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96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8]
英才苑高三第二轮复习语文综合测试卷(3)
"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第二轮复习语文综合测试卷(3)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30分,第二卷120分,共150分(作文60分,其余9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提纲 融洽 拭目以待 通货膨涨
B.赋予 迁就 宏伟报负 弥天大谎
C.振幅 贡献 墨守成规 英雄辈出
D.予备 通牒 寻物启事 演绎归纳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李政道教授所举的另一个艺术与科学统一的 作品就是屈原的《天问》。因为《天问》是基于几何的分析,应用精确的推理,并以气势磅礴的诗句写成的宇宙论文。
②有些人片面理解“减负”工作,认为“减负”就是大量减少作业 取消作业。
③三峡水库工程修建完工后,整个长江下游地区 很大。
④张老师在国外学习期间, 节省下来的经费购买了一批英文原版图书,供大家使用。
A.突出 和 受益 用 B.杰出 或 受益 用
C.突出 或 收益 把 D.杰出 和 收益 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联想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子产业发展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B.黄金周第一天,峨眉山景区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峨眉山装点得格外美丽。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在客人就餐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
D.“你从哪里拿到我个人资料的?”面对刘女士的质问,陌生人闪烁其词,只是不断向刘女士推销他们公司的产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滨江市金龙娱乐城火灾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六千万元以上。
C.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D.“心连心”艺术团在革命老区的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5—7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决定了主体音乐,那就是:农村乡土音乐。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音乐的律动与大自然同和。劳动的节奏、节律成为音乐节拍、节奏的起源,劳动协调、组织、交流的声音成为音乐的旋律的源头。城市的小调来源于农村城镇,这就是真实。
艺术不能不起源于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劳动(动作──律动),“真”对生存劳动是必需的,而虚伪对生存劳动是无用的。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日升起作、日落歇息,对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倾诉和宣泄。
浏览完整试题
“真”──真诚的实践行为。是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真”,才能劳而有获。
“善”──协作为善。是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环节、范式以及社会形式。
“美”──真善的必然。是在真善行为的有效结构程序的发现及后果的享受的体验的一种升华。
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也正如一个地域、一个地区的民族生活(包括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别的民族来说则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应该讲,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应是一致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欣赏交流提供基础;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应是不同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丰富的音乐艺术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提供可能。
民族音乐进入全球性时代,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造成的。生产、消费、交往是全球性的大趋势,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局部性的存在方式终将被历史性的、国际性的、全球性的、跨民族的工业──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所取代。各民族的音乐事实上已经被投入了这个时代并将受到审视,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
5.第6段“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指的是( )
A.艺术起源于劳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的一致性
C.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的差异性
D.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及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6.关于民族音乐,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民族音乐来源于劳动,城市的小调来源于农村城镇。真实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B.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民族音乐也将迅速地消亡。
C.民族音乐具有真善美的同一性,因而使不同民族互相欣赏、互相借鉴成为可能。
D.民族音乐的地域性表现为,它反映出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稳定而延续的生活。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技术进步,民族音乐也进入全球性时代。各民族的音乐将更加开放,频繁地交流,并将重新审视时代。
B.音乐的产生受到经济的制约,中国的主体音乐是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是农业经济决定了的。
