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  2025-11-2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2025年11月高三上学期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ZDB) 11月诊断测试
髙三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集与文
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一样,鲁迅的白话文写作从一开始就与报刊这一媒介密切相关。他的文章,无论体式,多数是落笔后不久首先发表于报刊,而后再由他本人整理、编入不同文集的。在这样的写作和流通机制中,一篇文章往往会先后获得两处归属:首先以报刊为载体见于读者,其次作为某部特定文集里的文本出现。从报刊到文集,即使文本内容极少或毫无变化,但更大的文本语境(即“文章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理解,从而左右对单个文本的阐释方向。从作家的角度看,将曾经零散见于各种报刊的文章重新整理、结集出版,也是一个重要的再度创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给这一“文章群”赋予题名并写作序跋,作者可以重新建构一个意义空间,引导读者的理解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注重史料发掘,推崇通过阅读原始报刊进行实证研究,这自然值得强调与发扬。笔者在此关注的却是那些被日渐经典化的作品,从原刊“脱域”重新进入文集的过程。这也就相应地提示了研究一位现代作家的方式:普通读者“读文”,研究者则兼要“读集”。所谓“读文”,针对的是文本本身;所谓“读集”,强调的首先并非文本分析手段,而是视角的切换,即在“文章群”的视域里观照一篇作品,注意作家自编文集的过程。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仍要诉诸对文学内部问题的处理,因为在结集过程中,对意义空间发生关键作用的无非两件事一题名与序跋,皆可成为细读的对象。
就鲁迅而言,对其绝大部分自编文集都值得做上述两条路径的工作。以《坟》为例,这部文集有明显的设计色彩:后赋的一组序跋(《坟•题记》与《写在〈坟〉后边》)遥遥指向作者二十年前的文艺工作,将日本时期“生凑”的若干文章,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在“敌人”“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关联起来,并发明“中间物”一语描述自己的形象与心态。有趣的是,所谓“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在日后的阅读和研究中滑向一个极端:通过“掘坟”,学者确认了鲁迅成为鲁迅之前的一部分精神资源,在“埋葬”和“留恋”之间只保留了后者并令其不断发生作用。
希利斯•米勒特别注意到歌德和梅尔维尔作品里用到的一个譬喻,即“一根红线”。歌德在《亲和力》中对此有如下解释:
我们听说英国舰队有一条特殊的规定:皇家舰队的所有缆绳,从最粗的到最细的,在制作时都夹进一根红线,使之贯穿其中。不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取不出来,除非把缆绳的每一股都拆散;哪怕最细的缆绳都由此可以证明它是属于皇家的。
在希利斯•米勒看来,所谓“一根红线”即“无所不在的统一性质的主题”。以这一譬喻观照鲁迅,会发现他的结集往往是一个逆向的工作:在不同文本中间重新织入这根“红线”,将本来散落的独立文本织成一个整体,并为其追述出一个“统一性质的主题”。与鲁迅相比,同时期的一些作家,编订作品集时往往显得匆忙且缺乏设计感,如郁达夫《沉沦》、郭沫若《女神》。但在鲁迅这里,题名或序跋并不仅仅是对文集主体部分的概括或延续,而是“点石成金”的工作,“副文本”在此意义上反倒成为文集的真正核心,超越了那些零散文章。


浏览完整试题如果作为整体的文集可比拟为一件织物,那么以完成时态来看,“红线”(即主题)的存在状态大抵是差不多的。但当反向观审文集(即拆毁这件织物)时,不同的“红线”织法便会显现出来。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在起笔时,这根“红线”已经明确存在了:《秋夜》《狗•猫•鼠》分别刊发于《语丝》《莽原》时,所属的总题或所附的副题即是证据。而鲁迅其他多数集子,如与本文有关的《呐喊》,则是相反的状况。在研究者/读者方面,《野草》《朝花夕拾》这样的文本提出的挑战是辨认出那根“红线”,即在预先计划好的一系列写作中,找出那个贯穿首尾的主题(在鲁迅处往往十分隐晦):而对于另一类文本,则是将那根显而易见的“红线”从整体中抽离出来,在一个新的(实际上更为原始)语境中观照集与文的关系,从而重新建立阐释框架。在后一种状况中,文集的题名与序跋,作为文集主体的“副文本”,“是种种没有答案的问题的矿井”。
(摘编自邢程《“副文本”的倒错一一〈呐喊•自序〉与新文学的现代性》)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文章先刊于报刊再入文集,虽文本几乎不变,但“文章群”语境不同,作者需引导读者的理解,方可建立新意义空间。
