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3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1]
2006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真模拟试题
"2006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真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考生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填在答卷上,不要直接写在试卷上,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褶绉  压轴戏  助纣为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缘由  策源地  断壁颓桓  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C.樵夫  翘尾巴  乔妆打扮  为伊消得人憔粹
D.琴瑟  禽流感  美芹之献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北京2008年奥运“福娃”刚刚__,就成了市场追逐的热点,据电视台报道,在北京雅秀市场已见到未经产权归属者国家奥组委授权的福娃商品。
②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9日播放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的录音带说,“基地”组织正在__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
③无论是根据GDP的增长速度__根据贸易份额的提高能力来衡量,中国__世界上最显眼、最具活力的。1978-2005年期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④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与错别字,有些家长__,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A.问世 筹划  还是  都是  不以为然
B.面世 计划  或是  也是  不以为意
C.面世 筹划  还是  都是  不以为意
D.问世 计划  或是  都是  不以为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发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B.执法人员在处理佘祥林案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加强公安队伍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C.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解决“三农问题”随之显得更加紧迫。
D.洪战辉到底身上蕴藏着怎样的震撼人心的道德品质?我们在梳理洪战辉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奉献的精神资源时发现,洪战辉的精神是平凡的,平凡得像一缕星光、一片树叶、一滴水珠。
4.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因为 。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5-8题。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结构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经世致用”,既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一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入“人极”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湖湘文化以此为哲学依据,因而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由此可见,“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东西,是一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


浏览完整试题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来说,环境比较艰苦,信息比较闭塞。然而,环境的艰苦,锻炼了湘人坚强勇敢的性格;环境的闭塞,培育了湘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而从时间看,楚人本含古蛮族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文化性格的湘人就在这特殊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时间与空间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则是在这一地域的人的系统活动,其合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合的结果。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毅”、“峻激”的风格。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所囿”和“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湖湘文化的形成,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必然结果。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5.下列有关“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生猛活脱性,又富于正义感和向群性,从而使湖湘文化具有“淳朴重义”的独特文化精神。
B.“二者融贯”,说的是“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湖湘文化所独有的精神特色,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C.由于具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湖湘文化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D.湖湘文化的“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的形成,与它崇尚“天行健年,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哲学理念密切相关。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最后一段中所说的“诸多因素”的一项是
A. 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四大精神的融贯。
B.“前有大泽,后有重山”的相对艰苦、闭塞的独特生存环境。
C.古蛮夷的血统使湘人保有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D.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融合。
7.不能证明“文化的核心是人”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B.“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C.楚人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留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D.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
8.综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湖湘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于地域文化的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备受关注,与湖湘人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深远影响密切相关。
B.以“人极”宇宙精神为哲学依据的湖湘文化,培育了湘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之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C.湖湘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与它所处的环境和这种环境中的人的系统活动有关,是外因内因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结果。
D.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保有与融会,既“深湛古学”,又“不为古学所囿”;既“接受中原文化”,又“风气自创”。
三、(12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耶? 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 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之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余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①东都,即洛阳  ②大夫,指御史大夫  ③鈇钺,官职名,相当于节度使 ④愈,指作者韩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取一人焉,拔其尤   尤:特别优秀的
B.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     缙绅:官员的代称
C.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     縻:被束缚
D.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推:推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1)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2)罗而置之幕下
B.(1)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    (2)于是以石生为媒
C.(1)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1)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2)村中有少年好事者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                                     B.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
C.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D.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阳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本文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温生比作伯乐,把大夫乌公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温生的知人善用。
C、作者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适于幕下”的难能可贵,似怨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有力。
D、乌公虽然慧眼识贤者,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给东都带来了种种不良影响,从而使作者不禁扼腕叹惜。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耶?
(2)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
(3)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 得文武士于幕下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酬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①从内容看,《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看法?
②这两首诗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它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5.按要求默写名句或名篇(6分,任选一题作答)
(1)在杜甫《登岳阳楼》与陆游《书愤》中任选一首,默写全诗。
(2)补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文字。(每小题1分)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②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出。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是故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⑤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歌行》
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______,______。《兵车行》
五、(17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9题。
回     家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地藏匿起外乡人的痕迹。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我们曾站在这扇窗下,梦想着外面的世界。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原载199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16.作者说:“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结合全文分析,这种“感觉”是指                                                 什么样的感觉。(4分)
17.“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幸运”是指                                   ,“不幸”是指                                                 。(4分)


展开余下试题18.作者思念故乡,回到故乡,但“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4分)
19.文章最后一段说:“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5分)
六、(16分)
20.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①回家的感觉
   ―――试析《回家》的主题思想
②缠绵悱恻
―――谈谈《回家》的抒情方式
③回环婉转
―――试析《回家》的结构特点
七、作文(60分)
21.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只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有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里换了三文钱,并用这点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的漠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一见就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先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劳碌。”
      是的,“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劳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会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这个故事也许能牵动你的回忆,也许能引发你的联想,也许你或你的朋友都有过难忘的经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仅限于记叙文,写其它文体则视为偏题;
②所写内容必须在本话题范围之内;③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800。
2006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真模拟试题(答案)
命题:湖南醴陵市第五中学  高三语文备课组 徐德军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A D B A B B D D A B
第Ⅱ卷 
四、13、(12分)
(1)(3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善于鉴别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   
(2)(3分)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  
(2)(3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__
14、(1)《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2)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1分);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1分)。(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15、(共6分)(略)
 五、(17分) 
16、(4分)(不超过8个字)孤独、冷漠变得 “温暖”
(答“孤独、冷漠”得2分,“答“温暖”得2分)
17、(4分)“幸运”是指离开故乡使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
“不幸”是指离开故乡使我们产生了孤独的感觉、我们的心变得麻木而冷漠。
(“富足的生活”2分,“孤独的感觉”1分,“麻木而冷漠”1分)
18、(4分)当我们离开故乡之后,我们已经融入他乡;当我们再回到故乡时,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
(答“离开故乡之后,我们已经融入他乡”得2分,答“再回到故乡时,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得2分)
19、(5分)要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始终割舍不断,却又再也无法真正回到这里,所以说梦里回家的路永远也没有尽头。
六、(16分)提示:
①本文抒发了一种远离故乡之后,思念故乡,回到故乡,但身可归去,心却永远回不去,而又永远想回去的矛盾而又复杂的情绪。此题应围绕这一种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展开评论。
②本文在抒情上运用了并行而“悖”的抒情技巧:“感到孤独”而又“不是孤身一人”;“喜极而泣”而又“欲哭无泪”;“遗弃了的故乡”却又“清晰无比”;“生在这里”却又“注定要离开这里”……通过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抒发出对故乡缠绵悱恻的感情。
③本文在结构的安排上别具匠心:想念家乡的“感动”与“期望”,回到家乡的“茫然”与“伤心”,离别家乡的“不舍”与“企盼”,在文章中回环婉转,这种循环的结构,正是作品的思路和作者缠绵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
七、作文(略) (218.22.199.19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高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