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试卷

阅读:129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1]
2006年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doc
"2006年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啜(chuò)泣     慑(shè)服    恬(tián)淡    无声无臭(xiù)
B.供(gōng)应     瞥(piē)见    蓓蕾(léi)     游目骋(chěng)怀
C.杳(yǎo)然      砧(zhēn)板   笑靥(yè)      倜傥(dǎng)风流
D.吮(shǔn)吸     畏葸(sī)     哺(bǔ)育      戎马倥偬(z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陨石       恣意胡为          卑恭屈膝      湮没不闻
B.屏弃       委靡不振          巍然屹立      清彻见底
C.攻讦       惮精竭虑          声闻遐迩      风雨如晦
D.剽悍       擢发难数          动辄得咎      自顾不暇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_______其他国家。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_______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______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_____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      择要      而是/或者
B.涉及      择要      就是/或许
C.涉及      摘要      而是/或者
D.波及      摘要      就是/或许
4.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明明是一条商业步行街,但是竟然还有许多机动车往来穿梭,令行人或如白驹过隙,或如悬崖却步。
B.那杀人犯虽然自首了,但是这一举动对他犯下的罪行仍然是无济于事的,他仍然要面临法律的审判。
C.这篇小说题材新鲜、构思新巧,的确给我们许多启发,但未必就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虽然积雪还没融尽,然而轻风已经没了冬日的凌厉,田野间每个人都如沐春风,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B.一部全国性的《职业病防治法》将提交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审议,有望使劳动者保护自身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C.中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改革,在这些小城镇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该地城镇户口。
D.广东将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培育3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辐射的格局。
6.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哦,大海!你多么广阔。称雄陆地的喜马拉雅山,不是在你的怀中长大的吗?它是你的第几个儿子?________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


浏览完整试题①你创造了多少奇迹,蕴藏了多少力量,你的心胸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②你蕴藏了多少力量,创造了多少奇迹,你的心胸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③在无边的大海面前,自然和人交融,使人万念俱寂,精神解脱,得到净化和升华。
④在无边的大海面前,人和自然交融,万念俱寂,精神解脱,得到净化和升华。
⑤这里,听不到战马的嘶鸣,更没有勇土的荣耀,只有蓝色的海水拍打岩石,激起丛丛白色的浪花,
⑥这里,听不到战马的嘶鸣,更没有勇士的荣耀,只有蓝色的海水激起的丛丛白色的浪花,拍打着岩石,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寔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已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东晋王朝从此建立。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②吴会:地名。
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有兴复之志    潜:暗地里
B.帝亦雅相器重    雅:很
C.宜有以匡济者    匡:辅助
D.皆江南之望    望:声望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军谋密策,(帝)知无不为
B.及(导)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C.导因讲计(于)(纪瞻、顾荣)曰
D.自此之后,(各地)渐相崇奉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陈留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同胞兄长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将相的人才。
B.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了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民心。这是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五大法宝。
C.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仗,威整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D.西晋末年,天下纷乱,王导审时度势,决心辅佐司马睿,兴复晋室。凡军国大计,他都积极筹划,司马睿也把他当成知交,对他言听计从,当即付诸行动。
第Ⅱ卷  (共120分)
三、(18分)
11.请用“//”给下边的文字断句。(3分)
祥  符  中  禁  中  火  时  丁  晋  公  主  营  复  宫  室  患  取  远  土  乃  令  凿  通  衢  不  日  皆  成  巨  堑。
12.把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一②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晚唐郑谷评价此诗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诗人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了人在江南而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写潮落浪止、风息帆垂,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恢弘阔大的江上夜景。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中,“残”“旧”二字交代了诗人行舟于岁暮,而“日”“春”二字又透露着春天的气息。
D.尾联两句,写诗人客旅江南,思乡心切;于是便寄望于北归的大雁,能替自己捎去寄往洛阳的“乡书”。
E.“青山”、“绿水”、“归雁”,诗中的诸多意象都展示出了浓浓的春意,美景衬悲情,眼前的美好景色深深地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②这首唐诗与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思乡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感情却有着明显差异。请就具体诗句,加以比较,分析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的感情。
[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词的句子。(4分)
①在诗人李白笔下,水,永远魅力无穷:天姥之水,“渌水荡漾清猿啼”,幽静而神秘;庐山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浪漫而神奇;而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却把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描写得那样雄浑壮丽。
②古代诗词很讲究借鉴。唐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之句,宋秦观也有“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意境相仿。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①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此时文学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一个“醉心欧化”的结果。