B. 后世对《坟》的解读偏重“留恋”早期思想,却忽略序跋中“埋葬”批判的意图,导致鲁迅“中间物”心态被片面化研究。
C. 鲁迅文集的“副文本”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郁达夫、郭沫若的作品集价值则因编订方式缺乏设计感而逊于鲁迅。
D. 鲁迅的多数集子,如《呐喊》在发表时已预设“红线”,而《野草》则是在编集时逆向织入“红线”,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文借用“脱域”这一概念,意在强调单个文本与所处语境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体现了理论术语的阐释力。
B. 引用歌德“红线”之喻,既能形象化呈现鲁迅的结集策略,又能凸显“副文本”在编订中的意义,别具匠心。
C. 原文强调“读集”最终仍要处理文学内部问题,说明研究虽需切换视角,但并未脱离对文本本身 关注与分析。
D. 原文批评了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过度依赖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传统,提倡更多关注经典作品进入文集后的再解读。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 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华盖集》的编订过程体现了鲁迅典型的结集策略:1925年诸多“即写即发”的杂感本是零散篇章,但因重新织入《华盖集•题记》这根“红线”——①_______(如“华盖运”隐喻),成为鲁迅“杂文的自觉”的开端。通过这一设计,鲁迅借文集②_______,让不同文本相互阐释、被再度激活。而题记作为“副文本”,恰是③_______,引导作品实现从“速朽”到“不朽”的辩证转化。
4. 原文认为《呐喊》的“副文本”是“没有答案的问题的矿井”,请分析这一观点的具体含义。
5. 鲁迅《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在教材中独立成篇,未呈现文集序跋。若从本文观点看,这种独立呈现会带来什么局限?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领奖记(节选)
钟求是
待他下了楼奔过去,晴晴身边已围了一些人,如枝跪在那里流泪,哭声变成了呜咽。他看看晴晴,就在旁边坐了下来。坐下来后,又看看晴晴。她脑袋没血,手脚似乎也没血,只是身子一动不动。
不多一会儿,救护车到了,一只担架跑过来。很快晴晴的身子被移到担架上,担架又跑回去被塞进车厢里。同时进入车厢的还有如枝,她忙乱好几下才爬了上去。穿白大褂的女护士说,一辆车子只能带一位家属哈。
救护车鸣叫着离去。丁宽以为自己要到小区门口打车,火急火燎地赶去医院。但他没有。是的,他没有这么做。他默默地走向电梯,摁了“4”的数字。电梯把他吞进去又吐出来,已经到了四层。他进了屋坐到餐桌上,拿起一只包子,马上发现自己根本不想吃。他走到客厅坐下,要找一样东西,使劲想了想,原来要找的是香烟。他拿到香烟要点火,又记起应该到阳台上去抽。他转身到了阳台,觉得双腿有些乏力,就顺势坐了下来。
现在,在这个本来应该去上班的时间点,丁宽坐在了阳台的地上。他静静抽着烟,一口又一口的烟雾从嘴里跑出,在眼前形成一团团轻薄的白雾。身后的天空已出现了太阳,阳光照在白雾上,让雾气的形状清晰而多变。丁宽突然想,丁天晴,这个名字多不好呀,明明天是晴的,自己的心里却暗了下去。
心里的暗又让丁宽感到巨大的空。他不打算马上追去电话,有什么消息如枝会在第一时间传话的。事情既然到了这里,他就在巨大的空之中等着吧。
同时他又算了算,女儿的年龄是十五岁,实际是十四岁八个月。不管此时女儿的情况如何,他知道他清楚他明白,女儿在自己心中永远停在了这个时刻。
晴晴终于没有发生最不好的情况。她的生命危险被解除,只是左边的手臂和小腿骨折了。主治医生这样判断:她身体落下时被树枝挡了一下,下面恰好又是草地,而且着地时是侧身的,伸出去的手脚刚好减缓了身体的冲力。
当接到如枝递来的消息时,丁宽握着手机不说话,过一会儿才听见自己“嗯噢”应答了两声。他的声音里当然放着高兴,但这高兴似乎又是淡的。是的,此时他的主要情绪不是突然一喜,而是松了一口长气。
接下来丁宽仍然没打算去医院。如枝催了两次,被他含糊地拒了,第三次催的时候,明白了他的固执态度。他风平浪静的正常去上班,忙着材料归档等杂活儿。有同事听到他家里的一点信息,关心似的打问。他说没事没事,小孩子闹脾气,现在OK了。
如枝跟单位请了年休假,平常多在医院。他傍晚下了班便做一碗面条应付自己,有时要换个口味,就到附近小街上去吃。他偶尔也会想到做些好吃的让如枝带去医院,但马上又被自己否定了。终于有一天如枝传来话儿,说女儿挺郁闷的,问为什么爸爸不去医院看她。
为什么不去看她?女儿这个问题真的有点无趣。他没有拐弯,把之前的说法又告诉妻子一遍:眼下见到女儿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到时候只怕双方又不爽了。


展开余下试题不过父女见面迟早是避不了的。一个月后,女儿出院了,在家里继续疗养。这时丁宽自设了应对方案:少照面,少搭话,少过问。偶尔跟女儿说话,也是简单的对白,眼睛都很少朝向她。有一次坐在餐桌前吃饭,晴晴的筷子一不留神掉到地上,如枝使一个眼神,丁宽起身去厨间取了筷子递给晴晴。晴晴说:“谢谢爸爸。”丁宽没有回应,只往嘴里扒了一大口饭。
