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126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6]
2005-2006届高一文言文训练试题
2005-2006届高三高考文言文训练试题
●知识网络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一词多义)。(1)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②词义缩小。如“让”,古代既可表示责备的意思,又可表示辞让、谦让之义。③词义转移。如“偷”,古代是指苟且、马虎,今义转移为偷窃。④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高。⑤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2)注意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异”。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根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了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又与“叛”同音,所以又假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这里是用“爪牙”的比喻义,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4)注意常见的通假字。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及所在的位置来确定某个虚词的类别,按照上下文提供的逻辑关系和前后文的内容来确定某处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联系语境。不能一味死记硬背,应该根据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前后搭配的词语及上下文进行识记和辨别,来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要准确判断虚词在文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既不要误虚为实,也不要误实为虚。如“功成事遂”中的“遂”是“成功”的意思,在该句就不能解释为“终于”“竟然”和“于是”等虚词意义。又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义是“认为”。与此相反,有些通常只当实词用,而在具体语境中却有虚词的用法。如“可觅千斛米见与”和课本句“君既若见录”两句中的“见”用法是否相同。在大多数情况下,“见”多作实义解,在这两句中却作副词,具有指代作用即“我”。(3)要注意一些特别的虚词的用法。①兼词现象。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主要有“诸”“焉”“盍”等。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句子中的“诸”为兼词“之乎”。“之”属于代词,“乎”表示疑问语气。②虚词中单音和复音问题。如:“吾祖死于是!”句中“于是”的“于”是“在”的意思,“是”指“捕蛇的差事”,是两个单音词,用法不同于今义的连词“于是”。类似的情况有“无论、可以、以为、从而、其实、虽然”等,对这些词语要认真辨析,正确理解。文言复音虚词主要有“所以、然则、是以”等,意义一般较为固定,但也有特殊情况,要作具体分析,切忌望文生义。③识别虚词的习惯用法。主要指一些凝固结构,如“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奈……何”(相当于“把……怎么办”)、“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等等。
浏览完整试题
理解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另外还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作动词)。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要点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即主要写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借助所描写的内容要表达的思想意义,即为什么写。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抓住文章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东西,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首先通读文言材料,其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内容要点进行准确归纳。
●范题精讲
(2004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②。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②堧垣:宫外的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解析:“用事”解为“凭感情做事”,是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古汉语中多数是“掌权”的意思。在《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太后新用事”一句,考查的还是应该掌握的课文中的实词。
答案: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项是( )
解析:A项中“其”都是“他的”;B项中“且”都是副词,“将要”;D项中“乃”都是副词,“却,竟然”,表示转折;C项第一句中的“所”是加上动词,使之变为名词性短语,第二句中的“所”是与前面的“为”一起表示被动。
答案:C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④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⑤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⑥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解析:④句是说申屠嘉为何恨晁错,⑥句说申屠嘉死因、谥号。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作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解析:B项中有两处不合文意。一为“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原文中申屠嘉没有不顾皇上为之求情的意思;二为“并依法斩首”,原文中申屠嘉下了杀死晁错的命令,但被皇上派来的使者救走了,后文有“丞相几杀臣”句。
答案:B
●试题详解
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训练(十三)
第六单元(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槁暴(pù) 靛青(diàn)
孝悌(tì) 生非异也(xìnɡ)
B.庠序(yínɡ) 径流(jìnɡ)
曳兵(yè) 金石可镂(lóu)
C.比及(bì) 喟然(kuì)
跬步(kuí) 狗彘之畜(xù)
D.哂笑(shěn) 参省(cān)
数罟(cù) 千乘之国(chénɡ)
解析:此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字音的辨识能力。B项,“庠序”中的“庠”应读“xiánɡ”,“金石可镂”中的“镂”应读“lòu”;C项“跬步”中的“跬”应读“kuǐ”;D项,“千乘之国”中的“乘”应读“shènɡ”。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
解析:A.①修饰,②转折;B.①补足音节,②的;D.①这样,②……的样子;C.均为兼词,“于此”,在这里。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赞成。
②有国有家者 国:天子的土地叫“国”;
家:诸侯的封地叫“家”。
③河内凶 凶:灾荒、荒年。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增多。
⑤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接近。
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 旋:掉转。
⑦为国之礼,其言不让 让:责备。
⑧子路率尔而对曰率 尔:坦率、直率。
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①②③⑧ D.①③⑤⑥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第②句,“国”应解释为“诸侯的封地叫国”,“家”应解释为“卿大夫的封地叫家”;第④句,“加”应解释为“副词,更”;第⑦句,“让”应解释为“谦让”;第⑧句,“率尔”应解释为“未认真思索,轻率急忙回答的样子”。
答案:D
4.选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少仲尼之闻。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风乎舞雩,咏而归。④填然鼓之。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既来之,则安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⑧轻伯夷之义。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⑦⑨/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第①⑧句中的“少”“轻”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第②③④句中的“水”“风”“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第⑤⑦句中的“上”“下”“日”是名词活用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第⑥⑨句中的“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A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和把人刺伤并且置他于死地有什么区别呢?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所耻笑。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不可以,他只是没有步行百步罢了,但他也步行了啊。
