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6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5]
200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绝密  ★  启用前    【考试时间:4月15日9:00—11:30】
        200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语     文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督查    检察院    寥若晨星    按部就班
  B.阿谀    股份制    顾名思义    飞皇腾达
  C.演绎    混和物    得陇望蜀    座无虚席
D.诋毁    墓志铭    铤而走险    戴罪立功
2、依次在下列各句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产品销售额一落千丈,形势的         迫使他必须当机立断,停止生产。
○2一个人如果         于过去的辉煌,那么“今天”就有可能从身边溜走。
○3那人慌慌张张地走着,一路东张西望,神色慌张,         十分可疑。
  A.剧变  沉湎  形迹         B.剧变  满足  形迹  
  C.巨变  沉湎  行迹         D.巨变  满足  行迹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的思想变化是隐性而非显形的,因此要发现人的思想变化,一般会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育者特别用心。
  B.我们不能忽视食品卫生管理,对快餐食品、糖果、饮料、果汁等,都要经常进行抽查。
  C.医生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
  D.回想高中三年难忘的学习生活,我的思想和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老师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结果。
4、把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彩绘色调单纯明快,以黑色为主,也有少数以黑、红或黑、白二色兼施的。
○2陶制多为细泥橙黄,质地坚硬,表面光滑,造型均匀,上下和谐,别致优美。
○3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器形包括盆、壶、瓶、碗、罐、瓮、缸、勺等。
○4图案一般根据器形设计布局,以陶器的中心点或各部位的分界处、对称点定位。
○5通体绘彩,在盆内施内外彩,口沿繁彩是马家窑彩陶的突出特点。
  A.○3○2○1○5○4                     B.○3○4○5○2○1
  C.○5○3○1○2○4                     D.○5○4○2○1○3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容极为广泛。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致,也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娶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姬、赢、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
5、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姓”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
  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
  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姻纽带。
  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
6、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从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
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夫妻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
D.“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对血缘婚和族外婚的解释。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
  B.从上古普遍盛行的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与“女”有关,并且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
  C.“姜、姬、赢”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己的氏族图腾的符号标志。
  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词,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好客少年,捕搏敢行。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出为督邮书掾,所部职办,郡中称之。 
迁冀州刺史。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1,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不意博善应事变乃至于此。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迁琅邪太守。 齐郡舒缓养名○2,博新视事,右曹○3掾史皆移病○4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郡中大惊。顷之,门下掾赣遂耆老大儒,教授数百人,拜起舒迟。博出教主簿:“赣老生不习吏礼,主簿且教拜起,闲习乃止。”又敕功曹:“官属多褒衣大袴,不中节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博尤不爱诸生,所至郡辄罢去议曹,曰:“岂可复置谋曹邪!”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博治郡,常令属县各用其豪桀以为大吏,文武从宜。县有剧贼及它非常,博辄移书以诡责之。其尽力有效,必加厚赏;怀诈不称,诛罚辄行。以是豪强慹○5服。博为人廉俭,不好酒色游宴。自微贱至富贵,食不重味,案上不过三杯,夜寝早起,妻希见其面。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汉书·朱博传》)
【注】○1黄绶:县尉等低级官吏系印的黄色丝带,这里指县丞尉一类的官员。○2舒缓养名:行动缓慢,自高自大养名声。○3右曹:上曹。○4移病:移书称病。○5:同“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更文法           更:经历
B.事毕乃发           发:出发、离开
C.告外趣驾           趣:趋向
D.奋髯抵几           抵:击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朱博“善应事变”和“折逆人如此”的一组是
A.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 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
B.博出就车见自言者 / 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
C.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  所至郡辄罢去议曹,曰:“岂可复置谋曹邪!”
D.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 /  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博少年家庭贫困,开始只不过做个亭长,但由于强健勇敢好客,又不怕艰苦,逐渐受到赏识,得以升迁。
  B.朱博刚任刺史,一个老资格的从事教唆百姓们聚集,给他出难题,朱博先杀掉了这个从事,再合理地分派了案件。
C.朱博做琅邪太守,毫不留情地斥免了称病不到的官员,奚落了行动缓慢的赣遂,改变官员宽衣大裤的习惯。
D.朱博尤其不喜欢读书人,每到一郡就裁撤议事衙门。他坚持以大汉的律令治理地方,反对动辄援引圣人的言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翻译:
                                                                                 
  (2)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
翻译:
                                                                                 
