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就传统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环境来看,成人世界的要求是合理的;就个体天然成长来看,孩子的喜好是合情的。然而,当成人世界和青春世界相撞时,合理与合情激发了不合情理的结果:少年长大成人后选择出家,将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彻底抛之脑后。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描述的问题常能引发关乎当下的思考。《红楼梦》刻画了一个“异样的孩子”,展示了一个“异样心灵”的成长。 (摘编自柳岳梅《“宝玉挨打”折射出的传统家庭教育问题》) 材料二: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宝玉挨打看上去只是父子两个人的事,但反映出的却是整个贾府的事,表现了贾府防不胜防的政治危机。其中对宝钗、黛玉二人神情和话语的描写,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出二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与看法,进而体会作者独特的创作意图。 宝玉挨打后,袭人说:“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分儿。”薛宝钗的意图与袭人非常相似,但比起袭人,薛宝钗的语言、行为更加高明,这也贴合薛宝钗的身份。她来探视宝玉,手里托着一丸药,这便是薛宝钗的高明之处。此时的贾宝玉并不需要袭人式的责备,他更需要的是能缓解疼痛的药物。薛宝钗首先向袭人交代如何上药,然后询问了宝玉的伤情,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薛宝钗的一席话表露了她的想法,说完之后,书中描写其“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 林黛玉来时,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她抽抽噎噎地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一句话概括了林黛玉心中的千言万语,她既希望贾宝玉改,又希望他不改。如果贾宝玉不改,那么父子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很可能会继续激化,贾宝玉将来可能再被贾政打,甚至有打死的可能,因此,林黛玉希望他改。如果贾宝玉真的改了,从此走上了考试做官的道路,虽然符合贾政的期望,但林黛玉就缺少了一位知己,自己会更加孤独。 (摘编自吴圣哲《试析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政认为宝玉的“杂学旁收”偏离了科举仕途的正统教育目标。 B. 贾政安排宝玉结交贾雨村,其目的是培养宝玉的仕途经济意识。 C. 贾政因自身并非科举出身,对宝玉走世袭恩荫之路极度不满。 D. 宝玉挨打不只是一般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反映了贾府的政治危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宝玉抓周事件预示着教育中“天性”与“传统”的对立。 B. 贾政对北静王水溶的认可主要源于对后者才华的高度欣赏。 C. 贾政对宝玉冷笑、呼喝等表现是传统文化中尊老观念的外化。 D. 黛玉劝说的话,既是对宝玉的关心,也体现了她的矛盾心理。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宝玉“痴情”行为的一项是( ) A. 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对袭人、晴雯等丫鬟们抱有天然的尊重,宁愿自己受气,也不愿她们受委屈。 B. 贾政带清客游览大观园,命宝玉为各处景观题写匾额对联,宝玉虽屡遭父亲训斥,仍题出了“沁芳”等新雅之词。 C. 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担心,谎称“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试探宝玉是否真心,宝玉信以为真,急得几乎疯狂。 D. 宝玉被骗与宝钗成婚,黛玉在潇湘馆含恨而终,宝玉得知真相后“疯癫更甚”,哭喊“林妹妹!你等等我!”,甚至欲寻短见。 4. 材料一中的画线句提出了“合理”与“合情”的矛盾,宝玉挨打事件如何体现“合理”与“合情”的冲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班级同学排演课本剧《宝玉挨打》参加校园艺术节活动,你是否认可下面这句改编后的台词?请结合材料和《红楼梦》原著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自食其果!”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合理:贾政打宝玉符合儒家文化主导的教育理念,他要求宝玉遵循仕途经济、维护家族地位和体面。②合情:宝玉喜欢自由阅读、与蒋玉菡交往等行为,符合孩子成长的天然个性(喜好)。③冲突:贾政以社会规则压抑宝玉的天性,这种压抑导致宝玉用更叛逆的行为来对抗。 5. 不认可。①宝钗带药来并询问伤情,表示目的是关心及缓解伤痛,可见其处事圆滑,虑事周全,改编后的台词是幸灾乐祸和责骂,不符合她待人接物的逻辑。