经过这一次折腾,晴晴倒是大幅变了。她安静了许多,也乐意读书做作业啦。在家康复期间,她使劲赶着课程。未等手腿全好,便拄着拐杖去了学校。期末考试,她居然过关了,虽然成绩算是跌跌撞撞的。
下一学期是初中收尾的关键时段,晴晴安分了性子,跟着课程往前走,白天听课不敢走神,晚上有时复习到很迟。到了六月参加中考,终于没掉链子,成绩刚好够上一所不很好也不差的高中。
高中三年,晴晴住了校。这样挺好,让丁宽减少了一些压迫感。他可以松了心,在卧室和客厅间自由闲步,再不用提前备些心思,去应付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女儿。特别是夜晚之时,他会让自己去阳台抽烟。当对着空旷的夜色,嘴里吐出一口口烟雾,他觉得心里暂时是不堵的。
有一个周末晴晴返家,带回一只手工烟斗。此烟斗的木色斗钵和铜色斗嘴组合一起,挺有艺术感的,胖胖的斗钵上还刻有“爸爸生日快乐”六字。这是晴晴特意为丁宽准备的生日礼物,也是她企图缓和与爸爸关系的破冰之举。但晴晴认真地把礼品递给爸爸时,并没有得到期望的回应。丁宽只是潦草地看了一眼烟斗,便随手塞给如枝,意思是让她收起来。之后如枝跟丁宽私语,说这回晴晴是用了心的,买到烟斗后自己用小刀在上面刻了字。丁宽说:“我抽烟从不用烟斗的,她这是瞎用心。”第二日上午,如枝又悄悄告诉丁宽,晴晴昨晚上抱着枕头哭了,流了不少泪。丁宽说:“哭就哭吧,这是她应该得到的。”
时间过得不快也不慢,三个学年过去,晴晴参加了高考。考后估分,大约在一本线附近晃动。待分数出来,还好还好,比一本线多了八分。不过这分数显然有些尴尬,在杭州找大学心里很虚弱,去外省上学就得坐长途车吃异乡饭。填写志愿时,如枝让丁宽研究一下拿个主意。丁宽说:“我拿什么主意呀,这么大的人了,她的事儿她做主。”如枝嘴巴缩了一缩,不吭声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文学初心和文学决心(节选)
钟求是
1974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十岁的我跟着父亲来到我们县城图书馆,办理了一张借书证,并借到了一本薄薄的小说。其后几年,我成为图书馆忙碌而贪婪的拜访者,每隔几天便会兴冲冲地出现在借书员跟前。那看似庞大实则不多的小说们一一被我看完,看完之后,一个幼稚而坚定的念头在我心里生长起来:也要去写小说,用好奇之心打量这个世界,用好的文字讲述好的故事。
199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我现身在匈牙利一个叫做希尔福克的医院。我的工作搭伴也是铁哥们儿此时正躺在停尸间冰冷的长匣子里。在泪水覆盖眼眶之时,我脑子有些恍惚,不明白对某个生命而言,死亡到底有着怎样的秩序,命运到底有着怎样的轨迹。在那一刻,我形成了一个决心:自己必须更专注地投入文学,而且要用一生的努力去探问和破解生命。
我再一次提醒自己,决不能淡忘为什么而写作。是的,我不能忘掉少年时诞生的文学初心,那是幼稚而纯粹的人生向往;我不能忘掉面对生命逝去时的文学决心,那是探秘人性和追问命运的写作方向。这种文学初心和文学决心是我过去进行小说写作的基本动力,也会是今后创作的主要推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写晴晴出事时“脑袋没血,手脚似乎也没血”,既交代了她当时的状态,也为后文“生命危险被解除”埋下伏笔。
B. 文本一中“担架又跑回去被塞进车厢里”,以担架为主语,用“跑”“塞”两动词,展现救援的混乱紧迫,侧面烘托出如枝的慌张无助。
C. 文本一写丁宽抽烟时吐出的烟雾被阳光照射,“形状清晰而多变”,隐喻人物表面的平静下剧烈翻涌的痛苦与无力。
D. 文本二提到作者的文学初心是用好奇心打量世界,文本一却聚焦父女矛盾,缺乏对“世界”的广泛描写,未能体现文学初心。
7. 关于文本一中丁宽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宽“使劲想了想”要找烟、“记起”去阳台抽烟等细节,反映出他思绪迟滞、深陷巨大冲击的精神恍惚的状态。
B. 丁宽拒绝去医院探视女儿,是因为他深知父女间矛盾无从化解,对女儿感到无能为力,采取了回避的方式应对僵局。
C. 丁宽多次在阳台抽烟以排解压抑情绪,抽烟时“心里暂时是不堵的”,暗示他始终被父女关系所困扰,难以释怀,
D. 丁宽“潦草地看了一眼”女儿送的手工烟斗,还说“这是瞎用心”,这种敷衍的态度说明父女关系已经彻底破裂。
8. 文本一中画线句“心里的暗又让丁宽感到巨大的空”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钟求是提出“要用一生的努力去探问和破解生命”,请以文本一为例说说这一文学决心的具体实践。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陈完者,陈厉公佗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宣公二十一年,完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①,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为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卒妻完。完卒,谥为敬仲。仲生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材料二:
