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33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36]
中学学科网全国大联考2006年高考模拟(四)
"中学学科网全国大联考2006年高考模拟(四)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活灵活现 窗棂 羚羊 高屋建瓴
B.意味蕴藉 熨帖 酝酿 面有愠色
C.欺世盗名 蹊跷 栖息 休戚与共
D.妩媚多姿 怃然 侮辱 忤逆不孝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积极应对禽流感疫情,促进家禽业健康发展,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______家禽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
②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计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______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③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______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新语。
A.扶持 贯串 从而 B.扶持 贯穿 因而
C.支持 贯穿 从而 D.支持 贯串 因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办好2006年春节晚会,总导演要求参与人员和部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通力合作,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B.“三下乡”为那些急需文化、科技、医疗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和西部农村地区雪中送炭,为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际行动。
C.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中久治不愈的老问题,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需要标本兼治,需要正本清源,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D.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反复嘱咐我,到大学里念书,为人要温文尔雅,做事要慎终如初,这样才可能有所成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长今热”在国内的兴起,原因是与《大长今》有靓丽的演员、精美的服装、绚丽的场面,有一波三折的情节、云谲波诡的宫廷斗争等分不开的。
B、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便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C、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做出决定,正试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
D、《聊斋志异》全书近500篇,作者主要借鬼狐神妖的故事,曲折而深刻地反映了清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幻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郑和远航与文明的转折
公元15世纪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冲突,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浏览完整试题
公元15世纪,欧亚大陆两端,一个庞大的陆上帝国正在收缩,一个边远的小王国正扩张成海上帝国。世纪前半叶,大明帝国的远航停止;世纪后半叶,伊比利亚航海发现新大陆与印度航路。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整个东方历史上,都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东方由盛及衰:东方的开放扩张的时代结束了,退守与失败开始,甚至东方也开始西方化。
1500年成为全球文明的起点,根据在于15世纪最后10年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用亚当·斯密的话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件事。葡萄牙建立了从西非海岸到印度洋的贸易、殖民体系,将海上帝国的边际伸展到中国海岸。西班牙征服了中南美洲与菲律宾,其地跨欧、美、亚三大洲的殖民帝国的势力同样影响到中国。西方大航海也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公元15世纪前半叶世界史上郑和辉煌的远航,其庞大的规模与微小的收获,与同一世纪后半叶来自世界另一端的远航,其微小的规模与庞大的收获,形成鲜明的对照。郑和在古里逝世整整65年后,一支葡萄牙舰队来到卡利卡特,它就是万邦际会的古里。当年在古里港见过大明帝国船队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衰老。如果他长寿,他会感到失望。世界上并非所有的远方来客都是善意的、彬彬有礼的,慷慨豪爽地送大量的礼物给他们的国王。葡萄牙舰队很快就从拒纳贸易税并绑架人质发展到大炮攻城。他们在权力真空的世界南方海域,开创了一种“炮舰秩序”。这种“炮舰秩序”,创造了葡萄牙海上帝国、西班牙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最后是美利坚帝国,600年后,巡航在郑和船队去后的海域上的,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在厉行海禁。郑和远航也不过20多年,海禁却200年,扼杀了中国民间航海贸易的生机。这是中国的灾难,西方的机会。中国退出外洋在亚洲海域留下的真空,让西方人长驱直入。1567年开海,重出外洋的中国海商与移民,一开始就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中:没有政治组织军事武装,就无法挑战海外西方扩张势力;有政治组织军事武装,又无法见容于中国内陆政权。明朝政府禁海、剿海、开海,民间海商变成海盗,海盗归位海商,海商又成为海盗,直到郑芝龙受招抚,中国内陆政治军事力量被迫与民间海商海盗势力结合,中国海商才摆脱大陆朝廷的追剿,完成集团化、集权化过程。在郑和之后200年,郑和下洋停止后中国失去的海上优势曾被郑芝龙开创的“海上武装贸易王国”挽回,此时中国还有机会参与世界海洋的竞逐。郑成功反清复明,动员海上力量对抗满清内陆皇权,在与内陆不断的战事中牵制与消耗了中国的海上力量。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国家地理》2005.10.28)
5.对“1500年成为全球文明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5世纪最后10年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B、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建立了从西非海岸到印度洋的贸易、殖民体系和征服了中南美洲与菲律宾,
C、公元15世纪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
D、西方大航海也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时代。
6.关于中国外洋政治军事力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行海禁后,中国退出外洋,在亚洲海域留下了真空,让西方人长驱直入。
B、1567年,重出外洋的中国海商与移民在有无政治组织、军事武装的问题上,一开始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C、在郑和之后的200年,郑芝龙取代列强,开创的“海上武装贸易王国”,挽回了郑和下西洋停止后的外洋优势。
