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480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0]
2005-2006年度第一学期皖西四校高三联考
"2005-2006年度第一学期皖西四校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舒城中学语文教研组
说明:本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蒌蒿 伛偻 贫窭 条分缕析 B、谙练 歆羡 窨井 喑哑缄默
C、揪心 啁啾 龙湫 愀然作色 D、踝骨 青稞 鸟窠 裹足不前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从发生之日起,中国政府就尽快制定解决方案,国务院指示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群众生活缺水问题。
B、正在央视播出的《紫玉金砂》是第一部国内反映紫砂文化、茶文化的电视剧。
C、仿制“福娃”能否全面制止,“福娃”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保护,影响着奥运吉祥物的市场运作。
D、构建“多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关注师生、生生、生本等,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段平凡的对话意味着伟大,一组生活的特写造就了永恒。请你走近《智慧背囊系列丛书》,她引你步入生活的殿堂。
B、 这一代人不仅创造了许多隶属青少年文化范畴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譬如蓝色的牛仔装、摇滚乐、个性自由、疏远政治等——而且还使“年轻”成为一个不断体验和求知概念。
C、“三下乡”向广大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符合亿万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D、十一五期间,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宝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巴掌拍不响,董事长李一奎和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共商计策,共谋发展,创建掌控生物技术大格局。
B、2005年11月26日,在墨尔本体操世锦赛鞍马决赛中,肖钦在鞍马上行云流水般的全旋动作,赢得了39.850的最高分。
C、5.7级地震给江西瑞昌、九江带来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惊叫声、呼救声,房塌楼倒的轰鸣声,声声振聋发聩。
D、听说深圳股票大幅度下跌,老张如冷水浇头,一片冰心,所有希望在瞬间破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无怎么能生有呢?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巴门尼德的存在“或者永远存在,或者根本不存在”。卢克莱修用来驱散人们心灵的黑暗、揭示自然面貌和定律的伟大教导一开始就是:“未有任何事物从无中生有。”实体只能由原子组成,上帝创造,理念外化,总之,只能来自实体。
中国的无之能生有,在于无不是西方作为实体的所占位置和运动场所的虚空,乃充满着生化功能的气。张载说:“虚空即气。”(《正蒙》)中国文化作为无的广大无垠的宇宙空间充满气。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之凝聚形成实体,实体之气散而物亡,又复归于宇宙流行之气。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河草木、飞禽虫兽,悠悠万物,皆由气生。人为万物之灵,亦享天地之气以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
浏览完整试题
西方文化是一个实体的世界,中国文化是一个气的世界。在这个气的世界里,有、实体是气之凝聚。“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无是气,是有形事物之始,又是有形事物死亡后的归宿。这样,有与无,实体与虚空,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气的两种形态,有无相反相成,虚实相异相生,“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正是有无的永恒转化,构成中国气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正是气的运动,演出万物竞萌,此伏彼起、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
在气的宇宙中,无是根本,是永恒的气。“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晋书》)无是有的本源,又是有的归宿。有则是暂时的、有限的,而且在本质上是与无、与气联在一起并由之决定的。这种有无相生的气的宇宙决定了中国人对宇宙整体认识的两个特点。首先,不是把实体与虚空分离开来,而是必然把二者联系起来,气使得具体事物从根本上不能独立,必然依从整体。因而实验科学是不可能的。其次,物体中最根本的也是气,气本是功能性的,虽可观察但更靠经验,虽也可分析但更靠体悟,这使得中国思维没法走向形式逻辑。
西方与东方——一个是实体的世界,一个是气的世界;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这就是渗透于各方面的中西文化宇宙模式的根本差异,也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西方人看待什么都是用实体的观点,而中国人则是用气的观点去看的。面对一座房屋,西方人重的是柱式、墙面等实的因素,中国人重的是虚空的门和窗;面对人体,西方人重的是比例,中国人重的是传神。中国人以气为核心的实践方式始终无法觉察自己在宇宙之道认识上的迷误,只好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坚定信仰下徘徊了两千多年。
