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湖南省天壹T8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南省天壹T8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反思是人类思维的本质。人类理性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其反思能力——对思考本身的思考。这种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是一个逻辑学概念。通俗来说,一个主体在描述自己,叫作自我指涉)的认知结构构成了文明进步的基石:从柏拉图洞穴隐喻①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从科学范式的转换到技术革命的突破,每个关键跃迁都伴随着对既有思维框架的深度反思。正是这种不断自我质疑、自我修正的能力,使人类突破生物本能局限,构建出复杂社会系统与先进文明。
②近期生成式AI的最新进展OpenAIo1以及Deepseek-R1(以下简称o1和R1)本质上实现了机器主动反思能力,且达到甚至超越了部分行业人类专家思维的水平。尤其是在理工科的数学与代码等领域,AI的思维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人类中顶尖专家水平。相较于此前生成式AI的系列进展,o1与R1的进展是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如果说此前的ChatGPT成就了人类内容生产能力的爆发,那么R1则可能成就人类思想生产能力的爆发。
③人类的大多数智力活动,不仅仅是无意识的生成,更多的是有意识思考后的生成。此前的大模型虽然也能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思维能力,但仍以被动思维为主——由人类将某项任务的思维过程以思维链的形式明确地提示给大模型以指导其生成过程。经过思维链增强的大模型生成过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约翰·杜威笔下的机械性思维②,也就是不假思索的直觉式、机械式思考。
④但这种水平的思维在柏拉图眼里看来只是一种工匠水平的思考。对一个技艺娴熟的工匠而言,只需瞄上一眼原料,就能以近乎直觉的方式形成相应的打磨方案。与工匠的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是人类的反思性思维,是人类中的大师思维方式。大师和工匠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师能够借助人类语言进行有意识的、反思性的思考并且能清晰表达其思维过程,从而在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扮演着传播文明火种的角色。
⑤因此,人类思维的难能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反思性思维。约翰·杜威甚至认为培养儿童的反思性思维正是人类教育的根本所在。当AI实现了反思性思维,也就意味着AI向人类中的“精英”“大师”靠近了一步。
⑥机器的思维是一种“解释优先”的形式,是一种“先思后行”的形式。而人类更多的则是反思,是对已经做出的决策与行为的反思。所谓“知行合一”的前提就是对于“行”的持续性反思,是基于持续的实践反馈而进行的思维持续提升。
⑦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机器生成的思维过程可能与人类的真实思维过程相去甚远。人类的思维过程远比机器当前做到的思维形式更复杂且隐秘。我们要小心,不要将机器的思维过程强加于人类。比如未来将机器思维应用在法律审判辅助系统中,AI所提供的“透明思维”可能会掩盖人类法官对文化、情感、伦理等隐性维度的考量。
⑧更危险的是,当人类开始用机器的解释框架反哺自身思维时,可能引发机器对人类的“认知奴役”。我们要小心“AI思维”对直觉思维中所体现出的创造力的侵蚀。人类思维中的灵光乍现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浏览完整试题⑨机器思维有着过度思考的倾向,不加节制的AI思考能力滥用只会带来过度的理性社会。当过度思考成为常态,理性与逻辑的严苛要求不期然地侵入了每个日常场景。
⑩是绝对理性还是诗意生活,人类再次面临关键抉择。或许人机协同、优势互补才是可取之道。人类可以继续保留那种带有偏见与不完美的思考方式,赋予情感和温度;而AI则能在关键时刻以全局视角、无遗漏的信息整合来补充我们的短板,实现更加精准的判断。绝对理性不应该是人类未来,情感与温度才是人性内在的根本需求。
(摘编自肖仰华《警惕“AI思维”侵蚀人类创造力》)
材料二:
①生成型AI是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崛起的前沿,其代表是能够完成自动生成文本、自动问答、自动摘要等多种语言类任务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和能够根据文本生成图像的Midjourney。如果用户聪明地使用生成型AI,它会是一个好帮手,但是绝不能迷信其能力。
②例如,对于任何问题,ChatGPT都能够提供貌似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实际上完全不符合事实。这固然是因为对于该程序的训练数据包含谬误,毕竟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互联网文本,但更重要的是,ChatGPT实际上是通过预测单词序列来生成文本,而不是真的“理解”上下文。具体而言,ChatGPT和围棋程序AlphaGo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根据输入的训练数据推测规则,然后将数据集中包含的相关内容根据规则重新混合并输出。就像AlphaGo学习下棋一样,ChatGPT学习语言的结构,而无需“思考”或“理解”语言。这使得ChatGPT在根据输入文本自动摘要或者自动生成文本,甚至是自动创作诗歌的时候游刃有余,但是在处理涉及事实的任务时,它就经常振振有词地胡说八道。
