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余子骅、龚德才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残缺文物的修复是文物保护中的一道难题。修复人员往往需要凭借文物结构及自身经验脑补出缺失区域的几何形状,修复过程主观性强,修复技术难度大,对文物修复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天,利用现代技术精确制造实物补块,实现破碎文物的高精度修复,为文物修复打开了新局面。 长沙唐墓出土的鹊尾炉,炉身炉座均有残缺,炉身下部与炉座已完全断开,修复难度极大。修复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参考了馆藏的另一件鹊尾炉残件,力图复原其原貌。他们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建立鹊尾炉结构模型,对其进行虚拟三维重建、复原,最后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打印出缺损部件。经过打磨、上色等处理,成功完成了修复。出于修复可逆的考虑,打印部件专门选用了一种既坚固稳定又能轻松剥离的材质,如果以后有了更好的修复方案,还能随时拆卸还原。 书画文物的易损性让修复人员更加小心谨慎。研究人员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开发了书画文物数字修复模拟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把书画文物通过数字形式加以保存,还能运用软件模拟修复环境,给出不同的修复方案。修复人员可以充分试错,反复修正,直至达到修复要求再开始实际操作。现代科技的运用为文物修复的可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全方位引入数字化技术。对于损坏严重且不知全貌的残缺文物,修复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和修复软件的辅助,可以模拟出它们的模样。这些模拟图像除了为修复提供参考,还能作为展品供人们参观。这样,一些过去难以修复或无法展出的文物,也能发挥出更大的文化价值。 (取材于史宁昌、刘亮、陈潇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复文物目的是恢复文物形貌及其使用价值。 B. 采用低温焊接法是为了避免破坏大立人形貌。 C. 修复大立人所用的银锭扣来自于赵州桥桥拱。 D. 修复大立人最后一道工序是清除焊道 锈斑。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物修复时所用材料与文物原材料基本一致。 B. 当今人们对是否应该完美修复文物有了新的认识。 C. 文物修复可以借鉴取证学与印刷防伪领域的技术。 D. 用“内外有别”法修复的文物仅凭肉眼无法辨识。 3.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修复残缺文物要求修复人员有空间想象力。 B. 依据资料和残件,鹊尾炉成功地完成了修复。 C. 在所有的文物中,书画文物的修复难度最大。 D. 现代科技的应用有利于书画文物修复、保存。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圆明园的历史特点决定其部分陶瓷文物应保留残缺状。 B. 矫形、补配和全色、接笔等工艺可用于修复文物残损。 C. 用紫外光照射的方法能够鉴别出拍卖会上文物的真伪。 D. 现代技术使一些过去难以修复的文物有可能得到修复。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晋侯鸟尊修复体现了文物修复的哪些原则,并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珍藏于山西博物馆的晋侯鸟尊属于西周青铜器,鸟尊全身布满纹饰,呈凤凰回眸的形状,凤尾下却是象首造型。它出土时破碎成一百多块,修复后锈色斑驳,凤嘴锈蚀犹在,古朴典雅。因为鸟尊尾部象首的鼻子部位缺失,专家便给鸟尊安了一个临时象鼻,并对这段象鼻做了锈色处理,使之与鸟尊整体色泽保持一致,但没有仿制任何纹饰,以便于观赏者识别。近年专家在整理相关考古资料时,发现疑似鸟尊尾部的残片。通过比对,确认疑似残片正是鸟尊象鼻缺失部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人员将临时象鼻拆卸下来,再把象鼻残片复原上去,晋侯鸟尊终于得以完整呈现。 【答案】1. B 2. D 3. C 4. C 5. ①修旧如旧:修复后的晋侯鸟尊锈色斑驳,凤嘴有锈蚀;临时象鼻做锈色处理,与鸟尊整体色泽一致,古朴典雅。 ②可识别:临时象鼻没有仿制任何纹饰,以便于观赏者识别。 ③可逆:临时象鼻可拆卸,缺失残片找到后被复原回原位,文物得以完整呈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修复文物目的是恢复……其使用价值”错,原文表述是“但今天对文物进行修复就不再是为了恢复它们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恢复文物形貌,延长文物寿命”,故修复文物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其使用价值; C. “修复大立人所用的银锭扣来自于赵州桥桥拱”错,原文表述是“专家们想到了赵州桥的桥拱连结银锭扣工艺”,可见,修复大立人的工艺灵感来自赵州桥桥躬; D. “修复大立人最后一道工序是清除焊道的锈斑”错,原文表述是“工作人员再把它清洗干净,然后风干、打磨,最后进行做旧,处理好焊道和补配块的锈色”,可见最后的工艺是做旧,处理焊道和补配块的锈色。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仅凭肉眼无法辨识”错,原文表述是“修复专家通常采用‘内外有别’的方法。作色时,将文物展示的一面做到与周边颜色浑然一体,几乎没有差别,又在观众不易观察到的补配部位大体做上颜色,细心观察便能区分”,可见并不是肉眼无法辨识,而是观众不易观察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书画文物的修复难度最大”错,原文表述是“书画文物的易损性让修复人员更加小心谨慎”,并未明确书画文物修复难度最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运用的能力。 C. “能够鉴别出拍卖会上文物的真伪”错,原文表述有“修复后的青铜器,在日光照射下与周围颜色无异,但经紫外光照射,修复部位便发出耀眼的荧光”,可见只有修复后的青铜器会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荧光,并不能通过紫外线照射辨别所有文物的真伪。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它出土时破碎成一百多块,修复后锈色斑驳,凤嘴锈蚀犹在,古朴典雅”,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专家便给鸟尊安了一个临时象鼻,并对这段象鼻做了锈色处理,使之与鸟尊整体色泽保持一致,但没有仿制任何纹饰,以便于观赏者识别”,遵循了可识别原则,临时象鼻做羞涩处理,但没有仿制纹饰,便于识别;