展开余下试题“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②,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以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大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建国初期,曾把“语文”③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很好结合。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只要换一个序列,也可以是“母语教学”。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调和一样容易导致语文自身的纠缠。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
15.文中加了序号的“语文”,特征是否相同?(1分)
①和②______,①和③_______,②和③__________。
16.根据文意,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对“语文教育”、“文学教育”的定义。(4分)
语文教育是_______________;文学教育是___________。
17.文章结尾说“这个问题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思考、对待和解决”,请你推想并简明表述出最接近作者的解决主张。(3分)
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中恰当的一项,并将错误的推断修改正确。(4分)
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尽管“国学”盛行,但西方文化已在产生影响。
B.“五四”时期语文特征的形成,既有政治、社会原因,也有文学因素。
C.推重学习和宗教,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文。
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不用分析结构语法。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20.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5分)
21.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5分)
22.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4分)
六、(12分)
23.根据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3分)
从3月1日开始,不断有消息称法国电信设备厂商阿尔卡特很快将把亏损的手机部门出售给一家中国公司,而这家公司就是南京的熊猫电子集团。受此消息刺激,阿尔卡特的股票走势坚挺,日前,当记者向“熊猫”的高层领导以及通讯业务的相关负责人士求证时,对方很坚决地表示:“至少我们不晓得有这件事存在。”“我没有从我们内部的任何文件上看到或者从同事那里听列收购阿尔卡特的消息。”“熊猫”的董事长秘书陈平女士如是说。


展开余下试题24.仿写。下面这首小诗借“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选择另一事物表达你对另一话题的思考。(3分)

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
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
25.以下边给出的文字为开头,续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字。(6分)
琴  旋律  境界
①在音乐晚会上    ②在人生旅途中
七、(60分)
26.在名与实的关系上,孔子很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吕览》认为事物的价值在其“实”,所谓“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宋代的王安石则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生活中,名与实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也启迪着我们。请以“名与实”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A(B.蕾liě   C.傥tǎng   D.葸xǐ)
2.D(A.恭一躬   B.彻一澈   C.惮一弹)
3,A(①涉及,强调与对象有“关联”;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③摘要,意为“摘录要点”;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③“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并不能表明说话人的最终态度,这与句首“严格地讲”不太相符。或许,是表示猜测语气的副词;或者,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4.C(A.白驹过隙: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借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B.无济于事:指对事情没有帮助。原句用来说对“罪行”没有帮助,是不恰当的;应指对减轻罪行没有帮助。D.如沐春风:比喻受到教化,沉浸于其中。原句直指春风,是不妥的)
5.B(“使……,提供……”,搭配不当;应改为“为……提供……”)
6.D(①“创造了多少奇迹”承接上文中的“它是你的第几个儿子”,“蕴藏了多少力量”与下文中的“心胸的容量有多大”相衔接。④所有分句(或成分)均以“人”作主语,使全句在表达上更为流畅。⑥“听不到……嘶鸣”,“更没有……荣耀”,“只有……浪花”,这种表述使各句句式一致,“拍打着岩石”与下文“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是合理的因果衔接)
二、(12分,每小题3分)
7.D.(望:应解释为“有名望的人”)
8.B.(于是、就。A.去、往;这样的。C.于是、就;却。D.来;因为)
9.D.(A.王导。 B.帝。   C.于、帝)
10.B(A.王敦是王导的堂兄。C.江南士族纷纷投靠元帝是在王导受命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之后。D.“当即”有误,“导每劝令之国”中的“每”证明并非“当即”)
三、(18分)
11.(3分)
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第二处1分,其余四处每对两处1分,错断一处扣1分)
12.(5分)译文;元帝于是派工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影响,民心归附。(“躬造”、“由是”。“风靡”、“归心”各1分,其余1分,语句不通顺,前扣l—2分)
13.①B、E(B.“潮平”应指“潮涨”,“风正”应指“风顺、风和”,而非停息。E.本诗所绘春色并无“浓浓”之意,诗人有乡愁,但说“悲情”言辞太过;相反,本诗颈联恰恰表现出了诗人乐观开朗的心情。这正是该诗特点所在)(答对一项给1分,每多答一项扣1分,扣完为止)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同为思乡之作,但王湾一改传统乡愁诗浓郁的悲凉气息,在诗歌中传达出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波平浪静,风顺帆悬、诗人的视野和心情也因之而开朗、阔达。“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取代严冬,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理趣。比照《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便显得多了几分豁然。(答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给2分;结合具体诗句,至少举一例,作出合理分析,给2分。意思对即可)
14.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①2分,每句1分;②第1句1分,后两句1分。有错字,该句不给分)
四、(12分)
15.(1分)①和③否,①和③否,②和③否。(错一处即不给分)
16.(4分)
语文教育是以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文学教育是以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文学兴趣为主要目的一门艺术。(每个定义2分:中心词1分,附加词1分。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17.(3分)
作者认为语文和文学应当分科,同时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注意学生的“能力养成”。(三个要点,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18.(4分)恰当的推断是:B
修改:[A]晚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国学”已不盛行,西方文化影响浓厚。
  [C]推重学说和思想,轻视工艺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五四”时期的语文。
  [D]文学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每项1分)
五、(18分)
19.(4分)C、E(A.反衬的应是“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B.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D.“对……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每对一项2分,每多答一项扣2分,扣完为止)
20.(5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场景中,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由鹰及人及民族的联想,使作者产生内心的震撼,这震撼不仅仅是对于鹰,更是对于中国人、中华民族鹰一般的爆发的力量和奋飞冲天的豪迈气概的深刻感受。(关键词。场景、象征、中华民族、联想、震撼或爆发,每个关键词1分,语句不通顺,扣1—2分)
21.(5分)从文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它展翅,只不过是为了“站稳”,它的目光“冷漠”,是缺乏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相关:关于“2006年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