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0-2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高三语文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子曰:“其‘恕’乎!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当时士大夫的虚无思想,表达了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答案】 ①. 己所不欲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③. 齐彭殇为妄作 ④. 天姥连天向天横 ⑤. 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虚诞”“殇”。
2. 按要求作答。
(1)将下列编写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为了应对新能源车的充电难题,不少高速公路服务区正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某服务区,一批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已上岗半年有余。所谓充电机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扫描服务区内相关二维码进行操作,工作人员会将充电机器人移动到车辆旁边帮助充电。
①充电枪位于身后两侧
②它的外形憨态可掬,像一辆小型面包车
③其实就是储充一体化的移动充电宝
④车主需要充电时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2)选出以下句子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的春日樱花美轮美奂,游客纷纷在花雨中拍照留念。
B. 我与同桌因辩论赛分工问题争执后,现在彼此相敬如宾课间不再交流。
C. 他的物理竞赛成绩太优秀了,简直令人望其项背,激励我们加倍努力。
D. 初秋的上海凉风渐起,七月流火,黄浦江畔的梧桐叶也开始泛黄飘落。
【答案】(1)C (2)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横线前以“所谓”引出说明对象“充电机器人”,需先对“充电机器人”下定义,“其实就是储充一体化的移动充电宝”是直接解释“充电机器人”,所以③适合作为首句。
“外形憨态可掬,像小型面包车”承接“移动充电宝”的具象化说明,符合认知顺序,所以②应跟在③后。
“充电枪位于身后两侧”是对“小型面包车”外形的进一步拆解,所以①应跟在②后。
“车主需要充电时”引出后文操作流程,与横线后“只需扫描二维码”自然衔接,所以④放在最后。
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美轮美奂”是形容建筑物高大华丽,侧重房屋建筑。句中用于形容“樱花”,适用对象错误。
B.“相敬如宾”是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用于形容夫妻关系。句中用于同桌,适用对象错误。
C.“望其项背”表示能够赶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句中未用否定词,造成语义相反。
D.“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句中“初秋凉风渐起”“梧桐叶泛黄”与“天气转凉”语境一致,使用恰当。
故选D。
二 阅读 55分
(一) (17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星在逛上海书城时,被《世界作为参考答案》一书吸引。他阅读了这本书的序言,并决定对此进行学习和探究。
序言:我们不想像罐头一样活着
严飞
①今天,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似乎被社会预设了人生的标准答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期待:你应该按照“人生就该如此般”地去求学、工作、结婚、生子,所有的步骤都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任何的偏离都被视为错误或失败。


浏览完整试题②有没有看过安迪·霍沃尔那组著名画作《金宝汤罐头》?我们每个人都是货架上的罐头,高度同质,有个保质期——到了35岁,工作的保质期过了,就找不到工作;到了40岁,婚姻的保质期过了,就找不到爱人。
③我们像罐头一样活着,被规训成了顺从的“答题者”,从不怀疑人生这道“题目”的标准答案。我们被告诫不要质疑社会的标准,不要表达“过分”的意见,不要偏离“常规”的生活方式,仿佛所有人都必须按部就班地活在既定的框架内,毫无例外。
④可是,人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其实存在于□□与□□的关系之中。
⑤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它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再单一地依赖那些被系统规定的答案,而应将整个世界作为一种开放的“参考答案”。它不仅包含了无数种可能的路径,更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了选择和重新定义人生的机会。一个充满创造力、活力的世界本身就是启发的源泉,它促使我们打破对“正确人生”的既有想象,去看到内在的成长动力,去发现那些我们从未敢尝试的可能。
⑥但是,要让世界成为真正的“参考答案”,并不仅仅是从观念上接受它,而是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去与世界建立联系。行动是关键,它使我们超越固有的自我限制,打开通向一个多元、开放、向上生长的世界的大门。
⑦毫无疑问,世界就在我们身边,机会和可能性无处不在。然而,为什么我们时常会看不见这个充满生机的外部世界?甚至有时候,我们明明看见了,也假装自己没有看见,对它避之不及?
