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48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8]
浙江高职语文模拟试卷(21)
"浙江高职语文模拟考试(21)
杭州余杭 退休教师 葛 杰 模拟编写
一、基础知识题。(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薄(báo)弱 参差(cēn cī) 作(zuō)坊 复(fù)杂 bó薄ruò弱
B.巷(hàng)道 奢侈(shì) 提(tí)防 鞭笞(chī) dī提fáng防
C.教室(shì) 粗犷(guǎng) 惬(qiè)意 卑鄙(bǐ) xiān纤ruò弱
D.纤(qiān)弱 玩弄(nòng) 中(zhòng)肯 造诣(yì)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A.残渣余孽 通货澎胀 含辛茹苦 梦寐以求 通货膨胀
B.羽扇伦巾 相形见拙 充耳不闻 沽名钓誉 羽扇纶巾
C.情不自尽 刻舟求箭 浅尝辄止 高屋建瓴 情不自禁
D.黄粱美梦 瞠目结舌 好高骛远 滥竽充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的城市环境,是青山这座现代化工业城区最亮丽的”名片”。
②这个大型深水港的建设进展顺利,()10月中旬,已经完成年施工计划的85%。
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希望通过述职和评议,()“一府两院”有关人员的民主法制意识。
A.优美 截至 增强
B.优美 截止 提高
C.幽美 截至 提高
D.幽美 截止 增强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小说虽小,若认真琢磨,精益求精,也可以创作得匠心独运,玲珑剔透。
B.田田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呈现出一派迷人的景色。
C.无论你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成就卓然的学者,都不要忘了我们是共和国的基石。
D.对比自己高明的人,当然应该虚心求教,对同自己相当的人,也应互相切磋,不必无人问津。
5.下列各组中两句话的意思相同的项是( A )
A、我吓得差点跳了起来。 我吓得差点没跳起来。
B、这样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得而知的。
C、这样的结局我何尝愿意看到。 这样的结局我何尝不愿意看到。
D、我哪里不知道你的话是对的。 我不知道你的话对在哪里。
6、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
A、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B、对于保持这一风格,我们使用了我国八十年代的语言。
C、本冰箱具有效能高、容积大、制冷快、耗电小、噪音低、外型美观大方。
D、广告在传递经济信息方面,是最迅速、最节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7.依次填入括号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D)
浏览完整试题
资产阶级的民主()在法律上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民主自由权,在政
治外表上表现出高度的分权和自由化,()以维护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方式,确立了有产者的阶级特权和资本特权,()由财产不平等造成了公民事实上的不平等,()使财产成为获取政治权力大小和多寡的决定性因素。
A.如果 就 就 又 B.既然 那么 一方面 一方面
C.除非 并且 不但 而且 D.虽然 但却 并且 从而
8、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D )
A.周大勇扶着李六娃,把他的所有东西都背在自己身上。他们走了一里来路,周大勇就满身是汗。是啊,此时此刻就是带一根针也有八十斤重。
B.他委实是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几百斤重,只想合下来。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D.就这一眼,满园里便鸦雀无声,似乎都被这一眼震住了。
9. 与下面的句子衔接合理的一项是(A)
门前是一条河。( )。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们供着弥勒佛。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面。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个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这山门,迎面供奉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C.《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D.《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谋士的思想言论及其政治活动的国别体史书。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从诗的意境来看,这是杜甫故里阳节那天,独自到孤城江边登高望远,触景生情而写的一首诗。
B、 本诗的前四句,写诗人自己登高之所见,气象苍凉恢宏。后四句抒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感慨和自己沦落他乡、老病孤独的复杂心情。
C、 全诗通篇对杖,首联是当句对。句法交错而又相接,一三句相接写所闻,二四句相接写所见 ,意义上虽然没有紧密勾连,但是笔力遒劲,读来如行云流水,所以仍被前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D、 诗中的“繁霜鬓”,是“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的意思,“繁”作动词用,是“增多”的意思。
12、填空(8分,每小题2分)
(1) 申请书是下级单位或某个人向上级单位(或不相隶属的平级单位),或个人向组织提出某种请求时用的一种书信。如申请入团、申请入党、申请工作调动、申请开业、申请应征入队、申请困难补助、申请参加某项活动等等。它的格式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 标题 ② 称呼 ③ 正文由 申请事项、 申请理由和 申请人的决心 三方面内容组成 ④ 结尾 。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的历史散文史书《 战国策 》,编订者是西汉时的经济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 。全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切身感受的“ 比美 ”之事设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最后成就霸业的故事,说明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富国强民的道理。课文最后的一句“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一句,点明了纳谏的效果。
(3)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在最近的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
图书状况 完好无损 损坏较轻 损坏较重 损坏严重
图书数目(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①学校阅览室的图书有80%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②要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书籍。
(4)请你跟据据这段话的意思,归纳出横线应该正确填入的一句话:
是的, 千万别找借口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让我们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学习和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学习中没有借口,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共15分,每题3分)
加拿大某公司建立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制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 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
展开余下试题
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费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比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13.第1段中提到“示范厂”,第2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4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 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14.第4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A)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造纸工业通常会产生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这是因为在制造纸浆的过程中使用了硫磺。
B.运用ALCELL工艺制造纸浆,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因而避免了难闻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C.ALCELL工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所以不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气味。
