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东莞市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七校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人:邓峻峰 审题人:管登婷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目内涵。
文明祭扫,责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浏览完整试题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水远是不变的精神很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英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 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 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 “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面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 带有商业化色彩 “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 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 人们未必—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 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 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 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 材料—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B 3. A
4. 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例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采用的是引用论证;“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
5. 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
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用购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
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
④升华情怀:可以凝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错误。“购买奇葩祭品”不在“陈规陋习”的范围。
C.“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不能从前面的条件中推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的结论。
D.“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说法绝对化,原文说的是“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而不是“文化本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 “其心必不诚”过于武断。请“代人扫墓”者也可能有其客观原因,不一定“心不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二论述的是“清明需要更多‘绿色’”,本项能体现这一论点。
B.侧重于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C.侧重于祭奠先烈和英雄的意义。
D.侧重于清明祭祀的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看,“《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采用的是引用论证,论述“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的观点;
“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阐释“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网上祭奠有利于环保,由“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可知,网上祭奠有利于健康和环保,概括出绿色低碳;
网上祭奠有利于形成节约的风气,由传统祭奠“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可知,网上祭奠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形成简朴节约的风气。
网上祭奠有利于弘扬新风,由“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可知,网上祭奠形式更文明,概括出弘扬新风;
网上祭奠有利于升华情怀,由“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弘扬新风、摒弃陋习”可知,网上祭奠有利于家国情怀的凝聚和升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袍郑
冯骥才
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燕赵故地血刚烈,尽是俗世妙奇人。
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绰号“龙袍郑”的郑老汉,来头可是顶了天——皇上。
①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
乾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大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溜达溜达,怕招眼招事,不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
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篷,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个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有滋有味,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
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
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
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
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
②您这是往哪儿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
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
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
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雨落船篷,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么?我有点儿饿了。”
郑老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这锅熬面鱼呢!我郑老汉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
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嘣嘣响。
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一时,他觉得赛做梦,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贾、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
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关于龙袍郑的各种传闻也就很快热闹起来。可是,大家伙儿都知道,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面总是跟着一堆坏话——恨人有笑人无嘛。有不怀好意的人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
各位看官没猜错,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了,划船跑了。
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也想碰到一次皇上。
话说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
郑三听了,灵机一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熬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
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了龙袍郑。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了。