②宝钗说完话后,脸上显示出了害羞的神情,改编后台词的泼辣风格与此不符。③宝钗是大家闺秀,性格稳重平和,恭顺体谅,改编后的台词直白尖刻,有训斥意味,不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事件为核心,从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材料一深刻揭示了传统儒家教育理念与个体天性发展的冲突,展现了贾政代表的成人世界规范与宝玉的“异样心灵”之间的尖锐矛盾。材料二则通过宝钗、黛玉的不同反应,折射出封建礼教下的人际关系复杂性。两则材料共同构成对封建家族教育制度的批判性思考,体现了经典文学对现实问题的永恒观照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对宝玉走世袭恩荫之路极度不满”错误,材料一表明贾政内心对自己非科举出身有潜在遗憾,但他对宝玉的期望是走科举仕途,而非对宝玉走世袭恩荫之路极度不满。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主要源于对后者才华的高度欣赏”错误,文中并未提及贾政对水溶的“才华”有“高度欣赏”,其认可的核心是基于家族关系和社交对宝玉仕途的潜在帮助,而非单纯的才华赏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符合“痴情”定义。宝玉对丫鬟的尊重打破了等级观念,体现了“体贴万物”“生命平等”的核心特质,属于材料一所指的“痴情”行为。 B. 不符合。此行为主要体现宝玉的文学才华和反抗父亲权威的态度,未直接涉及“体贴万物”或“平等观念”,与“痴情”的核心定义无关。 C. 不符合。宝玉的反应源于对黛玉的个人情感,属于爱情层面的执着,而非材料中强调的 “无等级、无贵贱”的“体贴万物”,范围较窄。 D. 不符合。此行为同样是针对黛玉的个人情感爆发,属于爱情悲剧的反应,未体现“痴情”中“平等对待所有生命”的内涵。 故选A。
展开余下试题【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 ①合理:贾政要求宝玉承袭祖风、走“仕途经济”之路,成为“于国于家有望”的继承人,这是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体现。例如,他为宝玉亲定书目、督促功课,甚至要求其结交北静王、贾雨村等官场人物,目的是让宝玉融入传统社会秩序,维护家族地位。宝玉与忠顺王府戏子蒋玉菡交往,被贾政视为触犯权贵、危及家族政治安全的行为。在贾政看来,这种交往破坏了家族与权贵的平衡,必须通过“笞挞”警戒,以符合家族利益的“合理”要求。 ②合情:宝玉厌恶科举八股,偏爱《西厢记》《牡丹亭》等“杂学旁收”,并在花鸟山水题咏中展现文采。这些行为是青少年对自由精神世界的探索,符合个体天性中对趣味与创造力的追求。 ③冲突:贾政代表的成人世界以“家族繁盛”“社会功利”为核心,而宝玉的青春世界追求“情”与“真”。这种对立在挨打事件中爆发——贾政认为“合理”的惩戒,在宝玉看来是对天性的摧残,最终导致其以“出家”的叛逆行为彻底否定成人世界的规则。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不认可。 ①与宝钗的人物性格冲突。宝钗在《红楼梦》中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性格稳重、恭顺体贴,言行始终符合封建礼教对女子的规范。她处事圆滑,善于拿捏分寸,即使对宝玉的行为有所不满,也会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例如原著中宝玉挨打后,宝钗探望时虽提及“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但语气中更多是关切而非责骂,更不会说出“活该挨打”“自食其果”这类直白尖刻、带有训斥意味的话,这与她温和隐忍的性格完全不符。 ②与原著情节中的行为逻辑矛盾。原著中宝玉挨打后,宝钗是第一个带药探望的人,她的核心目的是表达关心并缓解宝玉的伤痛。她甚至因担心被人察觉心意而显得“娇羞怯怯”,言行举止处处透着谨慎与含蓄。若说出“活该挨打”,既不符合她前来探望的初衷,也与她 “虑事周全”的处事风格相悖。 ③违背封建礼教对贵族女子的身份要求。宝钗出身名门,深受封建礼教熏陶,其言行必须符合贵族女子的端庄得体。“活该你挨打”这类台词带有明显的幸灾乐祸和指责意味,属于泼辣粗鄙的语言风格,与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大家闺秀身份严重不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血脉 阿来 我的故乡行政上属于四川,习俗及心理属于西藏。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藏族聚居的山间村落。这个村落就是我的故乡。 但不是爷爷的故乡。 爷爷是汉族人。 我是这个汉族爷爷的藏族孙子。 我是一九五〇年出生的。出生时我的名字叫多吉,这是一个常见的藏族男孩或男人的名字。那时,我还没有汉名。我出生的这一年,川西藏区解放。 在隔村子十多里的刷经寺,成师成团的解放军在那里聚集。爷爷在面对解放军后勤部长接二连三针对他身份的问话时,也只是伸伸长脖子,咽了口口水,没有说话。部长以为爷爷是一位不会汉语的藏族老头。 一次,通司译错了后勤部首长的指令,支前队本该往东却往西,走了一天一夜,爷爷才用生涩的汉语对领头的人说,他们走错了方向。领队的人这才知道爷爷是汉人,才没有把三门迫击炮和几百发炮弹送给敌方,回到基地,爷爷得到好大一张奖状。 那些事情都发生在我出生那年。村里人才说:那个人是我们的人了。