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95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57]
科普文解题的方法技巧
科普文解题的方法技巧 
一、做练习,探讨做题方法,总结做题规律。
(一)2005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②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③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④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5.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浏览完整试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二)2005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植物睡眠之谜
  ①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②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③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④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5.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6. 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7.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二、方法步骤:一找、二比、三判断
  要做好科普文这道题目,必须切实运用“一找”、 “二比”、“三判断”的方法。
  科普文阅读题,主要考察以下几种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的能力等。
  (一)找:不管从哪个角度命题,我们解题的第一步都是“找”。读完材料,审完题干(题干不可不审清),开始逐项排除。逐项排除,就得找。怎样找?可先锁定大点的范围。如Ⅰ卷5题,很显然,应锁定材料的第二段,因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这句话在第二段。这一结论的论据或在前或在后。接下来可锁定较确切的范围,如Ⅰ卷6题,A项须找到第二段倒数第三句,B项须找到第三段第二句,C 项须找到第四段第三句(有的同学会找到第三段的第四句,并对“安定”大做文章——这是没有找准)。这里要“找准”,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出题点与“理由”所在相隔很远。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全局”意识。D项须找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又如Ⅰ卷7题,各选项也得先找准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断。找准选项在材料中的对应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找不准,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分析、推理、判断建在了错误的基础之上。
  (二)比:科普文的阅读一般说来是比较简单的,有的题目在找准材料当中的对应内容之后,再一比较,就可解决了。如Ⅰ卷6题,Α项,可找到第二段倒数第三句(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的断语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而有的时候,题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仔细地比较。如Ⅰ卷6题,Β项,可找到第三段第二句(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然后认真比较,发觉选项中有意地用“联结”一词偷换了“阻隔或护卫”,而“阻隔或护卫”绝对不能等同于“联结”,故可断定Β项的表述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另外,有的时候,需要我们通观全篇,而不能只盯住一处。如Ⅰ卷6题,С项,如果大家找到了“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就以为找到了比较点,并断定С项前半符合原文意思,后半不符合原文意思,就会选错答案了。殊不知,С项后半也有充分的根据,只不过在末段(第三句)。
总之,大家在比较时,一定要比得细致,比得全面。
还得提醒大家一点,有时我们可以比较选项。选项之间的比较,时有出奇制胜之效。如Ⅰ卷5题,ΒСD三个选项与А选项的陈述角度是不同的,可初步断定А选项是错误的。
(三)判断:科普文的解读离不开判断,找比较点要判断,比较时要判断,筛选信息时要判断,理解文意要判断,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指“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


展开余下试题这里的判断,要想准确,就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意思。如Ⅰ卷7题,А项,由原文无法推断出这一结论。Β项可从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推知。С项由第三段中间部分可知,此处将原文中“向南跨越中条”与“从南面北越中条”的两种做法强加在一起,表述错误。而D项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非“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而是要确认“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需要合乎逻辑的推理,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也不可仅凭自己对材料的大致理解,就稀里糊涂得出结论,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
总之,一找要找得准确,二比要比得细致,三判断要判断得“合理”(合乎事理逻辑)。
三、科普文解题应强化两种意识
  科普文解读不能“盲人骑瞎马”、“跟着感觉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呢?关键在于强化如下两种意识。
 (一)具体的语境意识
  语境,是指语言运用和理解的环境,它由有关的词语、句子、段落组成,又对其产生特定的约束作用。因此,在解读一篇具体的科普文阅读材料时,就应该先确立语境意识,即把握、提取、筛选、判别、分析有关的信息时,都应该并且能够从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找到注脚或依据,并借此解决掉问题。强化语境意识,有助于我们有效地避免两种常犯的错误。
⒈节外生枝
