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5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云南省曲靖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云南省2024—2025届(下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诊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人说,色彩是一种文化基因。中国传统色彩既契合天地万物的自然,又被赋予人文审美的旨趣,更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观与世界观。比如“纁黄”,名字出自《楚辞》,描述了黄昏时分太阳落在地平线时的天色,古人认为此时是天地阴阳交接之时,于是有了“昏礼宜昏”之说,后来“昏礼”逐渐变为“婚礼”。黄昏色彩的映射,道法自然的理念,融入了新人对开启新生活的期待。可以说,饱含独特韵味的色彩,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又于无形中系紧情感上的纽带,强化文化上的交融。
以色彩为载体形成的文化连接,何以产生共鸣?融入日常、走进生活可谓至关重要。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染色工艺,如今渐成风潮,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欢。扎染研修活动,教人体验“布里生花”,感受非遗魅力;推出创意设计,一些玩偶、扇子等“染上”青黛,成为备受欢迎的单品;借用扎染艺术点缀衬衫、头巾等衣物,穿在身上,美在心里……当色彩表达巧妙地走进生活,当古朴与新潮相遇,古老的正在变成当代的,生机勃勃。更好地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涵,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大放光彩。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而创新创造就包括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以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例,收录的每幅古画,力求在笔墨神韵等方面接近原作,很多成果也实现了数字化。丹青不老,当文化珍品借助科技实现“活色生香”,人们看到的不只是色彩、线条、写意、情怀,更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多元化呈现、时代表达。持续激发创意灵感,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为文化创新插上科技翅膀,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还会更充分涌流。
(摘编自李洪兴《览色彩之绚 品文化之味》)
材料二:
中国传统色彩是否自成体系?这一问题曾引发不少人的思考。
色彩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宋建明不认为只有西方色彩体系是建立在光学色彩、色彩知觉、色彩心理学等所谓的理性的科学基础之上的。事实上,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也具有自己的科学性。否则,传承了几千年的绚丽的“中国色彩”文物如何还会熠熠生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近代工业革命急需标准化生产的产物,而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分工明确的古代“百工”没有这个迫切性。
《周礼》记载:“(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周礼》将五色与方位,乃至德行与天道相联系,正位者尊为正色。而将五色之间两两相混形成的第二等级的颜色视为间色,并将其置于偏位,视为卑者的地位。五行五色学说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为基于血缘传承的宗法制度的尊卑等级体制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将社会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象征德行文化秩序的“正色说”紧密相连,就形成了伦理仪轨上的规范。五行五色学说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学说特色之一,属于意象层面的观念的色彩学。


浏览完整试题在实践层面,中国漫长的历史和多样的社会阶层在各个朝代孕育了庞大的手工艺匠人群体,与颜色相关的匠作行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匠人们从天然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色,或直接选取有色材料,创造出如今我们看到的技艺精湛、形态大气、色彩精美的彩陶、玉器、青铜器、漆器、纺织物,乃至建筑等文物。这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工匠艺术层面的色彩,也是视觉可视的物象层面的色彩学本体的部分。
我国无疑是文化大国,各个朝代都有大量的士大夫文人。他们善于从自然情景感受和从日常经验中汲取灵感,做诗意的抒怀。在此过程中,色彩被赋予了雅致的名称,或被融入深厚的文化意涵,让色彩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神奇桥梁。王维笔下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描绘辋川春色的柳暗花明;王勃站在滕王阁上远眺山峦,一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让眼中的暮霭云烟流传千年:这些是文化层面的诗意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是集远古先贤的哲思、颜色匠师群体的科学认知和文人墨客的诗性智慧为一体的色彩。”宋建明概括道。
然而,历史的尘埃遮蔽了这些色彩的光芒,许多制色和染色技法失传,传统色彩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和应用中逐渐消失。传统色彩理论的吉光片羽隐藏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而器物则散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宋建明感慨道:“对想要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人来说,去图书馆就足以被古籍淹没了,走出门便会被幅员辽阔的国度震惊,许多重要的文物都被锁进博物馆的库房或者被收藏在私人的收藏室里。要重新梳理传统色彩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色名回归物象之色,是需要有很多的色彩人来做的,让当下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传统色彩之美。”
