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03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2]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第I卷  (选择题,2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意,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熟谙(ān)  宫绦(tiáo)  面面厮觑(qù)
B、辎重(zī)   錾银(zàn)  莲萼(è)  掎角之势(jǐ)
C、聒噪(guā)  诟骂(gòu)  厢庑(wǔ)  合具薄赆(jìn)
D、惫赖(bèi)  阜盛(bù)  小厮(sī)  伐木为栅(shān)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援例   憨顽   敛声屏气   蘖根祸胎
B、亵渎   惫懒   放诞无礼   天理昭然
C、告诫   撕混   彩绣辉煌   掎角之势
D、搠倒   翠幄   盛装丽服   伏侍不暇
3、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     今至其家。
②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     之处,只管说得。
③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     之事。公子道:“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非千金不
可。”
A、何况   委屈   终身 B、何况   委曲   终身
C、况且   委曲   终生 D、况且   委屈   终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C、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人仰马翻,旌旗队伍,甚是严整。
D、二人“志同道合”,说得入港,一发成相知了。
5、下列各句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妩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
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B、她以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因为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C、马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D、冯梦龙辑集加工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学的辉煌,自然有一个数量的问题,但是巨著的出现,毕竟更能标志文学发展的水准,是更诱人的理想境界。
B、林冲比武这段描写,被作者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
C、我从小就喜欢文学,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小说和诗歌。
D、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7、为空缺处选择语句,最连贯自然的一组是(    )
①第二个削肩细腰,(a长挑身材b身材长挑),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②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a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b后面的正房大院就在厅后)。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


浏览完整试题 A、aa  、B、ab  C、ba  、D、bb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清代曹雪芹创作、高鹗补续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
B、《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它是在流传的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
C、罗贯中,太原人,别号海湖散人,代表作品是《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他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D、《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编者冯梦龙,收录的是宋元明文人仿照“话本”创作的“似话本”。
9、《西江月》一词写道:“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人们认为宝玉“富贵不知乐业”的原因是(   )
A、他不懂得富贵来自乐业,他不愿意以读书为乐业。
B、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愿按他们的做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C、他不懂得只有按封建社会的那一套来要求自己才有乐业和富贵。
D、他不知道富贵了还要乐于事业,还要读书知礼。
10、下列各项,全能表现街亭之战的重要意义的一项是(   )
①孔明大惊曰:“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②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③即唤王平吩咐曰:“……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④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⑤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⑥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司马昭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⑤⑥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130分)
二、阅读(共6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2分)
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11、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段意。(4分)
答:                                                                       
                                                                            
12、司马懿的用兵特点是什么?攻打街亭采取了哪些步骤?(5分)
答:                                                                        
                                                                          
                                                                          
13、这两段文字反映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14、司马昭认为“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司马懿也认为“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这是为什么?而马谡屯兵山上的理由是什么?(5分)
答:                                                                        
                                                                           
                                                                           
                                                                             
15、写出与两段文字中的人物有关的成语或典故。(至少写四个)(4分)
答:                                                                        
                                                                           
(二)仔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6.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这篇小说刻画的母亲和张六叔的形象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文中材料,简要分析他们的人性之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全文看,结尾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评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展开余下试题                                                                            
19.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构思拙中见巧,长达十余年的故事被不加剪裁地平铺直叙,使读者跟随故事的进程,自然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B.弃农从商的刘二叔对自家田里“野草长得最高”无动于衷,与张六叔的坚韧勤劳和母亲的眷恋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C.文中关于小洋楼的记叙,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但农村的面貌毕竟已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D.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个细节主要突出了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 有能力回乡种田”的特点。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 
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三)仔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飘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的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不同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拣过与香山上同样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穷得像个乞丐,而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自己:“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美国有本很著名的小说,里面穿插着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只是生在美国的,然而长大之后,他却留着辫子,说不通的英语,其实他英语说得非常好。有一次,一不小心,将英语很流利地说出来,美国人自然因此知道他是生在美国的,问他,为什么偏要装成中国人呢。
他说:“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和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拿着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中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