12、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马   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 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作品加以分析鉴赏。(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           ,万夫莫开。           ,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
           。磨牙吮血,           。            ,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2)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阐山记〉)
东风不来,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郑愁予〈错误〉)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夜  籁
                               顾骧
○1市声渐远,夜阑珊。
○2我揿动案边收录机键钮,调频指示灯闪出两星暗红的光点。前奏曲弱起,节目主持人晓风那柔婉、亲切的声音,悄然切入:“听众朋友,晚上好!现在是《晚间音乐》……”
○3年复年,月复月,除去到外地出差,我习惯了到时放下手头的书或笔,静静地谛听这半小时“灵魂的语言”倾诉,任乐声在内心深处激起情感的涟漪。
○4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轻音乐,格调高雅,优美抒情,轻柔飘逸。或是幻想曲、小夜曲,或是小步舞、圆舞、探戈舞曲,或是其他标题小品,亦有我国民族民间箫管丝弦。世界著名的曼托凡尼乐队、詹姆斯?拉斯特乐团那具有迷人表现力的演奏,更是经常被安排出现。
○5夜色朦胧,只有星星轻轻地眨着眼睛。一组《小夜曲》将听众和大地一起投入夜的怀抱中。轻盈、安详、缥缈,有渴望的期待,似幽远的回声,这是舒伯特的《小夜曲》。用深深的忧伤,表现对已经逝去的爱情的思念,真挚动人,这是托赛里的《小夜曲》。而勃拉姆斯、舒伯特、莫扎特的《摇篮曲》,自会牵动你对母亲和那安谧、恬静之感的思念,曳引着人们去重新领略母亲曾经给予的抚爱和温馨。大提琴独奏圣桑的《天鹅》,能将你带往一个山光水色、画意诗情的境界。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群洁白的天鹅悠然浮动,一洗你胸中的烦躁与不安。在篝火旁深情歌吟的马头琴,如丝如缕,深沉浑厚的音乐,仿佛使人们进入那辽阔、苍茫无际的大草原,隐约可见那天边一行远飞的大雁。待至篝火燃尽,马头琴声消失,人们似乎还沉浸在寥廓与寂静之中。
○6希腊哲人柏拉图说:“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电台将这一节目安排在人们通常的入睡前一段时间,其良苦用心,是为了让听众在这一段审美过程中,体味人生精神深处美好的感情,在宁静、朦胧的氛围中,进入梦乡。而对于我,就寝往往是在这之后的二三小时;这一节“晚间音乐”,是我一天生活中难得的小憩,是我不忍一日稍离的心灵相托的挚友。
○7也许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夜,低回、沉思的旋律,撩拨起我心中拳拳难忘的对故乡的深切情思。如怨如诉的音乐,似一片归帆,送我去故园拾梦。苏北平原如绣,湖荡水网似织;新芦出水,万竿摇曳,绿意侵入;江南细雨霏微,沾衣欲湿;冷街幽巷的小镇,爬满青蔓的剥蚀粉墙,风物依旧,往事如烟。一声声熟悉的乡音,唤我重温孩童时期的旧梦。充满眷恋之情的乐曲,带给我一片怆然的意境,催人欲涕。
○8也许是“一钩凉月天如水”的秋夜,音乐宁静、淡远,宛若山涧清泉,细语淙淙,潺湲流泻。万木霜天,清明澄澈。轻柔的旋律,似清风拂过水面,安抚、慰藉着我怅惘的心灵。烦嚣、嘈杂潜沉了,灵魂在秋水般宁静中升华。


展开余下试题○9也许是北风凛冽的冬宵,窗外飘着无声的雪花,室内一灯荧荧。清幽徐缓的琴音若断若续,空气里似有暗香浮动。充盈着一片温馨暖意的韵律,叩醒我埋在心底的对远方友人的缅怀。仿佛故人久别重逢,剪烛西窗,促膝围炉,互诉衷曲,交融情愫,近乎微醺薄醉。
○10乐声咽,夜未央。
○11每每节目主持人已细语喃喃地道过了晚安,而那袅袅余音,绵绵意韵,似仍在如轻烟般的漠漠夜空中飘荡,留给人们对这浩瀚长天,邈漫流光的不尽沉思与冥想。
14、第○3段中,作者为何说:“年复年,月复月,除去到外地出差,我习惯了到时放下手头的书或笔,静静地谛听这半小时‘灵魂的语言’倾诉”?(4分)
15、第○5段中“一组《小夜曲》将听众和大地一起投入夜的怀抱中”,句中的“投入”写出了音乐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6、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8分)
(1)作者分别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听”音乐?各“听”出了音乐怎样的意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7、美的音乐能令人“体味人生精神深处美好的感情”,请结合文意,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6分)
六、(15分)
18、找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三处错误,并加以改正。(3分)
源自中国的民俗文化已经走向了世界。在德国首都柏林,商场里摆放着印有中国文字和龙的图案的贺年卡,德国人对这样的贺卡趋之若骛。英国首相布莱尔向华人拱手拜年的照片遍布各大报纸头版。走在巴黎繁华的商业街区,百货公司屋顶倒挂的巨大“福”字,沿街橱窗中展览的“中国红”系列图片,让人无时无刻地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感染着。中国春节文化,是一种家的文化,一种团圆的文化,一种和谐的文化。这是春节之所以走进西方人日常生活的魅力所在。
错误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                                                                  
19、请仿照儿童诗《还你》,续写后面一节。要求符合语体特点,字数可以不与原诗相同。(6分)
还你
妈妈,太阳是不是跟肥皂借过
许多许多支蜡笔
所以等我吹肥皂泡泡的时候
它就把颜色赶快丢给泡泡说:
“还你。”
                           
                           
                           
                           
                           
20、为下面一段文字,续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概括评论,要求概括恰当,评论深刻,感情充沛。(6分)
2006年3月1日,在南宁至兴业高速公路横县路段,发生了一起大客车自燃的特大事故。在大火突然燃起时,车上的男乘客纷纷把逃生机会让给女乘客和孩子。这次事故共有12名乘客遇难,多为男性。24岁的杨保续刚从部队退伍回家。起火时,他迅速脱下身上的西服包住女友陈秋兰,说:“别怕,有我呢,没事的。”大火迅猛地席卷车厢。身手敏捷的杨保续用手打碎车窗,大喊一声:“你先下去,别管我!”一把将女友推下车去。接着又帮助抢救其他乘客,直到无情的大火吞噬了整个车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云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