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301  
标签:语文版 七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1]
七年级语文(语文版)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是: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的笑着说,就象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已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们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和冷气。
1.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 ,“悲哀”是因为 ,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4分)


浏览完整试题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4分)
 
 
3.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 的精神。(3分)
5.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4分)
 
 
6.“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 ,而且指 。(3分)
7.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4分)
 
8.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4分)
 
 
(二)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A、管教 B、管理 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9.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4分)
依次是:
10.“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3分)
11.这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  )(4分)
A、母亲勤俭持家的习惯及任劳任怨的态度。
B、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及宽厚仁慈的态度。
12.这段文字正确的层次划分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3.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1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4分)
(三)
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⑵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⑶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⑷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定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15.释词:(2分)
落寞:
名正言顺:
16.第一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17.第二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3分)
 
18.第三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3分)
 
19.“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加上引号的原因是 。(3分)
20.摘出第四段中暗示母亲心情的句子。(3分)
 
21.以上的句子体现了母亲 的心情。(3分)
(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2、第一段写草,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草的特征: ,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3、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  )(2分)
A、草地上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通过这些动作行为就可以反映出来。
C、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
D、写了春草,又写了人的动作行为,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24、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3分)
 
25、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 来概括。(2分)
26、描写春花的文字,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3分)
 
27、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 。(2分)
28、文中写春花是 描写,写蜜蜂等是对春花的 描写。(2分)
29、文中的“你”和“我”是指: 。(2分)

(五)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展开余下试题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30.解释下列词语。(2分)
酝酿: 宛转:
应和: 烘托:
31.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是   朝志南和尚写的         中的诗句,这句诗中引号的作用是        。(3分)
3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3分)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⑵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⑶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33.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话,从人的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风送暖的景象,请将相关的项目用线连起来。(4分)
第①句 嗅觉 春风轻柔温暖
第②句 听觉 鸟鸣之宛转动听
第③句 触觉 嘹亮的短笛声
第④句 视觉、听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34.第1自然段如果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划分层次,正确一组是(  )(2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35.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混 脑 罩 静默  B.夹 恼 盖 沉默
C.混 恼 笼 静默  D.混 恼 飘 静默
36.“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道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3分)
 
37.作者描写春雨时,既正面描写了雨的形态,又通过雨中景物进行侧面描写,请举出五种雨中的景物,并结合词句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六)
说是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不过实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除了每根竹子上有一个登记的号码以外,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了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38.“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4分)
 
 
39.为了写竹子之多,作者还用 作比。(4分)
40.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41.“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5分)
 
(七)
山中访友
①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桅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1]。早晨,好清爽!我决计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这满怀[2]的好心情,独自去访问我的那些山中好友。
②那座古桥,是我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里已经站了好几百年。你曾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俯视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一去不返,唯有你坚持着,从不改变姿式。从你 ⑴ (布、缀、长)满苍苔的石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③过了古桥,我走进一片树林。树林向我打着清翠的手势,枝间有小鸟唤我的名字,叶上有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静静地靠在一棵树上以树的眼光看周围的树我发觉我也变成一棵株树了,脚下长出根须头发变成树冠,我挥动树枝似的手臂,让灵魂变成汁液,在我身体的年轮里旋转,结成树籽,又被鸟儿衔向远方。
④呵,你好,山泉姐姐!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让我照照自己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吟一首清快的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嫂子!你洁白的身姿飘逸曳,使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你好,瀑布大哥!你天生 ⑵ (雄伟、雄壮、雄浑)的男高音,从遥远的古代唱到而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 ⑶ (蕴含、包含、显现)无尽的神密。抬头望着你,我像瞻仰一位至上的智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上供你翻阅?喂,你们,云雀小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呢?我知道你们都是纯洁少年怕是在谈论一路飞行所见的好风景?
⑤捡起一块卵石,轻轻敲击,我倾听远古火山爆发传来的声音;接住一片落叶,细数叶脉,我猜测它神秘的掌纹,——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虔诚献上我给它的注目礼;采来一朵小花,我把它插上我的头发,在这无人的山谷,我要做一会女儿性。
⑥忽然下起了雷阵雨,我赶紧奔向一株老柏慈祥的柏树撑起了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我看黑云压顶,       ,闪电飞驰。我突然发现有许多蚂蚁,它们也来在树下避雨。啊,蚂蚁,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纷,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⑦雨过天青。一弯虹桥形成了,两座高山正好做了虹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功夫?真想踏上那座桥,一步登上天国。又一想我上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的好山好水好风景?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同又看了人间?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
⑧幽谷里传来几声犬吠,云岭上 ⑷ (飞、掠、冲)过一群归鸟。我轻轻挥手,作别山中众朋友,趁一路月色,带回满怀的好心情……
42.结合语境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两个“满怀”的含义。(4分)
满怀[1]:
满怀[2]:
43.文中四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4分)
⑴ ⑵
⑶ ⑷
44.第②段中用“德高望重”描写古桥,请你结合这一段的描写,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古桥使作者崇敬的精神。(4分)


45.第⑥段方框中应填入的四字短语是          。(4分)
46.对这篇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③段中写“我也变成一株树了”,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树的亲近感。
B.第⑤段中的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作者访问了山中的朋友后心情变得纯洁天真。
C.第⑥段写躲雨,其作用是为了表现在复杂多变的气候面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第⑦段中的“真想踏上那座桥,一步登上天国”表现了作者的消极思想。
47.第⑧段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48.用“|”给这篇短文划分层次。(4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9.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看,读这篇短文,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       (填作者名)写的散文《       》(4分)


展开余下试题(八)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50.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3分)
 
51.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3分)
 
52.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53.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3分)
54.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3分)
 
55.“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3分)
56.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3分)
 
57.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
(九)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8.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59.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4分)
60.释词:(4分)
日中:( )  舍去:( )
无礼:( )  引之:( )
61.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6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4分)
63.“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4分)
64.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十)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5、文章虽小,却结构完整,请分别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分)
起因:
经过:
结果:
66、“歆则难之”,歆为什么对这事感到为难?(4分)
 
67、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68、华、王的优劣各表现在哪里?(4分)
 
69、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十一)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0、本诗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3分)
71、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 ;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3分)
7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3分)
 
73、“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 。(3分)
74、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3分)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75、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3分)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十二)
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6、诗的一、二句写 ,三、四句写 。(2分)
77、“问归期”是 问 ,表达了 的感情。(3分)
78、“巴山夜雨”四字的重复,实际上是意境的深化,第一次是表现诗人 ,第二次是表现诗人 ,体现了诗人切盼回归的心情。(2分)
79、全诗短短四句,由眼前写到对未来欢聚的向往,又用未来剪烛夜话的温馨和欢乐,反衬今夜的 和 ,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给人一种回环反复之美。(2分)
80、最后两句的大意是什么?(3分)
(十三)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1.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4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2.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4分)
 
83.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4分)
 
84.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4分)
 
85..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4分)
 
(十四)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 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 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 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问女
标签:语文版 七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七年级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