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76  
标签:通用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6]
驻马店一高2005-2006学年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5)
"驻马店一高2005-2006学年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5)
命题人:王沙蒙                                        2005、12、15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黯淡 好高骛远 焕然冰释 初生牛犊不怕虎
B.渲泄 茅塞顿开 相濡以沫 坐收渔人之利
C.讴歌 高屋建瓴 时过境迁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安详 兵慌马乱 纷至沓来 心有灵犀一点通
2.依此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虽然这次事件对公司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终于使公司       了难关。
②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        国内市场和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
③无论是根据GDP的增长速度      根据贸易份额的提高能力来衡量,中国        
世界上最显眼、最具活力的。1978-2005年期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A.度过   开拓   或是/也是 B.渡过   开辟   或是/也是 
C.渡过   开拓   还是/都是 D.度过   开辟   还是/都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武汉街头信笔涂鸦的问题,还需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有关法规。
B.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宝马车,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C.对新教材的修订,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再补充几句,权当抛砖引玉吧。
D.按部就班作公务员,这对我来说简直就像穿小鞋,整天感到郁闷。两年后,我索性辞了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这座铜像,是由巴金等著名作家倡议,国内外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30万元铸成的。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部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乡音,那胶东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
D.由于思想水平不高以及文字表现力差的限制,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浏览完整试题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会)
5.下列对第二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B.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C.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D.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6.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B.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C.“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D.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知识关于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D.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其因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即“甲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明世宗)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酒),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来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节选自《古文观止》)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然数奇 数奇:命运不好
B.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方:比
C.然竟不偶 偶:遇合,即得志
D.血流被面 被:蒙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①气沉而法严 ②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①呼下隶与饮 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展开余下试题 D.①遂乃放流曲蘖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徐文长才略过人,所以薛蕙、胡宗宪都很赏识他,胡宗宪还请他做了幕僚。
B.徐文长性格狂放不羁,因此当时诗坛的领袖人物都呵斥怒骂他,使得他的名声不能传出越地。
C.徐文长到了晚年更加癫狂,拒绝显贵,与地位低贱的人一起喝酒,甚至不惜自残。
D.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徐文长的推崇、同情与惋惜,也表现了封建制度对特出人才的摧残。
第II卷(主观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4分)
译文:                                                                     
②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4分)
    译文:                                                                     
③穷览朔漠。(2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骚人”指屈原。

①从整首词来看,作者吟咏的对象是       花,不仅写出了它的外在美,即        ,更写出了它的内在美,即           。(3分)(后两空都不得超过5个字)
②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那么这首词呢?请从表达方式这个角度对这首词进行简析。(5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多情自古伤离别,                       !                 ?         
              。此去经年,                        。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2)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②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③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稻    子
张佐香
刘熙《释名》:“田就是填的意思,五谷填满其中。”故乡的田里填满了稻子。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秧圃,撒下稻谷的种子。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之后,秧圃上可以见到苗儿破土而出。
    季节一抬脚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绾起裤腿捋起衣袖。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父亲挑着码得像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上的汗滴,提起秧把在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了水田里。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母亲用她的血汗染绿白晃晃的水田。
    村庄不动水稻在动,生动的水稻用叶片、用色彩托起了家园。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故乡秧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诚然,除了绿之外还有红、黄、白或其他颜色,就像世事一般混乱繁杂,没有章法。但对于一场自天而降的燃烧的绿色,其他颜色都可以忽略。它们漫天遍野孕穗、灌浆、成熟,每一个步骤都轰轰烈烈。风一阵接一阵来,像一些清清凉凉的水从水稻的心上润过去,润过去……水稻把想说的话语轻轻地藏在心底,水稻把梦中的细节静静地藏在胸中。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结。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
    有了稻田,秋天才摇摆出各种姿态。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空气里弥散着稻香。风拂动着农事,弯镰银光闪闪,割稻的人们身躯起伏着。父亲弯腰探身,先用有力的手臂把一铺稻子揽在怀里,再把脸伸进稻棵中深吸一口气,然后把镰刀插进了稻丛中。“唰唰唰”的镰刀声擦过我的耳际,父亲一路势如破竹。灿白的阳光从父亲的肩头滑过去,在刀刃上毕毕剥剥地碰撞出透明的火花。稻谷上洒满了阳光的碎片。


展开余下试题    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里奠基。稻子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稻谷脱胎换骨变成一种称作米的物质,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粒米置于手掌上,无论凸立于哪一条纹路,都可以温暖我的胃部。一粒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一粒米是一种温暖的光泽;一粒米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
    大片大片的稻茬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河床上做梦。齐刷刷的稻梗直挺挺地站立,被秋天捧在手里,在村前村后向最远的地方延伸。稻子由光秃秃而绿油油而金灿灿,这是所有生命沿袭的轨迹,人类也不例外。稻子的使命并非在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妆扮自然,而在于滋养生命的新生。这一种死亡与新生的转换,数千年来不可或缺。缘此,稻子才叫稻子,一叫千百年。
    (《散文百家》2005年第7期)
14.“这是所有生命沿袭的轨迹”,这里“轨迹”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5.本文的题目是《稻子》,文章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父母的劳动——插秧和收割,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
答:                                                                          
                                                                                
16.“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①文章开头引用刘熙《释名》中的话,作用是什么?(4分)
答:                                                           
标签:通用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驻马店一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