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8-11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七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七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他读史,除个人兴趣,主要是为了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这是毛泽东的一个长处和优势。他时常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提出适合今日需要的对策;也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以免今日重蹈覆辙。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不光停留在“知其然”,还力求“知其所以然”,考得失,明事理,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
毛泽东把历史读活,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古为今用的立场,撮其萦萦大者,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他赞成“引黄济汾”的工程计划。
毛泽东对史书上记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尤感兴趣,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也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格外有用。毛泽东读专业兵书并不很多,其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既源自实践,也多从读史中得来。
毛泽东早年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就表达过这种读史兴趣:“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喜欢读此类史书,说明他注重总结历史发展中的治乱规律,注重思考人才培养锻炼规律。1969年夏夜,他在武汉读《南史·陈庆之传》,兴奋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表达的就是这种读史心境。
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达24处之多,称道韦睿领兵打仗“善守”、“将在前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毛泽东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遇事敢担当,能够团结干部,善于“躬自调查研究”,是一位“劳谦君子”,因而“仁者必有勇”等等,结论是:“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摘编自陈晋《“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概议》)
材料二: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大历史的进程中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示了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他指出,在中国古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是中国古代社会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一方面将资本主义因素注入中国,将其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成为中国革命产生的基础。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要矛盾,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依附性,无法独立完成民主革命的重任。中国必须经过“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就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


浏览完整试题毛泽东尤其重视从农民革命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骄傲轻敌、生活腐化、失去民心。这篇文章引起毛泽东高度重视,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他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当日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得知南京解放消息的当天,毛泽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就是借用项羽兵败乌江的历史典故,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苏霸权的包夹之下,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积极进行国家建设,并赢得亚、非、拉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是中华史学的优良传统和显著标志,毛泽东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发扬光大,创造了毛泽东思想,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摘编自王向清《毛泽东是如何读史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虽然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但爱好读史,并善于以古鉴今,或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或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
B. 韦睿在领兵打仗的过程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读专业兵书并不多的毛泽东在阅读《南史·韦睿传》时十分认真。
C. 毛泽东认为,近代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独立完成民主革命。
D.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思想财富,其诞生离不开毛泽东对中华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以及他对这一传统的发扬光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画横线部分的观点,在后文毛泽东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剖析的实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B.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时提出“决不当李自成”,是为了给党内同志打气,增加信心。
C. 材料二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直接证明材料一中毛泽东从史书中习得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
D. 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毛泽东学习、研究历史,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毛泽东从历史中领悟的道理也逐渐深化。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把历史读活”的一项是( )
A.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列传》
B.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
C.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4.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采用直接引用而不是转述的形式,有何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
5. 毛泽东从读史中获得了哪些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A
3. C 4. ①精准传达原意:确保毛泽东话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若采用转述形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或弱化其本意。
②体现话语权威性: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他的言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直接引用他的话语,能够使全党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骄傲自满带来的危害,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必要性,增强说服力。
5. ①获得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毛泽东读到《史记》中“耕三余一”政策及《汉书》中汉武帝沿汾河出行的记载,思考当下相关问题,试图将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益做法应用于现代。
②研究历代战局并应用于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借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例的历史经验,在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下取得胜利。
③借鉴古人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提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从古人身上汲取现代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
④以农民革命历史为鉴戒:郭沫若指出李自成失败原因,毛泽东高度重视并以此告诫全党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及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两个务必”。
