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9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1]
2005-2006届高三期末测试
"虎林林高2005-2006届高三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奚落   蹊跷   膝盖  熙熙攘攘    独辟蹊径
B.慰藉   籍贯   舟楫   嫉恶如仇   即景生情
C.倒塌   邋遢   坍圮   他山攻错   昙花一现 D.深邃   作祟   隧道   遂心如意  粉身碎骨
解析:A项“蹊跷”中的“蹊”读“qī”,其他读“xī”;B项“慰藉”中的“藉”读“jiè”,其他读“jí”;C项“坍圮”中“坍”读“tān”,“昙花一现”中的“昙”读“tán”,其他均读“tā”;D项均读“suì”。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邂逅   游目骋怀   蓊蓊郁郁   无渊之水,无本之木
B.炫耀   恪守职责   昔昔相关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C.凋弊  摇摇欲坠   惹是生非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D.疲惫   脉脉含情   雕栏玉砌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解析:A项“渊”应为“源”,B项“昔昔”应为“息息”,C项“弊”应为“敝”。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他们向儿孙们________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2)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_________,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3)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唠叨    先例    不仅是/而且是
B.讲述    范例    不是/而是
C.唠叨    范例    不仅是/而且是
D.讲述    先例    不是/而是
解析:“唠叨”是翻来覆去地说,表现老人们的守旧落后;“先例”是指已有的事例,强调“已有”,“范例”是可以当作典范的事例;“不仅是”首先承认邓亚萍“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孟子心胸宽阔,提倡同众人一起做好事,这种与人为善的观念至今仍具有号召力。
B.中东、西亚地区的民族问题盘根错节,希图用“简单化”的手段解决问题是有害的。
C.有的学科为提早开始复习备考拼命抢进度,校方应立即制止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
D.腐败分子李真依仗权势摆出人莫予毒的派头抗拒纪检部门的调查,结果罪上加罪。
解析:此题考查成语正确运用的能力。C项“寅吃卯粮”乃因入不敷出而为,本句所言是“急于事功”,欲速则不达。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本校派往上海考察研究性学习实施情况的教师共两位,到上海十天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考察报告。
B.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火灾,全国人民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浏览完整试题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引起的。
解析:此题考查语病的辨析能力。A句中“一人”有歧义。B句“防止……不再发生”,错用否定,语意不合逻辑。C句成分残缺,应在“将”后加上“就”字,或“围绕”一词。
答案:D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网民们提出的诸如市政交通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明显改进(今年夏天一场大雨让北京交通半瘫痪就是明证)。
B.12月12日,北京一中院判决青春作家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为抄袭之作,郭敬明和春风文艺出版社侵权成立,应立即停止出版和发行《梦里花落知多少》,并共同赔偿作家庄羽20万元。
C.人称“王坏种”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有一句名言:“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你就能上,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
D.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的干部管理和选任制度,强化普通公众在干部考核、选任、罢免等环节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才能从根本上动摇王怀忠、张国光们的处世哲学,改变他们的行为准则,避免吏治腐败的悲剧。
解析:C.句号应放于引号内,因为这是个完整引用的情况。
答案:C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贞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③。”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④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节录《新唐书•戴胄传》)
注:①干局:才干气度。②簿最:公文簿册的总括提要。③刑:通“型”,典范、规范、规定。④取调:指被选荐者获取委任。  7.对下面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与无忌罪均             均:相同。
B.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当:判罪。
C.陛下登杀之 登:立即。
D.矜其贫 矜:怜悯,同情。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正确理解能力。B项“当”应解释为“应当,应该”。
答案:B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项,“其”,第一句中为代词,他的;第二句中为语气副词,还是。B项,“而”,第一句中为人称代词,你;第二句中为连词,却。C项,“所”,两句中均为助词,同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所……的”。D项,“以”,第一句中为介词,由于;第二句中为介词,用。
答案:C
9.以下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律,劝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面对太宗的责难,他据理力争,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A项,戴胄是反驳封德彝的判决,非“犯颜直谏”,亦无“固请太宗复议”。B项,太宗曰:“朕安得阿亲戚!”表明太宗没姑息无忌罪行。D项,非“于法无据”,而是“不可谓刑”。
答案:C
10.下面是对原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所坚持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B.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C.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从善如流和宽宏大量的明君风范。
D.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歌颂了唐太宗勇于纳谏、屈己重法的美德。
解析:此题考查对整体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和分析的能力。B项,“民主思想”拔高了人物,且概括不全。C、D两项弄错了原文的重心。
答案:A
第Ⅱ卷(共70分)
三、(7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2)既属臣,敢亏法乎?