5、对气的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气之凝聚形成实体,实体之气散而物亡,又复归于宇宙流行之气。气的运动使宇宙天地生机永恒、生生不息。
B、气乃无形无象、永无止息地化生万物的存在。
C、气的学说直接构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宇宙模式,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D、气是一个本体范畴,它依托于“有无相生”的哲学基础之上,与西方的“原子论”迥异。
6、下列不可以作为气的学说的理论依据的一项是( )
A、“气周行,始终无已,生生不息。”(东汉班昭)
B、“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东汉何休《公羊解诂》)
C、“心外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故心为物之本。”(魏晋宗密《华严原人论》)
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张载《正蒙》)
7、根据原文推断,不符合气的学说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着力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着力表现山水花鸟的生命力,着力表现人物的气质、个性和精神世界。
B、以“有”趣“无”的审美趣味,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虚无之境作为艺术至境。
C、独立存在的全部自然,是由两种对立的东西构成——物体和虚空。而物体在虚空里面,在其中运动往来。
D、西方人重的是理念演化的逻辑结构,中国人重的是气化万物的“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功能运转。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洞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B.子瞻于是最乐
C.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
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B.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D. 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苏轼重修武昌九曲亭的由来,全文重点在描写自然风物。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表露出苏轼被贬后的失意与苦闷。
B.首段写苏轼谪居齐安以来,经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点出苏轼因“意适”而忘却了漫长的谪居生活。
C.中段写重修九曲亭的经过,描写苏轼建亭的心愿和天助人愿的细节,用事实点出苏轼的“意适而悦”。
D.末段转为回忆苏轼青年时期对自然山水的钟情以及从自然山水中获得乐趣时的情绪变化,从而阐明了“意适而悦”的内涵。
第Ⅱ卷
四、(22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展开余下试题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4分)
译文:
(2)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4分)
译文:
(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2分)
译文:
12、阅读下列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代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1)《春日》诗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宛然”“物态”?
答:
(2)《泛舟》诗表现的“浑然”“理趣”是什么?
答:
13、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的空缺部分。(4分)
古诗词常以“柳”来表达离情别绪。比如《诗经•采薇》中的“① ,②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维《③ 》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④ 《忆秦娥》中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雨霖铃》中的“今霄酒醒何处,⑤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雨小杨柳屋 陈荣力
那不是冬天、秋天的雨,也不是夏天的雨,甚至不是早春、仲春的雨,那雨注定了只能是在暮春。在暮春湿润又不乏软绵的午后,当最初的雨丝如纤细的刷子,将象山上寂寞的树叶、草色漆刷成汪汪新绿,将山脚边慵懒的白马湖怂恿成“雨丝烟缕两模糊”的画图。此刻,你静静地倚在白马湖小杨柳屋的窗前,看任性的雨丝渐缜渐密,婆娑着屋后的山、屋前的湖,婆娑着浅浅的回廊、扶疏的花木;听细碎的雨声渐粗渐响,在小杨柳屋简洁的天井里、斑驳的青石板上溅开无数缤纷的水花;你终于恍然醒悟,当年,丰子恺先生在他平易又不失温和的旧居里,写下那些《杨柳》们的篇章,挥洒《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般的杰作时,滋润其灵性其神思的,其实也正是这样一场暮春的雨。
如果说一代宗师的丰子恺先生,其散文、漫画成就如一株玉树临风的杨柳,那么,它最初的绽芽抽叶正是先生位于春晖中学白马湖畔的旧居──小杨柳屋。
