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2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6]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姓名     班级    
第Ⅰ卷(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循规蹈距(jù)       解剖(pōu)        菁(jīng)华        楹(yín)联
 B.屏(bǐng)气凝神    嗤笑(chī)       嗔(chēn)怒          脖颈(gěng)
 C.前仆(pú)后继        趑(liè)趄        校(jiào)勘          联袂(mèi)
 D.嗲(diǎ)声嗲气        暮蔼(ǎi)        肖(xiāo)像        祛(qū)除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外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      中国遇难者身份。
(2)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      的色彩,但也有一些内容健康,格调明朗。
(3)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单调枯燥的生活,      没有难住他,      磨练出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
      A.核定    神奇     非但/却      B.核实   神秘   非但/反而
      C.核实    神奇     非但/却      D.核定   神秘   非但/反而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B.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C.这起明显的错案之所以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党风不正在作怪。
      D.每当看到烈日下一张张满是皱纹和汗水、形态各异的脸,我就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谁参加高考?
      4、下列各句加点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别人都在捐钱捐物,你却细大不捐,怎么好意思呢?
      B.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C.田中真纪子以果敢直言著称,才当选议员,她就敢同当时的首相当面辩论,令政界人士为之侧目。
      D.丈夫患病尚在医院,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忽然传来在异地求学的儿子车祸受伤的消息。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毕业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抱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正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浏览完整试题      B.畅销海外的名贵药材:三七、天麻、红花、雪莲等,已被抢购一空。
      C.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在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在异常情况下,风又是一种致病的因素。
      D.省委负责同志向退居二、三线的同志介绍了我省明年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
      6、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袁枚——清——散文
      B.《西游记》——吴承恩——明——小说
      C.《西厢记》——王实甫——明代——戏剧
      D.《死水》——臧克家——现代——诗歌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当下文学的缺失
      我们在充分肯定文学整体上的进步时,文学的尴尬现状令人唏嘘。尽管有许多作家在创作上煞费苦心、惨淡经营,尽管有许多读者一如既往痴情地专注于文学,尽管也有许多文学作品确比过去更细腻更精致,但都依然挡不住文学边缘化的脚步。 
      经历过争相传诵、街谈巷议、大红大紫的文学,已不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面对这种状况,强调外因者多,解剖自身者寡,或归咎于文学的生存环境,或怪罪各类大众传媒的激烈竞争,或抱怨读者群体的文化素质,但细究文学与大众疏离的内在动因,值得人们为之深思。 
      首先是关注现实生活热情的降温。文学创作与大众文化渴望的对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读者审美水平的提高,文学却未能保持新时期文学关注现实生活热情的既有优势,某些关注现实者争抢时髦题材,不讲艺术雕凿,结果读者不再买账。而另一些所谓讲究艺术者却不关注现实。远离生活的自说自话者,既没找到距离美,更未赢得大众的热情回应;曲意迎合恶俗者,制造的更是一堆文化垃圾。文学就这样在矫饰和逃避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作茧自缚,也逐渐被大众所遗忘。 
      与此相关的是文学社会责任感的淡漠。文学要面向大众,理应承载认知教育的功能。剖析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除了在艺术方面的独特造诣之外,关注人生、关心民瘼,张扬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潮流同样是它们相影随形的蕴含与潜质。而那些心中只有自我,眼里只有钞票的文学写手们,都不能掩饰其内在的空虚与浅薄,写出的作品轻飘单薄得经不起琢磨,当然更不能引发人们心灵的共鸣,其结果只能导致文学的陷落。 
      三是文学想象力的普遍匮乏。文学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靠的是艺术的想象力。大量的毫无想象力的写手们,只热衷于琐屑的生活小事,沉湎于个人的小感觉,玩味于一己的小聪明,他们不可能让人领略到石破天惊的艺术创造的风采,不能给人振聋发聩的艺术震撼,只会让读者千百次地重复着看腻了的雷同故事、庸常主题、扁平人物和乏味语言。而如果没有了审美的新奇和兴奋,人们怎么还会有欲罢不能的阅读诱惑,文学当然也不会再有那种神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是文学中文化含量的稀薄。没有坚实的积累、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靠侥幸、走捷径,是永远成不了大作家的。文化修养的欠缺、文化根底的肤浅加上创作心态普遍的浮躁,是当下文学缺少宏大气象的最为本质的原因。因为深刻的思想蕴含和沉甸甸的艺术分量,不会来自浅薄的重复与摹仿,也不会来自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它们一定是积累、才气和文化功底相结合的产物。 
      当下文学需要站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至高点上去把握潮流、辨识良莠、品味艰辛、洞察人生,传承五千年的遗脉,肩负起继往开来的期望,找准文学与时代进步与人民需求的契合点,向着既定的宏伟目标百折不挠地去开拓、去奋斗。 
         [2004年2月24日  《人民日报》仲言,有删改] 
 7、对文段中“依然挡不住边缘化的脚步”中的“边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已不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B.文学未赢得大众的热情回应
      C.文学已渐被大众遗忘
      D.文学不是丰厚积累、才气和文化功底结合的产物
      8、对“经历过争相传诵、街谈巷议、大红大紫的文学,已不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一句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品生存环境不好,读者群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审美水平普遍缺失,忘掉了艺术性要求,二者难以达成共识。
      B.一些作品轻飘单薄,经不起琢磨,虽然也能红极一时,但难以与大众文化渴望对位,不能引发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C.一些作品缺少石破天惊的艺术创造,没有审美的新奇和兴奋,缺少让读者交口称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D.一些作者文化素养底,根底浅,心态浮躁,使作品缺少深刻的思想蕴含和艺术分量。
      9、下列文句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下文学只要讲艺术性,或关注现实,就能赢得大众的热情反应。
      B.当下文学需要生活的养分,需要使命的导引,需要文化的锤炼和才气的浇灌,更需要摈弃种种世俗的干扰与诱惑,这样才不缺失。
      C.当下文学需要读者克服自身弱点,把握潮流,辨识良莠,品味艰辛,洞察人生。
      D.当下文学需要读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审美水平,痴情地专注。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学对生活热情高,就一定能赢得人民大众最直接的回报
      B.只要作家在自身创作中精益求精,就可以挡住文学边缘化的脚步