解析:此题考查浅近文言文的翻译能力。(1)句的翻译要点为“刑”。(2)句的要点为“属”,通“嘱”,托付,请托;“亏”,毁坏。
答案:(1)如果只是处罚长孙无忌,却处死监门校尉,(这样判决)不能说是符合法律规定的。(2)既然已经交给我处理,我敢破坏法律吗?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分析其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时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意切,沉郁顿挫,感人肺腑。


展开余下试题首联领起“恨别”,点出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说明离家之远;“五六年”,可见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离开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赴秦州,寓同谷,后又到达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作此诗时,距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令诗人深为忧虑。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后,靠亲友帮助,才过上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分居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立不安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抒怀,而是借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从形象中体会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告捷的喜讯,渴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诗人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同样抒发诗人的爱国之心。
这首七律语言简朴优美,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将个人的遭际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浓郁的诗情,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时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2分)
(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况《劝学》)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案:(1)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  (2)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3)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四、(1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每小题2分)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觉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14.“我”凝视海棠花,觉得它很美,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解析:花美,是人人都有的感觉,但川端康成感受到的美则是独特的,因此答题范围只能在文中。
答案: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15.“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一句中的“新发现”与第二段中的哪一句呼应?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都知道花是不睡觉的,可我现在才知道,是对“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这句话的重复说法,但还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答案: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16.简答为什么“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解析:原句形成了一种较明显的因果关系:“正因为人感觉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答案:因为人感觉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17.对第三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海棠花昼夜绽放,使“我”有了对花的美的新发现的机缘。
B.“我”对花美的新发现是: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无限的。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D.由一朵花的美丽,激励着“我”乐观地面对生活,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解析:本段是看到花未眠后的慨叹,内容较多,除最后一句“要活下去”的意思比较费解一些,其他句子的意思还是很明了的。根据和原文对照,很容易发现B项和原文的说法有出入,据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B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每小题2分)
花  魂
黄  晖
①闲时,我常到校外的山间去透透气。在林间路旁、草丛石边,我常看到一些叫不出名的小花,或杏黄,或粉白,或复瓣,或单瓣,三三两两,杂然相间。尤其是每逢夜雨初霁,我会不期而然地发现,它们竟不约而同地绣满了整座空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我觉得,这些无名的小花,恰和这座无名的小山相映成趣。正如这座山丘虽无深壑危峦云海雾幛,却照样安立在大地上一样。这些并无天生丽质的野花,也兴高采烈地享受着应得的晨光,并且毫无愧色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展示着自己的姿容。夜间的雨滴把它们洗浴得干干净净,使它们傲然挺直的葱翠的枝干,举起一小片一小片清纯的斑斓。我对之默契于心的地方在于:它们从不会为了无人赏识而感到寂寞,也从不会为了貌不惊人而自怨自艾。的确,既然本非在镜子里谈生活的欲物,又何须借别人的眼光来证明自己呢?它们所以要开苞吐蕊,盖因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之不吐不快。正因为这样,迎见开放本身就使它们具有完备的审美价值,就使其获得了彻底的满足。记得曾看过一部日本的影片,其中可爱的女主人公一再地吟诵“青青小草,随风起舞”的俳句,她不正是在反复品味着山间野花一摇一曳悠然自得的这一层境界吗?
