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3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1]
金沙中学十月语文试题
"2005年金沙中学高三10月份测试题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蛟龙    搅拌    焦虑    娇生惯养    心存侥幸
B.鸿鹄    辜负    箍桶    沽名钓誉    呱呱坠地
C.萧瑟    塞责    晦涩    不事稼穑    十恶不赦
D.觊觎    茱萸    墙隅    尔虞我诈    滥竽充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侥幸   肇事   恶贯满营   虚席以待
B. 葫芦   鞑伐   牝鸡司晨   兔起狐落
C.溘逝   造徭   从善如登   通权达变
D.杂糅   纨绔   劳燕分飞   见微知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大明不顾领导同事的多次提醒,无视车床的安全操作程序,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无妄之灾。
B.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仅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而且能将之很好地概括。
C.传记作者对史料的解释和剪裁,虽无意于断章取义,但读者终不免有狗尾续貂之恨。
D.拿破仑凭借他杰出的指挥才能、强悍的性格和卓越的口才,在当年的欧洲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功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马厩里睡觉的少年生活和在深山老林里打短工的青年,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难。
B.逐渐步入现代化生活的城市,特别是青年,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一天比一天强烈。
C.1994年进行的税制改革,其目的是推动建立由公民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期使之最终取代国有企业的福利制度。
D.你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关于这几项有关福利待遇的条款, 是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审定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5、给下列几段文字排序,填在A—E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那时寄住在宿舍里院的一间破书斋,  A  ,  B  。  C  。  D  ,  E  。
①有月亮的时候,这里别有一种描画不出的幽景
②在异乡漂泊的病榻上,我默咽着人间一杯一杯的苦酒
③房门口有株大槐树,还有一个长满茅草荒废倾斜的古亭
④在这冷酷,荒凉的环境中,在黯淡,凄伤的心境里
⑤不幸挣扎在旅途上的我,便倒卧在这荒斋中,一直病了四十天
A.③①⑤④②             B.⑤④②①③
C.③⑤④②①             D.⑤③①④②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社科文,完成第6~9题。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节选)
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 in the 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s(云盖的山),clouds like 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我们再看两句诗被如此解读后的损失,便可以明白我为什么要在词语的模棱上做文章。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但偏偏,我们年青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部部都采取了这种解读方法,而把原有的传意活动,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
或者有人说,坊间《唐诗三百首》的语译都是由不正统的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做的,真正读诗的人不需要这种解读。事实上,以上的句例确实没有语译的需要,读者也自然可以直观而感的;但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提倡语译语解,而把原是“若即若离的、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改为单线、限指、定位的活动呢?这可以说是受了西方思想压迫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民初以来,五四左右,就有不少人开始指责中国语言缺乏逻辑,说中国画缺乏透视,仿佛西方的逻辑和透视才是表达的正途似的。不少语言学家便着想把中国语言“削足适履”地要配合西方的文法来说明,除了袭用了西方“关系决定性”很强的标点符号以外,还处处使到活泼泼而不必尽合文法的口语变为字字合文法的语言。(画透视的一节这里暂不讨论)影响所及,便是“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1962,l979)。
在该书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节里,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去分析中国诗的句法f N—V—f N(f=形容词  N=名词  V=动词)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像这样的句法,中英文一般是共通的,问题不大。但像我前面讨论的例子,却不是这些文法构架可以解决的。由于王氏急于使句子合乎因果关系的逻辑,有很多句子的解读便无意中落入《唐诗三百首》语解的窠臼。
最不妥当的是杜甫这两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被读为“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
在诗人的经验里,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警觉后一看,原来是风折的竹子。这是经验过程的先后。如果我们说语言有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它还应配合经验的文法。“绿—垂—风折笋”正是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不可以反过来。“风折之笋垂绿”,是经验过的结论,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当王力把该句看为倒装句法的时候,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可以称它为倒装句法),如此便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
6、对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中的“松风”在被翻译成英文后,成了“松中之风”或者“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物象并发,让读者欲定关系又难定关系的全部环境变得简洁明了。
B.“云山”英译后被解读成“云盖的山”“像云的山”“在云中的山”,恰说明“云”“山”空间关系模糊,这是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中国古典词法语法的体现。
C.按作者观点,“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中的“岸花”“樯燕”不一定指“岸边的花”“樯上的燕”,“岸”与“花”、“樯”与“燕”的空间关系同样可以是多样的。
D.中国古典诗的词法语法让读者在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使读者如同“置身其中”,能活跃地解读很多东西。
7、对“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式解读,包括有的英译,常常会使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
B.文言文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
C.年轻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的解读方法是有缺憾的,牺牲了中国古典诗原有的传意活动。
D.《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的语译是由不正统的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做的,真正读诗的人不会读,所以在语译时将自由空间改为单线、限指、定位是可以理解的。
8、对于“逻辑和透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言缺乏逻辑,中国画缺乏透视”是“五四”前后一些人的看法,他们盲目把西方的“透视和逻辑”当作表达的正途。
B.不少语言学家为使中国语言配合西方的文法作出了积极努力,不仅运用了西方的标点符号,还处处使不合文法的口语变得字字合文法。
C.王力《汉语格律学》在分析中国诗句法时,单一从语言的文法出发,没有配合经验的文法,过于注重因果逻辑关系,对某些诗句的解读是不恰当的。
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不应该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应使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
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解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时,无须一个突出的解读者指点,如果读者凭借词语的模棱,完全可以置身于真实的世界。
B.中文和英文句法是有共通之处的,例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用中文和英文文法架构解读是相同的。
C.“绿—垂—风折笋”是按照诗人经验过程的先后来解读,“风折之笋垂绿”是按照因果逻辑推出的结论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是同样有道理的。
D.因为西方思想压迫,语言学家们只好“削足适履”地放弃文言文句法,配合西方文法。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10、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闲于占对   闲:空闲      B.昔于公断狱无私      狱:监狱
C.卿钥恒置何处       恒:长久      D.辟高门以待封        辟: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或有告其盗牛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①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庆疑之,乃召贾人曰    ②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D.①郡县按察,莫知贼所    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①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②言毕,令笞杀之
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④沙门乃真盗耳
⑤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⑥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译文:                                                             
(2)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译文:                                                             
15、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马  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①此诗写于清乾隆十七年作者赴陕西任职途中。
②马嵬: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处。杨贵妃即葬于此。 
(1)诗中“长恨歌”亦即唐朝诗人            的名作《长恨歌》;“石壕村里夫妻别”一句化用了诗圣杜甫的《              》中的内容。(2分)
(2)作者说,写此诗是为了“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请结合全诗,简析该诗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8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将进酒》)
(2)①名岂文章著,                 。飘飘何所似,                   。
(杜甫《旅夜书怀》)
②盘餮市远无兼味,               。肯与邻翁相对饮,                。
(杜甫《客至》)
(3)①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展开余下试题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孟子》有关言论)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论快乐    钱钟书
①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 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 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②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③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④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赫的诗集《禁锢的生活》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 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⑤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17、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分)
答: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金沙中学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