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⑨机器思维有着过度思考的倾向,不加节制的AI思考能力滥用只会带来过度的理性社会。当过度思考成为常态,理性与逻辑的严苛要求不期然地侵入了每个日常场景。 ⑩是绝对理性还是诗意生活,人类再次面临关键抉择。或许人机协同、优势互补才是可取之道。人类可以继续保留那种带有偏见与不完美的思考方式,赋予情感和温度;而AI则能在关键时刻以全局视角、无遗漏的信息整合来补充我们的短板,实现更加精准的判断。绝对理性不应该是人类未来,情感与温度才是人性内在的根本需求。 (摘编自肖仰华《警惕“AI思维”侵蚀人类创造力》) 材料二: ①生成型AI是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崛起的前沿,其代表是能够完成自动生成文本、自动问答、自动摘要等多种语言类任务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和能够根据文本生成图像的Midjourney。如果用户聪明地使用生成型AI,它会是一个好帮手,但是绝不能迷信其能力。 ②例如,对于任何问题,ChatGPT都能够提供貌似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实际上完全不符合事实。这固然是因为对于该程序的训练数据包含谬误,毕竟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互联网文本,但更重要的是,ChatGPT实际上是通过预测单词序列来生成文本,而不是真的“理解”上下文。具体而言,ChatGPT和围棋程序AlphaGo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根据输入的训练数据推测规则,然后将数据集中包含的相关内容根据规则重新混合并输出。就像AlphaGo学习下棋一样,ChatGPT学习语言的结构,而无需“思考”或“理解”语言。这使得ChatGPT在根据输入文本自动摘要或者自动生成文本,甚至是自动创作诗歌的时候游刃有余,但是在处理涉及事实的任务时,它就经常振振有词地胡说八道。 ③即使是在生成型AI擅长的领域,用户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必须具备操作它的能力。例如,现在很多程序员在写代码时使用AI,然后对AI生成的代码初稿做校正。然而,如果用户是编程新手,即使AI生成的代码错误率只有5%,整个代码也可能出现数十个错误,从而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④社交平台制定了很多关于哪些内容可以发布、哪些不能发布的政策,这种政策现在一般都是通过内容审核AI实施。例如,每当用户在Facebook上传照片,该平台都会运行若干个甚至数百个AI模型,检测照片是否含有色情内容、仇恨言论或其他可能违反平台服务条款的有害内容。内容审核的难点不在于创建AI模型,而在于如何划定界限。AI只负责自动检测和删除内容,真正的裁定其实需要人类完成。 (摘编自黄湘《不要轻信资本炒作人工智能》) 【注】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是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哲学概念,旨在阐述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追求真理的艰难过程。②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性思维,一类是反思性思维。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思能力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伴随着文明进步的每个关键跃迁,使人类构建出复杂的社会系统与先进文明。 B. 文中“工匠水平的思考”指的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被动思维方式,它需要人类将某项任务的思维过程以思维链的形式明确地提示给大模型以指导其生成过程。 C. “大师思维方式”以OpenAIo1以及Deepseek-R1为代表,它们本质上实现了机器主动反思能力,达到甚至超越了部分行业人类专家思维的水平,实现了人类“大师”的思考。 D. 如果将机器的思维过程强加于人类或人类用机器的解释框架反哺自身思维,会引发机器对人类的“认知奴役”,侵蚀人类的创造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ChatGPT成就了人类内容生产能力的爆发,它所提供的貌似令人信服的答案中可能存在谬误;而Deepseek-R1可能成就人类思想生产能力的爆发,可以规避这些谬误。 B. 人类带有偏见与不完美的思考方式,可能更符合人性内在的需求,而AI则能在信息整合方面实现更加精准的判断,“人机协同、优势互补”或可成为人类和AI的共存之道。 C. AI如果失去了人类的监管,它可能造成编程的灾难性后果、平台内容审核的失误,以及掩盖案件审判中对文化、情感、伦理等隐性维度的考量。 D. ChatGPT是根据输入的训练数据推测规则,然后将相关内容根据规则重新混合并输出,它不用“思考”或“理解”语言,所以在处理涉及事实的任务时捉襟见肘。 3. 下列选项是AI生成的关于“人类思维与机器思维的差异与对比”的诗句,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人类思绪如暗河潜行,在意识的褶皱处蜿蜒流淌;AI思维似水晶宫殿,每道棱镜折射出逻辑的光轨。” B. “碳基思维浸着陈年酒香,每个念头都发酵着体温;硅基逻辑流淌蒸馏水般纯粹,却难酿出醉人芬芳。” C. “人脑善作浮光掠影的舞者,在认知的浅滩翩然点水;硅基却成深海勘探者,执拗地打捞每粒思维沉沙。” D. “当庖丁解牛遇见拈花一笑,当拓扑图谱邂逅庄周梦蝶,这场硅基与碳基的对话,终将在文明的弦歌中,谱出第三种智慧的和声——如同月映千川,各成其妙。” 4. 《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材料一是怎样做到“生动活泼”和“切实有力”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有人说:“AI就像一个班级里永远排在前二三名的学生,成绩稳定在优等分数线上且绝不偏科,但永远达不到最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C 4. ①生动活泼:运用类比、对比、形象化表达等手法,如将人类思维与机器思维对比,用“灵光乍现”“精英”“反哺”等形象表述,使论述生动。 ②切实有力:论据典型,列举ChatGPT等例,增强说服力;引用柏拉图、笛卡尔、杜威等权威观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5. ①AI在知识掌握和任务处理上表现出色,能稳定完成各类任务,如同班级中成绩靠前且不偏科的学生。 ②但AI缺乏人类的反思性思维、情感温度和创造力,无法达到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难以成为最顶尖存在。 【解析】 【导语】这篇科技类论述文围绕AI与人类思维的差异展开深入探讨。材料一通过对比“工匠思维”与“大师思维”,指出AI在反思性思维方面的突破与局限,强调人类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其情感温度与创造力;材料二则侧重揭示生成式AI的技术本质与应用风险。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前者从哲学高度探讨思维本质,后者从技术层面分析实际应用,共同指向“人机协同”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