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水远是不变的精神很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英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 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 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 “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面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 带有商业化色彩 “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 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 人们未必—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 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 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 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 材料—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B 3. A 4. 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例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采用的是引用论证;“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 5. 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 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用购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 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 ④升华情怀:可以凝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错误。“购买奇葩祭品”不在“陈规陋习”的范围。 C.“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不能从前面的条件中推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的结论。 D.“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说法绝对化,原文说的是“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而不是“文化本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 “其心必不诚”过于武断。请“代人扫墓”者也可能有其客观原因,不一定“心不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二论述的是“清明需要更多‘绿色’”,本项能体现这一论点。 B.侧重于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C.侧重于祭奠先烈和英雄的意义。 D.侧重于清明祭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