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044  
标签:鲁人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4]
兖州市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兖州市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案纸的相应位置上,考试结束只收答案纸。 
一、(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句读(dòu)  经传(chuán)  槁暴(gǎo pù)  参省(cān xǐng)
      B.枕籍(jiè )  跬步(kuǐ )  钦佩(qīng)  嘲哳(zhāo zā)
      C.摒弃(bìng)  诗薮(shǜ )  教坊(fāng)  虾蟆(há má)
      D.琵琶(pí pá)  凛冽(lǐn)  蝙蝠(biān)  耄耋(mào di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   )
      A.无动于衷    出类拨萃    风驰电掣    恍惚
      B.锲而不舍    一颦一笑    振耳欲聋    垂顾
      C.所向披糜    高人一筹    心荒意乱    蹒跚
      D.狼奔豕突    叹为观止    犹柔寡断    惺忪
      3.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⑦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⑴ 他最近在     去年所写的杂文,拟将被删削的、被禁止的,全部加进去,另行出版。
⑵ 我认为,真正的阅读      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⑶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      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
⑷ 当那通道变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时,生命的重中之重,就    而挺拔地凸现了。
A.收集   必需    珍惜   简捷      B.搜集   必需    珍视   简洁
C.收集   必须    珍视   简洁      D.搜集   必须    珍惜   简捷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不应该胡乱地妄自菲薄,甘居下游,而应奋起直追。
B.“繁”有时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够细致入微。
C.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学家们约定俗成了的,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要使用的。


浏览完整试题D.第一次出任班长,缺乏经验,出现这么一点小失误无可非议,关键是要好好总结,做好今后的工作。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B.从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关税再次下降,这次降税一方面严格履行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减让,另一方面也对税目、税率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C.因特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们难以接受。
D.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7.填入下列横线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                        ,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2)我曾数十次拜谒孔子墓。不管是阳光在他的墓前筛下一地的树影,                ,我都会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的辚辚声和他的弟子们的琅琅诵书声。
(1)a. 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被其吮吸着          b.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
(2)a.还是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抑或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
     b. 还是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抑或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
A.(1)a (2)a   B.(1)b (2)b   C.(1)b (2)a   D.(1)a (2)b
8.下列关于文体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主张“性善论”,反对迷信、天命、鬼神,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一书反映了他的文章风格,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B、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如《捕蛇者说》、《马说》等。
      C、“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 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白居易的代表作除《琵琶行》外,还有《长恨歌》、《卖炭翁》、《观刈麦》等。
      D、乔治·桑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她以妇女问题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贝多芬是德国作典家、钢琴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等。
二、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9——12题。(1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1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第Ⅱ卷(共114分)
三、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展开余下试题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四、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完成14——15题。(6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4.下面是对词的上阕中有关词语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
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C.“漫江碧透”的“透”字表现出江水的透明度很好,像天空那样明亮。 
D.“百舸争流”的“争”字写活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15.下面对这首词的有关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是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D.回忆青年时代的战斗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所谓惧的斗争精神。上下阕各以问句作结,前后呼应,发人深省。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                ,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                ,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5).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17.补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3分)
(1).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3).树欲静而风不止,                   。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遣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②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③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④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⑤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 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⑥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展开余下试题18.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所在段落,分别说说对下面两个使用对比手法句子的理解。(4分)
(1)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B.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
C.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
D.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E.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
22.研读本文第③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0分)
23.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6分)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1)研究途径:                                             (不超过24个字)
(2)最终成果:                                             (不超过12个字)
2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借用宋代三位词人的句子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与词原意毫无联系。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境界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4分)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晨曦初露,那是一天的开始。
     婴儿第一声啼哭,那是生命的开始。
     踏进校园,那是学习的开始。
     笑迎每一个人,那是生活的开始。
     乌发染霜,那是新的生命阶段的开始…
标签:鲁人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兖州市2005”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