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87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79]
四川省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06年四川省普通高考模拟试题精选语文
(第一套)
四川师大附中 朱丹 张莉 张捷 易晓 戴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和字形都没有错的一组是( )
A.绮(yǐ)丽 酩酊(dǐng)大醉 徇(xùn)私舞弊 高深莫测(cè)
B.嬉(xī)笑 苦心孤诣(yì) 兴高彩(cǎi)烈 纰(pī)漏百出
C.拂(fú)晓 一筹(chóu)莫展 响彻(chè)云霄 要言不烦(fán)
D.渲(xuàn)染 有持(chì)无恐 泾(jīng)渭分明 如雷灌(guàn)耳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我国艺术陶瓷被仿制仿冒的情况严重,销售渠道不畅,自身创新不足,这三大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 国内外市场的瓶颈。
②改革中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取消户籍 之后,紧接着面临的就是户口迁移问题,这对于各级城市的管理都将是不小的挑战。
③昨日上午,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 开幕。
A.开拓 界线 隆盛 B.开辟 界线 隆重
C.开辟 界限 隆盛 D.开拓 界限 隆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能在高考语文中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缜密、博闻强识并且应变能力较强。
B.南亚发生强烈大地震,造成生灵涂炭,但一名3岁的巴基斯坦小女孩在被埋废墟8天后奇迹生达。
C.他才三十岁,就解开了这一科学界的难题,真是尽丰可尽啊。
D.在2005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子比赛中,蜀中双姝郑洁、晏紫虽然历史性闯入WAT二级赛双打决赛,但是最终与冠军奉之交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让中国的孩子看到国外的优秀绘本是《东方娃娃》的夙愿,而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感受真善美!
B.春运期间为避免票贩子倒票,成都火车北站售票大厅每个售票窗口均贴出每人每次限购3张车票。
C.在北京时间1月23日洛杉矶湖人和多伦多猛龙的一场常规赛,科比表现出色,全场拿到了惊人的81分,带领湖人以122比104击败了猛龙队。
D.在军乐团演奏的《献花曲》旋律中,由18名礼兵托起9个花篮并缓步把花篮摆放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基窿前。
二、(9分,每小趟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街头噪声变美音
街头嘈杂声是一种噪声。噪声在物理上指不规则的、间歇的或随机的声振动;在心理上指任何人们不希望听到的声音。声音的产生是物理现象,而噪声是人们对声音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感受。它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心情烦躁不安,疲倦、失眠,工作效率降低。长期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还会馒人耳聋,甚至产生其他疾病。优美的音叠使人心情愉快。如果能设法把噪声变成美妙的音乐谊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呀。
浏览完整试题
9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雷利想把电动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一对风琴管传出,可是声音却消失了。于是他推测,一定是音又发出的声音被抵消了。他进一步发现,一种声波可以抵消另一种声波,但那种声波必须与它波形相反而频率相同。也就是说,后一种声波好像是前一种声波在镜子里的形象;所以就叫“镜像声波”。这样雷利首先发现了“以声治声”的原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一家制造装卸谷物机械的公司率先按照“以声治声”原理研制成功以噪声消除噪声的装置。这种消声装置安装在谷物装卸机上,能使装卸机吸管所产生的噪声由120分贝降低到80分贝以下,符合一般工作环境的噪声标准。
日本一些城市的街头、公园等地都有音乐屏蔽噪声装置。音乐屏蔽噪声装置的制作是根据噪声的强弱,通过电脑控制,配以相应的音乐,让音乐的波峰与噪声的波谷相重叠,起到抵消噪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以声治声的方法,不仅能消除高频噪声,还能消除低频噪声。以声治声消声装置的扬声器可以安装在飞机、汽车的座椅头枕上。
日本横滨车站的背后有一座桥,为了消除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产生的噪声,设计师们在桥栏杆上安装了一种传感器,传感器吸收车辆、行人过桥时产生的振动,使这种振动去轻轻敲击金属片,金属片就会发出蒙蒙细雨落地时的“沙沙”声?这种声音虽然不是努乐,但听起来很悦耳。日本人把这座桥叫做“细雨桥”。现在,“细雨桥”已经遍布日本的大小桥梁。
5.下列选项中对“噪声”这一概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噪声是指违背人们的主观意愿、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声音。
B.噪声是指不规则的、间歇的或随机的声振动;它的产生是一种物理现象。
C.噪声能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心情烦躁不安,疲倦;甚至影响人的听力,
D.街头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部属于噪声。
6.下列对“以声冶声”原理应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日本一些城市的街头、公园等地设置的音乐屏蔽噪声装置使音乐的波峰与噪声的波谷相重叠,从而消除噪声。
