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8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2]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3)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3)
语 文 试 卷CY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谙熟(ā n) 歆羡(xī n)
垂涎三尺(yá n)荒诞不经(dà n)
B.剽窃(piā o) 骠勇(biā o)
相形见绌(chù) 咄咄逼人(duō)
C.庇护(bí) 毗邻(pí)
如法炮制(pà o) 越俎代庖(pá o)
D.蚱蜢(zhà) 作坊(zuō)
咎由自取(jiù) 梦膏继晷(g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埋单 眩目 喝倒采 浑浑噩噩
B.肄业 猫腻 勘误表 闲情逸志
C.煽情 缜密 局域网 举止安详
D.切蹉 跻身 座右铭 瞠目结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媒体的关注下,
在历史风尘中的古镇近年来已被掀起了神秘的
盖头。
②回来的路上,我背着火车前行的方向坐着,看
着窗前大片大片正在 的风景,心中不免
有些伤感起来。
③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
世界难题, 现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
水季节呢?
A.淹没 消失 况且
B.淹没 消逝 况且
C.湮没 消失 何况
D.湮没 消逝 何况
4.在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美国在前方的兵力吃紧,部队换防一拖再拖,
加上它到处插手,兵力使用已经陷入捉襟见肘的
窘境。
B.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中年人
相遇相识在深圳;十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
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C.腾讯公司首次公开拍卖QQ号,市民对此莫
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爱心举起,有人则认
为它有商业炒作的嫌疑。
D.曹叔喜欢古诗古词,有点艺术家的作派,但
未免胶柱鼓瑟,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
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YCY ( )
A.天安门广场第7个景点,已被定为北京首批
红色旅游景点。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
游局新闻发言人方泽华给予了否认。
B.保护水资源,并加强水资源的开发,是具有
重大意义的一项增强创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举措。
C.这次金融改革,围绕着“形成一个以合作金
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
农村金融体系”而展开。
D.后期桐城派,主要是指出自吴汝纶门下,活
跃在19世纪末年、20世纪初年,以桐城义法相
号召的古文创作。
二、(1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6—9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一种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家的终极目的不在建造一个庞大精严的思想系统,而在思维的省悟贯通之后,返回到实践生活之中。我认为从抽象思维落实到具体生活的第一境乃是书法。
浏览完整试题
哲学家一旦搦笔濡墨写几个大字,他的活动就不再是冷峻的理性分析或单纯的语言表达,而是综合了哲理与精思,表现在造型空间的自由创造,从超越的观察省思回到平野人间的散步。宗白华说:“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这是比哲学更远的一境。在这里有哲学、有生活,也有“游于艺”的俯仰徘徊。如果哲学是“高处不胜寒”的峰顶,则书法是可以游憩流连的园地,所以可以说是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是心灵的直接表现,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既是意识的,又是潜意识的。通过书法研究中国文化精神是很自然的事。
西汉扬雄提出:“书,心画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自唐之后,科举取士,书法也是评定标准之一。这标准不在考测才学,而是甄别性情和人品。今天西方企业选取工作人员也往往采用这方法,字迹学家的报告也列为参考根据。当然中国书法理论虽然涉及字迹学的问题,但并未建立一门字迹学,因为谈书法究竟是谈艺术欣赏。不过,中国的书法欣赏透过审美,还是归到欣赏人自身,欣赏人的品格性情。我们赞美书法,不说“这幅字很美”。因为这样说是一种着眼于纯粹形式美的说法,乃含有贬义,意味着这字很漂亮,讨人喜欢,但是没有特色、没有个性;我们欣赏书法通常用的赞词是:遒劲、古拙、苍老、飘逸、典雅……这些词描写作品的风格,同时也便涉及书者的心灵境界。所谓“心灵境界”是书者先天气质、智慧和后天经历、教养、努力等所共同形成的心理结果、内心世界。
在世界文化中,惟独中国文化产生了书法,阿拉伯国家虽然也有书法,但是以装饰意味为主,和中国书法以表现为主有本质的不同。西方所谓“书法”更局限于招牌、广告和印刷装潢。在中国,书画并称。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和诗、文、画是相等的。
读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可以看到书法所容纳的中国人文精神。他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他提出:“学者若能见千碑而好临之,而不能书者未之有也。”临写是摹仿一家的用笔、结构和章法,然而要通过运笔用墨的摹仿潜入古人心态,了解一种性格、精神。临千碑乃是体认多样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广泛的认识扩大我们自已的胸襟,补救自己的弱点缺陷。他要求学者把中国文化史温习一通,把中国文艺流派的各种风格意趣涵泳在心,陶冶为自己的血肉,酝酿为蜜,落纸为云烟,而呈现出个人的神采气象。
有如此的书法家么?我们至少可以说这是康有为所设想出来的书法家,这个书法家的背后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实体。他写出来的书法是整个中国文化矿藏所提炼出来的结晶:这样的理想的书法家,也是一个理想的中国文化人。
(选自《新华文摘》2003.6有删改)
6.不能直接证明“书法是个人心灵的直接表现”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
A.清人刘熙载的观点: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
B.自唐之后,科举取士,书法也是评定标准之一,通过书法甄别性情和人品。
C.今天西方企业在选取工作人员时,字迹学家的报告也被列为参考根据。
D.我们赞美书法,不说“这幅字很美”。这样说意味着没有特色、没有个性。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YCY ( )
A.“超越的观察省思”指综合了哲理与情思,造型空间的自由创造。
B.书法不是中国文化所独有,西方与阿拉拍国家有内涵相同的书法。
C.临写可潜入古人心态,临千碑的最终目的是体认多样的内心世界。
D.康有为所设想的以整个中国文化的实代本为背景的书法家大概不存在。
