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324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24]
职高第二册语文期终考试卷
职高语文第二册期终考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基础知识  共25分,第一题3分,其余杭每题2分。
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A、《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言论、事迹的史料会编。(  会——汇   )
B、《琵琶行》是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优秀篇章,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条线索错踪成文;
二是结构上精心剪裁。(   踪——综    )
C、《鸿门宴》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反映了秦王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政治集团为争
夺天下而进行的珠死斗争。(  珠——殊   )
D、丰子恺先生借杨柳来抒发一种平凡、朴实的人生哲理,讽喻了那些追求功名利绿、腐化堕落
的人。(    绿——禄    )
E、希望你们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坚苦奋斗的统一。(  坚——艰  )
F、这份通知中的要求,你们匆必坚决贯彻执行。 (  匆——务   )
加点的字拼音有误的项是(  A  )
A、端倪   ( ní    )   贾人     (  jiǎ     )
B、昭示   ( zhāo   )   皈附     (  guī     )
C、夙愿   ( sù     )   壅培     (  yōng   )
D、斫伐   ( zhuó   )   敻绝荒漠 (  xiòng   )
 “这段长城已经成为古代史迹的陈列场了。”——这个句子的修辞格是(   A    )
A、暗喻        B、借喻        C、明喻        D、拟物
写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这个句子中的引号的作用是(  A  )
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特定的称谓;
用于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
表示讽刺、否定的词语。
“能谤议于市朝”和“皆朝于齐”中加点的部分是(  A  )
状语后置
状语前置 
定语前置
定语后置
对于下列说法,判断正确的项是(   C   )
  (1)《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意义深远,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又与政治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无人守护”、“无人管理”这些语句表现了茨威格对托尔斯泰墓朴素美的赞颂。
A、第一句正确,第二句错误           B、第一句错误,第二句正确
C、两句都正确                       D、两句都错误
对于“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一句理解不合作者的原意的项是(   D  )


浏览完整试题废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产生的,最后自然的皈附大地。
因为自然,才产生了美。
废墟不论是拔离大地,还是皈附大地,都是一种美。
废墟里有历史,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只有一种美,就是废墟美。。
对于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判断正确的项是(   B    )
(1)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中华日报”的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编入“且介亭文集”。
(2)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汉书·匈奴传》),就是这个原因。
   A、第一句正确,第二句错误         B、第一句错误,第二句正确
   C、两句都错                       D、两句都对
对《琵琶行》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B  )
A、《琵琶行》通过对沦落江湖的琵琶女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和失意之感。
B、文章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C、《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优秀篇章,它与《长恨歌》一起代表着白居易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D、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渲染气氛,而且与人物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10、下列词语中的“朝”字解释正确的项是(    A    )
  (1)于是入朝见威王    (2)朝服衣冠    (3)皆朝于齐    (4)朝霞焉红
朝庭 ,名词;早晨,名词;朝见 ,动词;早晨,名词。
朝见 ,名词;早晨,名词;朝见 ,动词;早晨,名词。  
朝庭 ,名词;朝庭,名词;朝见 ,动词;早晨,名词。  
朝庭 ,名词;早晨,名词;朝庭 ,动词;早晨,名词。  
11、对下列文学知识判断正确的项是(        D   )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而司马迁写的〈〈史记〉〉
则是纪传体史书。
所谓联想,一般地说,是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
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托尔斯泰是前苏联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等。
想象就是将零散的生活素材、生活经验融进一定的观念、情感进行剪辑、整合,创造
出新的形象。
A、以上说法全部正确              B、以上说法全部错误
C、(2)错误,其它全部正确        D、(3)不正确,其它全部正确
12、对于下列复句判断不正确的项是(      A   )
A、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发布“胡
服骑射”的命令。(递进复句)
B、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用
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条件复句)
C、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假设复句)
D、青年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递进复句)
语段阅读分析  共45分 ; 每题3分 
第一语段
甲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些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朴朔迷离的雾,绮丽多
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来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乙  只见云气氤氲而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鹤岭。
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 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 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13、这两段文字描写的对象都是(   D    )
A、松树       B、黄山的景色布置      C、云海和松树       D、云雾
14、与甲段中的第一句句式和修辞方法相同的是(   A    )
  A、乙段中的第一句                     B、乙段中的第3句
  C、乙段中的第5句                     D、乙段中的第6句
15、对于文中“溶出溶入”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D    )
准确形象地描绘了云雾飘来飘去的特点。
云雾飘来时,松树与人消失在云雾中;云雾飘去时,松树与人就缓缓地从云雾中显现出来。
写出了景色随云雾变化而变化的特色。
写出了云雾“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的特色。
16、对这两段文字在语气和句式上陈述正确的是(    B   )
前段有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后段则没有。
语气都较华丽、典雅,多用短句和排偶句,有较强的音乐节奏感。
都以议论、抒情、记叙三者为主。
后段华丽,前段平实。
17、对这两段文字的不同点及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的是(      C  )
甲选自《黄山记》第一部分,目的是从宏观的角度介绍黄山的景物,所以写的景物较宽泛,精
略;乙段选自课文的第四部分,目的是表现奇幻无穷的黄山美景,所以写景较具体细致。
前段以写云海为主,景物写得较明亮;后段以写云雾为主,景物灰淡。
实地游黄山,不能同时看到五座云海,所以甲段写景所用的观察方法是移步换景;乙段写到松
树和观松人,观察方法是定点观察。
甲段写景借助于想像,运用拟人比喻,气势宏大;乙段是实写,注意炼字造句,意境深沉。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语段
建国30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几天,我们又有机会到八达岭登临了一次长城。大概是因为长城常常被用
来作为中国的象征的缘故吧,在这样的日子登临它,经过一番努力,( )到高处,( )城楼,( )呼呼的大风,( )莽莽的群岭,长城蜿蜒山脊之上,赛似一条探首天际的巨龙。它仿佛有生命,正在奔腾似的,雄伟而又潇洒,庄严而又矫健。远望长城内外,林木耸翠,紫烟笼罩。长城脚下的广场上,许多汽车好
像甲虫模样麋集一起。而长城之上的城道呢,中外旅游人群又仿佛在赶 集似的,形成一条人的巨流,它涌动着,奔腾着,不断掀起“人的浪花”。……群山,那是洪荒时代就存在的了;长城,那是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了;人流,却是生活于当世的活跃的生命。
第一句“建国30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几天,我们又有机会到八达岭登临了一次长城。”对这句话理
解最恰当的是(    A    )
A、强调了登临长城的时间和地点,以表明作者登临长城心情非同寻常,也是“我”这一次感想“特别丰富”的原因。
B、突出了登临长城的地点是八达岭,以表明八达岭长城的景色不同一般。
C、说明登临长城的机会难得,这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D、阐述了登临长城的时间非同一般,因为作者年事已高,失去了这一次登临长城的机会,就不可能再上长城了。
19、第二句应该填上的四个词语依次是(     C   )
A、攀登、走上、迎着、远望                B、攀登、爬上、迎着、纵望
C、攀登、走上、迎着、纵望                D、登临、走上、迎着、纵望
第3句“它仿佛有生命,正在奔腾似的,雄伟而又潇洒,庄严而又矫健。”对这句话的含义和修
辞手法分析正确的是(     A   )
A、 用拟人的手法,具体描写出长城的宏大规模和雄伟的气势,流露出作者心中的自豪和骄傲。
用比喻的手法,具体描写出长城的宏大规模和雄伟的气势。
用拟人、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具体描写出长城的气势,写出作者心中的兴奋。
用夸张的手法,具体描写出长城的气势,写出作者心中的自豪和骄傲。
20、第4、5、6句表现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和用词完全正确的,依次是(    C     ) 
A、远眺,仰视,近观                    B、远眺,近观,俯视
C、远眺,俯视,近观                    D、远看,俯望,近视
21、对“群山,那是洪荒时代就存在的了;长城,那是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了;人流,却是生活于当
世的活跃的生命”句分析正确的项是(     C    )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作用是:既表明中国新时代的巨龙腾飞的新面貌,
又表现了中华大地如今日新月异,呈现出崭新气象。
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按空间的顺序来写的。作用是:既表明中国改革改革的生动形势,又表
现了中华大地如今巨龙腾飞、日新月异,呈现出的崭新气象。
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作用是:既表明中华文明历史的悠久,又表现了
中华大地如今巨龙腾飞、日新月异,呈现出的崭新气象。
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按时间和的顺序两种来写的。作用是:既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又表现了中华大地如今巨龙腾飞、日新月异,呈现出的崭新气象。
第三语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3、在这首词中揭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A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那堪冷落清秋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4、上阙中的“都门帐饮无绪”一句与下阙中相呼应的一句是(  A   )
今宵酒醒何处?
留恋处兰舟催发。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D、暮霭沈沈楚天阔。