B.英国科学家雷利最先利用•以声冶声”的原理通过一对风琴管声音来抵消电动音叉发出的声音。
C.美国一家制造装卸谷物机械的公司研制成功的安装在谷物装卸机上的消声装置,以噪声消除噪声,使装卸机吸管所产生的噪声符合一般工作环境的噪声标准。
D.在飞机小气车的座椅头枕上安装消声装置,消除高频与低频噪声,使乘客免受噪声干扰。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利用“以声冶声”原理研制成的装置能使噪声由120分贝降低到80分贝以下。
B.“以声治声”原理可以在任何一种噪声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街头噪声
突发的声响等都属于噪声。
C.人们不喜欢听到的声音都是噪音,它能使入产生疾病。
D.日本“细雨桥”栏杆上安装的传感器,起到了吸收甚至抵消声波的作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崔瑗宇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诸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①。狱掾善为《礼》,瑗闲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
后辟车骑将军阎显府。时阎太后称制,显入参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而以北乡侯为嗣。瑗以侯立不以正,知显将败,乃谓长史陈禅曰:“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庙中。今欲与长史君共求见,说将军白太后,收京等,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上当天心,下合人望。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则将无以罪并辜元恶。此所谓祸福之会,分功之时。”禅犹豫未敢从。会北乡侯薨,孙程立济阴王,是为顺帝。阎显兄弟悉伏诛,瑗坐被斥。门生苏只具知瑗谋,欲上书言状,瑗闻而遽止之。时陈禅为司隶校尉,召瑗谓曰:“第听只上书,禅请为之证。”瑗曰:“此譬犹儿妾屏语耳,愿使君勿复出口。”遂辞归,不复应州郡命。
久之,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复首辟瑗。以疾固辞。岁中举茂才,迁汲令。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由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至殷勤。岁余,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延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会病卒,年六十六。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文者皆自以弗及。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后汉书•卷五十二》)
注:①发干狱:发干县之监狱②元:大。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辄问以《礼》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瑗闻而遽止之 吾恂恂而起
C.第听只上书,禅请为之证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所著凡五十七篇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明崔瑗“宿德大儒”和“从政有迹”的一组是( )
A.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 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
B.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瑗闲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C.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至殷勤 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展开余下试题
D.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文者皆自以弗及。 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瑗十八岁就到京师求学,所学范围很广,天文、历法都有所涉及。即使在被关进监狱受审期间,他也能向在《礼经》方面很有研究的监狱长请教问题。
B.顺帝继位之前,曾被安帝废为济阴王,另立北乡侯为太子,崔瑗认为这种作法不合正统,于是想和陈禅一起劝阎显把握好时机,拥立济阴王。但陈禅没有这样做。济阴王即位后,杀了阎显,崔瑗也被牵连。
C.崔瑗喜欢交朋友,不仅当时的文化名人马融、张衡与他交往很深,而且当时许多重要官员如大将军梁商、大司农胡广、光禄大夫杜乔、太山太守李固等对他都极为推崇。
D.崔瑗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充当幕僚时能积极为其主出谋划策,担任县令时积极为老百姓开垦稻田百顷;但是他不过问家里的生计,平时也只是粗茶淡饭,当时之人很称赞他的清廉。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瑗闲考讯时,辄问以《礼》说。(4分)
(2)必上当天心,下台人望。(2分)
(3)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作者是怎样写风的“有情”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2)这首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怀?(2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②北海虽赊, ;东隅已逝, 。(王勃《滕王阁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万里赴戎机, 。(北朝民歌《木兰辞》)
五、(22分)
关于树的随想
①我习惯于把树想像成一个缄默而内心丰富的人。它站立在时空的地平线上,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以孑然的身影演绎着生命中的四季。
