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三校联考2025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移动互联网霸占人们视线的今天,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之事。而阅读经典名著,似乎更是奢侈中的奢侈。一般来说,读经典名著要比阅读“快餐文学”更费时、费力。然而在真正爱读书的人眼中,名著是永不过时的珠宝,无论何时,都有其独特价值。
“我还是喜欢读一些年轻作家写的小说。经典名著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读的,自己很少主动去看。”正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挑选购书的小刘这样告诉笔者。
像小刘一样,现在有很多读者认为,经典名著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之间有隔膜、文化上有差异。而且很多名著不仅篇幅巨大,文字还很晦涩,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似乎与现代人处处追求高效的理念及碎片化阅读习惯背道而驰。
对此,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范颖却有着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所以不应该把有限的读书时间浪费在那些并不值得一读的书上。就像我的朋友让我推荐书目时,我都会从名著经典中挑出来给大家选择。”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也就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淘洗、接受过众多读者检阅的作品。阅读一本经典,即便没能让你收获良多,也至少不会“添堵”。所以,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姜健说,阅读经典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培养阅读长文字的能力。“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学生需要静下来。只读短、平、快的东西无法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经典名著则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除了教师,很多家长也鼓励孩子多阅读名著经典。北京市民李女士是一位母亲,她也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经典是很有实际价值的:“语言的教育更多是靠熏陶吧,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所以我会给我的女儿买一些名著经典来阅读,比如“四大名著”之类的,我想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
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姜健认为阅读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观。“学生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可能是会有困难的,但这是在打底子,至少是可以延展学生的视野。现在孩子们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很浅,而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与历史连接起来,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认为,“谁也回不到过去,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应该借鉴,不应该放弃”。可以说,经典著作正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下的人文智慧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将不同时代的经典著作排列起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特别是本民族的经典名著,其中留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大有作用。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灿若星辰,“仁义礼智信”这些精神至今仍能对国民精神起教化作用,与现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阅读名著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这个暑假,初二学生淼淼要完成的阅读作业是:“啃”下一部《水浒传》。“说实话,文字有些难,也不太符合女孩子的阅读兴趣。”眼见女儿淼淼随意翻了几页就把书扔在一边,妈妈灵机一动,从网上找到了有声说书《水浒传》,用另一种方式为孩子打开了阅读经典名著的路径。一周之后,对水浒提起兴趣的淼淼,开始和父母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方式,00后、10后身为互联网“原住民”,阅读媒介也有新变化:除了传统的纸本阅读,读屏、听书等都成为他们接触并贴近书本、接触经典的方式。不仅如此,如今,更多的孩子喜欢互动式阅读——一边看书,一边在网上看“弹幕”,了解其他同龄人阅读的感受。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完成作为教学任务的“整本书阅读”,究竟行不行?