尽管公众不会刻意提及,但大家对色彩文化始终保持着关注和敏感。宋建明及其团队为我国的城市乡村做了超过百项的色彩规划。2006年,他们通过调研拍摄了两万五千张的照片,让杭州的城市“水墨淡彩”意象浮现出来;十多年来,他们用升级版的方法论定义了北京城市的主旋律色,让红、灰结构显现,并且,他选取了为人熟知的“丹”“银”二字,美其名曰“丹韵银律”。
如何让色彩的文字认知与视觉认知相结合,建立一套具有共识性的中国色彩体系,成为当代色彩研究者的使命。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不同的领域中重新寻回这些传统色彩。他们通过实物的采集和科学的测定,穿越漫长的历史时期,再一次观物取象,构建起照亮传统的色彩大观。
(摘编自《在消费主义时代,重拾东方之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辞》将黄昏时分太阳落在地平线时的天色称为“纁黄”,古人认为“昏礼宜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承载了中国人的生活观与世界观。
B. 扎染工艺如今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涵,通过举办研修活动、推出创意设计等方式融入日常,受到老年人的喜爱,使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C. 西方色彩体系是建立在所谓的理性的科学基础之上的,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同样具有科学性,是最先进的文化体系。
D. 《周礼》将五色与方位相联系,正位者尊之为正色,偏位者视之为间色,这种色彩文化学说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属于物象层面的色彩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色彩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融入人们日常,走进人们生活,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大放光彩。
B. 文化创新指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不断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C. 中国古代手工艺匠人从天然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色,创造出各种色彩精美的文物,这是工匠艺术层面的色彩。
D. 面对传统色彩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和应用中逐渐消失,宋建明指出,需要有很多的色彩人来重新梳理传统色彩系统。
3. 下面选项,不能体现“文化层面的诗意色彩”的一项是( )
A.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B.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白居易《题元八溪居》)
C.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2023年央视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一经播出便备受好评。该节目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选择以中国传统五色——红、黄、青、白、黑作为节目的五大色系,再从这五大色系中挑选出桃红、缃叶、群青、凝脂、沉香作为节目的主色,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再结合AR技术、LED显示技术等先进技术,使节目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满庭芳·国色》节目备受好评的原因。
【答案】1. A 2. B
3. C 4. ①材料二首先直接提出话题“中国传统色彩 否自成体系”,指出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和西方色彩体系一样具有科学性。
②接着从远古先贤的哲思、颜色匠师群体的科学认知和文人墨客的诗性智慧三个层面来阐释中国传统色彩的丰富内涵。
③然后指出当下中国传统色彩面临的问题,以及宋建明等色彩研究者为重新寻回中国传统色彩而做出的努力。
5. ①节目运用了AR技术、LED显示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赋予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新的形式与内涵,使中国传统色彩大放光彩。
②节目选取的五大色系源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行五色学说,这些色彩蕴含了古代先贤的哲思,被文人墨客赋予了雅致动听的名称,或被融入深厚的文化意涵,有独特的寓意。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中国传统色彩展开:材料一从文化传承角度,阐述传统色彩的自然底蕴与人文内涵,强调通过创新(扎染工艺、数字技术)让古老色彩焕发新生;材料二系统论证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科学性(五行五色学说)、工匠实践与诗意表达,指出其当代价值与梳理困境。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传统色彩是自然、技艺与文化的融合体,需以科技赋能、生活化传播实现活态传承。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受到老年人的喜爱”错误。原文是“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欢”。
C.“是最先进的文化体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事实上,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也具有自己的科学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近代工业革命急需标准化生产的产物,而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分工明确的古代‘百工’没有这个迫切性”,并未说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是最先进的文化体系”。


