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102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1]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考模拟试卷
"山西省实验中学
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内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42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朔望/众口铄金 肄业/自怨自艾 稗官/纵横捭阖 耽搁/殚精竭虑
B.娴熟/垂涎三尺 惬意/锲而不舍 栅栏/叱咤风云 抽搐/相形见拙
C.错愕/手足无措 狙击/前倨后恭 桎梏/博闻强识 巷道/沆瀣一气
D.内疚/既往不咎 龟裂/皈依佛门 斡旋/运筹帷幄 面颊/戛然而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宣泄 察言观色 心无旁骛 悬梁刺股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B.毗邻 密而不宣 绵里藏针 计日程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蝉联 谈笑风生 题纲挈领 唇枪舌剑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委曲 甘拜下风 出奇不意 韬光养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新华社2005年1月30日 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②《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意在 “台独”势力和“去中国化”和“渐进式台独”
的企图。YCY
③凡愿加入青年诗歌爱好者协会的,一经审查批准,立即发给会员证,并 诗集一册。
A.授权 遏止 奉赠 B.受权 遏制 奉赠
C.受权 遏止 惠赠 D.授权 遏制 惠赠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省有些乡镇,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牛羊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应骗取扶贫资金,此举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B.如果日本对其过去所犯罪行已有深刻认识,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
C.印度尼西亚在这次大海啸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几个月来,印尼政府苦心孤诣,终于使形势略有好转。
D.王励勤、马琳、王皓都是当今我国顶尖的乒乓球选手,他们的技术水平难分高下,可谓针尖对麦芒。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在今后十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B.巴金的晚年,仍然怀着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奉献给社会许多伟大之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五卷本的《随想录》和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
浏览完整试题
C.2005年10月12日9时,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六号”成功飞天,这不但开辟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篇章,而且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航空航天大国。
D.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接受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YCY)
A.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左传》《国语》等。
B.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主张文学创作应有益于政教之用。
C.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20—70年代遍及全球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的总称。反传统和非理性是其主要标志。
D.鲁迅于1921年发表的《阿Q正传》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彷徨》和《故事新编》。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能谤讥于市朝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黎民不饥不寒
D.顺流而东,至于北海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用计算机模拟逃生
俗话说,人的行为是最无法预料的。如今这一说法受到了模拟群体恐慌的计算机模型的挑战。群体恐慌现象导致无数人在火灾或人群拥挤中丧生。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运动可以用方程式表达。这一计算机模型可以估计出从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这一复杂数学模型中的各项因子取自工程手册、有关人群灾难的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
与正常情况相比,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得多。开始人群挤成一堆,互相推搡,导致出口堵塞。接着,跌倒或受伤的人阻碍了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在这个时候,人群变得和兽群一样,大家为了求生向前冲,却忽视了其他的出口,因此常常带来悲惨的结果。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和厄特沃什大学以及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运行了一个模拟足球观众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这个包括200人的人群试图通过一个1米宽的出口逃生。他们发现,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围集成了弧形。当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时,弧形会逐渐压紧,导致那些被挤入出口的人纷纷倒地,从而进一步阻碍人群的疏散。这些研究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欲速则不达效应”。他们说:“在发生火灾时,这种情况尤其让人觉得可悲,人们慌乱逃生反而会减少自己的生存机会。”他们建议说,除了确保建筑物有足够多宽敞的出口以便快速疏散人员之外,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还应该在出口之前设置不对称的圆柱,来防止人群形成危险的弧形。建筑设计师应该保证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这样的开阔处会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约五分之一。因为人们到达开阔地带时,总会设法挤到他人的前面去,而当走廊重新变窄时,就会导致危险的拥挤。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研究人员建议说,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是逃生的最佳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时注意观察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8.对“用计算机模拟逃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帮助人们从灾难中逃生。
B.用模拟灾难发生时的情景训练人们逃生的本领。
C.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群逃生时的状况作数学上的测算。
D.运用数学手段帮助足球场上遇到灾难的人们脱离现场。
9.下列理解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含义相同,均指计算机模拟逃生的程序。
B.计算机可以通过模拟群体恐慌估算出人群疏散的时间。
C.恐慌程序很高的逃生者,在随人群向前冲的时候,通常连其他出口也注意不到。
D.“欲速则不达效应”指的是逃生时人群的疏散速度越慢,拥挤程序就越高。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YCY ( )
A.在灾难发生场地的出口处,及时将压紧的弧形疏松开,将能避免许多逃生者被挤压致死或被踩死。
B.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与人群的拥挤程序成正比,与人群的疏散速度成反比。
C.解决群体恐慌现象的措施之一是保证建筑物的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
D.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用计算机模拟逃生可以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郡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答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节选自《后汉书•张俭传》)
[注]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以义气著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展开余下试题
A.览遏绝章表 绝:截留
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执:杀害
C.笃因缘送俭出塞 缘:机会
D.大将军、三公并辟 辟:征召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一组是 ( )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YCY 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俭性格耿直,疾恶如仇,因不满刺史为人,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而被诬告,成了朝廷缉拿的要犯。
B.张俭为避祸而离家出逃,所到之处人们都冒死相救。终于在李笃、毛钦等人的帮助下保全了性命。
C.张俭冤狱得到平反后,回到家乡。灾荒时,在家中资产仅能维持温饱的情况下,倾尽全力,救助百姓。
D.张俭几次辞官不就,建安初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任卫慰。后来他发现曹操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退隐,不再参与政事。
第Ⅱ卷(共108分)
四、(19分)
1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2分)
译文: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译文:
(3)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6分)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①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
宝琴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
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ěi”屈原是投湖
南汩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词中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2分)
答: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4分)
答:
17.(5分,每空1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荀子《劝学》)
(2)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 (韩愈《进学解》)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城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曾穷苦得像个乞丐,而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展开余下试题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看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美丽了。
⑧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
⑨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枯萎了。
⑩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着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8.第⑥段中,作者说“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不朽的绘画”
是什么意思?作者这样说是为什么?(4分)
答:
19.文章以“失根的兰花”为题,有何深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20.文章开头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美国校园,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是为了反衬在异国看花落泪的爱国情怀。
B.第⑧段中“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这句话是作者多年在外漂泊的人生感慨:即使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游子也仍然有孤独飘零之感。
C.作者在未离开祖国时,可以做到“到处可以为家”,而到了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变得到处都不可以为家了,可见人的情感变化之大,有时很难说清楚。
D.文章第⑦段中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竹篱茅舍,写笨重的老牛,写故事诗歌,写儿童的笑语与祖宗的墓庐,都渗透着作者对祖国的文化、风景、人民、风习、过去、未来的关爱与眷恋。
E.本文以记叙为主,以花为线索,编织了一曲祖国的颂歌。写出了海外赤子的心态与情感。
六、(11分)
22.在国际民俗交流会上,要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请你任选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为该节日写一段宣传语,要求构思新颖,主题鲜明,语言简洁得体。(不超过30字)(4
分)
23.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仍以“人生”开头,仿写出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4分)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人生 , , ;
人生  
上一篇: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单招一年级统一考试试卷
下一篇:
2005—2006学年徐水综合高中高三年级月考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山西省实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