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286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6]
《后人之鉴》等同步训练
"《六国论》同步练习(A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六国互丧( )暴霜露( )如弃草芥( )与嬴而不助五国( )
洎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 )不得下咽( )为国者( )
率赂秦耶( )思厥先祖父(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思厥先祖父(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
举以予人( )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 )
洎牧以谗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率赂秦耶( )
3、找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思厥先祖父( )其实百倍( )至于颠覆( )可谓智力孤危(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4、指出句中活用词并解释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日削月割( )
李牧连却之( )义不赂秦( )并力西向( )
5、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语
以:秦以攻取之外( )洎牧以谗诛(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与:当与秦相较( )与嬴而不助五国( )
数:胜负之数( )范曾数目项王( )滥竽充数( )
为:为国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二、感受与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浏览完整试题
7、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B、食之不得下咽也 食:吃(东西)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治理 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封:封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寿毕,请以剑舞
B、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C、①以趋于亡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D、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②如此,则有常赏
9、下列与“日削月割”中的“月”“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道芷阳间行 B、仓皇东出 C、吾得兄事之 D、秦人不暇自哀
10、对本段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段第一句以“呜呼”的感叹领起,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并力抗秦的主张
B、第二句承上转折,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的政策,感叹六国灭亡的可悲结局
C、第三句作出论断,“六国”的“为国者”“为积威所劫”语意单一明确
D、本段中心内容是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的主张,申明作者的观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贿赂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略:谋略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易:轻易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确实
12、选出下面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14、概括这段文字是一怎样的史实论证中心论点的,它与开头一段的哪句话呼应?
三、体验与实践
15、说说下列各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16、《六国论》从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请举出例子:
《六国论》同步练习(B卷)
一、理解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暴霜露(pù) 奉之弥繁(mí) B、抱薪救火(xīn) 革灭殆尽(dài)
C、日削月割(xuē) 破亡之故事(gùshi)D、弊在赂秦(lù) 如弃草芥(jiè)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存亡之理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⑥而从六国亡故事
A、③④ B、③⑤ C、①⑥ D、②④
3、“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中“三父子”指的是:( )
A、苏洵、 苏轼、 苏辙 B、曹操、 曹丕、 曹植
C、班固、 班彪、 班超 D、杜甫、 杜牧、 杜荀鹤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 )
A、①或曰:六国互丧…… ②或未易量 B、①始有远略 ②至舟……始速祸焉
C、①李牧连却之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D、①终继五国迁灭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破灭,不是军事上不顺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C、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胜败存亡的命运。
展开余下试题
二、感受与鉴赏 :
阅读下面三节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甲]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④曰:不赂者以赂者丧。⑤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⑥故曰弊在赂秦也。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寸尺之地,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李桢《六国论》)
6、加点词的解释依次应为:(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7、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献身)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超过)
A、 夫韩、魏不能独当(抵挡、对抗) 未可去以罪秦也(归罪于)
B、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地存在) 视秦无异也(与……相比)
D、擅形便之利(有利的地理形势) 终不克为秦所为(能够)
8、[乙]文中的“天下之诸侯”与[丙]文的“东诸侯”分别指下列哪一项?
“天下之诸侯”( ),“东诸侯”( )
A、秦韩魏齐楚燕赵 B、韩魏齐楚燕赵 C、齐楚燕赵 D、齐
9、[乙]文中“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的正确意思是( )
A、 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B、 把韩魏两国丢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息。
C、 把韩魏两国呈献给秦国,而四国在韩魏境内休息。
D、 把韩魏两国托给秦国,而齐楚赵燕在自己境内休息。
10、苏洵、苏辙、李桢以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
①、苏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苏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与创新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请选择( )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
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
1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1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A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突兀( )妃嫔( )妍媸( )剽掠( )锱铢( )
鼎铛( )仓庾( )逦迤( )缦立( )媵嫱( )
2、找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钩心斗角(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3、指出下列句中活用词并解释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六王毕,四海一( )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4、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语
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焉: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使: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而: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丈夫亦怜其少子乎( )
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6、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展开余下试题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③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④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
⑤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⑥谁得而族灭也?( )
7、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阿房宫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 。
③揭示写作目的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二、感受与鉴赏: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0、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1、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包括
上一篇:
2006高考语文冲刺训练(二)(及答案).
下一篇:
《千古江山》同步训练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后人之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