25、文中的“沈沈”的意思是(     A    )
是“深沉”的意思。“沈”通“沉”。
“沈”通“沉”,沉重的意思,是说傍晚云雾中雨水多。也比喻心像云雾一样情沉重。
比喻沉重地思考的意思。
是“醒悟”的意思,“沈”通“醒”。
26、这首词中有一句描写风景的名句。在丰子恺先生写的《杨柳》一文中,课文还特意附上了他老人家的一幅漫画,题目用的就是这个名句。这一句是(   A     )
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
留恋处兰舟催发
暮霭沈沈楚天阔

27、文中的“去去”的意思是(    A     )
A、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走得很远。
  B、离开
C、距离
去一下,马上回来
作文 30分   
在下面二题中任意选择一题:
1、题目之一  《在与“非典”激战的日子里》
要求  可充分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等的表达方式,采用联想的手法,或写自己或周围的人们,或医务工作者,或其他有关的人,在这非常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激情和正常心态。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正确。字数不少于600字。
2、题目之二   《关于“长城”的联想》
要求    这学期我们学了想象和联想,又读了三篇有关长城的课文,大家对长城一定有了一定理解和思索。请以长城为中心线索,展开联想,抒发你的感情,展开议论。要求中心明确,观点鲜明,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字数不少于600字。



职高语文第二册期终试题卷
答   案   卷
(请认真书写,字迹工整)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25分   第一题3分,其余每题2分
  1、   ①A  会 改为 汇   ②B  踪  改为  综   ③C  珠 改为 殊  
④D  绿 改为 禄   ⑤E  坚  改为  艰   ⑥F  匆 改为 务  
    2、    A    3、   A     4、  A    5、  A     6、  C        
7、    D   8、    B    9、   B   10、  A    11、  D       
12、   A   
二、阅读分析   45分   每题3分
  第一语段
13、   D  14、   A     15、  D    16、  B    17、   C      
第二语段
18、   A  19、   C     20、  C    21、  C    22、   C      
第三语段
  23、   A  24、   A     25、  A    26、  A    27、   A       
三、作文  30分  任意选择一题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职高第二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