  近年来,科普文选材更注意时效,内容上与中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距离,因而有不少考生在解读时,会有意无意地和自身掌握或积累的相关、相近知识牵扯起来,甚至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脱离阅读材料的实际,凭“经验”去臆断。例如,有一篇介绍科学利用植物纤维废料生成的乙醇作燃料能带来众多益处的材料,其中问“乙醇燃料是汽油最佳替代品”的说法是否合乎原文的意思,不少同学持否定态度,依据竟然是“据我所知,最佳替代品应该是太阳能”。殊不知,就文答题是科普文解读必须奉行的一项准则,而节外生枝只能是自取其咎。
 ⒉无中生有
  在所提供的解读选项中混入阅读材料所未曾涉及或无从验证的信息,也是科普文阅读测试中一种常用的设置迷惑项的手法。只要遵照就文答题的准则,牢记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的要诀,即可规避此项错误。如Ⅰ卷7题,А项(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就是想当然的推论,因为原文只是说“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
 (二)明确的语文意识
  我们在解读此类文章时,要树立牢固的语文意识。具体说来,就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⒈确认语气
  近年来科普文都选自当今科技界具有前瞻性的科研现状或成果,因此其中的不少信息或结论(推论)尚待进一步加以证实,表现在行文中则是表述语言注意分寸,语言比较灵活。而在文后设置的题肢中,命题者常常在表述、概括或推断时巧施障眼法,将可能的语气肯定化,或将肯定的语气可能化。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6题D项(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此项所犯的错误正在于语气上太过绝对,因为原文是这样来表述的:“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无疑是”与“可能是”语气上相去甚远!
⒉界定范围
说明文的语言强调准确性,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此对文中信息所涉及的范围的准确界定便显得极为重要。而命题者也以此作为一个着眼点,常有意识地在表述、概括信息或推断结论时将有关的信息范围扩大或缩小,用来考查学生的语文意识。例如,2000年全国卷中要求找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其中C项认为“利用热的鉫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它的错误正在于将范围扩大化了,因为文中只是说利用热的鉫原子传送“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做对比的”需要“延迟一段时间”发送的光脉冲信号要比利用光缆有效得多,而没有说利用热的鉫原子传送所有的光脉冲信号都比利用光缆有效。
⒊弄清时态
科普文是向人们介绍有关科技信息和科研动态的,因此人们比较重视科技研究的总体进程和阶段性成果,于是在读解过程中常会牵涉到有关时态的问题,即备选题肢中在介绍某一时间内的研究情况时,命题者有时会故意混淆时间概念,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意错置,或将“未然”当作“已然”,或将“已然”当作“未然”,或将“正在做”与 “将要做”混为一谈。对这一点,我们应有足够的敏感。例如,2005全国卷(Ⅱ)第七题D项(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就是在时态上作了手脚,因为原文说“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可见“只是在试验阶段”,是“正在做”的,而并非“已经做”的,‘绿色’农药也只是“将要”诞生而已。
⒋理顺关系
科普文同说明文一样,特别注重说明顺序,强调尊重事物(说明对象)的内在层次和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然而在科普文解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备选题肢往往会设下三种类型的陷阱:一是颠倒关系,即故意颠倒有关事物内部或事物间的合理关系;二是强加关系,即人为地强加给有关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本不存在的关系;三是偷换概念,即在表述或概括有关信息时,暗中更换了陈述的对象。
例如,2005全国卷(Ⅱ)第七题B项(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这一项之所以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颠倒了关系,因为原文说的是“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
又如,1999年高考卷中有一题:“文中认为‘ΗΡ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其中的D项内容是:“在发现ΗΡ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显然,“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并不能证明ΗΡ发现以后,ΗΡ就一定会在动物的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能强加。又如,Ⅰ卷7题D项(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这项推断之所以不正确,就是因为“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用来确认“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而与“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无关,当然也属于强加因果联系。
再如,1999年高考卷中另一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为В项,原因是В项在表述时偷换了概念(原文中只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В项却改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另如,2005全国卷(Ⅱ)第七题,A项(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就把原文中的“配糖体”这一概念偷换成了“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当然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总之,在科普文的读解中,虽困难重重,陷阱多多,但我们只要始终注重强化两种意识,注意运用一找二比三判断的方法,并在平时的训练中自觉地加以落实,就一定能够做好这一题。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同学们在做这一题时,还须注意其他一些事项,下面择要提请大家注意。
  要有整体意识,切不可断章取义。
  要审清题干,切不可搞反了要求。


展开余下试题  要在干扰性大的选题肢上,认真全面地思考,细致准确地比较,尽可能地找到合理充分的解释。(也许这道难判断的题目,是本试卷里失分最严重的)