⑤从历史典故中获取战略方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积极进行国家建设并赢得国际支持,从历史典故中汲取智慧来应对现实国际局势。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详细描述了毛泽东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强调了他以古鉴今、指导实际工作的特长。通过阅读和研究古代史书,毛泽东不仅提升了对战争策略和国家治理的理解,还应用这些知识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战略,形成了独特的毛泽东思想。材料显示了毛泽东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应用,突出了历史研究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因此读专业兵书并不多的毛泽东在阅读《南史·韦睿传》时十分认真”错误,文中介绍了毛泽东赞赏韦睿领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但并没有说因为韦睿军事才能卓越,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才认真;且从文中看,毛泽东看重韦睿还有不贪财、遇功不争、团结干部、调查研究等作风。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为了给党内同志打气,增加信心”错误,毛泽东提出“决不当李自成”,主要是提醒全党同志要吸取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在胜利后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艰苦奋斗,防止因骄傲自满而失去民心,并非主要为了给党内同志增加信心。
C.“直接证明材料一中毛泽东从史书中习得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错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是毛泽东以项羽的历史典故为鉴,在革命关键时刻作出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决策,强调的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于指导当时的革命行动,与材料一中所说的从史书中习得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如对以少胜多战例的研究等)侧重点不同,不能直接证明。
D.“毛泽东从历史中领悟的道理也逐渐深化”错误,材料二中毛泽东运用历史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具体过程,并不能体现他“从历史中领悟的道理也逐渐深化”,选项属于主观臆断。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把历史读活”是指毛泽东读史时关注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研究历代战局等内容,并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等。
A.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没有体现“古为今用”;
B.是对历史人物经历的描述,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苏武的坚贞不屈,没有体现“把历史读活”。
C.欧阳修通过对后唐庄宗因宠爱伶人而亡国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得出祸患常因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有智谋勇气之人常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警示后人要防微杜渐,避免重蹈覆辙,体现了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汲取教训、以古鉴今的特点,符合“把历史读活”。
D.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山东之国与陈涉力量的大小,虽然涉及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但并没有明确表现出将历史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或政治决策中,也没有体现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指导当下行动的意图。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精准传达原意:直接引用毛泽东的话语,如“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等,确保毛泽东话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让读者能直接接触到毛泽东的原始观点和论断,仿佛毛泽东在亲自诉说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其真实性和严肃性,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资料的尊重和严谨态度。若采用转述形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或弱化其本意。
②体现话语权威性:直接引用的话语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能更好地感染读者。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他的言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直接引用他的话语,像“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句话,简洁有力,直接引用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当时的坚定决心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通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直接引用,鲜明地表达了毛泽东借用历史典故号召彻底消灭反动势力的思想,比转述更能凸显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这段直接引用能够使全党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骄傲自满带来的危害,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必要性,增强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可知,毛泽东从读史中获得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毛泽东读到《史记》中“耕三余一”政策及《汉书》中汉武帝沿汾河出行的记载,思考当下相关问题,试图将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益做法应用于现代。
②根据材料一“毛泽东对史书上记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尤感兴趣,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也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格外有用”可知,毛泽东从读史中研究历代战局并应用于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借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例的历史经验,在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下取得胜利。
③根据材料一“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毛泽东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遇事敢担当,能够团结干部,善于‘躬自调查研究’,是一位‘劳谦君子’,因而‘仁者必有勇’等等,结论是:‘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可知,毛泽东从读史中借鉴古人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提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从古人身上汲取现代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
④根据材料二“毛泽东尤其重视从农民革命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骄傲轻敌、生活腐化、失去民心。这篇文章引起毛泽东高度重视”“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他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可知,毛泽东以农民革命历史为鉴戒:郭沫若指出李自成失败原因,毛泽东高度重视并以此告诫全党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及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两个务必”。
⑤根据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苏霸权的包夹之下,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积极进行国家建设,并赢得亚、非、拉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可知,毛泽东从历史典故中获取战略方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借鉴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历史典故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策略方针,积极进行国家建设并赢得国际支持,从历史典故中汲取智慧来应对现实国际局势。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天色黄昏时,坑渐渐挖成了,只是还没有水。也许,过一夜,或者,再挖深一点,会有地下水的。如果有了一潭清泉,渣滓洞几百个战友,就不会再为干渴所苦恼了。不过,许云峰感到,敌人决不会容许有这种行为的。因为这将直接破坏他们故意断水的迫害活动。而且,找寻水源也还是一种简单的反抗办法。但是,挖掘水坑也还是必要的,这能有力地团结战友,锻炼斗志,鼓舞信心……
第二天早晨,许云峰离开了铁门,走到牢房后面的铁窗边,把头伸在小窗的铁柱间,向外探望。果然,正像他昨夜想象的那样,山泉已浸满了土坑,一池清水。映着碧天,闪动微微的涟漪。
这时,女室也来人舀水。
转角处,忽然跑来一个全身灰布军装的人,他是龙光华,许云峰看出他戴着褪色的军帽,有着一双火一样热情豪爽的眼睛,衣袖高高地卷起,露出两只黝黑的手臂,他大步走到潭边,毫不犹豫地用水罐满满地舀了一罐。抬起头就跑了……
不到一分钟,龙光华又出现在水坑边,他又满满地舀了一罐。


展开余下试题他又来了,又去舀水……
许云峰不知道这战士为什么这样匆促地舀水,但从他正直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舀水绝不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许云峰完全相信,人民队伍里培养出来的子弟兵,只能是为着高尚的目的,才接连地取走那么多的水。
“你躲在这里?楼七室早就收风了!”