在春晖中学白马湖畔的众多名人旧居中,丰子恺先生的小杨柳屋颇具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无论是房屋的建筑造型、结构布局,还是屋内的陈设布置以及小杨柳屋的屋名。这种风格和特色归纳为一点便是清朴与自然。文如其人,屋又何尝不是主人性情、品格、精神、追求的写照呢。当年先生见人们在白马湖边植柳,顺手讨得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并以此取名为“小杨柳屋”,是一种生活的清朴自然;后人评先生的散文如同“清茶米酒,只平易地写去,文字干净流利和漂亮,洋溢着真淳朴实的美,天赋了真朴活跃的元气”,是一种性情的清朴自然;朱光潜先生评丰子恺的漫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常中寓深永之致”,则是一种精神的清朴自然;至于丰子恺先生“胸有城府,和而不流,浑然本色,没有一点世故气”的为人,更是一种品格和灵魂的清朴自然了。清朴自然乃是高级意义上诗的特质,这种诗的特质再掺入因受其老师弘一大师的影响而淡淡流淌的佛教气息,使得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散文乃至人生,犹如一株“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杨柳,尽情地漏泄着美好的春光,尽情地漏泄着艺术和人生的真善美。是的,在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中,只有丰子恺先生才是最适合比作杨柳的。就像杨柳是最清朴自然的树林一样,清朴自然原是要有热情、无私、善良、平易的品行和“高而能下”、“纵有细枝千万条,条条不忘根本”的品行作支撑作底蕴的。
那幢温和平易的小杨柳屋,那幢恍如杨柳般清朴自然的小杨柳屋,在浙东的乡野里、在红树青山的白马湖畔已默默地生长了80年了。不知为什么,每次去春晖中学,我总有一个固执的念头,看小杨柳屋最好是暮春,最最好是在暮春的雨里。在暮春“枯草尽去,真的青山绿野出现,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的季节里,当你在仿如绒毛般纤细的雨中,伫立小杨柳屋窗前,听屋后的山屋前的湖悄悄地滋长着汪汪深绿,听山野田畴间那汪汪深绿悄悄地滋长为片片鲜活,你才会明白什么才是平和可亲、清朴自然的春色了;你也才会明白丰子恺先生当年在《春》的散文中为什么会说“自然对人的恩宠,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小杨柳屋如今已没有了杨柳,然而只要有“人生中如青年一般”的暮春和暮春的雨,那清朴自然的杨柳,又何愁能不浓绿成阴呢。(选自《散文•海外版》2005、3)
14.(1)文章开头用许多笔墨描写暮春的雨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说看小杨柳屋“最最好是在暮春的雨里”?(4分)
答:(1)
(2)
15.作者说:“文如其人,屋又何尝不是主人性情、品格、精神、追求的写照呢。”(1)小杨柳屋显示了丰子恺先生怎样的品格?(2)请你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举两例说明屋(楼台亭阁)是主人性情、品格、精神的写照。(6分)
答:(1)
(2)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中,只有丰子恺先生才是最适合比作杨柳的”?(6分)
答:
17.“那幢温和平易的小杨柳屋,那幢恍如杨柳般清朴自然的小杨柳屋,在浙东的乡野里、在红树青山的白马湖畔已默默地生长了80年了。”句中“生长”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样的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
六、(16分)
18、在下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句子,使上下语句意脉贯通。(4分)
幸福与智慧有这样的区别:认为自己最幸福的人,实际上就是最幸福的人;而 , 。
展开余下试题
19、从下面四种动物(长颈鹿、猫头鹰、蚊子、鹦鹉)漫画中任选两个,以第一人称手法各写一句话,要求能符合动物特性,且有一定寓意。(6分)
(1) (2) (3) (4)
(1)
(2)
(3)
(4)
20、某省示范高中举行建校一百周年校庆,请你以下列身份接受记者对此盛会的采访,谈自己的感想。要求:谈话符合人物身份,表达自然、得体、流畅,每段话不少于30字。(6分)
(1)校长:
(2)校友: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女孩的父亲因意外而丧生,母亲用所有的积蓄偿还了丈夫的债务后,带着小女孩从公寓里搬出来,住进了仓库。一天,从一辆黑色高级轿车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他蹲下来,问在仓库外面玩的小女孩:“孩子,你想要个家吗?我在城里有一所好大的房子,可以让你住进去,那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小女孩抬起头,眨着亮闪闪的眼睛说:“我有家啊,只是缺少房子,装我和妈妈而已。”
请以“家的内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A、蒌lóu、缕lǚ、其余读jù C、湫qiū、愀qiǎo、其余读jiū D、踝huái、裹guǒ、其余读kē) 2、C(A、偷换主语;B、语序不当,“国内”应放于“是”与“第一部”之间;D、语意不明,在“等”后加“多边交流”一类的词语。) 3、B(A、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C、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D、“十一五”应加双引号。) 4、B(A、“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引起冲突的双方都有责任,C、“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D、“一片冰心”形容高洁品行。) 5、B(A项解释的是气化生万物;C项说的是气的学说的影响;D项说的是气的学说的理论基础及与西方认知的不同。B项既合乎定义的格式,又准确地解释了气的特性。) 6、C(宗密是佛学家,他强调心为万物的根本与缘起,与本文所强调的以气为本不符。) 7、C(参看原文第二段首句“中国的无之能生有,在于无不是西方作为实体的所占位置和运动场所的虚空”,二者“对立”亦不合“有无相反相成,虚实相异相生”。A项参看第三段末句及最后一段;B项参看最后一段;D项参看第四段。) 8.C 9.c 10.A