⑧感知,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正是症结所在。我们将自己封闭在惯性的认知框架中,在不断的自我沉迷下,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僵化和局限。这种思维桎梏让我们难以看到世界的丰富与多样,甚至阻碍了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实的联系。
⑨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曾说:“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换句话说,感知世界的过程并非被动接受外界信息,而是通过我们内在的结构性认知框架来筛选与解读。当我们注视某一事物时,我们所“看见”的,往往是符合我们已有理论、经历或期待的东西。我们的注意力被固有的认知结构所引导——这些结构可能源自我们对于阶级、性别、文化背景或自我意识的深刻认知。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背景,也成为我们拥抱世界的屏障。
⑩在这种情况下,感知世界的过程变得狭隘且自我中心化。当我们以固有的视角去套用解释外部世界时,实际是在重新塑造外部事物以符合我们内心的期待,因为这让我们感到熟悉,感到安全。我们并非客观地解读世界,而是在通过自己认知的棱镜生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意义”,强加一些解释,从而无形中对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扭曲。
⑪这种扭曲带来的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简化和固化。世界的复杂性被压缩进了我们的认知模板中,我们失去了对不同声音、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与包容性。我们看不见的,是那些与我们经验不符的真实存在;而我们“看见”的,则是被认知框架过滤后的世界投影。如此往复,使突破自己的视角,真正理解外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成为一种挑战。
⑫正因如此,穿透固有的视角、重建感知的能力,成为我们重新发现世界并将世界作为参考答案的关键。在这层意义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它不再是一个愿景,而是一种指向,蕴含着行动的力量和召唤,是对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参与世界的挑战。
⑬我们需要迈出第一步,重新审视自身的认知框架,主动开放自己的感知能力。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我们去看见,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质疑和重构自己的理解方式。只有当我们突破自身的认知限制,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才可以打开通向多元世界的大门,从而真正拥抱那些未被预设的诸种可能性。
(有删改)
3. 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方框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真正的“答案”其实存在于□□与□□的关系之中。
4. 若要在第⑥段后选择一张图表放入,以下最合适的是( )
A. 标准化人生路径线性流程图 B. 不同年龄段职业选择分布图
C. 人际网与世界观互动关系图 D. 世界多样化指数变化趋势图
5. 小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以下结论符合文意的是( )
A. 对社会的标准产生质疑或表达个性化意见是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
B. 被系统规定的答案除了参考的价值外,还能为个体提供选择的机会
C. 固有的认知结构使得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对个体理解世界有利有弊
D. 个体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从而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性与包容性
6. 小星在阅读第⑧段后,打算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感知的局限性”。请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德国天文学家克拉维乌斯因坚信托勒密“地心说”,拒绝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证据。
B.陶渊明辞官归隐,在《归去来兮辞》中写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 本文作者对于观点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请对此作分析。
【答案】3. 个体(我们) 世界
4. D 5. C
6. 选A。
第⑧段指出,人们常将自己封闭在惯性认知框架中,致使对世界的认知僵化、局限,难以看见世界的丰富多样。A项中,德国天文学家克拉维乌斯因坚信固有理论“地心说”,对哥白尼“日心说”的证据予以拒绝,体现了他受惯性认知框架的束缚,只接受符合自身原有理论的内容,对新的科学观点视而不见,契合第⑧段所述“感知的局限性”。B项侧重于陶渊明对当下选择的认同和对过去选择的否定,体现了他的隐居观念,而与第⑧段观点无关。
7. 示例1:作者对于观点的论证逻辑严密。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先呈现社会现象——社会预设人生标准答案,人们如“罐头”般生活,再提出核心观点“应将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打破固有框架”,接着分析原因,是因为感知能力受限,认知框架成为屏障,导致对世界认知僵化,最后给出解决方向,呼吁人们穿透固有视角,重建感知能力,主动突破认知限制。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严密。