敌人的干涉出现了,尖锐的斗争就在许云峰眼前展开……
“你在这里挖坑?”被唤作狗熊的特务,把几团污泥,踢进了水坑。
“你干什么?”龙光华像在保卫人民的利益,挺身上前,质问特务:“天气热,你们故意断水!这个坑是我们挖的,不准破坏!”说完,战士瞪了特务一眼,又蹲下身去,舀了一罐清水。
“把水送到哪里去?”
“你管不着。我给缺水的牢房送水!”
狗熊劈手夺下水罐,丢在水坑中。
“把水罐捡起来!”龙光华愤怒地命令特务。
“捡起来?”特务走到他面前,想要动手。
“你来!”龙光华握着拳头,迎了上去。
特务退后一步,踩了一脚污泥,突然亮出手枪,恶狠狠地叫喊:
“龙光华,你要造反?走,到办公室去!”
“走!”龙光华一挺身,昂然迈开脚步。
一个暗影倏地掠过许云峰的心头:他不能不为龙光华的遭遇担心。而且,他已看出,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斗争的爆发!斗争既已爆发,就再不能犹豫,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胜利,不管为了胜利要付出多大代价!他发愁的是无法把自己想到的一切,告诉给自己的战友们……
“不准打人!不准打人!”
“不准特务行凶!”
一片呐喊,从四面八方传来。许云峰关切地转过身来,走向人声喧嚷的牢门,站在风门口,他看见一个身体肥硕的特务,从办公室踱了出来。这个特务正是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被大家称为猩猩的所长。
“龙光华白昼挖墙,图谋暴动,并且殴打看守人员,这还了得!”猩猩拖长了声音,妄图制服每间牢房的呐喊。敌人在公开挑战,而且造谣诬蔑!
女牢中,头上扎着鲜红发结的姑娘,突然从牢门冲出来,望着楼上楼下所有的牢房,驳斥猩猩:“这完全是假话!我们亲眼看见,龙光华在后面舀水,特务故意撞去行凶!”
“孙明霞,你亲眼看见的?!”猩猩阴险的目光,像要把这姑娘一口吃掉。
“我们都看见的!”女室的战友,突然冲出牢房,在屋檐下站成一排,齐声说道:“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面对着女室的对证,猩猩发出一声冷笑。
“你们看见了什么?龙光华已经全部招认了!”正在这时,满身鲜血的龙光华,突然从铁门边冲进地坝,摆脱了特务的追赶。几分钟的时间里,龙光华已经遍体鳞伤,几乎认不出他的面目。龙光华摇摇摆摆走到地坝当中,高举手臂挥动他的军帽:
“特务破坏水——”
“坑”字没出口,龙光华侧了侧身体,摇摇晃晃地跌倒在地上。鲜血从他嘴里不断涌流……女室的战友,眼里喷出怒火,她们扑向前去,救护血泊中的战友。
“你们看见了吧?”猩猩狞笑着,“马上把水坑填平!凡是挖过水坑的,赶快出来自首!”
