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143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3]
黄冈地区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
"黄冈地区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龇晏一郑邪妒俨剑形拊邮鳎疾菹拭溃溆㈢头住S嫒松跻熘8辞靶校钇淞帧?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一句的意思是                        
2、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
3、用选文中的原句填空。
(1)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                                                                                        
(2)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
5、有人认为选文第一段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符合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为什么?
6、“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
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浏览完整试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鲜有闻(     )     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②短文以莲花为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来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④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莲”美好的形象,是从它的          、           、
和         等方面,将莲人格化,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中君子”。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理由。
①最喜爱的花                
②喜爱的原因                                                         
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 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
7、李白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试将其与文中的画线的句子相比较,从两个方面分析异同。
①人物的心情:
②描写的方法:
(五)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在(A)文的空格处默写相关句子。
2.在(A)文中用横线划出与(B)文中划线句意义相对应的句子。
3.填空:两段文字的描写对象都是        ,都抓住了它        的特点来写,都采用了          描写的方法,借船行之快来突出这一特点。
4.请分别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三峡“夏”“春冬”“秋”季的景物特色。
夏                      春冬                    秋                    
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6.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夏水襄陵              ②沿溯阻绝             ③每至晴初霜旦            ④绝巘多生怪柏


展开余下试题7.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文未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横线部分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下列句子属于这种手法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试分析其妙处。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写“雪”是按什么顺序?
7、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①                                         
②                                         
附参考答案
(一) 1、借代  老人和小孩都快乐无忧的样子。   2、A   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不愿与外界交往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理,因为从秦到晋太元年间的500多年,桃源人与世人“间隔”,桃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所以不可能“悉如外人“。   6、(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7、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表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1、多  洗涤  少  更   2、爱菊的人,自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喜欢莲的,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衬托莲的高洁和可爱   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④生长环境  体态  香气  风度     4、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5、略  6、略
(三)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四)1、月色美,触景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3、月色皎洁。空灵。
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叙事  描写  议论。
(五)1 、2 略     3、三峡(风光)、水流湍急、侧面描写   4、奔放(或险)   清幽(或秀)    凄凉(或静)   5、B     6、7 略      8、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六)1、白描   C       2、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此句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    4、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5、①痴    ②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答案不唯一) (219.138.96.24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黄冈地区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