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985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5]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十八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十八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颔首(hàn) 蓦地(mò) 作孽(niè) 重峦叠嶂(lán)
B.古朴(pǔ)    温馨(xīn) 俨然(yǎn) 崭露头角(zǎn)
C.羁绊(jī)    熹微(xī) 亢奋(kàng) 长途跋涉(shè)
D.唿哨(hū) 旌旗(jīng) 恶劣(liè)     果实累累(lě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倜傥    晦暗    委实    中流砥柱
B.谐虐    粗犷    丰赡    揆情度理
C.歼灭    纤惟    溃退    与日俱增
D.怅然    甘霖    稀冀    油然而生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一定会重整旗鼓的。
B.房租、邮费、电话费等,每个月都要近千元,若再开展活动,开支是左右为难了。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雪花在轻盈地飘飞着,玉树琼枝亭亭而立,世界变得纯净透明。
   漫步在小路上,任雪花停在身上带着丝丝冷意钻入肌肤,舒爽而惬意。        !
A.一个寒冷的冬天                 
B.好一派雄伟气象
C.好一个温馨的冬日的问候            
D.真是沁人心脾啊
5.对《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是昔日景象,“做了土”是今日所见。
C.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作者对元朝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归结了全文的主旨,以警句的形式道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
6.小说《三国演义》中“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的诗句是对下列哪个故事的感叹(       )
A火烧赤壁         B草船借箭          C败走麦城           D三气周瑜
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由于单位裁人减员,父亲被宣布下岗了。他在劳务市场闯荡了半年,结果却一无所获,于是天天借酒浇愁。三月的一天,母亲拉着父亲的手,指着窗外那株冬天曾经枯死,现在又萌发嫩芽的苹果树说:“只要树根不曾枯死,就不愁萌发不出新枝。”父亲驻足很久,终于笑了。
母亲的言外之意是:                                                      。
8.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历史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
请仿照上句为语文老师写一句贺词:
9.按课文原文填空
(1)已知泉路近,                。
(2)                ,尚思为国戍轮台。
(3)浩荡离愁白日斜,                 。
(4)                ,涵虚混太清。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6)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接见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访问团时,引用了《〈论语〉六则》中的“                         ,                         ”,表达对他们到来的欢迎之情。
(7)《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中,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的诗句是:                           ,                             。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10—13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舍:                                      怡: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2分)
1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2分)
(二)阅读《孔乙己》选段,回答14—17题。(11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①“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②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语段的主要内容。(3分)
15.文中多次描写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取乐。在众人的取笑中,孔乙己的态度有哪些变化?(3分)
16.概括文中划线的句子所表现的孔乙己的性格特征。(2分)
17.选文中对孔乙己形象的刻画,你最欣赏哪一处,试说明理由。(3分)
(三)阅读《孔子的洒脱》,回答18-22题。(13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展开余下试题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 (“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8.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可用原文回答)(2分)
19.孔子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那么,根据全文,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4分)
20.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2分)
21.如果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除外,那么,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聊天时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2分)
22.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3分)
(四)阅读《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回答23—27题。(13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乔新生
    2004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23.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2分)
24.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25.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3分)
26.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3分)
27.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三、作文(50分)。
2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青年时期的大仲马穷困潦倒,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父亲的朋友问他有何优点,大仲马只能摇头,似乎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就在大仲马羞愧地写下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时,却被父亲的朋友叫住:“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把字写好也是一个人的优点!从此,大仲马以这为起点,勤奋写作,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作家的行列。想不到,放大一个小小的优点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
朋友,也许你文化知识不扎实,但音乐或者体育能力突出;也许你不善于言辞,但动手能力很强;也许……朋友,放大你小小的优点吧,努力奋斗,成功将与你同行。
请以“放大优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题目自拟;⑵文体自选;⑶不少于6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余下试题(二)请以“             之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题目自拟;⑵文体自选;⑶不少于6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十八答案
一、1.C  2.A  3.D  4.C  5.D  6.D  7.只要希望不曾破灭,就一定能找到工作。8.略。9.(1)-(5)略,(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一)10.略。11.略12.(1)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2)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13.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二)14.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因偷东西遭人取消。15.①不回答; ②睁大眼睛;③涨红了脸争辩。16.自欺欺人、迂腐不堪。17.“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他和酒店的上层人与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特殊。
(三)18.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19.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指:完善自我,性灵未染,难得糊涂,通情达理。20.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1.融于自然,乐于自然。22.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生活、人伦世理。(或“重事功、重人伦”)
(四)23.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24.(1)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2)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3)人类要团结协作。25.略(言之有理即可)。26.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27.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三、28.略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