示例2:作者对于观点的论证逻辑不完全严密。作者的论证逻辑整体严密,通过从现象到本质,从问题到解决的递进结构,结合类比、引用等手法,层层深入地阐释了“打破标准化人生、拥抱多元可能”的核心观点。整体逻辑完整,核心观点论证充分。但对“如何具体提升感知能力”的论证稍显笼统,如第⑬段中“审视认知框架”缺乏具体方法,具有不足之处。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导语】这篇序言以“罐头”为喻,犀利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同质化生存困境。作者通过“标准答案”与“参考答案”的二元对立,构建了核心论点:突破认知桎梏才能拥抱多元世界。论证采用“现象-危害-根源-方法”的递进结构,引用艺术案例和约翰·伯格的理论增强说服力。语言兼具诗性与思辨性,但部分段落存在概念重复。整体呈现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对现代性困境的剖析具有现实启发性。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结合上下文可知,文章核心围绕“人如何打破标准化人生、与世界建立联系”展开。第⑤段明确提出“应将整个世界作为一种开放的‘参考答案’”“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了选择机会”,第⑥段强调“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去与世界建立联系”,第⑧段指出“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实的联系”的障碍是感知能力。可见全文始终围绕“个体(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展开,核心观点是“人生答案需在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故方框处应填“个体(我们)”与“世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第⑥段强调“要让世界成为真正的‘参考答案’,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去与世界建立联系”,核心在于突出世界的多元性以及个体主动突破认知限制、拥抱多样可能性的重要性。
A.体现的是文章批判的“被动接受预设人生”,与第⑥段“打破标准化、拥抱多元”相悖,排除。
B.仅聚焦“职业选择”,范围狭窄,未体现“世界多元”的核心,排除。
C.侧重“人际网”与“世界观”的关系,而第⑥段强调“个体与世界的联系”,非“人际网”,偏离核心,排除。
D.直接呼应第⑤段“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充满可能性”,与第⑥段“打开多元世界大门”的观点一致,符合要求。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错误。原文第③段说“我们被告诫不要质疑社会的标准”,是“被告诫”而非“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不被接受”表述绝对,与原文不符。
B.“被系统规定的答案除了参考的价值”错误。原文第⑤段明确“不能再单一地依赖那些被系统规定的答案”,且“提供选择机会”的是“世界”,而非“被系统规定的答案”,选项混淆主体。
D.“个体由于世界的复杂性”错误。原文第⑩段指出“失去敏感度与包容性”的原因是“认知框架对世界的简化和固化”,而非“世界的复杂性”,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⑧段观点为“惯性认知框架造成感知局限”。
A.克拉维乌斯坚守托勒密“地心说”拒绝哥白尼新证,正是“只看见自己注视的东西”的典型案例,直接证明框架固化导致视而不见;
B.陶渊明反思个人仕途选择,与“感知外部世界受限”无关,不能作事实论据。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的能力。
示例1:作者论证逻辑严密,呈“现象—观点—原因—解决”递进结构。先以“人生被预设标准答案”“人如罐头同质”作比,点出人们被动活在框架中的现象(①-③段);再提出“人生答案在个体与世界关系中,应将世界作参考答案”的核心观点,强调行动关键(④-⑥段);接着分析“感知能力受限、认知框架成屏障”的根源,引用约翰・伯格佐证认知筛选致世界认知僵化(⑦-⑩段);最后提出呼吁(⑪-⑬段)。各环节论据与观点紧密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2:作者论证逻辑整体严密,但有局部不足。整体从批判标准化人生(现象),到提世界为参考答案(观点),再分析感知局限原因(问题),最后呼吁突破认知(解决),结构递进,类比、引用增强说服力,核心观点论证充分。但提“重新审视认知框架”的解决方向时,未给具体方法,仅笼统说“主动开放感知能力”,导致“解决方向”论证稍显薄弱,故逻辑不完全严密。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水三叠
徐刚
踏草做秧田
①在我的家乡,“踏草”是农事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把做秧田的地里已翻耕过的草头踏进泥里,同时又能碾压泥块使之细小,是为踏草。
②我和几个玩伴也下田,把草往泥里踏,似乎并不难。不料,一脚下去泥浆喷射而出,把一条短裤弄得全是烂泥。另一脚下去,泥浆作细柱状直直地飚出、落下,浇得我们满头满脸,田野里一片笑声。直到这时,昌囝阿哥才告诉我们,踏草时先下右脚,脚指头要拢紧,左脚要和右脚并齐。原来,踏草是个技术活。
③回想起来,踏草的前后经过其实绚丽多姿。踏草的前奏:老牛耕地,把那嫩绿的草头连着地块,一起耕翻,接下来才有了前述踏草的场景,然后是稻作文明中最重要也是最富技术含量的“做秧田”。秧田是育秧之地,是决定一季水稻丰收与否之根本所在,然后是妇人拔秧,移栽至水稻田。
④我曾经对“做秧田”的“做”字反复思量。老一辈崇明农人对农事、生活的用词,富古意,多诗意。“做”,是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打造一件作品,包含着反复、耐心、爱心,倾注着汗水。做秧田要从削田沿开始。田沿,秧田四周埂岸边沿是也。农人用铁耙把田沿削平,再三规整。没有一块庄稼地像秧田一样,把粗一点的泥块拍得稀碎,拍碎之后再耘平耥细,细成沙,像豆沙。在秧田里反复耘耥的都是壮劳力、好把式。不厌其烦,细益求细,一畦一畦,一平如镜,可以看见细碎的泥土如沙子一般平静。放水开田后,它们淹没在一层浅浅的清水下,春风荡漾,水波粼粼,像一匹丝绸飘落到了秧田里。那不是农人在大地上以水和土为基本材料,在农具参与下的手工制作吗?
