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21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8]
九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卷
"06届初三毕业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作者:袁野)
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比作一片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奔驰的骏马。请自信地举起你的笔,尽情施展你的才华,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文言文 说明文 议论文 记叙文
得分
第   一   部   分
(1、2题  12分)
1.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④                           ,在水一方。(《蒹葭》)
2.根据要求写出古诗文原句。(每小题2分,共8分)
①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                          ,                              。”
②《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                             ,
                             ”。 
③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奉献”有关的完整语句:              
                                
④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
            (写战役名称)。出自《                    》这部名著。 
第   二   部   分
(3—26题  5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国恒亡。


浏览完整试题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文章的作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你还学过他的《                 》(1分)
4、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3分)
①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_
②人恒过               过:______________
③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
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恐龙灭绝与“核冬天”
①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化石,描绘了一幅6500万年前恐龙这种巨大的爬行动物统治地球的图景,然而,全盛期的恐龙突然神秘地灭绝了。
②关于恐龙突然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有的说。是因为恐龙的食物由蕨类植物变成了被子植物,导致恐龙中毒;有的说是因为全球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等等,但目前看来,有一种假说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那就是“灾变说”,即地球突然遭到天外高速飞来的一颗陨石或彗星的撞击。撞击本身并没有杀死多少恐龙,恐怖的是撞击以后片带来全球气候变化:撞击溅起的粉尘冲天而起,一直飞上十几公里高的空中,然后慢慢地弥漫开来,充满天空,阻挡了太阳的光线,大地一片黑暗,地球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地球成了一个冰雪球。陆地上植物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停止了,导致了食物链崩溃。即使“天外来客”撞向海洋。结果也相差无几,无非是粉尘换成了水蒸汽……
③恐龙及其他物种就是这样灭绝的。
④如果说这恐怖的一幕险些在地球上重演,或人类险些像恐龙一样成了灭绝的物种,也许有人会认为是          (A.夸大其词  B.故弄玄虚  C.危言耸听),其实不然,“核大战”就能做到这一点:冷战期间,人类数次同“核大战”擦肩而过。
⑤也许,人类能够避免“核大战”,避免恐龙悲剧的重演,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有人及时指出了这一点。
⑥这个人就是美国著名的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也许恐龙灭绝原因的研究和假说启发了卡尔·萨根,还有他十分熟悉的行星知识帮助了他,1983年他和他的几位同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核冬天》。这篇文章向人们描绘了如果爆发核战争,核爆炸引起的烟尘将遮蔽太阳的光芒,地球将进入数周或数月的黑暗之中,地球表面温度大约会下降到平均—25℃左右,绿色消失,江河封冻。卡尔·萨根十分熟悉九大行星之一的火星,他用火星来比拟“核冬天”:火星因为经常性的尘暴,整个星球被沙尘所环绕,粉尘阻挡了大阳的辐射,使火星变成一个—40℃左右的冰冷世界,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卡尔·萨根告诫政治家,如果爆发“核战争”,地球就将成为第二个“火星”,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将在地球上消失。
⑦然而在“核冬天”的理论出现之前,核大国的领导人对“核战争”的后果估计得并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前苏联的国防部长布尔加宁说:“核武器并不像帝国主义分子所说的那样可怕。”毛泽东说:“原子弹是帝国主义分子用来吓唬人的纸老虎。”美国一些国防专家最悲观的估计也只是“会死几亿人,但大部分人和国家还会继续存在。”
⑧卡尔·萨根的“核冬天”理论出现之后,引起极大的震动,“核战争”的代价已经从可以对付变成无法接受了。
⑨也许卡尔·萨根的“核冬天”过于悲观了,但是“核战争”一旦发生。人类可能就丧失了“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我们最好还是相信“核冬天”而不是“纸老虎”的理论。
⑩卡尔·萨根“核冬天”理论的一个逻辑延伸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监督核武器,无论它离我们远还是近,因为核武器事关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 
                                                       (选文有改动)
8.文段④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1分)
9.根据语境,说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天外来客”:                                
“纸老虎”:                                  
10.阅读有关段落,用凝练的语言(每框不超过5个字,填写下面的图表。(3分)
灾变说:
核冬天:             ①                 ②

