系?她了解到的这些事情,对自己是不是有损害?
第三处:鲁侍萍讲述梅姑娘“一天晚上跳的河”“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并再次强调“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揭露了当年事情的真相,此刻周朴园被触痛往事,痛苦地说“哦”,内心充满愧疚和痛苦,他的“哦”是情感爆发前的克制,既有对过去的悔恨,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2)留白的效果。
①通过简短的“哦”不断制造悬念,推动剧情发展,让读者不断猜测鲁侍萍的真实身份,更期待真相的揭晓,引发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②几次简短的台词“哦”,让读者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如鲁侍萍的隐忍,感知周朴园的警觉、猜测、痛苦等,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主动融入到剧作欣赏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
材料二:
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秦若退师,晋势已孤,不足畏矣。”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但其老不见用。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辨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