②从第一片绿叶的萌芽到最后叶子的凋零,循环往复,树经历着生命的茂盛至衰败的轮回; 当绿翳覆盖着树冠,树的身上流淌着绿色的液汁。这是青春的液汁,它使树充满了年轻的梦想。当我在三月的阳光下经过一棵树,翠绿的叶片上淡淡的绒毛使我想起春天少女般清新的面孔。我于是闻到了树湿润的、幽谧的,充满了绿意的芬芳,它满身的绿泼墨一样洒在我的心上。此刻的树,多像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将明亮的思想诉诸枝头上的绿叶。
③在我的感觉里,烈日炙烤下的树是焦灼不安的。枝头蝉鸣叙述了它长长的烦闷;在炎热的夏季,树仿佛是一个被各种思绪纷扰,躁动的灵魂等待一片清凉的青年人。
④没有比枝头上沉甸甸的果实更能展示树的辉煌了。我之所以用“辉煌”这两个字,是因为树以时光做桨,抵达了黄金一样的彼岸。然后是秋风将叶子一片一片地带往秋天的尽头,秋风中的树是伤感的,落寞的,空空的枝桠是它握不住秋天最后一抹金黄的手。它在寂静中默默地低语,像一个用尽青春为时光着色而鬓发染霜的中年人,诉说着内心的苍凉。
⑤在西风中站立的树比以往显得枯瘦,有着灰蒙蒙的颜色。当雪皑在枝干上,树就像一个行将进入生命极限的白发老人,在一片纯净的白色中回顾生命最初的单纯。
⑥在树的生命日复一日的延续中,时光将沧桑斟在树的身上,树的形体往往可以用来诠释一个人的内心。我曾经在旅途中见过一棵树。从粗壮的树干以及沟壑一般布满的纹理可以断定,这是一棵有着很多年轮的老树。最初的一刹,我的心被一种莫名的力量震撼——树干扭曲着,枝条虬结,带叶的树冠向后倾斜,仿佛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头发纷披,挥舞着臂膀,对天长啸。
⑦有一个夏天的夜晚,我通过一个乡村农舍的窗户,看见小路上在劲风中狂乱摇晃的一棵树。雷声骤起时,电光像一把利剑劈开树冠。我想象那是一棵巨人的头颅裂开,他思想的火花在黑暗中飞溅。
⑧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疯狂的石榴树》,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另一棵树的形象。诗中的石榴树之所以疯狂,是由于它体内有一颗太阳在秘密地焚烧,浑身焕发着一种源于光明的热情。因而,它“以新生的叶簇在欢舞”,“以胜利的震颤在天空举起它的旗帜”,并“抓住了一匹奔马绺绺纷披的鬃毛”,“摇着一个即将诞生千百艘船只的海洋”。这样的一棵树会激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能量,当我们在诗句中穿行,我们将充满激情地高歌。
⑨与人短暂而脆弱的生命相比,树更久远而坚强,生命空间也更为广阔。树有两个天空,一个是树叶迎迓的上方,一个是根须伸展的足下。天地合一,树因此而具备了某种无限。但树不会行走,这注定了树习惯于停留,而人永远在漂泊的途中。
⑩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植物生命中烛火的诗意形象》一文,列举了诸大师把树比为开着花的蜡烛、燃烧的火炬等等的比喻。烛火与树的相通之处,在于火苗最后的熄灭,树叶最后的凋零。这种比喻印证了生命的本质是一种挥发和流逝的过程,它同样源于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和体验。
⑾很多时候我把自己想像成一棵树。尤其是在夜晚,一个人在黑暗中站着。我感觉到从体内伸展出去的枝叶在黑暗中的摇曳和呼吸,内心的声音携着磷火的光芒,沿着枝条和叶脉从不同的方向进入黑夜。
⑿在夜的荒原上,我是一棵会行走的树,在寂静中踽踽独行。星光燃起叶片,满树是跳跃的焰火。我听见了生命流逝的声音,读懂了自己既渴望停留又渴望飞翔的灵魂。
(节选自李萦枝《关于树的随想》,有删节)
14.作者为什么“习惯于把树想象成一个缄默而内心丰富的人”?结合全文概括作答。(6分)
15.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如何理解“树以时光做桨,抵达了黄金一样的彼岸”的含义?(2分)
(2)文中以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疯狂的石榴树》,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植物生命中烛火的诗意形象》为例,有何意义和作用?(4分)
16.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我是一棵会行走的树”?结合全文分条作答。(6分)
17.作者是如何表现树“演绎着生命的四季”的?从修辞角度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鉴赏文字。(4分)
六、(15分)
18.给下面一则新闻加上适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为庆祝“中法文化年”顺利闭幕,空中客车公司支持的“云”主题展览在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工厂”开幕。
“云”主题展览联合展出法国女摄影师罗泽琳•德拉古女士和中国雕塑家进滇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15件绘画作品、大屏幕投影、3段录像作品和金属雕塑。两位中法艺术家围绕“云”这一主题,从艺术和科学的两个角度来向观众诠释他们独特的艺术见解和艺术表现:作为“中法文化年”组委会成员之一,空客为此次展览提供了2.5万欧元的资金支持。空客鼓励中法艺术家们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的艺术创造。该公司表示,今后将继续为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余下试题
空客此前曾积极捐助云南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教育,并连续多年支持西藏地区登山运动的发展。
题目: (不超过15个字)
19.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语句,使之音节和谐,并与上下文语意连贯 (6分)
正当黄河得意扬眉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腾荡急旋,如水入壶。于是,飞沫起虹,成瀑成湫,溅珠落盘,如挂如帘。飞轻雾而吐烟,裂坚石而炸雪。隆隆千里,虎吼震川,巍巍地颤,龙腾搅谷。
调整后的句子:
20.现在,过节用手机短信来祝福越来越普遍了,请你任选一个节日如春节、元旦、国庆节等,设计几条手机短信分别发给你的父母、老师、朋友,送去你的祝福。要求设计的短信新颖别致,语言得体,每则不超过20个字。(6分) .