展开余下试题“修复人员将临时象鼻拆卸下来,再把象鼻残片复原上去,晋侯鸟尊终于得以完整呈现”,遵循了可逆性原则,临时象鼻可以拆去,真的残片发现后可以再安装上,呈现原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思 铁凝 老画家站在房间中央,对着一张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米×1.5米的油画画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找不出合适的材料。最后他总算物色到了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画框,就像绣花需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国画。国画无须画框,铺张宣纸就可运笔,能免去许多麻烦。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在家里搜寻做画框的材料。这张正方形桌面刚够画框的宽度,长度从哪儿出呢?他一手拿起锯,一手按住桌面,搭配着。 有人敲门。走进来的是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但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简洁地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副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虽然一个从军,一个学画,却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安度晚年。部队把这种安置叫“进点儿”。青年是在父亲“进点儿”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老画家自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到“点上”看看。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用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黄纸包里是什么,那是家乡今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了家乡,还想到中学时那个憨实、腼腆的小伙子。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一个小橱。青年又从皮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伯伯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那协调的动作就像是受过某种训练。看得出,赠送刊载自己作品的杂志是他最轻松、最愉快的一件事。 老画家更加激动了,他历来愿意和有作为的年轻人交朋友。他热切地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我们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提议要出租车是在提醒老人。提醒他,也许他的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是应该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了公共汽车。在车上,青年带着职业的眼光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青年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过的毛线围脖,还是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着假如他们素不相识,他会把老人猜成什么人。他暗自给老人下着这样和那样的结论。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一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似乎忘掉了老人的存在,一人先跳下车,径直向耀眼的楼群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青年拿着钥匙在前面走着,老画家还是紧跟了上来。青年推开属于他家的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迎面扑来。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然还有一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照常规,这房间无疑应该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是镶木地板的。除架上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纸就堆放在地板上,洋溢着一种漫不经心的、富有气质和做大学问的风韵。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气质和风韵,而水泥地面是不具备这种特色的。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地板的房间造少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他身边。 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他还不如堆在楼前的那堆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并且一眼就发现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公分宽厚,长度绝不短于1.5米。画家情不自禁地奔向它们,又不由自主地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了他。 “哎,老大爷,怎么随便拿木头?” “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为了一张画?木头能画画?” “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用手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是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一只手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了一个小本子。可惜那不是证件,是本通讯录。警卫冲老人微笑着,老人还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出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你是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是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的。”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南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了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南三栋二号时,他却急忙闪回身子,躲开了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使他感慨万分,足够他写成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了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然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他想起他一手拿锯、一手扶桌面的情景)……退一步说,就算真是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这块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有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了南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南三栋二号。