  要充满自信,科普文的阅读,原本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不粗枝大叶(见《步步高》268页),不钻牛角尖,力争做全对是极有可能的。
  要头脑冷静,思维灵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2005全国卷(Ⅱ),第5题: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概念的界定少不了“植物”“晚上”“自动”等词语。从而可选定答案。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从其他角度思考,也可迅速得到答案。
  总之,同学们在今后的具体练习中,要不断感悟,总结积累经验。
五【检测训练】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液晶电子电路
  ①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运用模拟进化原理的软件,一个很棒的电子电路便诞生了。通过调整每个像素格中液晶的排列方向,无需使用任何像晶体管、电容器、电阻之类的传统电子器件,这种软件便将一台显示器转换成为一种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的电路。
  ②这种电路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的电子工程师西囊·哈丁和朱利安·米勒开发的。他们的实验目的是,运用遗传运算法则——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利用某些特定材料的电特性来制造电子电路。
  ③液晶材料看起来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在一定的排列状态下还能充当电容器。这意味着交变电流可以在两个相邻不相接的晶体间通过。
  ④也可以对液晶显示器进行调整。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可以制造一种电场,这种电场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将单个液晶分子的方向改变几度能改变其电特性,从而利用这种变化制造出一种有用的电路。
  ⑤为了制造这一电路,哈丁和米勒利用随机的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在每种电压值下,他们都分别使用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对每一个像素格进行测试。他们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那些最接近声音鉴别器的组合方式被给予较高的分值。随着对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所有的电路都出现了“变音”,那些适应性较差的电路的“变音”比适应性较强的多。在这一过程旋重复了100次以后,一种可靠的声音鉴别器便诞生了。不过,虽然这一装置切实可行,但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原理。
  ⑥遗传运算法则已经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比如说,在制造合金的过程中,这种运算法则就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但科研人员说,当这种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一些像晶体管这样的电子元件限制了它施展身手,因为晶体管只能像开关一样工作,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与此相反,液晶则具有丰富的物理特征,可以造成电流的改变。
  ⑦哈丁和米勒说,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征,而不是使用多种元件,人类有一天将能够制造出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除了液晶以外,科研人员还在考虑使用胶水、电活化聚合分子,甚至细菌来制造类似的电路。
  7.下面对“液晶电子电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液晶电子电路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便诞生了。
  B.液晶电子电路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还能充当电容器。
  C.液晶电子电路像晶体管电路,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
  D.液晶电子电路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
  8.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一些电路出现了“变音”。
  B.哈丁和米勒在制造液晶电子电路时,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
  C.制造合金的过程中,遗传运算法则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
  D.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遗传运算法则虽然已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但在使用时仍会受到限制。  
B.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性,人类制造出了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
  C.液晶电子电路开发的关键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
  D.遗传运算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晶体管电子元件会限制它施展身手。
  10.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继研究开发了液晶电子电路后,人们又开发出了胶水电子电路,电活化聚合分子电路和细菌电子电路。  
B.液晶电子电路是自液晶“进化”而来的电子电路。
C.哈丁和米勒以研究开发液晶电子电路为突破口,人类将利用某些特定材料的电特征制造更多种电子电路。  
D.液晶材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好的科研和开发前景。 
7.D(А还需要运用模拟进化原理的软件;B项是“液晶材料看起来大有前途”,偷换概念,且是“在一定的排列状态下”,能充当电容器;C项液晶电子电路可以造成电流的改变。)
  8.А(范围不清,原文是指“所有的电路”。)
  9.В (“人类有一天能够……”是一种展望,而非事实。)
  10.А (“科研人员还在考虑……”并没有制造出胶水电子电路等其他电子电路。)
体会经验总结: (221.2.27.18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科普文解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