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 2025-09-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
9.3《声声慢(寻寻觅觅)》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词一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二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三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面对各词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一上阕,写月满西楼时,词人眼见红花凋落,感到枕席之上秋意的寒凉。
B.词一下阕,写落花流水、相思闲愁。词人对远行丈夫的真挚思念绵绵不绝。
C.词二开头写词人独自一人看着香炉里瑞脑香袅袅青烟出神,心中非常寂寞。
D.词二写在东院篱笆之下,词人喝醉了酒,看到枯萎的菊花,感到痛彻心扉。
2.从词一、词二到词三,我们看出李清照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情感意蕴的不同,也能看出三首词内在的联系。请在词一和词二中,分别找到与词三产生呼应的意象,并分别分析其情感意蕴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儿
李清照
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①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②。
【注】①吹箫人去:这里引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相传萧史极善吹箫,秦穆公便将爱女弄玉公主许配给他,后来二人一同成仙而去。此处实指词人亡夫赵明诚。②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小序,语意谦逊,似在咏梅,然本词是一首将咏梅与悼亡熔于一炉,情感真挚的悼亡之作。
B.“沉香”二句,承“无佳思”之意,早起之后,沉香时断时续,玉炉已冷,情怀如水寒凉,更突显词人的孤寂凄苦。
C.外面不知何人用在笛子吹奏《梅花三弄》,引得梅花破蕊而出,也引出了词人的春情幽恨。
D.词中善用典故,如“梅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让整首词显得典雅含蓄。
4.词的下阕“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与《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手法与所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①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②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①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的最初几年。②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窗雪落炉烟直”,写出了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以窗外的雪花作室内香烟的背景,匠心独运,描绘的画面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
浏览完整试题
B.炉火映照在头上的凤钗上,凤钗显得更加明亮,词人观察敏锐,抓住了细节。
C.“催”字富有表现力,号角声似乎催促着曙色的到来,反映词人盼望天明出游。
D.“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形容服饰,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看似愉快,却给人以哀愁的感觉。
6.在李清照的《菩萨蛮》和《声声慢》两首词中,季节变化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下列对两首词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作分别是豪放、婉约两种风格的经典之作,二者在手法、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
B.苏词绘景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境界宏阔;李词绘景少用手法,以朴素的口语入词。
C.苏词写人多用衬托,正衬与反衬灵活恰切;李词写人多用描写,使人物的动作、心理跃然纸上。
D.两首词作营造的意境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雄浑苍凉,《声声慢》意境清新空灵。
8.“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两首词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于秋天,“乍暖还寒”既体现了天气逐渐变冷,也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B.词人在痛苦中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只能借酒浇愁,风送雁声反而更增添了自己的悲愁。
C.下片写到园中菊花盛开,秋意正浓,词人独自对着黄花却无心赏花,忧伤而憔悴瘦损。
D.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一系列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
10.明代茅映评价这首词时说:“十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请赏析上阕叠字中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日天寒,词人以酒敌急风而不可得,实则表达欲借酒浇愁,但愁苦难以排遣之意。
B.一声雁鸣,寄怀乡之思,北方飞来的孤雁,此时正可以为词人传递书信,联络亲人。
C.词人描绘急风残菊、梧桐细雨等暮秋景物,渲染出遭受国破家亡劫难后的凄苦愁绪。
D.全词语言朴素清新,不假雕饰,选用宋时日常口语入词,用语自由灵活,语浅情深。
