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但是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代的文言文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B. 功利思想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须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C. 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D.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古诗文(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阅读古诗词,我们往往能从中学习到诗人的自信,乐观,能够感受到希望,未来以及阳光。 C. 文史学家顾随先生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做出有力的答复。 D. 中国古典诗词依然热度不减,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依然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 著名学者商伟认为,学习古诗文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 你校将举行“走进唐诗”推介活动,让你写一篇推介词。请依据材料二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答案】1. D 2. C 3. B 4. ①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使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得到提高。②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5. ①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②唐诗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也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③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等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错。依据材料二可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只体现了李白对困难的清醒认识,没有体现李白面对艰难时的迷茫和他的豪迈自信。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针对人们认为学习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的问题”错误。文史学家顾随先生的话,是表达自己对读古诗文的目的的看法,并不是针对误解做出的答复,文中并无此依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择善而从,不善则改”的原则和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态度。 C.激励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D.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B.修养品行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强调读书的重要作用,而材料一的观点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观点接近。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第一段“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概括出: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饱读诗书能使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得到提高。 结合第二段“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概括出:饱读诗书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成为一个有气质、有内涵、精神世界充实的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及语言表达之拟写推介词的能力。 推介词,就是推广介绍某个地方、企业、个人等的介绍文稿。本题要求为“走进唐诗”活动写推介词,需要结合文本材料,从唐诗自身特点、与时代精神契合等角度作推介。 结合材料二“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可知,唐诗以其特点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
展开余下试题结合材料二“之所以大家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可知,唐诗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也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唐诗中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我们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 结合材料二“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可知,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唐诗等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 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 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 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 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