展开余下试题      C.古今中外的名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艺术造诣,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文学写手们依靠自身特殊生活经历或天质聪明,是能取得文学上的杰出成就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游览
      B.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被子
      C.腰白玉之环            腰:腰间挂着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遗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而乃和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B.①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以中有足乐者              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假诸人而后见也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3、以下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求学“勤且艰”的一组是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⑤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⑥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年幼就极爱学习,即使天气酷寒,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冰,手指不能屈伸,仍然坚持练字。
      B.当作者顶风冒雪求学回家,总是四肢冻僵、饥饿至极,即使每天再三加餐,也难有美味之享。
      C.作者就当时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裕与自己昔日求学之艰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层层递进,这是为了充分表明:求学条件优越,而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只因用心不专。
      D.作者在交代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时,虽特意说明“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但这并非意味着本文的写作目的仅是为了勉励马东阳。
第Ⅱ卷(108分)
    四、(18分)
      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15题。(9分)
习 惯 说
                                  ——刘蓉(清)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③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矣;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②浸(qīn侵)淫:渐渐扩展。
      ③中(zhòng众)人:击中,深入于人。
      15、(1)将第1段中画线部分用斜线断句(2分)
      ①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②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2)把第2、3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3分)
                                                             
      ②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4分)
                                                             
      16、阅读下面的组诗,回答问题。(6分)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展开余下试题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认为作诗谱歌,应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任选一个点作一点赏析。(4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  (韩愈《进学解》)
      (2)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3)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五、(2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18—21题。
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1)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2)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在台上徘徊。
      (3)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4)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经为你的壮志抱屈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高三年级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