D、由于明政府的海洋政策,中国海商经历了海商→海盗→海商的角色转换,直到与内陆政治军事力量结合,才完成了集团化、集权化的过程。
7.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在厉行海禁,这是中国的灾难,西方的机会。
B、郑成功反清复明,动员海上力量对抗满清内陆皇权,在与内陆不断的战事中牵制与消耗了中国的海上力量。
C、西方的航海舰队,开创了一种“炮舰秩序”,这种“炮舰秩序”,创造了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强国的鼎盛时期,也开创了中华文明。
D、郑和下西方,标志着东方开放与扩张时代的终结,退守与失败时代的结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共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数月未能下。
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郤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曰将率不能,前使卫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遂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天子诛遂。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巳,以故遂定朝鲜,为四郡。左将军征至,坐争功相嫉,乖计,弃市。楼船将军亦坐兵至洌口,当待左将军,擅先纵,失亡多,当诛,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右渠负固,国以绝祀。楼船将狭,及难离咎。悔失番禺,乃反见疑。荀彘争劳,与遂皆诛。两军俱辱,将率莫侯矣。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史记·朝鲜列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便宜得以从事 便宜:相机行事
B.右渠发兵距险 距:通“拒”,抵抗,据守
C.左将军征至,坐争功相嫉 征:征召
D.楼船将军亦坐兵至洌口 坐:因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属于杨仆“乃反见疑”原因的一组是( )
①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
②其围右渠,常持和节
③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
④朝鲜不肯,心附楼船
⑤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
⑥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
A. 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被赦免罪过的犯人组成的汉朝军队,从海上和陆地两路出击,征讨右渠,几经曲折,终于在元封三年(前108)夏天,铲除了右渠政权。汉朝在那里设立了四个郡。
B.左将军的士卒凶悍,趁着打了胜仗,都很骄傲,所以他想速战速决;而楼船将军的士兵恐惧打仗,将官心中也觉惭愧,所以他想以议和为借口持久作战。
C.卫山办事不能专一果断,与左将军的计谋都出了错;公孙遂前去纠正,又误听片面之词捉拿了楼船将军,两人所办的事情都不能让汗天子满意。
D.朝鲜的尼溪参丞相派人杀死了朝鲜王右渠,向汉朝投降。左将军派长降、路最公告晓谕朝鲜的百姓,杀了成已,平定了朝鲜。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①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 (5分)
译文:
(2)楼船将狭,及难离咎。悔失番禺,乃反见疑。荀彘争劳,与遂皆诛。(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有人认为“愁”字是本词的“词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答:
。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分)
答:
。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 《蜀相》)
(2)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山不厌高, 。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了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
可怜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突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
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象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去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呢?隔着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玻璃相隔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
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一圈,来寻生命的出口呢?
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
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细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那种单纯的思维?
是不是一只小黄蜂也比人更珍惜生命呢?
展开余下试题
对这一层一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深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地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要后退一步,观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观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脱一切的痛苦与纠葛。
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因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
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比死亡更生动而有趣呀!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殉情的人,而是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
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
14. 作者在文中针对一对青年为情而自杀的史实和一只小黄蜂飞进窗户又飞出窗户的现象发出了一联串的疑问,其原因是什么?(4分)
答: 。
15.“玻璃”一词在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玻璃”一词的深层含义。(4分)
答:
。
16.作者在文中说“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联系全文,请说说作者认为没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么?(8分)
答:
。
17.作者从生命和情感两个角度切入行文,结合全文谈谈你自己对“生命的出口”的认识。(6分)
答:
&
上一篇:
中学学科网全国大联考2006年高考模拟(五)
下一篇:
中学学科网全国大联考2006年高二月考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中学学科网”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