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09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9]
柳树中学2006年高考语文主观题冲刺训练二
"柳树中学2006年高考语文主观题冲刺训练二
【注意:本试卷共三个大题30分钟完卷,满分为40分。】
                                       姓名:___   学号:__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 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何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俯夹城:俯临夹城,言居所地势高。夹城,古两层城墙,中有通道。
   (1)诗人在“幽草”这一意象上有所寄寓,请简要指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说本诗,以为尾联最能体现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请略加分析。(4分)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凡有错字、漏字、添字之一者,该空不得分,共15分)
(1)_____,_______。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       烟消日出不见人,                。 ¬¬¬¬
(2)其声呜呜然,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今宵酒醒何处,                。


浏览完整试题   (3) 李白笔下的水,永远魅力无穷:天姥之水,“渌水荡漾清猿啼”,幽静而神秘;庐山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浪漫而神奇;而在《将进酒》中,“              ,            。”即把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描写得那样雄浑壮丽。         古代诗词很讲究借鉴。唐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之句,宋秦观也有“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            。” 与此意境相仿。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            。”这两句诗用描写春景来表现冬景,一直流传至今。
三、科技文阅读:(完成下列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东方数学的使命   吴文俊 
     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即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到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我们经常跟着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 
   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
   7.下面对“东方数学”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画线的“东方数学”与末段划线的“东方的数学”是同一个概念。 
     B.东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现代欧美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C.东方数学着重计算,重视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是一种处理抽象事物的“组合数学”。 
     D.东方数学以问题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而西方数学以公理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 
   8.对第1段末划线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东方的古代数学切合计算机使用,因而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B.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要求,所以也是计算机时代最现代化的数学。 
      C.中国数学既是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D.中国古代首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组合数学,符合计算机能处理各种问题的要求,因而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9.下面是对原文相关信息的转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数学,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集中表现为中国数学与欧美数学的异同。 
      B.中国古代数学所注重的计算的方法、步骤,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算法,可见,现代计算机数学来源于中国的古代数学。 
      C.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解方程,解方程成为以解决问题为精神实质的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主要的目标。 
      D.西方数学的理论体系是由问题、概念、方法和原理建立起来的。 
 10.如何才能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下面是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数学是符合计算机时代要求的,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应该继承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弘扬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     B.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的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在计算机时代已经不适用,只有摒弃西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道路,才能建立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久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 
     C.我们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对于建立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意义重大。 
     D.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因此东方数学在未来超过西方数学是必然的。 
柳树中学2006年高考语文主观题冲刺训练二(参考答案)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14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 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4分)
答:“疑”、“急”二字用得最好。把一个正在村边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有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活了。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出来了。(每处2分)
    (2)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何特点(4分)
答: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每处2分)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俯夹城:俯临夹城,言居所地势高。夹城,古两层城墙,中有通道。
  (1)诗人在“幽草”这一意象上有所寄寓,请简要指出。(2分)
     答:被人格化了的“幽草”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欣沐初夏晚晴,诗人感同身受,为自己的幸遇而振奋精神。
  (2)前人评说本诗,以为尾联最能体现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请略加分析。(4分)
     答:尾联晚晴远景中的越鸟,是诗人“重晚晴”的具象化,轻快地归飞干巢则显示出一片明朗欣喜的前景。晚晴短暂但毕竟美丽,更值得格外珍重,因而诗人是达观的。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生,河南泌阳人,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少年得志,由于党人排挤,长期沉沦下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有《李义山诗集》。          【赏  析】由于党派纷争,诗人一直遭受排挤打击。唐宣宗时,牛僧孺一派执政,诗人只好离开长安远赴桂林当幕僚,远离了勾心斗角的京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因此,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昂然的基调,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首句写自己居住的幽僻环境和诗人初夏凭高远眺的情景。俯临夹城,春天走了,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从诗的题目“晚晴”可知:“晴”说明刚下过雨,“晚”暗示了雨持续的时间之久,因此直到傍晚才云散雨霁,人的精神也随之清爽了不少。诗人没有直接写感受,而是写生长在幽僻之处的小草。幽僻处的草最怕阴雨浸淹,幸得天意垂怜,天得以放晴,以小草的喜悦进而联想诗人自己在天放晴后的喜悦舒爽的感觉。诗人以幽草暗喻自己的遭遇,把自己比作无人注意的小草。这两句点出了晚晴之后的美丽,美丽的景致总是短暂的,诗人有着对时光匆匆消逝的惋惜和怅惘之情,然而诗人是积极乐观的。第三句写由于傍晚放晴,站在高阁上眺望,能够看得很远,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最后两句写越鸟的感觉:晒干了巢后,越鸟飞回来的时候体态轻盈,以此形容天晴后的爽快感觉。这仍然是登高远眺的情景。宿鸟归飞,通常最容易触动羁旅之人的乡愁,这里却没有悲愁,只有喜悦,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两句写了恬静的黄昏,具有闲适淡远的优美意境,成为传诵的名句。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凡有错字、漏字、添字之一者,该空不得分,共15分)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欸乃一声山水绿。
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科技文阅读:(完成下列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7.D( A.不是“同一个概念”:“东方数学”指中国古代的数学,“东方的数学”指未来的东方数学。B.“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错误,且原文中无两者“所走的道路”的信息。C.把“抽象事物”改为“有限事物”。) 
      8.B( A. “东方的古代数学”扩大了范围,它包括“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应改为“中国的古代数学”。C.原文中没有“历史最悠久的数学”信息。D、“各种问题”改为“有限问题”。) 
      9.C( A“中国数学与欧美的数学”,原文有时间限制,应为“中国的古代数学与现代欧美的数学” B、“来源于”说法不当 D“西方”改为“东方”) 
      10.A(B“不适用”“摒弃”原文中无此义 C“对于建立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意义重大”与文章观点不符 D“必然”改为“可能”) (222.214.236.6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关于“柳树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