8.通观全文,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了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2分)
(1)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2) 。
9.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书法是
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
试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
游黄溪记
柳宗元
黄溪①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如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龈腭。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③。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
[注释]①黄溪:又名黄江,位于湖南永州市东。②膏渟:(水)像膏汁一样汇聚无波。渟,水不流动。③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嫁汉平帝,平帝崩,被尊为皇太后,王莽篡位,改称黄皇室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丹碧之华叶骈植 骈植:并排生长
B.揭水八十岁 揭:撩起(衣襟)
C.黛蓄膏渟 黛:深青色的颜料
D.死乃俎豆之 俎豆:祭祀、崇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展开余下试题
D.
12.对文章描写黄溪之美依序选取主要对象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屯→黄神祠→初潭→第二潭
B.黄溪→初潭→第二潭→大冥
C.黄神祠→初潭→第二潭→大冥
D.州治→两山→初潭→第二潭
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的游记善于通过对山水的出奇幽静的描写,含蓄地表现自己的谪居南荒而抑郁难伸的情怀。《游黄溪记》中黄溪的山水,就有作者这样的寄托。
B.末段写黄神传说不吝笔墨,黄神似是作者心
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对黄神择“深峭”之地潜
居下来,还能“有道”“安民”,颇有赞美,用意
耐人寻味。
C.文章用四幅画面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一写
高山如剖瓮,二写潭水似黛膏,三写日影若白虹,
四写石下有鱼儿,全用比喻,手法神奇,蔚为壮
观。
D.《游黄溪记》处处体现一个“游”字,作者
移步换形,饱览山水,着笔处并不忘里程的记录。
这类文字看似平常,却使读者有亲历其境的感
受。
四、(22分)
14.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释]宥坐器:一种易倾覆的器皿,置于座右作为警戒。
(1)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4分)
译文:
(2)弟子挹水而注之。(3分)
译文:
(3)恶有满而不覆者哉!(3分)
译文: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答题。(6分)
淮中晚泊犊头①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①犊头,淮河边的一古渡口。
这是一首写旅况的诗。上联着“时有”一语,便顿生意超,何以见得呢?
答: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
(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 ,报养刘之日短也。
, !臣之
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愿陛下 ,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2)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谈笑间,
。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29分)YCY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说也可怜,八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既是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
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 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说到光,我有一个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返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夫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返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不错,特别是雪的返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蛮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是退缩了,想像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幕合拢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相像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与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返射而不直射。我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你说古老的粉墙?一点不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滋,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展开余下试题
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窗上迷离的是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阴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现代散文欣赏》有删节)
17.“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开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简要回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
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9.行文末了,作者提议“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
其用意是什么?请指出。(4分)
答:
20.作者说“我独喜欢北窗”,这体现了他怎样
的情感志趣?请以“北窗之爱”为题,写一篇
300字左右的赏析文。(15分)
答:
&nb
上一篇: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2)
下一篇: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6年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