展开余下试题D.“属于物象层面的色彩学”错误。应该是“属于意象层面的观念的色彩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B.“文化创新指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错误。原文是“创新创造就包括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选项说法片面。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文化层面的诗意色彩”指色彩被赋予雅致名称或深厚文化意涵,成为人与自然的连接。
C.“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意思是“长风浩浩荡荡地吹过万里,送走了秋雁,面对此景,正可以在高楼上开怀畅饮”,这两句诗没有涉及色彩,不能体现“文化层面的诗意色彩”。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①首先提出核心话题并明确观点。材料二开篇直接抛出“中国传统色彩是否自成体系?”这一问题,随后明确指出“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也具有自己的科学性”,并反驳了“只有西方色彩体系建立在理性科学基础上”的观点,强调“否则,传承了几千年的绚丽的‘中国色彩’文物如何还会熠熠生辉?”,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基础。
②从三个层面阐释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
远古先贤的哲思:引用《周礼》中“(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说明五行五色学说“为基于血缘传承的宗法制度的尊卑等级体制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体现“意象层面的观念的色彩学”。
匠师群体的科学认知:指出“匠人们从天然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色……创造出如今我们看到的技艺精湛、形态大气、色彩精美的彩陶、玉器……”,这是“视觉可视的物象层面的色彩学本体的部分”。
文人墨客的诗性智慧:列举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勃“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等诗句,说明色彩被赋予“雅致的名称”和“深厚的文化意涵”,形成“文化层面的诗意色彩”。
③指出问题与实践努力。文中提到“许多制色和染色技法失传,传统色彩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和应用中逐渐消失”“传统色彩理论的吉光片羽隐藏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点明当下困境。随后举例“宋建明及其团队为我国的城市乡村做了超过百项的色彩规划”“通过调研拍摄了两万五千张的照片,让杭州的城市‘水墨淡彩’意象浮现出来”,说明研究者为“重新寻回这些传统色彩”“构建起照亮传统的色彩大观”所做的努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科技赋能与现代融合。材料一指出“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而创新创造就包括科学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节目“结合AR技术、LED显示技术等先进技术”,正是通过科技手段让传统色彩“活色生香”,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涵”,符合“文化创新插上科技翅膀”的理念,因此能引发共鸣。
②根植传统色彩体系与文化意涵。
材料二提到五行五色学说“将五色与方位,乃至德行与天道相联系”,是“远古先贤的哲思”的体现;节目选取的“红、黄、青、白、黑”五大色系正源于此,承载了传统哲学内涵。
材料二指出传统色彩“被文人墨客赋予了雅致的名称,或被融入深厚的文化意涵”,节目中“桃红、缃叶、群青、凝脂、沉香” 等名称,既符合 “诗意色彩”的特点,又让观众感受到“独特韵味的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与“情感纽带”,强化了文化认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锦鸡峰 王荀
上午十点二十分,画家启凡与妻子金菊香兴冲冲地来到锦鸡峰东峰。看到对面西峰上一只活泼可爱、美丽优雅的红腹锦鸡,启凡格外兴奋,端着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
启凡到锦鸡峰采风,缘于金菊香朋友圈里的一个视频。凌晨六点钟,金菊香一觉醒来,看到朋友圈的视频,惊喜万分,忙给启凡看。启凡睁开惺忪的眼睛,越看越稀奇。视频中,数千只红腹锦鸡踵趾相接,分外壮观。“走,咱去看看吧,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听到金菊香的话,启凡笑了,从网上买了两张高铁票,背着行囊,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锦鸡峰过去叫松树峰,距县城九千米,因峰顶郁郁葱葱的白皮松而得名。近三年来,越来越多的红腹锦鸡云集于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县政府想拉动旅游,故把松树峰更名为锦鸡峰,把松树峰镇更名为锦鸡峰镇,把松树峰宾馆更名为锦鸡峰宾馆。据说,县政府已将锦鸡峰列入旅游建设规划,很快就要把这里开发成景区了。
西峰山势险峻,人迹罕至。游客观赏红腹锦鸡,只有到东峰顶来。东峰每天人来人往,笑语连连。
拍了几张称心如意的照片,启凡找块平地,支起架子,展开四尺斗方的宣纸,从包里掏出国画颜料,挤到瓷盘边,往盘中间倒点儿矿泉水,拿起毛笔,看着西峰飞来飞去的红腹锦鸡,构思片刻,就要动笔作画。
眼前草丛中有几个游客扔的空饮料瓶,启凡看着很不舒服,弯腰捡起来,放进身旁的塑料袋中。
“爷爷,这个画家咋还捡破烂?”
启凡扭头看去,只见一个老人拉着八九岁的小男孩,慢悠悠地走上来,脸上汗涔涔的。
“这是一位穷画家。”老人附在小男孩耳边边说,声音不高,启凡却听得真切。
画着,画着,启凡渐渐进入了状态,越画越生动传神。游客纷纷聚拢过来,静静地看着,不时地发出惊叹声。老人也过来凑热闹。小男孩将手中刚喝完的空饮料瓶子,轻轻地放进启凡身旁的塑料袋中。
小男孩端详启凡许久,拉了拉老人的手,低声说:“爷爷,我看他是启凡大师。”
“别胡说,启凡大师咋会到这儿来?”老人摇头否认。
“真的,爷爷。”小男孩眨了眨眼睛,十分认真地说,“上幼儿园时,老师教我们看图识字,卡片上有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的图片。他就是启凡大师。”
“大千世界,人像人挺多的,别胡说。”老人不以为然。
“我没有胡说。”小男孩挺不服气,径直走到正在潜心作画的启凡面前,“爷爷,您是启凡大师吗?”