蝼蛄与蚯蚓
⑤寒冷的冬天过后,当厚厚的积雪渐渐变薄,然后消失,便迎来放水开田这一重要的日子。民沟里的水连通着竖河、横河,源源不断地涌进地里。这时候,冬眠在雪被下、土地中的蝼蛄们,便努力爬到土坷垃的高处,四望皆水,惶惶不安。
⑥品元伯告诉我,蝼蛄性寒,可以入药。它常年钻在地下,只在傍晚和凌晨爬到地面活动,日出时又蛰伏,继续打洞,洞套洞,洞连洞,有育婴洞,有储物洞。其掘洞之害虽然不可原谅,却让人看见一种卑微生命的生存技巧。
⑦大学毕业后读到周作人的散文,其中恰有蚯蚓、蝼蛄语。崇明农人亦称蚯蚓为曲蟮,乡间还有一种说法,曲蟮多的年景是好年景,风调雨顺故也,农田里的耕作辛劳有曲蟮之功在,老者不允许挖蚯蚓喂鸭子:“它比你家鸭子值钱太多了!”周作人写道:“蚯蚓掘地钻孔,把泥土弄松,使得雨水能沁入,树根能生长,又将稻草、树叶拖入土中,其最重要者,则是从地下抛上无数的土块来,此即所谓曲蟮粪,是植物的好肥料。”
⑧蚯蚓得到了人类的尊重。非能长袖善舞也,是悄然的默默无闻的地底下的劳作。人类面临的孤独与痛苦之一,就是蚯蚓日渐稀少,蝼蛄亦然。
⑨犹记得童年夏日雨后,天上有虹,光脚在田埂上闲逛的我们,会偶遇闲逛的蚯蚓。身后是东宅上才元好公的大声吆喝:“别踩着那曲蟮!”
撒种者
⑩把去年秋天的稻谷反复拣选,拣选那些籽实饱满的作为种子,悉心地保存好。清明之前,先是浸种,待稻种吸足水分,再将其移入土坑中,洒水,其上覆盖一层厚厚的稻草,利用土坑中的地热、地气催芽。
⑪接下来就是撒种开秧田。撒种的是村里公认的好把式昌囝阿哥,昌囝阿哥先点上一支烟,才元好公把装上了稻种的簸箕递给他,他夹在左臂弯里,轻手轻脚地走进秧田,开始撒种,是往空中抛出去再落下的撒种法,以后得知这叫抛物线。只见他一边后退,缓步轻移,在目光的指引下,把稻种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的捻动中,撒向空中,落进秧田,有小小的水花溅起,几无声息。所有的动作都是一气呵成,他在秧田里自由而有规律地、轻柔地一边撒种、一边后退的姿态,是劳作的旋律,是农人的优雅,有着创制一件作品的自豪。这个过程中,在田埂上观望的农人鸦雀无声。他自己已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他属于大地。


展开余下试题⑫我为昌囝阿哥在秧田里的劳作而感动,于今回想,那些抛起又落下的稻种,是天地之间的连接,而在秧田里后退的轻盈的脚步,是我见到的最早的舞步,沾着泥与水的舞步。田野里的大块文章,农人的作品由是而成。我还问过阿哥:“为什么要用手指在簸箕里捻动稻种呢?”“这样能知道要撒的稻种的多少,心里有数。”简单的一句话,让我琢磨了好多年,那是心的触摸,心手相连,否则何来抛物的美、均匀的美、移步的美?