11.(1)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到了精疲力尽时才停下休息,于是就扫除树叶坐在草地上,互相酌酒表示慰劳。(2)采摘山林里的花草,拾取山涧中的野果,酌饮山里的清泉,看见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仙人。(3)大凡人世间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们总是以合乎自己心意的事而感到喜悦。
译文
子瞻遭受贬谪来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造小屋居住。齐安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有名的山,但长江南岸的武昌各处的山岭,高低起伏绵延不断,山涧峡谷幽深而密集,山中有宝塔和佛寺,西边的叫做西山,东边的叫做寒溪。宝塔和佛寺依傍着山岭,面对着深谷,隐蔽在高大茂密的栎树和松树之间,清静冷落与世俗隔绝,连车马的踪影也不到这里来。每当山风止息,太阳出来,长江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手杖带上酒食,坐着打鱼人的小船,横渡长江来到南岸。南山中有几个青年人,非常好客而且喜爱游山玩水。他们听说子瞻到来,头束着幅巾欢笑着出来相迎,大家互相牵着手自由自在地上山去。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到了精疲力尽时才停下休息,于是就扫除树叶坐在草地上,互相酌酒表示慰劳。大家尽情畅快不愿意归去,往往就留在山上过夜。子瞻就是靠这种生活在齐安居住了三年,而不曾感觉到这段时间的漫长。
然而每次去西山(九曲岭),在茂密的松柏林中行走,走过一段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才获得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前来游山的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斜靠着奇形怪状的山石,在繁茂大树的荫蔽下乘凉,俯首观看浩瀚的长江,抬头远望高大的山岭,四面环视幽深的溪谷,山间的风云不断地变化,山上的林木各有不同的向背,各种景物都呈现在四旁左右。这里有一座荒废了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窄,不足以容纳众多的游客坐下,它的旁边有几十株古树,其中最大的树干有百围,树高有千尺,简直不能够用斧子砍倒。子瞻每次来到古树下面,总是要整天地侧目仔细察看。有一天遇到大风大雷雨,刮倒了其中的一棵大树,开拓出它所占据的地方,那座亭子的地盘就因此而能够扩大了。子瞻与客人进到山里看到这种情况,高兴地笑着说:“这不是上天想要成全我重建这座亭子的愿望吗?”于是大家就共同来营造新亭。新亭建成之后,那西山的胜景才齐备了。子瞻对于这件事最为高兴。
往日我还是少年时,曾跟随子瞻到处出游。只要有山可以攀登,有水可以渡过,子瞻每次都是提起衣裳走在前头。偶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总是一连几天为此而感到怅然有失。至于他轻快地独自一人前往某处,在泉流山石之间悠然自得,采摘山林里的花草,拾取山涧中的野果,酌饮山里的清泉,看见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仙人。大凡人世间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们总是以合乎自己心意的事而感到喜悦。当他获得某种合乎心意的乐趣时,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不能代替它。等到他对这种乐趣已经感到满足的时候,又没有不为此而感到吃惊,自己觉得好笑的。就好比人们的饮食,面前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美酒佳肴,主要是求得吃个饱,剩下的食物就全都丢掉让它腐烂发臭。有谁能知道人生的乐趣从哪里得到又在哪里失去呢?一个人只能要求自己心中无愧,又不受到外界的指责,而姑且把自己寄寓在某种乐趣之间。这就是子瞻为重建九曲亭而感到高兴的原因啊。
12、(1)后两句诗通过对偶和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了芍药的灿烂盛开和蔷薇的娇媚,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生动透露了一种淡淡的春愁。
(2)本诗通过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寄托一个深刻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基础厚,功力深,才能驾驭自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李白。杨柳岸,晓风残月。
14、(1)开篇即扣合文题,为后文抒情渲染环境气氛,为后面议论作铺垫。(2分)
(2)暮春的雨滋润出平和可亲、清朴自然的春色。暮春的雨滋润着丰子恺创作的灵性神思。(4分)
15、(1)从小杨柳屋的建筑造型、结构布局、陈设布置及其命名,可以看出丰子恺先生性情的“清朴自然”。(2分)
(2)开放性题目,答题要点:一是屋的特征,二是主人性情。比如陋室之于刘禹锡,岳阳楼之于范仲淹,醉翁亭之于欧阳修,项脊轩之于归有光,“我的空中楼阁”之于李乐薇……(每举一例且准确说明各2分)
16、答:他的散文具有杨柳一样的清朴自然;他的漫画造境着笔于平常中寓深永
上一篇:
2006年中考模拟试题(根据成都市2006年中考题型、试卷结构编写的试题)
下一篇:
高三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5-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