D. 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而不是以酒精和水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因而很难避免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16.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
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降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17、下面这段话的用词和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是( A )
A、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 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
B、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 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
C、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 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
D、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 CELLULOSE的 合成词,它使用酒精,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
三、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8—22题。(15分,每题3分)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
每次和朋友谈话,谈到风景,海波又侵近谈话的岸线里,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
一夜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仰望天河,又谈到海,我想索性今夜彻底的谈谈海,看词锋到何时为止,联系到何处为极。
涵说:“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还霞是她的 a ,海岛是她的b;夜里她曳着c,头上插着d,胸前挂着e;翩翩的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问,“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急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扶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的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下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扶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地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笑着,“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秭,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我么不配做神女。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了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的。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的,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我的话太乏味了,楫的头渐渐地从我的臂上滑下去,我停住了,回身轻轻地将他放在竹榻上。
涵忽然说:“也许是我看得书太少了,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千年,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从诗人上,他们的谈锋便转移到别处去了——我只默默的守着楫坐着,刚才的那些话,只在我心中,反复的寻味——思想。
18.开头两个自然段中,作者两次强调“我嫌太单调了”,其主要用意是(D)
A.为了突出强调海的“单调”
B.为了抒发对海“太单调”的感慨
C.为了引起下文对海的议论
D.给后文关于海的丰富内涵的议论起反衬作用
19.“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是原文的一个自然段,它应插入第( 3 )自然段后。
20.下列五个词语是从文中a、b、c、d、e处摘出来的,把它们复原(请将词语前的序号填在相应字母后。
(1)侍从 (2)白衣蓝裳 (3)明星的璎珞 (4)新月的梳子 (5)扇旗
a扇旗 b侍从 c白衣蓝裳 d新月的梳子 e明星的璎珞
21.作者希望大家都做个“海化”青年的含义是指(A)
A.做个有像大海那样性格和美德的人
B.做个像大海那样“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人
C.做个像大海那样多姿多彩的人
D.做个像大海那样博大精深的人
22.对“有容”,一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有美的相貌
B.有好的仪表
C.能容纳万物
D.胸怀宽广能容万物
展开余下试题
四、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23—27题。(15分,每题3分)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地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发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
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作为一个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
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想望和平。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
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
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
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
23.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B)
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
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它在封建社会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
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
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无庸置疑的。
24.昭君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汉和匈奴两边的人民饱经战争痛苦,认识到汉初几次和亲的成功经验,有了和平的强烈愿望。
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已无力发动战争。
C.汉和匈奴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
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上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相持不下。
25.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D)
A.“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是汉王朝的民族政策由战争政策改为和亲政策的重要标志。
B.“昭君出塞”的成功除了当时具备了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在她后面有一条万里长城。
C.“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力的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作用。
D.“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如果不是因为王莽的反对和破坏,其历史作用无疑会更大。
26.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B)
A.史载汉元帝为纪念昭君和亲,改元“竟宁”,而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阙氏,这说明汉和匈奴双方都重视昭君出塞,都有和平的意愿。
B.没有“昭君出塞”,靠民族关系改善的历史必然性,一定不可能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而缺乏民族和解
上一篇: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下一篇: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第一轮高考单元测试题(十二)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浙江高职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