启凡看了看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笑呵呵地反问道:“你说呢?”
“我说您是。”
“你说是,就算是吧。”启凡轻刮了一下小男孩的鼻子,仍然笑着。
“不可能。”老人不容置疑地说,“若是启凡大师来了,县里的文联主席、美协主席,还有那些画家,就会蜂拥而至。这,绝对不可能!”
启凡不动声色,继续作画。“我看过不少画家的名片,有老虎王、牡丹王、梅花王、山水王。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有位中年游客请教启凡。
“我从来不信画王之说。”启凡喝了一口矿泉水,笑容可掬地说,“艺术是一座高山,每个从事书画的艺术者,天天都在努力,随时都会被超越。换句话说,再有成就的艺术家,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创新,都有被淘汰的危险。”
启凡边说边画。不大一会儿,一幅线条流畅、笔墨精湛的山水画,就呈现在游客面前。特别是画中的红腹锦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
“给我们讲讲您这幅画吧!”中年游客仿佛找到了知音,迫不及待地说。
“行啊,”启凡指着刚刚完成还没落款的画作,讲得头头是道,“画好一幅画,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主题突出。我画的这幅《锦鸡峰》,就是对面西峰的景观。山中悬崖峭壁,山顶土地肥沃,生长着茂盛的白皮松,那是红腹锦鸡的乐园。这些标志性的自然地貌,绝无仅有。二是动静结合。在这幅画中,占据大半个画面的是峰顶,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峰和近处山崖上高高低低的白皮松,都是‘静’,而峰顶嬉戏走动的和空中飞翔的红腹锦鸡,则体现了‘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墨着色,浑然天成。三是画龙点睛。在这幅画右边山崖下不起眼的平地上,我特意安排了一个茅草房,虽说所占画面的比例非常小,但那房顶升起的炊烟和院边晾晒的小红衣服,让人感觉有几分诗意,农家日常生活的场景,跃然纸上。”


展开余下试题游客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纷纷与启凡和他的画作合影留念。
下午四时,启凡的肚子咕咕作响,收拾好行囊,准备去网上预订的锦鸡峰宾馆吃饭歇息。沿着崎岖的山路返程,穿越一片浓郁的柏树林,启凡和妻子金菊香拖着沉重的双腿,行至山下的公路上。途中没有垃圾箱,启凡的手里还提着那袋饮料瓶子。
“收破烂喽——”一个中年男子骑着三轮车,从村子的小路上出来,高声吆喝着。
启凡忙向中年男子招手:“大哥——”
启凡连喊三声,中年男子没有理会,继续前行。启凡赶忙跑过去。“是叫我吗?”中年男子怔怔地问。
“是呀。”启凡扬了扬手中的那袋饮料瓶子,迅即扔进三轮车里。
“别人都叫我收破烂的,没人叫过我大哥。”中年男子说着,边从衣兜里掏出一把零钱。
“不要钱,送给您的。”启凡向中年男子挥手告别,转身看到不远处高楼顶的五个醒目大字——锦鸡峰宾馆,飞快地走了过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几段通过启凡与妻子的言行,将读者迅速带入锦鸡峰采风的情境中,表现了启凡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B. 锦鸡峰过去叫松树峰,因红腹锦鸡聚集于此而更名,这体现了当地政府对自然景观的利用和对旅游开发的重视。
C. 老人质疑启凡的身份,不仅展现了普通民众对艺术大师身份的不了解,也暗示了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
D. 启凡在讲述自己画作时提到的“主题突出”“动静结合”“画龙点睛”三个环节,体现了启凡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锦鸡峰”为标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巧妙地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活动、艺术创作相结合。
B. 小说通过对话刻画了启凡、老人、中年游客等人物形象,使不同的人物在平常的对话中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特点。
C. 启凡捡空饮料瓶的行为与游客扔空饮料瓶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了启凡的环保意识,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珍视。
D. 启凡将空饮料瓶送给了收破烂的中年男子,既照应了上文启凡捡空饮料瓶的情节,又刻画了启凡大方得体的形象。
8. 小说中小男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红腹锦鸡”有哪些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推动情节发展。小男孩和老人关于启凡身份的讨论,为下文启凡创作出引人注目的画和启凡给中年游客讲画的情节埋下伏笔。②烘托主人公形象。小男孩和老人的对话从侧面烘托出启凡为人低调、不张扬的性格,小男孩和启凡的对话体现出启凡和善亲切的形象。
