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8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8]
2006年长沙市一中高考模拟试卷(六)
"2006年长沙市一中高考模拟试卷(六)
语    文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驾驭        翁妪        熨贴        誉满全球    与会人员
B.把持        对峙        侍候        有恃无恐    严阵以待
C.落榜        落枕        落色        落在家里    落叶归根
D.帐簿        怅然        涨潮        张皇失措    为虎作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演绎        事必躬亲        忸怩作态     有志者事竟成
B.缉捕        声名雀起        沁人心脾     事实胜于雄辩
C.噩耗        意气风发        鞭辟入理     多行不义必自毙
D.清澈        坐收渔利        乔妆打扮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人类的技术发明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发明能像信息化技术那样,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便      到了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以至使人类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纸质文学中有太多的权利和太多的条条框框,比如版权、所有权、署名权的问题等,而网络文学则把这些     了。    
  ③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有超前意识,所谓“超前”,是指学校      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       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
A.渗入      颠覆      一方面/另一方面    
B.渗透      颠倒      不但/而且
C.渗透      颠覆      不但/而且          
D.渗入      颠倒      一方面/另一方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下课之后,班上的几个“混世魔王”扔书包、弄本子、拍桌子、踢凳子,把教室搞得沸沸扬扬,乌烟瘴气。
B.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将无数匹马的重复为主题,以寥寥几笔线条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和几棵孤单的树为背景,形成背景与主题简繁的强烈对比,这正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C.长沙的小吃,多种多样,风味独特,耐人寻味,令很多外地游客赞不绝口。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件丑事即使不宣传,也会有人知道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浏览完整试题A.1O架参加表演的阿尔法喷气机是昨天上午11时从香港飞抵珠海机场的。机身上喷有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阿尔法”依次按编号停放在停机坪上。
B.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并成一线时,太阳的光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球上去,便产生月食。月球全部受不到阳光照射,叫月全食;只有部分受不到阳光照射,就叫做月偏食。
C.在开会时,以前经常出现的手机声四起的不文明现象已大大改观。
D.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6.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二、(12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10题。
华人姓氏有宝藏
姓氏通常被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然而将它作为生物学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 世纪开始,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1985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利• 斯福扎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那时,有着5000年姓氏记载的华夏民族尚未意识到姓氏与基因有关联。
    斯福扎认为,通过对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就有可能找到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甚至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在许多国家,姓氏传递的历史不够长久也不够连贯。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氏的历史只有两三百年,有些地区直到20 世纪尚未普遍使用。土耳其1935 年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氏;犹太人按传统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德、意、奥地区尤其是这样,所以,都很晚才使用姓氏。许多国家姓氏的形成与血缘、宗族等关联不多。日本公元5 世纪晚期产生姓氏,此种背景下形成的姓氏传递,很难找到与遗传基因的关联。
    然而,中国姓氏历经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它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珠形式记录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中曾起到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规定为世袭并由父系传递。受宗法制度的影响,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尤其是汉族社会,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国内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群体。
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当稳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村一直存在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之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 染色体群体,这为近代生命科学探讨人类Y 染色体DNA 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发展,在生命科学中也受到重视,并已形成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的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我国科学家自正式加入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起,共收集了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这一发现,无疑说明“姓氏基因”存在的可能,而且证明研究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
                                            ——节选自《 大众科技报》 
7.下列对“姓氏基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基因”理论力图将姓氏与基因联系起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
B.“姓氏基因”理论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来探讨遗传基因。
C.“姓氏基因”理论将姓氏作为生物学的一种标记进行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
D.“姓氏基因”理论以群体基因的遗传规律为基础研究姓氏传递规律和同姓人群分布规律。
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相对的稳定性,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展开余下试题B.中国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
C.中国姓氏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一直起到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
D.中国姓氏以一种血缘关系始终延续,深受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的影响。
9. 文中可以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甚至可以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的依据,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尤其是汉族社会,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
B.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增强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
C.中国人姓氏一般只随男性相传,Y 染色体的基因信息大体上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
D.中国地域人群的血型分布与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姓氏的遗传和基因的表现一样,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B.所有人都可以根据基因确定一个人或家族的真正姓氏。
C.“姓氏基因”研究显示的生命遗传信息与历史的发展可相互印证。
D.患同一种病,因姓氏不同吃不同的药将来不是没有可能的。
三、(12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矜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 牧民》《 山高》《 乘马》《 轻重》《 九府》及《 晏子春秋》 ,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往。
B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匡:增强。
C .故论卑而易行            卑:浅显。
D .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编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               ②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B .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 .① 管仲富拟于公室                     ② 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D .①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②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管仲之贤”和“鲍叔知人”的一组是 
A.①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②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①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②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C.① 贵轻重,慎权衡                     ②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D.① 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人贡于周室   ②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徐世,常为名大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少年时家境贫困,但后来因为管仲在齐国功业卓著,所以他的子孙们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邑的人经过了好几代,常常有人成为有名的大夫。  
B.尽管管仲曾有过一系列不容易被人原谅、得不到人理解的行为,但鲍叔都能原谅,都能理解,丝毫也没有动摇对他的信赖,足见鲍叔的见事之明,知人之深。
C.管仲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齐国国富民强,其他诸侯都归附齐国,即使他后来富得可与诸侯国君相比,老百姓也不认为他奢侈,足可见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顺应民心。
D.虽然孔子看不起管仲,但司马迁却十分欣赏他,认为他能劝勉齐桓公实行王道,帮助发扬君王的美德,纠正他的过失,使上下亲近,是一位真正的贤臣。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15---18题。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遗山先生文集》) 


展开余下试题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山川之胜               胜:美景。
    B.时纨绮气未除               除:拜官。
    C.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得:适合。
    D.而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矫:举起。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B. 时时酿酒为具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C.然予以家在嵩前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 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人质直而尚义                           B. 侍先人官略阳
C.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D. 澹乎其无味
18.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篇与友人道别的赠序。但是文章少有哀婉之词,纵使写离别,也无隔绝的伤痛,有的是对友人得其胜景的欣羡和来年春天相聚的期待。
B.文章既直接描写了秦中风土民情之美,又讽刺了那些沽名钓誉的仕途小人,表达了自己对朴素恬淡生活的向往,表白了洁身自好、愤世嫉俗之心。
C.文章表面上抒发自己的归隐思想,实质上借送别表达政治抱负。与友人道别,“长吁青云”,抒发的是穷且益坚的青云之志;来年相聚,春风得意之中,表达的是走“终南捷径”的美好愿望。
D.文章浓墨写山川之胜、人情之美,而对周汉都邑等则粗略概括;自己在秦中的切身感受及与友人志同道合的交游用墨较多,而抒写离别之情和个人志向的文字较少,可谓详略得当。
四、(36分)
19.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李)绩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政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1)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3分)
    译文:                                                                   
 (2)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3分)
   译文:                                                                    
 (3)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3分)
   译文: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