③即使是在生成型AI擅长的领域,用户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必须具备操作它的能力。例如,现在很多程序员在写代码时使用AI,然后对AI生成的代码初稿做校正。然而,如果用户是编程新手,即使AI生成的代码错误率只有5%,整个代码也可能出现数十个错误,从而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④社交平台制定了很多关于哪些内容可以发布、哪些不能发布的政策,这种政策现在一般都是通过内容审核AI实施。例如,每当用户在Facebook上传照片,该平台都会运行若干个甚至数百个AI模型,检测照片是否含有色情内容、仇恨言论或其他可能违反平台服务条款的有害内容。内容审核的难点不在于创建AI模型,而在于如何划定界限。AI只负责自动检测和删除内容,真正的裁定其实需要人类完成。
(摘编自黄湘《不要轻信资本炒作人工智能》)
【注】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是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哲学概念,旨在阐述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追求真理的艰难过程。②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性思维,一类是反思性思维。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思能力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伴随着文明进步的每个关键跃迁,使人类构建出复杂的社会系统与先进文明。
B. 文中“工匠水平的思考”指的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被动思维方式,它需要人类将某项任务的思维过程以思维链的形式明确地提示给大模型以指导其生成过程。
C. “大师思维方式”以OpenAIo1以及Deepseek-R1为代表,它们本质上实现了机器主动反思能力,达到甚至超越了部分行业人类专家思维的水平,实现了人类“大师”的思考。
D. 如果将机器的思维过程强加于人类或人类用机器的解释框架反哺自身思维,会引发机器对人类的“认知奴役”,侵蚀人类的创造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ChatGPT成就了人类内容生产能力的爆发,它所提供的貌似令人信服的答案中可能存在谬误;而Deepseek-R1可能成就人类思想生产能力的爆发,可以规避这些谬误。
B. 人类带有偏见与不完美的思考方式,可能更符合人性内在的需求,而AI则能在信息整合方面实现更加精准的判断,“人机协同、优势互补”或可成为人类和AI的共存之道。
C. AI如果失去了人类的监管,它可能造成编程的灾难性后果、平台内容审核的失误,以及掩盖案件审判中对文化、情感、伦理等隐性维度的考量。
D. ChatGPT是根据输入的训练数据推测规则,然后将相关内容根据规则重新混合并输出,它不用“思考”或“理解”语言,所以在处理涉及事实的任务时捉襟见肘。
3. 下列选项是AI生成的关于“人类思维与机器思维的差异与对比”的诗句,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人类思绪如暗河潜行,在意识的褶皱处蜿蜒流淌;AI思维似水晶宫殿,每道棱镜折射出逻辑的光轨。”
B. “碳基思维浸着陈年酒香,每个念头都发酵着体温;硅基逻辑流淌蒸馏水般纯粹,却难酿出醉人芬芳。”
C. “人脑善作浮光掠影的舞者,在认知的浅滩翩然点水;硅基却成深海勘探者,执拗地打捞每粒思维沉沙。”
D. “当庖丁解牛遇见拈花一笑,当拓扑图谱邂逅庄周梦蝶,这场硅基与碳基的对话,终将在文明的弦歌中,谱出第三种智慧的和声——如同月映千川,各成其妙。”
4. 《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材料一是怎样做到“生动活泼”和“切实有力”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有人说:“AI就像一个班级里永远排在前二三名的学生,成绩稳定在优等分数线上且绝不偏科,但永远达不到最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C 4. ①生动活泼:运用类比、对比、形象化表达等手法,如将人类思维与机器思维对比,用“灵光乍现”“精英”“反哺”等形象表述,使论述生动。
②切实有力:论据典型,列举ChatGPT等例,增强说服力;引用柏拉图、笛卡尔、杜威等权威观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5. ①AI在知识掌握和任务处理上表现出色,能稳定完成各类任务,如同班级中成绩靠前且不偏科的学生。
②但AI缺乏人类的反思性思维、情感温度和创造力,无法达到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难以成为最顶尖存在。
【解析】
【导语】这篇科技类论述文围绕AI与人类思维的差异展开深入探讨。材料一通过对比“工匠思维”与“大师思维”,指出AI在反思性思维方面的突破与局限,强调人类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其情感温度与创造力;材料二则侧重揭示生成式AI的技术本质与应用风险。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前者从哲学高度探讨思维本质,后者从技术层面分析实际应用,共同指向“人机协同”的发展方向。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错误。材料一第①段指出,反思是“人类理性的集中体现” ,而非“人类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C. “实现了人类‘大师’的思考”错误。材料一第⑤段指出“当AI实现了反思性思维,也就意味着AI向人类中的‘精英’‘大师’靠近了一步”,是“向人类中的‘精英’‘大师’靠近了一步”,而非 “实现了人类‘大师’的思考”。
D. “会引发机器对人类的‘认知奴役’”错误。材料一第⑧段说“可能引发机器对人类的‘认知奴役’”,选项将可能性变为必然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 能力。
