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3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2]
龙岩2006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龙岩2006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第Ⅰ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地球撑不住人类的胃
“西方国家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导致其他地区饥饿的主要原因。”这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出的警告。据统计,30年前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掉50磅的肉,而近年来,光牛肉每人就要吃掉100磅,大多数人每年吃下去的蛋白质是身体需要量的两倍。有人计算过,美国人每年吃掉的肉若换算成谷类,平均每人的用量将超过1吨,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均谷物消耗,还不足400磅。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美国的谷类有80%到90%都是拿来喂动物的。
中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1988至1998年间,肉食的消费量整整增加了一倍,达到了人均46千克,是发展中国家平均值的近两倍,超过了韩国和日本等高收入的亚洲国家,成为亚洲保持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中肉食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从生态学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这对人口超过12亿的中国来说,不啻是一场灭顶之灾。尽管我们非常自豪地宣称中国只用了不到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但是这种成就的相当部分是靠压榨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据统计:中国过去30年中,1500万公顷的耕地转为他用;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给12多亿人口提供粮食已使我们的土地不堪重负,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则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牧草的供应有限,必须用粮食喂养牲畜,这使谷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1990年饲养用谷物占谷物总量的20%,1999年已占到40%。而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决不亚于工业污染。大量肉食品的消费令中国无法承受,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肉食的需求量。
肉食可以说是人类食物中最不经济且最低效的一类。通过精确的计算,一磅肉类蛋白质是同等重量的植物蛋白质价格的十几倍,而肉类蛋白质很不容易被人体吸收,我们吃下去的肉,其中只有少部分的蛋白质被吸收,其余大部分都被排泄出去了。在食物生产上,种植植物比生产肉类相对而言就经济实惠多了。比如一块田用以养牛吃肉,只能生产1磅蛋白质;若同样面积的土地用于种植黄豆,就能生产16磅多的高质量植物蛋白质。而且,饲养动物还极其浪费水源,据计算,饲养动物所用的水是种植蔬菜谷类所用的8倍。
因此,许多令各国首脑们感到束手无策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饥饿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并非人们以为的那样,是地球上的资源已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而是地球实在满足不了人们无底洞似的贪欲,更喂不饱“饕餮”们那穷奢极欲的胃。营养学家珍·梅耶认为,只要人们把肉类生产减少10%,节省的谷类就可供6000万人食用。如果全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解救全球的饥饿人口。现在,许多西方科学家认为,未来食物的需求依靠植物蛋白质才能解决,所以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投入经费,开发用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                          (摘自《作家文摘》,有改动)
1.从原文看,以下对“这对人口超过12亿的中国来说,不啻是一场灭顶之灾”一句中“灭顶之灾”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YCY (    )
A.指1500万公顷的耕地转为他用。
B.指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高达38%。


浏览完整试题C.指中国人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
D.指肉食需求量的增加,饲养用谷物量的大幅度上升,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国家肉食大量增加,会导致其他地区的人们挨饿。
B.中国虽然用不到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但如果对肉食需求不断增长,则前景堪忧。
C.从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在食物生产上,生产肉类产品远不如种植植物。
D.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发了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满足了人们对食物中植物蛋白质的需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6分,每小题3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英国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对于卓有成效的领导人而言,关键问题不在于天生的能力,而取决于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
    英国科学家的这项历时25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该研究的结论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领导能力。参与该项研究工作的英国绩效管理咨询公司——哈奇尔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等等这些因素,可以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加以培养。
    该研究是根据对不同行业的几百家公司中的6000多位经理和职业人士的调查结果综合得出的。研究表明,领导行为不受领导人的性格或他们自己的领导理念的支配,而是受到他们自己内在的“行为逻辑”的支配。这就意味着,当领导人的权力和安全受到挑战时,对于培养坚强而高效的领导素质而言,关键在于他们解释其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领导人具有7种不同的行为逻辑类型——机会主义者型、外交官型、专家型、成就型、个人主义型、战略家型和炼金术士型。那些设法逐渐了解自己特性的人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更加能干的领导人。
    最为常见的“行为逻辑”类型就是受逻辑和专业知识所支配的“专家型”,这类领导寻求的是以理性的方式来工作。这种专家型领导大约占整个领导群体的38%,并且常常被认为是对业务工作和组织做出了贡献的优秀人士。
    在这项研究中,大约只有5%的人属于“战略家型”和“炼金术士型”,这些人具有某些能够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有效地大力推行改革的能力。
    作为哈奇尔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和文章的共同作者之一,戴维·鲁克认为,“这项研究为整个领导课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它揭示出,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在培养和最大程度地开发我们的领导能力方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鲁克同时指出,“企业家们应当汲取的教训是:他们必须心甘情愿地将培养领导能力作为他们经营工作的核心,并且把它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强大力量。”(6月7日《科学时报》有删改)