“不准特务行凶!”几百人的声音,像决堤的洪水,像爆发的地雷。“谁敢填平水坑?”接着又是一声炸雷:“谁敢填平水坑?”猩猩连连后退,阴险的目光,打量着间间牢房里愤怒的面孔,他突然直起颈项怪声嚎叫:“啊!你们要暴动?……把机关枪给我架上!”猩猩凶横的脸上露出冷笑,向着牢房逼视着。“谁敢暴动?谁在这里指挥?嗯,怎么没有人说话?有勇气的就站出来,站出来呀!”
几个特务气势汹汹地提着重镣,四处张望着,给阴险毒辣的猩猩助威。
突然,“当啷”一声,楼上一个牢房传来的金属碰响铁门的声音,使猩猩猛然一惊。紧接着,一个洪亮的声音出现了:“住口!停止你们这一切罪恶活动!”
猩猩慌忙一退,他不知道是谁,敢于蔑视他的威权,用这种命令语气挑战。定睛看时,他不由得周身猛烈一颤。楼八室的牢门口,出现了一个人影。“许云峰?”他张皇失措地朝后便退,禁不住怪叫出声:“你、你、你要干什么?”
这时,神色自若的许云峰,已经崛立在牢门边,无所畏惧地逼视着连连后退的特务。无数的目光立刻支持着他的行动。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渐渐挖成的坑,许云峰进行了种种思考,这既表现了他的理性和前瞻性,又为后文敌人破坏水坑的行为做了铺垫。
B. 小说中龙光华多次往返、匆促舀水的行为,为故事的发展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C. 小说以狗熊、猩猩等动物名称来称呼特务,突出了他们的兽性,具有讽刺意味,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蔑视的态度。
D. 结尾处许云峰逼视着特务、战友以目光支持他的情节,与前文龙光华的挨打形成对比,突出了革命者团结意识的觉醒。
7. 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极具领导者特质的革命者许云峰的形象。
B. 龙光华关心战友,主动给缺水的牢房送水,不怕敌人的威胁,敢于抗争,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丝毫不屈服。
C. 狗熊十分蛮横,他不仅将污泥踢进革命者辛苦挖成的水坑中,还劈手夺下龙光华的水罐,尽显其爪牙本性。
D. 小说写人注重点面结合,既有对孙明霞的个体描写,又有对女室战友的群体描写,表现出她们的勇敢无畏。
8. 请简要分析特务头子猩猩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水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猩猩出场时公然诬蔑革命者,面对女室战友的对证,他发出冷笑并威胁革命者自首,表现出耀武扬威的心理。
②当牢房中几百名革命者愤怒的声音响起,猩猩“连连后退”“怪声嚎叫”,要求架上机关枪,表现出他的不安与强撑。
③当许云峰站出来喝止他时,猩猩“猛然一惊”“慌忙一退”“猛烈一颤”“张皇失措”,这些表现展现出他慌乱和恐惧的心理。
9. ①象征生存困境中的生命希望。在渣滓洞集中营,敌人故意断水,水坑代表着革命者在残酷的环境中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②象征集体力量的凝聚。挖掘水坑是许云峰等革命者的集体行动,它象征着战友们团结一心、共同反抗敌人迫害的抗争精神。
③象征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清澈的水坑“映着碧天,闪动微微的涟漪”,与环境恶劣的集中营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革命者们对自由、光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
【导语】这段《红岩》节选通过“水坑事件”展现了渣滓洞监狱中革命者与特务的尖锐斗争。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革命者的团结抗争(许云峰的深谋远虑、龙光华的无畏牺牲、女牢的集体作证)与特务的残暴阴险(狗熊的破坏、猩猩的诬陷)形成强烈反差。水坑既是生存资源,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其挖掘—破坏—保卫的过程,生动体现了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本质。群像描写中,个体英勇与集体觉醒相互映衬,彰显了革命者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与前文龙光华的挨打形成对比,突出了革命者团结意识的觉醒”错,许云峰逼视着特务、战友以目光支持他,应是与前文龙光华挨打、战友救护他形成呼应,而非对比;革命者之间的团结互助,从挖水坑、龙光华送水、战友们声援龙光华到结尾,贯穿全文始终,并非最后才觉醒。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A.“外貌”错,原文对许云峰的刻画主要通过动作、语言、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石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