A.“可以规避这些谬误”错误。材料一第⑦段指出“机器生成的思维过程可能与人类的真实思维过程相去甚远”,材料二第②段也强调AI处理事实任务时“就经常振振有词地胡说八道”,未提及Deepseek-R1能规避谬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人类思维具有反思性、隐秘性、有情感和温度、不完美,有难能可贵的灵光乍现;机器思维具有逻辑性、全局视角、过度理性。
A.用“暗河潜行”“褶皱处蜿蜒”形容人类思维的隐秘,“水晶宫殿”“逻辑的光轨”形容机器思维的清晰理性,符合材料。
B.“陈年酒香”“体温”体现人类思维的情感与温度,“蒸馏水般纯粹”“难酿出醉人芬芳”体现机器思维的理性与局限,符合材料。
C.“浮光掠影”“浅滩点水”贬低人类思维为浅薄,与材料中“人类思维难能可贵在于反思性思维”矛盾,不符合观点。
D.强调人机协同“谱出第三种智慧”,符合材料一第⑩段“人机协同、优势互补”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生动活泼:文中运用类比手法,以“工匠与大师的区别”类比直觉式、机械式思考与人类反思性思维的不同层次,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对比论证鲜明,通过人类反思性思维与机器被动思维、大师与工匠思维的对比,突出核心观点,强化说服力;语言形象化,如用“灵光乍现”形容人类思维的偶然性,以“精英”“大师”形容人类中的佼佼者,用“反哺”形容机器思维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增强文本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②切实有力:引用典型论据,引用具体的事例,如OpenAIo1以及Deepseek-R1、ChatGPT等具体的AI的发展情况,增强文章说服力;引用权威观点,引用柏拉图“洞穴隐喻”、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杜威“机械性思维”等的观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永远排在前二三名,成绩稳定在优等分数线上且绝不偏科”体现AI的优势。根据材料一“达到甚至超越了部分行业人类专家思维的水平。尤其是在理工科的数学与代码等领域,AI的思维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人类中顶尖专家水平”“AI则能在关键时刻以全局视角、无遗漏的信息整合来补充我们的短板,实现更加精准的判断”,AI在数学、代码等领域接近或超越顶尖专家,能处理多种任务,应用范围广,且表现稳定,如同“前二三名的学生”“不偏科”“成绩稳定优等”。
②“永远达不到最高”体现AI的局限。材料一指出“反思是人类思维的本质”“AI所提供的‘透明思维’可能会掩盖人类法官对文化、情感、伦理等隐性维度的考量”“人类可以继续保留那种带有偏见与不完美的思考方式,赋予情感和温度”,材料二“能够提供貌似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实际上完全不符合事实”,人类思维具有反思性、情感温度、对隐性维度的考量、判断能力,这些是AI难以企及的“最高水平”,如同“永远达不到最高”的学生。
综上,AI 是强大的工具,能在多个领域表现优异,但受限于思维本质的差异,始终无法超越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展开余下试题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山南水北》是韩少功重新扎根乡土的作品,王尧称之为“新寻根文学”,杨庆祥视之为“再寻根”。韩少功则认为此作是“向更大世界开放,是向生活中更多植物、动物、人物的接近和叩问”。
韩少功在《山南水北·香港版序》中说,《山南水北》是他“时隔三十年后对乡村的一次重新补课,或者是以现代都市人的身份与土地的一次重新对话”,其所呈现的乡土社会不再偏重于闭塞、狭隘、愚昧、无知、迷信、丑陋的一面,而是发扬民间朴实中见才智、野蛮中见雄强、狂放中有情义的民族性。此外,透过向植物、动物、人物的亲近与叩问,引领读者进入存有原始思维的乡土世界,透视民族文化心理,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面对科技文明所带来的生存的危机,韩少功试图透过与土地的对话,探索原始思维背后的自然生态观,召唤现代人重修自然这门课。将《山南水北》的诸多故事,置于此一架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现代意义:学习乡下人对自然的敬畏谦卑之心,对万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寻根时期的韩少功,接续鲁迅剖析民族劣根性的启蒙话语,着重批判闭塞的乡土与传统文化;到了《山南水北》的新寻根,则趋向沈从文发扬乡土人性之美,探求原生态的智慧与情感。韩少功重新贴近大地,扎根民间,于乡土世界补上文明反思的一课,从启蒙批判到向民间学习,或许是全人类应反思的文化课题。
(摘编自魏美玲《韩少功〈山南水北〉的乡土世界》,有删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湖面比作“巨大的整体镜面”,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暗含了作者对人类打破自然宁静的担忧。
B. 文章通过描写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前后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伤感与惋惜。
C. “钓鱼的‘静物’”这一称呼,既突出垂钓者的静态,又暗示他们如景物般融入自然,成为湖光山色的一部分。
D. 文本一体现了文本二中所提到的作者“扎根乡土”“向生活中更多植物、动物、人物接近和叩问”的创作理念。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采用拟人、比喻、双关、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水面上白鹭自由自在的状态。
B. “一声鹭鸣撒出去”中 “撒”字表现了鹭鸣传播的状态,将无形之声写得如有形之态,用词新奇灵动,独具特色。
C. 作者将整散句、长短句等多种句式组合在一起,让读者在灵活多变的语言中,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D. 文章由“镜面破碎”“鹭飞鱼游”等实景,自然过渡到对“造化循环”“遍地应答”的思考,富有层次感。