9. ①“红腹锦鸡”象征着自然之美。红腹锦鸡的存在让锦鸡峰成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②“红腹锦鸡”象征着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红腹锦鸡激发了画家启凡的创作热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③“红腹锦鸡”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灵动。它们在山峰间嬉戏、飞翔,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灵动的姿态,给整座锦鸡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解析】
【导语】《锦鸡峰》是一篇以艺术家采风为线索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画家启凡到锦鸡峰写生的经历,展现了艺术创作与自然景观的交融。小说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启凡的艺术追求与老人的世俗认知形成反差;游客乱扔垃圾与启凡的环保行为形成对比。红腹锦鸡既是自然景观的核心,也象征着艺术灵感的源泉。小男孩的角色则成为连接艺术家与普通人的桥梁。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探讨了艺术真谛、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深层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也暗示了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错误。原文中老人质疑启凡的身份体 现了启凡的低调和朴素,而不是暗示了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刻画了启凡大方得体的形象”错误。“将空饮料瓶送给了收破烂的中年男子”应该是“刻画了启凡平易友善的形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①推动情节发展。小男孩与老人关于启凡身份的讨论,直接引发了后续情节。如小男孩坚持认为启凡是大师:“我看他是启凡大师”“上幼儿园时,老师教我们看图识字,卡片上有……他就是启凡大师”,而老人反驳“别胡说,启凡大师咋会到这儿来?”。这一对话不仅制造了悬念,也为下文启凡创作出引人注目的画作、向游客讲解绘画技巧等情节做了铺垫,让游客对启凡的关注从“捡垃圾的穷画家”转向对其艺术的认可。
②烘托主人公形象。小男孩最初看到启凡捡垃圾,听到爷爷说“这是一位穷画家”,但后来通过记忆认出启凡,主动将空瓶放入他的塑料袋,体现出启凡低调不张扬的特质——他未因被误解而辩解,反而专注于作画和环保,与老人眼中“大师应有的排场”形成对比。启凡对小男孩的回应“你说是,就算是吧”“轻刮了一下小男孩的鼻子,仍然笑着”,展现出他和善亲切、不摆架子的形象,进一步凸显其淡泊名利的品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的能力。
①象征自然之美。红腹锦鸡“活泼可爱、美丽优雅”,其云集让松树峰成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启凡和游客前来。文中描述“西峰飞来飞去的红腹锦鸡”构成了锦鸡峰的核心景致,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成为当地更名、发展旅游的核心资源,象征着未经破坏的自然之美。
②象征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启凡因金菊香朋友圈中“数千只红腹锦鸡踵趾相接”的视频而来,采风时“看着西峰飞来飞去的红腹锦鸡”构思作画,最终创作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红腹锦鸡画作。可见,红腹锦鸡是启凡艺术创作的直接灵感来源,推动他完成了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象征着自然对艺术的滋养。
③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灵动。文中多次描写红腹锦鸡“飞来飞去”“嬉戏走动”“空中飞翔”,这些动态场景为静谧的山峰增添了生机。启凡的画作也特意体现其“动” 态,与山峰的“静”形成对比,凸显出红腹锦鸡所代表的蓬勃生命力与灵动之美,让整个锦鸡峰的景观更具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宗,讳厚照,孝宗长子也。母孝康敬皇后。弘治五年,立为皇太子。性聪颖,好骑射。
十四年二月己丑,帝自加太师,谕礼部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将巡两畿、山东,祀神祈福,其具仪以闻。”三月癸丑,以谏巡幸,下兵部郎中黄巩六人于锦衣卫狱,跪修撰舒芬百有七人于午门五日。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自刃以谏,卫士夺刃,得不死,鞫治,杖杀之。六月丙子,宁王宸濠反,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孙燧、南昌兵备副使许逵死之。戊寅,陷南康。己卯,陷九江。秋七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曲靖”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