谈到阅读这件事,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他们喜欢听书,经常在网络上听各类经过加工的有声读物,在音效的烘托下,故事情节更加突出,仿佛身临其境。而不少有声读物,不仅给孩子读名著,连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一并“读”出来了。这似乎也在向老师和家长传递一个新信息——眼下,00后、10后更接受快节奏的短视频、更习惯“快餐式”阅读,连看电视剧都要“快进”,这与传统阅读所倡导的“原汁原味读大部头”的方式差异不小。
借助不同的媒介,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做“引子”,从而引导更多青少年爱上阅读,不少语文教师持宽容、肯定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表示,学生获取阅读内驱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关注历史事件来阅读书籍,或是对某个作家感兴趣,进而阅读他的作品,当然也能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达到了解著作的目的。
平日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在看文字产生视觉疲倦后,也会偶尔选择听有声书。在他看来,听书的过程中,有时能感受到比读文字更生动的东西。但他强调一点:听书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是一种参与,读书的过程便是参与到作者的创作当中。看文字参与度最高,听书的参与度相对较少。”
谈及指导青少年阅读整本书的情况,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提及一点:思维品质。在他们看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透过最传统的文字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想象力将得到释放;通过读优秀作品,他们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共情,在精神层面得到丰富的滋养——这些由深度阅读带来的获得感,是读屏、听书等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也正因此,语文界存在着另一种声音:不主张学生用听音频、看视频的方式替代读原著文字。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看法:通过阅读文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脑海中点滴形成;而看过影视作品后,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永远挥之不去了,堵塞了人物更加丰满的可能性。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西施”这个人物并没有十分详尽的容貌描画,她指向的是“极美”的人物形象。但在影视作品中经过演员的演绎,学生会将“美丽”的概念定位在此。“文学的力量就是不断丰富内心的力量,而不是用看似华丽的方式,消解阅读文字的困难。”郑朝晖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也有同感。他认为,影视作品容易引起对人物的刻板印象,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利于书籍的多元解读。“对于严肃的名著阅读来说,还是先阅读文本再看影视作品为宜。”
(选自文汇报《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如何才能慢下来“啃”书》)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很多读者不喜欢读经典名著,这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有关,也和经典名著自身的特点有关。
B. 经典名著的权威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是最高效的阅读选择。
C. 淼淼的妈妈为了引导孩子读《水浒传》,用网上的有声说书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D. 现在,青少年阅读整本书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推进整本书阅读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困难,需要教师、家长去解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中,面对经典著作,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选择。
B. 对中小学师生而言,阅读经典名著首先是一个教学任务。
C. 对于听书、读屏之类的阅读方式,教师主流态度是不赞成的。
D. 影视作品对人物容貌的表现往往比文学作品更具体,但这未必是好事。
3. 根据材料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空闲时间、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都制约着人们的阅读选择。
B. 不论是读短文、时文,还是读经典名著,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帮助。
C. 推进经典名著阅读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点。
D. 如果读经典名著不能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明显提升,家长就不会支持。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归纳当今时代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5. 请根据材料内容和自己阅读名著的经验,对学校推进经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提升阅读、写作能力。②拓宽视野,丰富世界观。③继承文化传统,传承人类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5. 答案示例:建议一:设立专门的读书课,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
建议二: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议三:注重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建议四:提倡读书交流会,释放文学想象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是最高效的阅读选择”错误,从材料一“像小刘一样,现在有很多读者认为,经典名著所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与我们眼下的生活之间有隔膜、文化上有差异”“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可知,读者有很多种,不能一概而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教师主流态度是不赞成 ”错误,材料中教师有不同的态度,不能说哪个就是“主流”。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不能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明显提升,家长就不会支持”错误,材料中是举李女士为例,不能说就有这个必然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姜健说,阅读经典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培养阅读长文字的能力……”“北京市民李女士是一位母亲,她也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经典是很有实际价值的:‘语言的教育更多是靠熏陶吧,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所以我会给我的女儿买一些名著经典来阅读,比如“四大名著”之类的,我想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可知,能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就读的范颖却有着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从经典入手开始阅读,对那些真正想要‘高效’阅读、收获真知的人来说,反而是最节约时间、性价比最高的”“姜健认为阅读经典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孩子们的世界观”可知,能拓宽视野,丰富世界观;
从“特别是本民族的经典名著,其中留存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和谐社会大有作用”可知,能继承文化传统,传承人类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一般来说,读经典名著要比阅读‘快餐文学’更费时、费力”可知,可以设立专门的读书课,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