3.对“行为逻辑”这个概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不受领导人的性格或他们自己的领导理念支配的行为。
B.在逻辑和专业知识支配下寻求以理性的方式来工作。
C.指解释其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D.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更加能干的领导人的思路。
4.从全文看,以下对“形成领导能力”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卓有成效的领导才能来自后天的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
B.领导行为与性格和领导的理念无关,主要由内在的“行为逻辑”决定。
C.解释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培养坚强而高效的领导素质的关键。
D.方法、技能等方面的领导能力,是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开发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张益州①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②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③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张益州:古人往往称官名,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简称“张益州”。② 繄:犹“实”,助词。③砧斧:都有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峻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朋:一齐,都。
B.为天子牧小民不倦        牧:管理,治理。
C.以威劫齐民        劫:抢劫,掠夺


展开余下试题D.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恶:(相貌)丑陋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A.而以砧斧令
B.而弃之于盗贼
C.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D.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
B.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
C.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
D.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益州是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由于措施正确,祸乱很快得到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
B.蜀地百姓对张益州感恩戴德,相互商量要把张公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供奉。作者起初不主张,但最后也表示同意,并为此事作记。
C.张益州治理蜀地,反对施行严刑峻法,认为这样只会官逼民反;反过来,用礼义来约束,用法律来差使,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D.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第Ⅱ卷
四、(24分)
9.文言断句及文言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有 才 必 韬 藏 如 浑 金 璞 玉 黯 然 而 日 章 也 为 学 无 间 断 如 流 水 行 云 日 进 而 不 已 也。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
    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故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①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3分)
        译文:                                                                 
   ②故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②
李涉③
远别秦城④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释:①温庭筠,晚唐诗人、花间派词人。②武关:在商州,今陕西省商县。③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人,宪宗元和年间,曾因事贬谪出京,至文宗时,又被罢官,流放桂粤。此诗为第二次贬官时作。④秦城:指京都长安。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3)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李煜《浪淘沙》)
   (4)                         ,小人之交甘如醴。(《礼记》)
(5)宋朝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以方塘池水为喻,说明每天看书可以领会到许多新的道理,他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庐    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展开余下试题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2.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13.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6分)
14.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4分)
15.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6分)
六、(12分)
16.下面一段话是写黄山的。试用平实的语言概要表述这段话的信息要点。(不超过35个字)(4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们,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答:黄山                                                               
17.阅读下面三则广告,任选其一,对其创意或效果进行评价。(4分)
   (1)不溶在手,只溶在口。(某巧克力豆)
   (2)自12月31日起,大西洋将缩小一半。(美国某航空公司)
   (3)一毛不拔。(上海某牙刷)
18.下面是近期网络上的一则新闻,有多处问题,或标点不当,或有语病,或不连贯。请找出四处并加以修改。(4分)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①。目前,艾滋病在中国逐步流行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②,已经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③。
根据科学研究事实证明④,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接触⑤,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⑥。
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公共设施传播⑦。咳嗽、打喷嚏以及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⑧。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七、作文(70分)
19、一位企业管理专家,在讲课时用投影仪显示了这样一幅油画:一头狮子在追赶一只羚羊。他的提示是:狮子跑得快,羚羊被吃;羚羊跑得快,狮子饿死。他的结论:这就是竞争。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请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龙岩2006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