田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田文子事齐庄公。文子卒,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无宇卒,生武子开与厘子乞。田厘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已而使于晋,与叔向私语曰:“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
材料三:
(悼公)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田常复修厘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平公即位,田常为相。田常言于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
材料四: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以上四则材料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材料五:
史氏之评,因人事之善恶而正其是非,以示劝戒而裨教化,故可贵也。迁之赞田完,徒谓易米幽明,“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此固不必道者,而又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则乱臣贼子皆得以天命自解而无所惩矣,岂史氏之所宜言乎?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之十二》)
【注】①负檐: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谦称。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为A观国之光B利C用宾于王D此其代陈E有国乎F不在此G而在异国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与,和、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的“与”意义相同。
B. 阴,暗中、私下,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意义相同。
C. “易之为术”与《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之”用法不相同。
D. 比,接连,屡次,与《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的“比”意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完(田完)出生时,周太史预言其后代将在姜姓之国兴盛;齐懿仲嫁女给陈完前占卜,也认为其后代会极为昌盛,八代之后地位无人能及。
B. 田乞担任齐景公大夫时,以小斗收税、大斗放贷,对百姓施恩;田常继位后延续此政策,得到了齐人的歌颂,反映了田氏想要笼络民心的意图。
C. 齐平公即位后,田常担任丞相,将施德与行刑的职权分属齐平公和自己,看似让君主享德名,实为架空君权的手段,最终田常掌控了齐国的政权。
D. 太史公认为《易经》的预测,不是一般人能明白的,田乞和田常冒犯君主、专擅齐政,是因为占卜灵验而且顺应了事态的发展,这是必然的结果。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
(2)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
14. 王若虚对司马迁评论的批评中蕴含着怎样的主张?请概括他的主张并谈谈你的认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翰林斋宿
文徵明
春星烂熳烛薇垣①,独拥青绫②向夜阑。
宫漏③隔花银箭永,莲灯垂烬玉堂④寒。
坐聆宵柝霜围屋,想见郊禋月满坛。
铃索无风尘土远,始知仙署逼金銮。
[注]①薇垣:明代称中书省的中枢机构为薇垣。②青绫:青色的绫罗被子。③宫漏:宫中计时器,用铜壶滴漏。银箭:漏壶中的刻度箭,可代指时间。④玉堂: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通过春星、宫漏、莲灯、宵柝等意象,从视听角度展现了诗人夜宿翰林院的经历。
B. 郊外月光洒满祭坛的画面是想象之景,与眼前实景相互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范围。
C. “铃索无风”以动态的铃索打破静夜,“尘土远”暗示诗人渴望远离官场纷扰的归隐之心。
D. “仙署逼金銮”既点明翰林院毗邻皇宫的特殊位置,亦暗含诗人对清贵身份的微妙自矜。
16. 清代王夫之以为:“‘风正一帆悬'‘青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近唯文徵明斋宿等诗能解此妙”。请举例说明本诗通过细微之景所传达出的宏阔之境。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由于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我国住宅多朝南。如果房屋门窗朝北,会像项脊轩“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
