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22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29]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一、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要语句的翻译
(1)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3)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保全性命,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5)可是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
(6)(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7)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不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8)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二、主观题
1.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字字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      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2.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    )不为(   )苟得(         )也
(3)故患(     )有所不辟也(         )   
(4)如使(        )人之所欲(     )莫甚于(          )生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6)非独(      )贤者有是(        )心也
(7)贤者能勿丧(        )耳
(8)一箪(                  )食
(9)一豆(                            )羹
(10)呼尔(       )而与(     )之


浏览完整试题(11)蹴(     )尔而(              )与之
(12)乞人不屑也(                     )
(13)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14)万钟于(    )我何加(              )焉
(15)妻妾之奉(      )
(16)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
(17)乡(      )为(     )身死而不受  
(18)是(          )亦不可以已(        )乎
(19)此之谓(     )失其本心 (              )    
3.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内容、主旨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答:                                                             
(2)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答:                                                                  
(3)请写出上文派生出来的两个成语。
答:①                    ②                
(4)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
答:                                                                   
                                                                    


展开余下试题(5)“我”欲“生”却不苟且偷生,恶“死”却不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请问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5.写作特点、写法、结构
(1)第一段作者用       的方式引出              的观点,并分别从   面和   面加以阐明。
(2)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作者先以             为例,从   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再以                      为例,从     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这里,作者又运用了        论证法。
(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客观题
1、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任重而道远
C.窥镜而自视       D.蹴尔而与之
2、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B.蹴尔而与之(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D.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
B.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C.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不是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呢)
D.贤者能勿丧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选出与“夫战,勇气也”句式不同的一项:(   )
A.乞人不屑也
B.生,亦我所欲也
C.鱼,我所欲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
5、选出理解文段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
C.孟子认为并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德的人才具备。
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就是指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
B.第2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
C.第2段用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
D.第2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摆事实讲道理。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答案
二、主观题
1.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2.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 ) 
(2)故(所以)不为( 做 )苟得(苟且偷生)也
(3)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4)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比… …更重要)生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6)非独(不仅)贤者有是(这个,这样)心也
(7)贤者能勿丧(不丢掉)耳
(8)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
(9)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
(10)呼尔(吆喝着)而与(给)之
(11)蹴(用脚踢)尔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
(12)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13)万钟(高位厚禄)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
(14)万钟于(对)我何加(有什么好处)焉
(15)妻妾之奉(侍奉)
(16)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
(17)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  
(18)是(这样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
(19)此之谓(叫)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3.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保全性命,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可是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不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4.内容、主旨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答: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2)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请写出上文派生出来的两个成语。
     ①舍生取义       ②苟且偷生
(4)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
答:(1)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
(2)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
(3)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
(5)“我”欲“生”却不苟且偷生,恶“死”却不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请问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写作特点、写法、结构
(1)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展开余下试题(2)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作者先以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 正 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再以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为例,从 反 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大量使用排偶句,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善用比喻,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三、客观题
1、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学而不思则罔     
B.任重而道远
C.窥镜而自视       
D.蹴尔而与之
2、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B.蹴尔而与之(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D.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
B.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C.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不是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呢)
D.贤者能勿丧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选出与“夫战,勇气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A.乞人不屑也        B.生,亦我所欲也
C.鱼,我所欲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
5、选出理解文段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文的主旨是“舍生而取义”。
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
C.孟子认为并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德的人才具备。
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就是指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
B.第2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
C.第2段用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
D.第2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摆事实讲道理。 (61.142.247.165)"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鱼我所欲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