“那个人”就是我爷爷,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有一天,他像是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在村子的小广场上突然出现。起初人们以为他是个哑巴,两年后,爷爷突然开口,用的就是村子里人们通用的藏族乡音。经年累月后,爷爷已经无法流畅地用汉语来思维和表达。之后,他和出身藏族的奶奶生下父亲,父亲和母亲又生下我,他都没有再离开过这个村子。穿着当地人的衣服,说着当地人的语言,吃着一样的粮食。 过一年,草原上的仗已经打完了。隔我们村十多里的刷经寺已经变成了一个新镇子。去过刷经寺镇的人回来说,政府就要派人来到村子里建一所学校,而且是汉文学校。爷爷兴奋得搓着手指说:“那真是太好了。”这是确切的消息,村里已经在替未来的学校寻找地方了。 晚上,一家人在一起议论上学的事情。爷爷摸摸我的头:“该给他取个名字了。” “多吉不是有名字吗?” “可是多吉没有汉族名字。”听到爷爷这么说,父亲就不再言语了。于是,爷爷就把身子转向我,他慈祥的目光顷刻间就变得十分严厉了:“听着,我要叫你的汉族名字了。你上学的名字,亚伟。” 爷爷还会拦住人家说:“我家亚伟要上学了。” “亚——伟——是谁?”“你说谁要上学?” 爷爷只好屈服:“就是多吉。我给他取了一个汉族名字,要上汉文学校。” 在我们的期盼中,学校的老师终于来了。 她对我们笑笑。她说:“孩子们,你们好!”她肯定在哪里速成了两句藏语。 爷爷过来,把手在衣服上反复蹭过,才伸出来,一个劲叫先生,先生。先生说:“叫教师,叫同志,老乡。”“对,对!”爷爷说,“老师同志,我不是老乡,我是汉人!”老师可能正想怎么就把速成的藏语学得这么流利。爷爷一说自己是汉人,她才醒悟过来,自己和这个老乡在用汉语寒暄。老师戴一顶军帽在村里四处走动。对每一个遇见的人点头微笑,用半生半熟的速成藏话。 开学了!太阳从村子上空升起来,驱散了初秋的迷蒙雾气。我是村里唯一有大人相伴上学的孩子。所以,其他孩子就向我大声起哄。爷爷的手紧抓着我的肩头,甩也甩不开。爷爷的脸上露出前所未有的开心的笑容。我们到门口了。阳光仿佛一匹缎子做成的门帘在门上闪闪发光,那后面就是以后我的许多日子,一个接着一个。 有一天,老师向我招一招手,我立即就穿过阳光飞奔过去。 “我是要走了。”老师垂下了眼睑。她问我:“愿意去一个名叫成都的地方吗?”我点头。她就说那是她的故乡。她说着那里的一切,泪水就流下来了。 后来,我到了这个地方,就不再离开。学习研究的都是藏文化,历史,文学,等等等等。我是大都市中的知识分子,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现在我去了西藏。机窗下面,逶迤的群山皱褶中有一个小山村是我的故乡。那里,一个孤独的、骄傲的人已经死了。 飞机下降时,血往上涌。我把头顶在前一排的椅背上。低低地叫了一声:“爷爷。” 我问过父亲爷爷在医院住了多久。父亲说有四个月。“他的汉话真正讲得好了。” “我有专门写给他的信。用汉字写的。” “他看的。后来,眼睛不行了,他就把信吃到肚子里去,但他从来不说什么。” 现在我只能在心里暗叫一声:“爷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到村子后两年,爷爷能够用通用的藏族乡音和村里人交流,说明他已经成了真正的村里人。 B. 老师向“我”招手,我立即飞奔过去,这一动作既符合孩子的天性,也说明我与老师的亲近。 C. 文中多次提及“故乡”,但爷爷、“我”以及老师等不同个体对“故乡”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D. 小说结尾,我只能在心里暗叫爷爷,表现了爷爷去世后我的悲痛与怀念之情,也含有一丝愧疚。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将“我”的出生年份具体到“一九五〇”,使后文爷爷给队伍指路、村里建汉文学校等情节具有合理性。 B. “他像是从天上落下来一样”,这一夸张的表达写出了村里人对爷爷这个外乡人突然出现在村子里的诧异。 C. “把手在衣服上反复蹭过,才伸出来”,“蹭”这一动作细节反映了爷爷面对老师时源于身份产生的自卑。
展开余下试题D. “太阳从村子上空升起来,驱散了初秋的迷蒙雾气”,以环境描写烘托爷爷送“我”上学时心情的愉悦。 8.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孤独”和“骄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有人评价阿来作品“有着汉藏民族血脉相融的印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C 8. (1)孤独:爷爷给“我”取汉名,送“我”去汉文学校,但是却得不到理解,他在村中无法实用汉语交流,无法取得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认同,倍感孤独。(2)骄傲:为能传承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如送“我”去读汉语学校)而骄傲。 9. ①两族通婚,汉藏血脉相融。②“我”同时拥有藏名和汉名,汉藏两族身份的交叠。③“我”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到成都研究藏文化、历史、文学等,让汉藏民族文化交融。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血脉”为题,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汉藏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作者阿来巧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爷爷这个汉族人在藏族村落中的特殊存在:他既融入当地生活,又坚守汉族身份;既孤独于异乡,又骄傲于血脉。