12.宋朝罗大经赞本词“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请简要赏析开篇三句连用叠字有哪些“出奇”之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下列对《添字丑奴儿》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阕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C.下阕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D.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14.作者在上面两首词中都写到“雨”,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有以山喻愁的。如寇准:“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愁春一倍多。”愁很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难以喘息,无法摆脱,极言①_______。在李清照的笔下,无形的愁有了重量。她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在船上,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愁的悲凉与沉重活灵活现。②_______。如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把愁比喻成江水或海水,一是说愁像江水连绵不绝;二是说愁像海水既深又广,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且茫茫无涯,不知何处是尽头。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说的是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春水迢迢;贺铸《江城子》“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说的是百无聊赖的闲愁比江水还长;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说的是一言难尽的悲愁如泪化春江。
展开余下试题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6.请说说李清照、李煜、秦观在描写“愁”的时候,其侧重点和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不同。
17.下列对《声声慢》(节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写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己寡之后的精神失落,独身彷徨之情状,“冷冷清清”则写时世、境况之凄清冷寂。
B.“三杯两盏淡酒”,酒并非酒淡,只因作者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意在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C.本词采用多变的抒情手法,通过铺叙,把多种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多层次的深刻细腻的感情。
D.作者一个人寻觅无着,酒难浇愁,晚来风急,当看到大雁飞过,想起了旧时相识,这就稍稍缓解了思乡的惆怅。
18.下列对《声声慢》一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秋天天气多变,身体不好,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表现了词人滞留他乡的孤独生活和悲苦愁绪。
B.下阕前三句写菊花,既言其多,又形其乱,以花之凋残映衬心之愁苦,又喻指岁月流逝,人衰老憔悴。
C.下阕后几句写词人孤苦无依坐待天黑的境况,希望黄昏时雨中的梧桐能排解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愁绪。
D.本词用语浅显,以家常话写心中事,显得自然真挚;词中描摹多个典型意象来抒情,结尾则直抒胸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李清照以叠词开篇,营造出孤寂凄清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词中描写秋天天气变化,烘托词人内心愁苦的句子是:“ , ”,
李清照在词中直抒胸臆,表达晚年凄凉处境与无尽哀愁的句子是:“ , ”。
四、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声声慢(寻寻觅觅)》倾泻着李清照晚年深沉的悲苦。开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七组叠词层层递进,将内心的空虚、环境的孤寂与心境的悲戚交织,奠定全词凄苦基调。“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雁过也” 等意象,既写秋日萧瑟,更藏丧夫之痛、家国沦丧的锥心之苦——雁是旧识,却带不来往昔慰藉;黄花憔悴,恰似自身漂泊无依。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将丧亲之哀、亡国之痛、孀居之苦熔于一炉,突破“愁”字的局限,道尽乱世中女性的凄凉境遇,字字泣血,尽显深沉的生命悲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3《声声慢(寻寻觅觅)》练习》参考答案
1.D
2.词一:
意象:雁。情感意蕴:词一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词三表达的是自伤飘零、物是人非的痛苦。
词二:
意象:酒和黄花。情感意蕴:词二表现的是相思之苦,词三表达的则是国破家亡、饱受离乱的痛苦悲哀。
3.B
4.这两首词这两句均用了借景抒情, 运用外在景物的渲染(以声衬情),如《孤雁儿》的小风、疏雨,《声声慢》梧桐、细雨等,来烘托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
5.C
6.①《菩萨蛮》中“归鸿”“残云”“雪落”等意象体现冬季的萧瑟,反映词人南渡后的孤寂与忧愁;
②《声声慢》以“乍暖还寒”“雁过”“黄花”等写秋景,传达出词人晚年的凄凉与悲苦。
③季节变化均是词人内心孤寂、愁苦的外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D
8.①苏词触景生情、情因景生,由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②李词因情写景、景著我色,开篇写出词人悲戚痛苦的心境,选取契合情感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到晚风、过雁、黄花之中。
9.D