他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画家总算在自家破烂中找到一张正方形破桌面来钉油画画框,但只够画框宽度而长度不足,为此他颇感苦恼。 B. 老画家和丁副师长是同乡、旧友,也是中学同学,因此,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养老。 C. “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这两个细节,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 D. 老画家穿着“褪色的皮鞋”,围着“被虫蛀过的毛线围脖”,表明他不修边幅,也表明他清贫俭朴,与潮流格格不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奔”“抽”等动作描写简洁却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的兴奋,照应上文他绞尽脑汁地搜寻钉画框的材料的叙述。 B. 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怎么随便拿木头”“再短也是国家的呀”等话语表现了警卫敬业负责、认真严格的作风。
展开余下试题C. 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为老艺术家的“猥琐灵魂”而深感不屑,小说通过青年心理独白,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 D. 小说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和顺叙手法叙事,以“找”发端,又以“找”收束,首尾圆合,构思自然巧妙,人物描写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 8. 小说以“构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9. 有评论家认为,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铁凝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构思”既指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避免旁逸斜出。②利于丰富小说主题意蕴。老画家心无旁骛,淡泊生活,专注创作;而青年以为老画家“偷木条”“竟然这样猥琐”,靠着妄加揣测,“自信”获得了新的小说构思。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的主题蕴含。 9. ①这篇小说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②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但心地纯正;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但贪鄙自私。③老画家身为市美协主席,却非常随和,不摆架子,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追慕虚荣,贪图享受。④如此鲜明对比,虽情节简单,但意蕴丰富,褒贬寓于其中,耐人寻味。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老画家与青年作家的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与价值观。老画家专注艺术本身,为创作不避琐碎;青年则更在意身份与表象,对艺术的理解流于肤浅。小说以“构思”为题,既指画框的构思,也暗含对艺术本质的思考。铁凝运用细腻的笔触,通过日常小事揭示深刻主题,讽刺了某些人对艺术的功利态度,讴歌了真正的艺术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因此”强加因果。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安度晚年,并不是因为他与老画家的“同乡、旧友、中学同学”的关系。 C.“谦卑低调”错误。从原文语境看,这两个细节固然表现了这个青年的“温文尔雅”,但“谦卑低调”则并不妥帖,从“熟练地”“又极随便地”等修饰语不难品味出这个青年的造作,有想要向老画家炫耀自己作品的张扬,又有故作漫不经心的掩饰姿态。 D.“清贫”“与潮流格格不入”理解错误。老画家的穿着仅能体现其“俭朴”,无法推出“清贫”“与潮流格格不入”,“不修边幅”含贬义,原文无此负面暗示,过度解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错误。这一理解将小说主题意蕴窄化了,文章主题主要是对艺术家人品的思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层面:“构思”是双线情节的纽带:明线是老画家为油画“构思”寻找画框材料(从破桌面到木条),暗线是青年为小说“构思”捕捉素材。以“构思”统领全文,避免情节分散,使逻辑更清晰。 ②主题层面:两种“构思”形成鲜明对比:老画家的“构思”是对艺术的纯粹追求——生活清贫却专注创作,为实现艺术构想不辞辛劳;青年的“构思”是功利化的臆造——以主观偏见扭曲事实,将他人的合理需求曲解为“猥琐”,借所谓“艺术感慨”标榜自己。通过对比,批判了青年代表的虚荣、浮躁的价值观,赞扬了老画家淡泊名利、坚守艺术本心的品质,丰富了“艺术与功利”“真实与臆断”的主题内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①追求与构思对比:老画家专注艺术,为油画“构思”找材料(破桌面、木条),生活淡泊;青年以艺术为工具,借误解老画家“偷木条”“构思”小说,追慕虚荣,二者追求与构思完全不同。 ②外貌与内心对比:老画家外表朴素(褪色皮鞋、虫蛀围脖),但内心纯粹;青年外表体面(高大、花呢大衣),却内心自私(不愿作证、主观臆断),外在与内在形成反差。 ③身份与作风对比:老画家是美协主席,却随和不摆架子,一心创作;青年自称文学创作者,却缺乏教养,计较住房、炫耀作品,身份与作风不匹配。 ④效果:通过鲜明对比,不用直接评价,就暗含对老画家的赞扬和对青年的批判,让主题更鲜明,余味更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元献公【注】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美行,遂为之阔略。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节选自《梦溪笔谈·人事》) 【注】晏元献公:晏殊。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廷式坚A不可B与翁C有约D岂可以E翁死子F疾而背之G卒H与成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阙下,指帝王所居之地,借指朝廷。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 B. 除授,同义复用,意为拜官、授职,与“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远近”的构词法不一样。 C. 契阔,指久别重逢,与“契阔谈讌”(《短歌行》)中的“契阔”词义相同。 D. 辞以疾,即“以疾辞”,状语后置句,与“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的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年时的晏殊直言不讳,他说皇帝给进士准备的试题十天前他已做过,草稿还在,并请皇帝另外命题。 B. 选东宫辅佐官时,皇帝授官给晏殊的御批突然从宫中传出,执政大臣都不知原委,还特意向皇帝询问。 C. 刘廷式曾经犯下小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