(有删改)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老汉请来客避雨、喝茶、吃面鱼,意外获得了皇帝赏赐的龙袍,因而名扬天津卫。
B. 皇帝走后郑老汉还趴着不停地磕头,这一情节隐含着作者对郑老汉奴性的强烈批判。
C. 得到龙袍的郑老汉惧于各方非议和流言,干脆逃之夭夭,说明他胆小怕事,安分守己。
D. 给人物起诨名绰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很常见,“龙袍郑”就给人物赋予了传奇色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运用了白描手法,连用三个“一”字,写出了郑老汉生活的简单从容,语言简洁凝练。
B. ②处运用借代的手法,表现郑老汉的热心快肠,这与后文他邀请陌生人上船的情节相呼应。
C. 作者故意留白,写郑老汉不知所踪,他很有可能放下一切,重新过上快乐悠闲的平淡生活。
D. 小说结尾部分情节反转,凸显了传奇色彩,这样 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8. 有人说本文所写的“俗世奇人”是郑老汉,也有人说是郑三。你认为是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9. 天津市井文化发达,民间好说奇人异事。作为天津本土作家的冯骥才尤其擅长叙写天津近代历史故事,写来“津味”十足。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叙述特色。
【答案】6. B 7. B
8. 示例一:郑老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老汉是老实本分的普通渔夫,面对皇帝的赏赐受宠若惊,却又接不住天降的富贵,是天津底层百姓的缩影。
②手艺奇:郑老汉擅长钓鱼,能吸引皇上观看;郑老汉擅长做面鱼,附近的渔民和皇帝都爱吃。
示例二:郑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三是街上卖槟榔的市井小贩,精明灵活,富有江湖气息;
②头脑(经历)奇:郑三为人精明,巧借“龙袍郑”名号做起面鱼买卖,最终做成天津名小吃,每天赚得不少银钱,体现了小人物身上的传奇色彩。
9. ①叙述语言:文白兼具,雅俗共赏,用词口语化,多地方特色俚语,如“赛做梦”“嘛运气”等,展现出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同时,叙事中适当插入整句和成语,如“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等,文白杂糅,自然流畅,富有文化气息;
②叙述形式:小说汲取中国传奇小说的特点,取材于天津市井百态,又辅之以有天津特色的说书、相声等语言艺术形式,如“各位看官没猜错”,像听说书人说书,绘声绘色,展现了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
③叙述技巧:小说擅长运用情节反转来凸显传奇色彩,如“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这一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
【导语】本文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清代天津卫的一段趣闻,展现了天津独特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情。作品通过郑老汉偶遇乾隆,获得龙袍的传奇经历,以及后来的郑三利用事件发家的经过,反映了“俗世奇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处世哲学。文章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独具特色的津味方言,将人物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情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一情节隐含着作者对郑老汉奴性的强烈批判”错。郑老汉的举动在封建社会十分正常,郑老汉在作者笔下也不是负面人物,因此他不停磕头这一情节没有隐含作者的强烈批判之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②处用借代的手法”错。②处没有使用借代手法,“落汤鸡”是比喻,形容人被雨淋后的狼狈样子。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示例一:郑老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老汉作为普通渔夫,其社会地位处于底层,以打鱼为生,“个人,一条船”“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过着简单质朴甚至有些寒微的生活。当面对皇帝这一至高无上的存在时,他的反应是诚惶诚恐、双腿发软,“皇上走了,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嘣嘣响”,完全是一个未见过大世面的小人物形象。平凡普通的出身与经历是“俗”的典型体现,代表了天津卫众多普通劳动者的形象特征。
②手艺奇:首先,他钓鱼技术高超,能够“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连皇帝都被吸引驻足观看,且“看得有滋有味”,这显示出他在钓鱼技艺上有独特之处。其次,他观云识天气的能力令人称奇,仅仅凭借云彩的形状就能准确判断天气变化,并且及时提醒皇帝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雨,这种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并非一般人所具备。再者,他所做的面鱼更是一绝,不仅味道鲜美,让吃惯御膳的皇帝都“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还能让附近渔民常来光顾,这独特的烹饪手艺使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有了不平凡的亮点,从一个普通渔夫上升为一个有着独特技艺的“奇人”。
示例二:郑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三只是一个在估衣街“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处于社会底层的商业群体中。这类人在市井中常见,为了生计奔波忙碌,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他们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强大的背景,完全凭借自己的精明在市井中的摸爬滚打维持生活,郑三的这种身份背景充分体现了“俗”的特点,是天津卫众多小商贩的一个代表形象。
②头脑(经历)奇:郑三具有极其敏锐的商业头脑和果敢的行动力。在听闻龙袍郑的故事后,他能够迅速洞察其中蕴含的商机,并且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他通过换房等一系列操作,将自己与龙袍郑建立起联系,然后大胆地打出“龙袍郑”的招牌开面鱼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对皇家的尊崇心理,成功地将自己的面鱼店打造成天津卫的名小吃店,实现了从一个普通小贩到日进斗金的成功商人的转变。这种在平凡身份基础上创造出的非凡商业成就,使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天津卫市井中一个独特的“奇人”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十分精妙。“来头可是顶了天”“赛做梦”“嘛运气”“勾馋虫子了”等大量口语化词汇和俚语的使用,是为了贴近天津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让当地读者感到亲切熟悉,外地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整句和成语的适当运用,则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化内涵。比如“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通过对比,不仅使表述更生动形象,也暗示了宫廷与民间生活的差异,展现了不同人物命运的差别迥异,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底蕴。语言文白兼具,雅俗共赏,使整个叙述语言在通俗与高雅之间达到了平衡,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
②中国传奇小说往往以奇闻轶事为素材,本文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中挖掘出“龙袍郑”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而借鉴说书、相声的语言艺术形式,如“各位看官没猜错”“话说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等,则是为了适应天津的地域文化氛围。这些表述方式让故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讲述感,仿佛作者就在读者面前讲述一个真实发生在天津街头巷尾的故事。它使故事跳出了单纯的书面文学叙述框架,带有口头文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天津卫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使整个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情。
③情节反转是本文的一大亮点。“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这一反转结局,从故事逻辑来看,郑老汉本是普通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东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