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红烛》同步练习
《红烛》
一、选择题:
1.“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 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 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
2.下列各项对《红烛》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B. 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
C. 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
D.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3.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 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 《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 “新诗”代表《红烛》运用现代白话,打破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4.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入,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 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 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 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5.下面对《红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B. ②③两节诗人用反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D. 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6.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浏览完整试题B. 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7.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句中的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 “不误,不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C. 红烛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
D. 诗人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
8.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 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9.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 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 《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 《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10.下列对《红烛》第一节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 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
C. 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D. 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 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 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12.下列各项对《红烛》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 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13.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开头就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B. 第二、三两节中,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C. 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完全哀伤的。蜡炬无法燎原,“残风”一样的黑暗反动势力让诗人充满了绝望。
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表达了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
14.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表达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B.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和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C.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在于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将民众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D. 诗歌以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不但设置了悬念,暗示了作品的主题,而且有统领全诗的作用。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这两个字,分为两层来抒情的。
15.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句中的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 “不误,不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C. 红烛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
D. 诗人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


展开余下试题16.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蜡炬(jù) 躯(qū)体   心惊胆颤(chàn) B. 溃(kuì)脓烧沸(fèi) 按捺(nà)不住
C. 脂(zhǐ)肪 既(jì)已 熏陶渐(jiān)染 D. 消弭(mǐ) 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
17.下列各项对《红烛》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 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18.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B. 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
C. 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
D.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19.下列对《红烛》第一节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 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
C. 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D. 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 烛
闻 一 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注】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
20.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 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1.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B. 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
C. 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
D.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22.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
23.写诗讲究抑扬结合。“扬”是褒扬,“抑”是贬抑。这首诗多处扬抑结合: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请找出两处以上的扬,说说作用。
三、诗歌鉴赏: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24.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 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 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 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 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25.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 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 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 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寄托离别之情。
B选项,作者以“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C选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垂杨见“愁眼”,红烛知“苦心”,写离别之苦。
D选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红烛流泪,随人惜别,寄托离别之情。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选项.“深邃、迷离的意境”错,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意境并不迷离。
3.【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选项.“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是借红烛托物言志,诗中并未出现景物描写。


展开余下试题4.【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选项,“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本诗的主旨句,说法错误,诗歌只是以这句诗为引子,主体部分扣住了“灰”和“泪”两字。
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选项,“反问的手法”有误,诗人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
6.【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正确。
B选项.正确。
C选项.正确。
D选项.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错误。
7.【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选项“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错,由原文“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一句可以得知,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8.【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正确。
B选项.正确。
C选项.正确。
D选项.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错误。
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选项.“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10.【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选项.“意思完全相同”理解错误。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是: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句古诗在现在指的是园丁、教师、奉献者,“蜡烛”就是一个比喻。而《红烛》中的“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象征着诗人自己。二者的意思并不相同。
1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选项,“提倡自由体诗”错误,闻一多提倡新格律体诗。
1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选项.“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应该是“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13.【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说法错误。本诗的主旨句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C选项.“让诗人充满了绝望”分析错误。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热烈而忧伤的,诗人并没有充满绝望。
D选项.“又表达了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分析错误。“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达了诗人摆脱失落之后找到个体价值的昂奋之情。
14.【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没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15.【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选项.“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错,由原文“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一句可以得知,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16.【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心惊胆颤”中的“颤”应读作“zhàn”;
B选项.“溃脓”中的“溃”应读作“huì”;
C选项.“脂肪”中的“脂”应读作“zhī”;
D选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选项.“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应该是“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18.【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选项.“深邃、迷离的意境”错,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意境并不迷离。
1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选项.“意思完全相同”理解错误。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是: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句古诗在现在指的是园丁、教师、奉献者,“蜡烛”就是一个比喻。而《红烛》中的“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象征着诗人自己。二者的意思并不相同。
20~23.【答案】C、C、【参考答案】牺牲奉献,忠诚担当;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参考答案】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这种方法可以情绪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考生可通过以上分析选两处“扬”的手法加以分析)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说法错误,应该是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深邃、迷离的意境”错,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意境并不迷离。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深邃、迷离的意境”错,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意境并不迷离。
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现了“红烛”这一意象的传统内涵,即牺牲奉献,忠诚担当。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红烛代表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这是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扬,“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红烛》同步”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