(2)以前诗歌常用谐音双关手法抒情,如“莲子清如水”以“莲子”谐音“怜子”,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以“芙蓉”谐音“夫容”,含蓄表达思夫之情。
(3)“梦”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诗人借“梦”或寄托情怀,或展现想象,或阐发哲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鲁迅先生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个个典雅蕴藉,同时又极有时代感。在没有PS的年代,鲁迅先生用双手把字体玩出了花样。他与民国时期的美术家、书籍装帧艺术家陶元庆的设计合作,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书籍装帧设计最重要的五年。
鲁迅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中,有自己亲自题写封面书名,有请别人题写或画封面画,自己再安排大小、位置和颜色设计,也有些翻译书籍采用已有插图来设计封面。1928年在上海创刊的《奔流》月刊,封面刊名就由他亲自题写,“奔流”二字笔画相连,左右贯穿,通过字体变形设计,装饰效果非常突出。①鲁迅编选的第一部中国的苏联版画集《引玉集》,②封面设计中采用了淡黄的底色,③上印有红色的木刻图案,④书籍的名称和木刻作者的英文名均在其中,⑤红色色块的图章式运用和墨色的手写字体绘制了东方艺术作品的情趣。鲁迅为自己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设计的封面,用的是青灰色的磁青纸,上方横幅式图案中出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缪斯在晨曦中弹奏竖琴的场景,画面中的朝阳是鲁迅对光明世界的预感和展望,整个封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鲁迅的书刊设计带有典型的文人特点。第一是朴素,他的很多书都是“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其次是古雅,他爱引用汉代石刻图案作封面装饰,如《心的探险》中鲁迅采用六朝人墓门画像图做书面:三是喜用毛边装,爱保留书边不切,觉得“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四在版式上喜欢留出很宽的天地头,让读者可以写上评注或心得,以尝读书之乐;最后是对细节他无不细加考究,直至理想,“( )”到了苛刻的程度。
作为一个作家,________。作为作家中最早关注书刊设计的人,鲁迅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书刊设计的论述,他本人在早期更亲自对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进行设计。因此,在解放后所出版的现代书刊装帧史论中,他一直被摆在先行者的行列。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设计领域中鲁迅的探索不仅令人崇敬,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路
B. 设计领域中鲁迅的探索不仅令人崇敬,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路由他开辟
C. 鲁迅在设计领域的探索不仅令人崇敬,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路
D. 鲁迅在设计领域的探索不仅令人崇敬,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路由他开辟
20.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精耕细作 B. 斤斤计较 C. 运斤成风 D. 精雕细琢
21. 鲁迅 设计才华不仅表现在装帧设计和字体设计上,更精彩的是他还善于设计logo。请从下面logo中任选一幅,从图画构成和寓意两方面进行简单说明。

22. 某同学制作一个介绍鲁迅书刊封面设计的讲座幻灯片,请从文中提炼幻灯片各页的标题。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脑子有些恍惚,不明白对某个生命而言,死亡到底有着怎样的秩序,命运到底有着怎样的轨迹。
——钟求是《文学初心和文学决心》
所有危机,都是考验人性的机遇。
——[奥地利]维克多·E·弗兰克尔《生命的探问》
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探问生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 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浙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