解析:此题考查浅近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所给的四个句子内部都包含了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D项,翻译有误,应该译为:不行。只不过没有逃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答案:D
6.下列对作家作品的介绍,选出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C.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其文逻辑性强。
D.《庄子》共33篇,为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全面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而奇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此题考查名家名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与后学所著,而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答案:D
二、(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黄河之神。
B.野语:俗语、俗话。
C.大方之家:舍得花钱的人家。
D.难穷:难以穷尽,难以走到尽头。
解析:C项“大方之家”是指很有学识的人。
答案:C
8.下面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我之谓也 ④百川灌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①③句同为宾语前置,②句为被动句。
答案:C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也
疾:强,文中指声音宏大。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就是。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解析:C项“就”,动词,“接近,靠近”。
答案:C
10.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登高而招……而绝江河”几句连续设喻,说明借助外物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效果。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不在于先天素质,而在于后天的学习。
D.“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是对孔子“上智下愚”观点的批判,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解析:D项错,观点是针锋相对,并无“批判”。
答案:D
第Ⅱ卷(共70分)
三、(6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前人在评价诗歌表现手法时,有所谓“乐景写哀情”的说法,本诗就含有这种手法。请指出本诗的“乐景”与“哀情”,并简要分析二者是如何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歌的鉴赏能力。这是唐诗人许浑宣城送友所写的一首送别诗。“劳歌”本指劳劳亭(今南京)送客时唱的送别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首句便在离别的谢亭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第二句以江上美景反衬了欢聚的可恋和别离的难承,而那急流水又更添追逐友人的离愁。三、四句不仅写出身留谢亭而友人早已远去,而且写出暮色苍茫风雨凄迷的孤寂落寞的离愁,其不言而神伤之韵极具感染力。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而风雨凄迷景色正衬离情。诗中情与景的点染交融既富有变化又高度统一。此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都值得关注。
答案:“乐景”就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哀情”是离别的哀伤情感。这二者看似不协调,但二者恰恰构成一种反衬:景色越美,越能显示出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
展开余下试题
12.根据上下句的提示,补写出下面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句。)(2分)
(1)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答案:(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吾尝跂而望矣 (4)善假于物也
四、(1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如”字的意义。(2分)
(1)如或知尔( )
(2)如五六十( )
(3)宗庙之事,如会同( )
(4)如其礼乐( )
解析:多义词要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答案:(1)如果 (2)或者 (3)或者 (4)至于
14.从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语言行动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性格有什么特点?(3分)
解析:从语言上,从神态动作上看。
答案:子路:坦率,自信;冉有:谦卑,礼让;公西华:自信,善于辞令。
15.曾皙的设想表达了他怎样的一种理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解析:曾皙所描述的是实行仁政之后的画面,要注意这个因果关系。
答案:实行“仁政”而出现的“大同社会”的景象。
16.解释“夫子哂之”中的“哂”,并说明文中用“哂”而不用“笑”的理由。(1分)
解析:表明孔子的态度,从神态上。
答案:微笑,含有不十分满意的意思。理由:孔子对子路抢先回答,不知谦让感到不满。
17.说明“可使足民”与“可使有勇”两个句子各有什么特点。(2分)
解析:考查文言句式。
答案:可使足民:使动句;可使有勇:省略句,省略了“民”。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楚材生三岁而孤。及长,博极群书,下笔为文,若宿构①者。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联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曾委身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
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女子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将吏生杀任情。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②,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诣富豪,取其财物,不与则杀之。时睿宗以皇子监国,适闻,遗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③,尽捕下狱。其家赂中使,将缓之。楚材示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狱具,戮十六人于市,燕民始安。
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旧制,凡攻域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抗命,既克,必杀之。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
时河南初破,俘获甚众,军还,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逃民及资给者,灭其家,乡祖亦连坐。由是逃者莫舍,多殍死道路。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乎?”帝悟,命除其禁。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之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卷146)
注:①宿构:预先构思。②戢:收敛。③势家子: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弟。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1分)( )
A.将士暴露数十年
B.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
C.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
D.帝犹豫未决
解析:A.“暴露”文中之义为“在露天之下”。
答案:A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1分)( )
解析:B.“进”:奏请/行动、做事。
答案:B
20.下列材料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耶律楚材爱民思想的一组是(1分)( )
①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 ②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 ③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 ④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乎?”⑤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 ⑥楚材示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⑥
解析:第②句表示楚材感激报答亲族之人;第⑤句是楚材寻找孔子后人;第⑥句是楚材向中使陈述利弊。
答案:C
2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分)( )
A.耶律楚材因其父祖曾在金朝做官,所以当元太祖表示要为他洗刷亡国之耻时,他婉言谢绝。
B.当楚材与中使奉睿宗之命
上一篇:
2005—2006学年徐水综合高中高三年级月考
下一篇:
广州市中学生“古诗鉴赏积累与运用”大赛题目及答案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05-2006届”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