给父母:
给老师:
给朋友:
七、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1.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空,心中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打开不同的窗,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请以“开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语文(第一套)
一、
1.C(A项yǐ应为qǐ;B项“彩”应为“采”;D“持”应为“恃(shì)”,“灌”应为“贯”)
2.D(开拓:强调扩展;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界限:尽头处,限度;界线:两个地区分界的线。隆重:盛大庄重;隆盛:昌盛、兴隆。)
3.B(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后生可畏: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4.A(B成分残缺,贴出……的通知。C应为在……常规赛中。D介词乱用造成主语残缺)
二、
5.C(A、B、D三项均是对其概念的理解,而C是对其作用的理解)
6.B(原文第二段阐释了“以声治声”原理的产生,并未提到雷利对该原理进行了应用;第三段第二句有“率先”一词)
7.D(A项“噪声由120分贝降低到80分贝以下”是指安装在谷物装卸机上的消声装置,不是指所有“装置”。B项中“任何”一词说得太绝对。C项与文意不合。D项是对末段内容的总结)
三、
8.D(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A拿、用;凭、靠。B.表顺承;表修饰。C.这;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D(A第一项“年十八”与“大儒”不相符合;B.第一项只能说明其交往,第二项只能说明他的勤学好问;C.第二项说明他的清廉。)
10.C(原文是“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
四、
11.(1)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
(2)这样做,一定能上合天意下合民心。
(3)他很欣赏崔瑗的学识,不断给崔瑗写信致意。
12.(1)①火热未消的初秋,风给人以快意和凉爽;②凉风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③风驱散涧上的烟云,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④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给人以欢娱。可见这风的确“有情”。
(2)这首诗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13.(1)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扶摇可接 桑榆非晚 剑阁峥嵘而崔嵬 芙蓉泣露香兰笑 关山度若飞
五、
14.①树的身影是孑然而孤独的;(2分)②从绿叶的萌芽到凋零,树经历着茂盛至衰败的轮回,可以使作者感受到少男少女的生气勃勃,青年的焦灼、躁动,中年的辉煌与苍凉,老年的纯净与单纯;(2分)③树的形体可以诠释人的内心。(2分)
15.(1)树从春到秋,经历了生命的演变,终于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显出了自己的辉煌。(2分)(2)以希腊诗人埃利蒂斯描绘的石榴树为例,形象地表明石榴树的疯狂是因为体内对光明的热情,从而表明树的形体可以诠释一个人的内心,激起人内心潜在的能量;(2分)以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植物生命中烛火的诗意形象)为例,生动地表明树的生命和人的生命都是一种流逝的过程。(2分)作者善于联想举例,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既照应了题目”随想”,又表现出树与人的相通。
16.①作者是一个缄默而内心丰富的人,能感受生命的轮回,树与人的内心;②作者希望如树一样有更久远而坚强的生命,更广阔的生命空间;③人永远在漂泊的途中,作者既渴望停留又渴望飞翔。(6分)
17.参考:本文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地表现出树能演绎生命四季轮回的道理。春天树的清新,作者感受到少男少女的生气和清新;夏天树的焦灼不安,作者感受到青年的躁动和等待;秋天树由辉煌而伤感,作者感受到中年人的苍凉;冬天树枯瘦而一片雪色,作者感受到生命的纯净和单纯。拟人修辞的运用,使“树”与“人”融为一体,从而在“随想”中获得了深切的感悟。(共4分,总体1分;举例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
上一篇: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下一篇:
四川省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