10.三组叠字给全词营造了冷清悲戚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①词人在空虚失落之下寻觅,“寻寻觅觅”这一叠词更增添了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的空虚寂寞、怅然若失之感;②寻觅无结果,便觉冷清,叠字“冷冷清清”的运用,加重了冷清的程度、更给人一种孤寂清冷之感;③“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运用使得凄惨悲戚的情感更加浓郁,一个惨淡愁苦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11.B
12.①从构思上说,三句三层,富有递进层次,从行为、环境、感受三方面渲染词人追寻精神寄托,环境却清冷寂寞,内心只感受到凄惨悲戚的情态。
②从感情表达手法上说,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若有所失、情感无所寄托、凄凉空虚、寂苦无告的情感。
③从格调上说,开篇描绘孤寂清冷的气氛,奠定了全词凄切、哀婉的感情基调。
④从音律上说,连用叠词富有音乐美,音调和谐悦耳,反复吟唱中自然产生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忧伤情绪感染听众。
13.A
14.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还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15.示例:①愁的程度之重 ②有以水喻愁的
16.①侧重点:李清照侧重写愁之重,难以承受;李煜侧重写愁之深之广,难以排遣;秦观侧重写愁之多,难以言说。②修辞手法:李清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李煜运用了设问、(比喻)明喻的手法;秦观运用了暗喻、夸张的手法。
17.D
18.C
19.(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例文:愁绪如织,生命如锦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时,一定未曾想到,这七组叠词会成为千百年间所有愁绪的注脚。愁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它如秋日的细雨,能打湿人心;又如寒冬的炉火,能淬炼灵魂。李清照的愁,是 雁过也,正伤心 的个人悲戚与 家国沦丧 的时代哀痛交织的经纬,最终织就了生命中最厚重的锦缎。真正的愁绪从不是生命的负累,而是情感的深度,是灵魂的刻度,是让生命在风雨后更显丰盈的养分。
愁是情感的镜子,照见生命最真实的褶皱。李清照的 三杯两盏淡酒,饮下的不仅是秋日的寒凉,更是丧夫后的孤寂、漂泊中的无助、乱世里的惶恐。这愁绪如此具体,仿佛能触摸到它的温度 —— 是 乍暖还寒 时的瑟缩,是 满地黄花堆积 时的怅惘。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 愁绪的价值,正在于它让我们更敏锐地感知生命:热恋中的人会为 相见时难 而愁,求知者会为 百思不解 而愁,爱国者会为 山河破碎 而愁。这些愁绪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情感充沛的证明。我曾在备战竞赛的日子里,为一道始终解不出的物理题彻夜难眠,那种抓心挠肝的愁绪,后来却成了攻克难关后的珍贵记忆 —— 正是那份 愁,让最终的喜悦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展开余下试题
愁是时代的回声,连接着个体与群体的命运。李清照的愁从不只是 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个人感伤,当她写下 怎一个愁字了得 时,这愁绪早已超越了孀居之苦,成为南宋初年无数流离失所者的集体悲鸣。这种将个人愁绪融入时代洪流的情感,让愁有了更辽阔的维度。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愁,是对家国破碎的痛惜;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愁,是对收复失地的期盼;鲁迅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愁,是对民族觉醒的呼唤。这些愁绪如同一根根丝线,将个体的命运与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疫情期间,我曾看到医护人员脸上的勒痕,听到志愿者沙哑的嗓音,感受到整个社会为 何时解封 而共同牵挂的愁绪 —— 正是这份共通的愁,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 休戚与共 的含义,也让最终的 疫散花开 更值得珍惜。
愁是成长的阶梯,让生命在沉淀后更显厚重。李清照早年的词中,也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的轻盈闲愁,但经历了靖康之变、丈夫病逝、颠沛流离后,她的愁才真正有了 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深度。这种愁绪的蜕变,恰如蝴蝶破茧前的挣扎,痛苦之后是更广阔的生命境界。苏轼在 乌台诗案 后,从 大江东去 的豪情转为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正是愁绪淬炼后的通透;巴金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写下《随想录》,用真诚的反思完成了自我救赎,正是愁绪沉淀后的觉醒。在学习中,我们何尝不是在与各种愁绪相伴?为成绩波动而愁,为未来迷茫而愁,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愁 —— 这些愁绪或许会让我们暂时困顿,但只要不被它压垮,就能在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就像李清照在晚年依然能笔耕不辍,将满腔愁绪化为千古绝唱,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没有愁绪,而是能将愁绪化为生命的养分,让灵魂在风雨中愈发丰盈。
回望李清照的一生,那些 凄凄惨惨戚戚 的愁绪,最终都化作了词坛上最璀璨的星光。她告诉我们:愁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逗号;不是终点,而是驿站。愁绪如织,看似束缚了生命,实则在经纬交错间,为生命增添了最丰富的纹理。
在人生的旅途中,愿我们都能坦然面对那些 乍暖还寒 的时刻,珍视那些 寻寻觅觅 的愁绪。因为正是这些看似苦涩的情感,让生命有了深度,有了温度,有了厚度,最终织就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锦缎。
上一篇:
《反对党八股(节选)》分层练习
下一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题 (35道)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声声慢(寻”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