从“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完成作为教学任务的‘整本书阅读’”可知,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与历史连接起来,拓宽他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提及一点:思维品质。在他们看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透过最传统的文字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想象力将得到释放;通过读优秀作品,他们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共情,在精神层面得到丰富的滋养”可知,要注重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从“如今,更多的孩子喜欢互动式阅读——一边看书,一边在网上看‘弹幕’,了解其他同龄人阅读的感受”可知,要提倡读书交流会,释放文学想象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因此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那只黑狗已经跑得不知去向,风吹着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
渊明正在赵家喝酒。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
“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尾两段都写到晓风、杨柳,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心理,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 文中通过渊明对“二十年前”刘裕的回忆,表现了刘裕能说会道、善于钻营、热衷交际的性格特点。
C. “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此处景物描写与陶渊明此时的恐惧心理相吻合。
D. 本文围绕刘裕篡夺东晋政权的史实,虚构了陶渊明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人物以新的思想内涵。


展开余下试题7. 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初元年”以不同的形式在阿宣口中反复出现,侧面反映了改朝换代已成事实但陶渊明仍不愿相信的心理。
B. “疲乏而又忧郁”“脸色枯黄,刻板”等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得到刘裕篡位确切消息后内心的极度郁闷和绝望。
C. “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D. “畜生!”这一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无血气、无大志的失望。
8. 小说用了较长的篇幅写陶渊明与几个儿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篇小说就塑造了一个并非恬淡退隐的陶渊明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通过对话强调了刘裕篡位的事实,同时展示了陶渊明几个儿子不同的性格特点;
②从侧面表现了陶渊明的形象,儿子们的很多话其实正是陶渊明平常爱说的话,是他思想性格的反映;
③对话中既有父子之间的亲情,也有陶渊明对儿子的失望,为下文写儿子被害的幻觉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 ①小说写的是陶渊明晚年的事情,这时他虽然归隐田园,但仍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
②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要“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③对篡夺政权的刘裕极端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拿起笔来,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并非完全是一个恬淡退隐的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暗示了小说的主题”错,小说塑造了一个为国家命运忧虑的陶渊明形象,首尾的晓风、杨柳的景物描写,主要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没有暗示主题。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心平气和”错,父子之间一连串的语气词说明他们情绪低沉,谈话气氛沉闷。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可知,通过对话强调了刘裕篡位的事实;“‘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展示了陶渊明几个儿子不同的性格特点。
结合“‘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可知,儿子们的很多话其实正是陶渊明平常爱说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陶渊明的形象,是他思想性格的反映。
陶渊明与几个儿子的对话,既有父子之间的亲情,也有陶渊明对儿子的失望,“畜生!”“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斥阿宣,为下文“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写儿子被害的幻觉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可知,小说虽然写的是陶渊明晚年的事情,这时他已经归隐田园,但仍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
结合“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可知,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要“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结合“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可知,陶渊明对篡夺政权的刘裕极端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拿起笔来,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并非完全是一个恬淡退隐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靖遂陈图萧铣十策。有诏拜靖行军总管,兼摄李孝恭行军长史。武德四年,大阅兵夔州。时秋潦,涛濑涨恶,铣以靖未能下,不设备。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机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不及知,若乘水傅垒,是震霆不及塞耳,就能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禽也。”孝恭从之。舟师叩夷陵,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弘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孝恭不听,留靖守屯,自往与战,大败还。贼委舟敢掠,靖视其乱,纵兵击破之,取四百馀艘,溺死者万人。即率轻兵五千为先锋,趋江陵,薄城而营,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俘甲士四千。孝恭军继进,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
太宗践祚。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以兵部尚书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劲骑三千繇马邑趋恶阳岭。颉利可汗大惊,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于是帐部数恐。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颉利走保铁山,遣使者谢罪,请举国内附。以靖为定襄道总管往迎之,又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慰抚,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遇候罗,皆俘以从。去其牙帐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馀级,俘男女十万,禽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禽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兵者,诡道也。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摘自《孙子兵法》)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之情A主速B乘人C之不及D由不E虞之道F攻其所不戒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上奏、陈述。与《兰亭集序》中“已为陈迹”的“陈”意思不同。
B. 薄,迫近、靠近,句意是逼近江陵城扎营。与《陈情表》中“日薄西山”的“薄”意思相同。
C. 书,书写、记载。与《项脊轩志》中“或凭几学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D. 安,安适、安心。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安”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昭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