11.“核战争一旦发生,人类可能就丧失了改正错误的机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2分)
12.布尔加宁、毛泽东及美国专家对“核战争”爆发造成的后果估计不足,不足在什么地方?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分)
                                  
                                  
13.有人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结合相关知识,举一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展开余下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学 会 谅 解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谅解是             ,能                  ;谅解是                  ,能         。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胜任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及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和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他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
14、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2分)
答:                                       
                                                                   。
15、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6、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                                 
17、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2分)
答:                                       
                                                                            
18、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4分)
答:谅解是                         ,能                  ;
谅解是                         ,能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爱的另一种方式
⑴一个可爱的孩子走了。
⑵他溺水死的。出门时,他对正在烧饭的母亲说,他要到同学家复习功课。谁知他走出门后,就永远回不来了。
⑶那天,他和同学做完了功课,没有回家吃饭,而是在河边玩耍,却不知为什么掉入河中。等到有人发现,他们已在河里躺了很久了。
⑷孩子的父母在河边哭天抢地,但一切都晚了。孩子打捞上来,发现他紧紧地抓着同学的手。她的父亲用了很大的劲也无法将他们分开。记者来了,注意到这个细节,便断定孩子是救同学才死的,因为他抓着同学的手。
⑸这是一件十分感人的事,报纸第二天就刊出了这则新闻。一时间,全县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可敬的小男孩。不久,学校授予他“少年英雄”荣誉称号。许多人自发地到男孩的家中慰问,他们送去了自己的心意。还有那位同学的父母,更是在男孩的父母面前痛哭,他们说自己的孩子对不起男孩,更对不起她的父母。同样是父母,他们除了承受丧子之痛,还要承受良心上的不安。


展开余下试题⑹这一切,对男孩的父母来说,是一种慰藉。但是,他们一直在怀疑,他们认为孩子不会去救人,因为,孩子从小就怕水,也不会游泳。他不会冒险跳入河中去救同学。他们想知道孩子到底如何死的。带着疑问,他们一次次走访河边的住户,询问是否有人目击,终于有人告诉他们,有一个采桑叶的妇女可能知道。
⑺他们找到了那个妇女。妇女回忆,那天她采桑叶时,见过两个摘桑葚的孩子。河边有一株野桑上结满了果实,我看到一个孩子欠身摘河面上的桑葚,另一个孩子用手拉着他。过了一会儿,她发现两个孩子不见了,她以为他们离去了。
⑻男孩的父母在河边找到了那株桑树,他们发现,树干临河的一面,有个十分明显的断枝痕迹。在下游很远的地方,他们找到了那个还挂着几颗桑葚的断枝。
⑼男孩的父母什么都明白了:他们的孩子并非如记者推断的那样跳入水中去救同学,他和那个同学是一起掉下去的。他们先找到孩子同学家里,向他的父母说明真相。然后又到报社说他们的报道错了。他们的做法遇到了各种阻力,包括他们的亲属。
⑽但是,他们固执地一次又一次往报社、往学校跑,请求公布孩子溺水的真相。他们说,他们不想让孩子在九泉之下有愧。
⑾他们的愿望在他们的坚持下终于实现了:报社对原先的报道作了更正,学校也撤销了授予孩子的荣誉称号。
⑿如今,全县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对可敬的父母,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以一颗晶莹剔透的心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学爱孩子,即使孩子永远不再回来。
19、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哭天抢地(          )        慰藉  (          )
20、第(5)段,“他们除了承受丧子之痛,还要承受良心上的不安”,他们“不安”于什么?(2分)
答:                                                                          
21、第(6)段,开头的“这一切”指什么说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2、第(9)段,“他们的做法遇到了各种阻力,包括他们的亲属。”请简要分析,来自报社和学校的“阻力”其深层原因何在?(2分)
答:                                                                     
                                                                         
23、第(9)段,“他们的做法遇到了各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九年级上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