8. 文本二中,王尧称《山南水北》为“新寻根文学”,其“新”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 文本一结尾写道:“寂静中有无边喧哗。”请结合文本阐释“无边喧哗”的丰富内涵。
【答案】6. B 7. A
8. ①主题新:不再着重批判乡土的闭塞落后;而是挖掘乡土人性之美,探求原生态的智慧与情感,从启蒙批判转向向民间学习。
②视角新:不仅关注人物,还向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等更广阔的生命世界开放,体现了向更多万物接近和叩问的理念,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批判,转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索。
③思想新:以对自然的敬畏谦卑之心,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遍地应答”的感悟,强调“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更具现代生态意识和哲学反思。
9. ①自然生命的律动: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如水面下鱼的“嘬咬”、空中鸟的俯冲与鸣叫、白鹭的飞掠与鹭鸣等,展现自然生机。
②无尽生命的延续:文本中提到“一代代逝者的残质”和“一代代来者的原质”,说明自然中蕴含着无数生命的痕迹和未来的可能,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是无声却浩大的“喧哗”。
③精神层面的共鸣:作者在自然中感受到“遍地应答”,即人与自然的精神互动,这种无形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超越了物理的寂静,形成心灵上的“喧哗”。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光山色中的自然图景,通过“镜面”“静物”等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微妙的互动关系。作者以都市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乡土,在宁静中感知生命的律动,在孤独中体悟万物的应答。作品超越了传统寻根文学对乡土文明的批判,转向对自然生态观的探索,呈现出“新寻根”的特质——既保留对民族性的思考,又彰显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亲近。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 伤感与惋惜”错误。文本一描写“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眼下客船少了……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这段文字仅客观呈现了交通变化带来的湖面景象差异,为下文垂钓营造清净氛围;并未直接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伤感与惋惜”。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采用拟人、比喻、双关、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错误。文本一描写白鹭:“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恍若一尊玉雕……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此处运用了比喻(“优雅的贵妇”“玉雕”“银箭”)、拟人(“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动静结合(“纹丝不动”与“跃出、飞掠”),但未使用双关手法(无词语或句子包含两层意思)。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文本二指出韩少功早期寻根文学“着重批判闭塞的乡土与传统文化”。而《山南水北》“发扬民间朴实中见才智……的民族性”。作者以温情笔触描绘乡土,如老人“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 的宁静,自然万物的美好与生机,展现乡土人性之美与原生态智慧,由批判转到赞美。
②文本二提到新寻根“向植物、动物、人物的亲近与叩问”。文本一不仅写垂钓的老人和少年,还细致描绘挂满红叶的老树、野鸭、白、鱼等,将自然万物纳入书写,超越单纯的人类视角,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点明“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
③文本二说“探索原始思维背后的自然生态观”。文本一通过“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遍地应答”等,强调对自然的敬畏与万物共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现代生态意识,而非单纯的文化反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指自然界生物的活动与声响:如“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野鸭惶惶地叫着”“一声鹭鸣撒出去……数十只白鹭跃出”“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这些动静构成了寂静中的自然“喧哗”,展现生命活力。
②指自然中隐含的过往与未来生命的延续:“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这种跨越时空的生命交替,是无声却宏大的永恒的“喧哗”。
③指人与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天壹”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