小说通过取名、上学等生活细节,展现了文化认同的复杂性。结尾处爷爷“把信吃到肚子里”的意象尤为震撼,暗示了文化记忆的深刻内化。全文语言质朴却富有诗意,在个人命运中折射出宏大的民族交融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说明他已经成了真正的村里人”错,文中提到爷爷两年后突然开口说藏语,穿着当地衣服、说当地语言、吃当地粮食,但这仅体现他在生活习俗上的融入,而非“真正成为村里人”。从村里人叫他“那个人”、爷爷主动强调自己是汉人等细节可知,他的身份认同与村民的接纳存在隔阂,且后文爷爷坚持给“我”取汉名、盼“我”上汉文学校,更凸显其对汉族身份的深层认同,故该选项表述片面。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源于身份产生的自卑”错误,“蹭”这一动作细节,更主要体现的是爷爷面对老师时的恭敬与拘谨,而非“自卑”。从语境看,爷爷主动强调自己是汉人,且因“我”能上汉文学校而兴奋,其身份认同中并无自卑倾向,动作更多是出于对知识、对老师的尊重,以及与“先生”交流时的谨慎态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1)孤独:爷爷作为汉族人,却身处藏族聚居村落,即便学会藏语、融入生活,但内心对汉族文化的认同难以割舍,如坚持给“我”取汉名、盼“我”上汉文学校。这种文化归属的矛盾,使他在村里找不到同类,呈现出精神上的孤立。文中提到爷爷“无法流畅地用汉语来思维和表达”,且他对汉文化的坚持不被村民理解,甚至需“屈服”于村民对“多吉”的称呼,这种沟通障碍和观念差异,让他陷入孤独。 (2)骄傲:爷爷执着于给“我”取汉名、推动“我”接受汉文教育,甚至在医院把“我”用汉字写的信“吃到肚子里”,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汉族文化的珍视,他以自己的方式守护文化根脉,体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骄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汉藏通婚:血脉融合的直接体现。爷爷作为汉族人,与藏族奶奶结婚,生下父亲;父亲与母亲又生下“我”。这种跨民族婚姻打破了族群界限,使汉藏血脉在家庭中自然交融。文本中“我是这个汉族爷爷的藏族孙子”直接点明了这种血缘交织的身份背景。 ②双重身份:藏名与汉名的文化符号。“我”同时拥有藏族名字“多吉”和汉族名字“亚伟”。藏名是本土文化的印记,汉名则源于爷爷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两种名字的并存,象征着“我”在汉藏两种文化中的身份交叠。 ③文化交融:从地域到精神的跨越。“我”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在成都研究藏文化、历史、文学,将汉地与藏区的文化研究结合。这一行为突破了地域限制,从精神层面促进了汉藏文化的对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庖丁解牛》) 材料二: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②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余为徐州知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因以所画《筼筜③谷偃竹》遗予。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注]①蜩腹:蝉的肚皮。蛇蚹:蛇腹下的横鳞,形容竹子微小的样子。②与可: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尤善画竹。③筼筜:一种高大的竹子。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竹A长万尺B当用C绢二百五十匹D知公E倦于笔砚F愿得G此绢而已。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族,众,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的“族”意思不相同。 B. 间,空隙,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不相同。 C. 振,举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相同。 D. 厌,厌烦,与《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庖丁的刀刃锋利得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是因为他能够把握牛体本来的结构,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 B. 材料二苏轼认为竹子刚生时节叶俱全、完整一体,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 C. 材料二苏轼认为自己画竹并没有做到与可所教的那样,所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