C.“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就像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
D.能够在各民族音乐之间进行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这是艺术的差异性提供的可能性。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循吏传》)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是 ( )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②⑤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为政因宽和仁惠而著称。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译文:
②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
译文:
展开余下试题
12.下面两首唐诗,在思想内容、选材角度、表达技巧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试就其中的一点做具体分析。(8分)
华清宫①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释]①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答:
13.根据所提示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相关名篇的原句。(5分)
(1)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到五烈士遇害时有一段话是:“原来如此!……” 这里的感叹号和省略号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句最能表达这种效果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
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这首明朝民歌辛辣地讽刺了官僚豪绅巧
取掠夺的丑态。其大意若借用《阿房宫赋》中的话说,那就是:官僚豪绅搜刮民脂
民膏,已经到了“ ”的程度。
(3)大事固然由小事积成,大错误也总是从不起眼的小错误开始的。因此,我们在):作
中绝不可忽视小缺点和小错误。这正像欧阳修在《伶官传序》所总结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沈从文的妩媚
卞毓方
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车过桃源,傍沅水曲折上行,你便仿佛一头闯入了沈从文的领地:白浪滩头,鼓棹呐喊的是他的乌篷船;苍崖翠壁,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随风播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长亭外,老林边,欢啭迎迓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如他在《边城》中一咏三叹的竹雀。
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若干年前,我在三湘四水滞留过九载,其间,也曾两次云游湘西,记忆中,绝对没有他的存在。他是水面晃漾的波纹,早已随前一阵风黯然消逝;他是岩隙离披的兰芷,早已被荒烟蔓草遮掩。那年月,山林整日沉默,阳光长作散淡,潭水枯寂凄迷;没有一帆风,因牵挂而怅惘;没有一蓑雨,因追念而泄密。
而今,千涧万溪都在踊跃汇注沱江;而今,大路小路都在争先投奔凤凰。站在沱江镇也就是凤凰县城的古城墙上闲眺,你会惊讶,泼街的游人,都是映着拂睫的翠色而来,然后又笼着两袖盈盈的清风而去。感受他们(其实也包括你自己)朝圣般的净化,饶你是当代的石崇、王恺、沈万山,能不油然而生嫉妒,嫉妒他那支纤细的笔管究竟流泻出多少沁心的芗泽?并由此激发感慨:与桃花源秦人洞后那似是而非的人造景点相比,这儿才是真正的“别有洞天”。
不在乎生前曾拥有什么样的高堂华屋,只要这曲巷仍有他的一座旧居就行;不在乎一生动用过多少文房四宝,只要这红尘仍有他的文字飘香就行。沈从文自个儿说过:“‘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不相信命运,不承认目前形势,却尊敬时间。我不大对生活上的得失关心,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好眼力。也是好定力。难怪,当我在从文旧居仔细端详他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相片,发现,镜框里的他一律在冲着你微笑,而且是他生平最为欣赏、最为自负的那种“妩媚的微笑”;不管换成哪一种角度看,他的微笑始终妩媚着你。
在旧居小卖部买了一册沈先生的文集。随便翻开,目光落在了一句成语“大器晚成”。——究竟是书上写的有,还是我的错觉?——他说为大器,嗯,肯定没错。说晚成,就颇费思量。从文其实是早熟的,中年未尽就已把十辈子的书都写完。从文当然又算得是晚成的,崛起在他被同代人无情抛弃之后,被竞争者彻底遗忘之后。冷落并不可怕,时髦更不足喜,沙漏毁了时间未废,抽刀断水水自长流。早在1934年1月,从文年甫而立、乳虎初啸之际,他就在返乡途中,写给新婚爱妻张兆和的信中断言:“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公平自在山川日月。1988年,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作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画上了他一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碑的阳面,刻的是他的剖白: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碑的阴面,刻的是他一位至亲的敬诔: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人民日报》(2001年8月4日)
14.“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一人倾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该段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
15.“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该句中的“蹦”字用得十分巧妙,请说出它的佳处。作者为什么说“这个人似乎是从石缝突然蹦出来的”?(6分)
答:
16.第三段写了石崇、王恺、沈万山,还写了桃花源秦人洞,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6分)
答:
17.本文作者写沈从文照片时,以勾魂摄魄之笔,抓住了他的重要特征——“妩媚的微笑”。结合全文看,“妩媚的微笑”表现了沈从文的什么?请分点概括。(6分)
答:  
上一篇:
英才苑高三第二轮复习语文综合测试卷(2)
下一篇:
英才苑高三第二轮复习语文综合测试卷(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
关于“英才苑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