②那一次,于一撮草丛之中,我见到了一种特别娇小的山花,其花茎不过线一般粗细,叶儿也只有葵花籽般大小。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这究竟是什么花?我说不清楚,大约是由于她们总是这样“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缘故吧?但她们那惊人的纤弱娇柔,却使我对之顿生同命之怜。尽管并不比其他花木缺少韵致,但若不是我偶然地发现了她们,她们此生大概也就只有掩映在野草丛中自生自灭了吧?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她们身边坐了下来,良久地对之托腮出神,直到暮色渐浓时分仍不忍离去。临下山前,我踟蹰再三,想把她们连根移回家去,让大家能更长久的相伴,借以摆脱内心深处那时时还会泛出几分苦涩的清寂。但终于还是休了此念。因为我知道,她们天生就不是栽在花盆里供人观赏的物件,所以,如果强使之离开扎根的野山,便会很快地枯萎而死了。唉,这些小生灵,若比起那些备受宠爱的国色天香来,在其娇羞的背后,却也透出几分执著倔强呢!


展开余下试题③古代的圣哲曾教导说,“人不知而不愠”,这是恐怕连七尺须眉都不易做到的事情,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足见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是因为她们坚信和履践着一个再浅近不过的道理:只要别辜负了头上的光阴(哪怕它再短暂),别背弃了身下的土地(哪怕它再贫瘠),而安全顺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生长,那么,任何一个生命都是自在充满的。
18.第②段中详写的一种山花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解析:第②段可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对山花的描写,一个是想移栽到家里的想法,这两个层次各表现山花的一种特点。
答案:娇羞  倔强
19.第②段中写道:“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花朵”为什么如“婴儿的呼吸”?
解析:这是个比拟句,要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纤柔微细,可爱。
答案:因为它们都纤柔微细,都非常可爱,所以作者把它们比拟成“婴儿的呼吸”。
20.本章题为“花魂”,第③段中说“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小野花们“高贵的灵魂”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解析:要注意“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等语句的提示。
答案:坦坦荡荡,自在充满。(或:人不知而不愠。)
21.第①段中说,看到那些叫不出名的小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联系全文来看,“我”走得更加惬意的深层次缘由是(    )
A.叫不出名的小花们装饰了整座空山,“我”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中。
B.小花们具有“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我”深受激励,勃发生机。
C.由小花们“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联想到人应通过奋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
D.由小花们顺着本心本性生长,感悟到人应该珍惜生命所处的时空,愉悦自在地生活。
解析:A.是浅层次缘由,B.“生命力”“勃发生机”与本文中心不一致,C.“奋力拼搏”落入一般理解的窠臼。
答案:D
五、(7分)
22.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语句,使它完整连贯。(2分)
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诗人闻名于世,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那个有关他的“推敲”的典故。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连贯的辨别与修改能力。
答案:在“人们”的前面加上“一说起他的苦吟”。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句子的语序,做到各短句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不得增减字数。)(3分)
人的一生中,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可能你回答“不虚度此生”,但你要深入问自己: “怎样才算不虚度此生?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我必须建立?我怎样朝这个目标前进?哪些事我必须具体做?”建议你用这样的思索把人生的愿望具体化。
解析:此题考查句式的选用与仿用能力。
答案:怎样才算不虚度此生?我必须建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我怎样朝这个目标前进?我必须具体做哪些事?
24.以“爱心”为陈述对象,仿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句式的选用与修辞方法的使用能力。注意内容前后的相关性。
答案:示例:(1)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  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2)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  一汩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
(3)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  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
(4)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到冷静的思索  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六、(4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和驴的故事》:某人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在旅途中,驴对马说:“你如果肯救我一命,请分担一点我的负担。”马不听。驴精疲力竭,倒下死了。主人把所有的货物,连同那张驴皮,都放在马背上。马哭着说:“真倒霉!我怎么这样不幸?我不肯分担一点负担,却驮上了这全部的货物,还加上这张皮!”
以上是《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听到或见到类似的事情发生,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同事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以“人际关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800字左右;⑥不得抄袭。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5-2006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