⑬十天半月之后,大地上的奇迹出现了:一畦一畦的秧田变成了嫩绿色。这是检验昌囝阿哥撒种本事的时刻。老农们转了一圈又一圈,众口一词。没有一个边边角角是缺秧的,整块秧田没有一处“癞痢头”。
⑭这是完美无缺的作品。这是丰收的好兆头。
(有删改)
8. 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9. 本文主要写农民育秧的过程,为何中间插入有关“蝼蛄与蚯蚓”的内容?请从选材角度加以赏析。
10. 本文第②段和第⑪段都写到昌囝阿哥,分析其作用。
11. 请赏析标题“春水三叠”。
【答案】8. 运用比喻,将耘耥后的泥土比作丝绸,可见其细腻、平滑,“飘落”见出泥土的轻柔,体现出农人“做秧田”过程中的耐心细致,如对待工艺作品一般对待秧田。
9. 从组材顺序上,踏草做秧田是农耕的最初准备活动,再写放水开田后遇到的蝼蛄、蚯蚓,符合农田耕作的实际顺序。
从选材内容上,蚯蚓是人在耕作中遇到并对农耕产生重要作用的动物,对蚯蚓的尊重亦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既有踏草、撒种之人,又有蝼蛄、蚯蚓等动物,选材角度多样、丰富了文章内涵。
10. 第②段写昌囝阿哥,教我们踏草的技巧,体现出昌囝阿哥对农事农活的熟稔;第⑪段写昌囝阿哥作为“是村里公认的好把式”撒种,动作娴熟、优雅;与第②段前后呼应;他劳作的过程不仅体现创制一件作品的自豪,甚至他自己构成了大地和作品的一部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1. “春水三叠”既指春天踏草做秧、放水开田、撒种的三个过程;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劳作比作艺术乐曲,指农人耕田如打磨一件艺术作品,农人的脚步姿态也如艺术品一般彰显美感,表达对农人、劳作和美好大地的礼赞;充满诗意、富于文学性。
【解析】
【导语】文章以春水稻作育秧为线索,通过踏草做秧田、放水开田、撒种育秧三部分核心内容,勾勒出崇明乡间的农耕图景。选材兼顾农人的精细劳作(如昌囝阿哥撒种)与田间生物(蝼蛄、蚯蚓),以生动意象与细腻描写,凸显农事的艺术质感与农人对土地的敬畏。语言饱含诗意,既展现农耕文明的智慧,又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字里行间满是对劳作与大地的礼赞。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将“耘耥后被清水淹没的秧田泥土”比作“丝绸”,“丝绸”的特质是细腻、平滑、柔软,写出了泥土细腻、平滑的状态;“飘落”一词赋予泥土动态美感,写出清水覆盖下泥土的轻柔质感。比喻不仅描绘景物,更烘托农人“做秧田”时的耐心、细致与敬畏之心,体现对农耕劳动的尊重与赞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主线是“育秧过程”,插入“蝼蛄与蚯蚓”的内容,对应放水开田后的场景,符合农田耕作的自然流程,让叙事更真实、连贯,避免内容脱节。
蚯蚓掘地松土、制造肥料,对农耕有重要作用,农人不允许挖蚯蚓喂鸭子,体现对自然生物的尊重,暗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前文聚焦踏草、做秧田的人的劳作,插入“蝼蛄与蚯蚓”后,选材从“人类活动”延伸到“田间生物”,打破单一视角,既写农人的辛勤,又写卑微生命的生存状态,让农耕场景更完整,内容更丰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 作用的能力。
第②段昌囝阿哥教我们踏草技巧,“先下右脚,脚指头要拢紧,左脚要和右脚并齐”,纠正我们的错误动作,体现其对农事的熟稔;第⑪段昌囝阿哥作为“好把式”撒种,动作“一气呵成”“优雅”“已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他属于大地”,体现其劳作的专业与自豪。
第②段写昌囝阿哥的“技术指导”,为第⑪段他成为“公认的好把式”做铺垫,形成前后呼应,让人物形象更连贯、可信——从“教技巧”到“展绝活”,逐步凸显其农耕技艺的高超。
昌囝阿哥教踏草体现对农耕经验的传承,撒种体现对劳动的敬畏。通过他的形象,将“农人”与“大地”“作品”相连,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劳动创造美的主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春水三叠”指育秧的三个核心过程:踏草做秧田、放水开田、撒种育秧。“叠”本是乐曲的段落,标题将育秧过程比作“三叠乐曲”,赋予农耕劳动艺术质感,农人“做秧田”时的细致打磨、撒种时的“舞步”般姿态,都是“乐曲中的旋律”;秧田从整理到出苗的过程,如乐曲层层推进,最终呈现完美作品,体现对劳动的赞美,传递出对农人、大地与自然的礼赞之情,充满诗意、富于文学性。
(三)(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新岁作
(唐)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 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 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13. 本诗是如何围绕“新岁”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2. D 13. 本诗紧扣“新岁”二字,抒发了作者对自身遭遇、时序更迭的感慨以及对新的一年到来喜悦与憧憬。
首联以雪喻梅,忆去岁荆南春色;又以梅喻雪,绘今年北国冬景。诗人由今昔之异,冷暖之变,抒发被迁幽州、昨南今北、转徙如蓬的苦辣酸辛及岁序之变的感触。
颔联直抒胸臆。叹息人事变化不定,抒发世事茫茫难自料之慨。但好在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才使人感到欢欣、欣慰。
颈联虚实相生。诗人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遥想朝廷是夕燃起彻夜不息之烛火的场景,以虚衬实,表达了对京城的思念、对社稷的祷祝。
尾联用一“日”字喻指君王,隐隐透露出作者时时思欲回到京都,献寿于君侧,表达了希冀重新得到君王信任的新年愿望。
整首诗娓娓道来,意脉相连。
【解析】
【导语】这首《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进才”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