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63
标签:
语文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3]
xx中学200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模拟考试
"中学 二00五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模考
高三年级 语文试卷(共 8 页)
(测试150分钟内完成,总分150分,试后交答题纸和作文纸)
友情提示:昨天,你既然经历了艰苦的学习,今天,你必将赢得可喜的收获!祝你:诚实守信,沉着冷静,细致踏实,自信自强,去迎接胜利!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 (18分)
吃家乡饭
张中行
几天前,承有四轮车阶级某君的好意,被接往京东香河县的故乡去过中秋节。我虽杂事不少,却乐得去。理由可以是高雅的,诗云“月是故乡明”是也。也可以不高雅,即不必花车钱而可吃几顿家乡的饭。家乡饭有家乡的花样,只说其中的一顿晚饭,这是我看到了厨房之侧陈列的新白薯、新花生、嫩玉米之后点的。我对主人说:“中午酒足饭饱,晚饭不管你们吃什么,我一定是这里的三种,外加一碗玉米渣粥。”主人慨然应允,大概是他理解古人曾说过的“狐死首丘”的理论吧。
我老了,自身的零件都已降级,包括胃口,具体说,就连烤鸭都像是不那么好吃了。有时遇见惜老怜贫的好心人,包括家门之内的,问我想吃点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想吃小时候在家乡吃的,当然是没有啰!”这也许是“狐死首丘”的心理在起作用,但又不全是,因为心理之外还有道理在。
先说分量轻的道理:这家乡饭,以我想吃而吃不着的为限,例如:一种是中秋节的芝麻红糖夹心蒸饼,一种是黄米面豆馅的粘火烧,都是很好吃的。论料,很平常;论工,不细,可是在家乡之外没见过。不只如此,就如玉米渣粥,我们家乡是用大锅烧柴煮的,火停了还不吃,任灶膛内的余火再烤得香味四溢。还记得小时候,特愿争第一个去铲锅底,吃那稠而带锅巴的,听铲下急促的咕嘟咕嘟声。所有这些,都不值常出入高级餐馆的诸位一笑,那就算作阿Q 的偏爱未庄精神也罢,反正我喜欢,不当说假。
而分量重的道理则是涉及风气,至少我认为,关于吃,不管什么人,什么场面,都应该吸取家乡饭的精神,就是:主要是求饱,当然也要求好,但不必再加码,去过于追求摆谱而浪费。我所以这样说,是要略加解释的。由浪费说起吧。浪费有来自形的,比如把萝卜削成各种花,还让鱼高举尾巴,名为“松鼠”,我就以为大可不必,因为到嘴里还是同样的味道。浪费有来于料的,如死鱼翅,比活鲤鱼价贵百倍,吃,尤其是请客,看重前者而轻视后者,我也以为大可不必。浪费还有来于量的,这更常见,凡名为宴的,大都要以菜多为胜,以致尝到一半就不想再举箸。我们家乡饭就不是这样,比如吃京东的名产肉饼,就只此一味,至多再加一碗汤或一碗粥而已。这样的吃难道就一定不及皇家一百二十品吗? 我看未必。仍以自身的感受为例,那天吃过新白薯、新花生、嫩玉米和玉米渣粥之后,我回到北京,又承某公好意,请吃四川菜,一桌不足十人,菜大大小小总不少于二十几品吧。我只记得东坡肘子的味道还不错,其他都忘了,因为肚子并不需要,也就没有觉得别的什么好吃。肚子不需要而仍上菜不止,揣测主人的心态是,熊掌已经吃不下,但还要上驼蹄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盛宴。用意也许未可厚非,其实内涵并不这样简单。用上菜不止的办法以表现敬客的用意,如今已经成为了风气,缘由就不能不有更深的根。这是一种价值观,具体说:钱和享受就是荣耀。
浏览完整试题
什么荣耀呢? 说穿了不过是:我有钱,就可以摆超过一般人的谱儿。对于那些用钱摆谱儿,如在公共汽车上,十指戴四五个金戒指的,餐馆中,山珍海味堆满桌的,我总是不免顿生厌恶之感。
显然,这样的不礼貌的话会引起有些人的反感,所以还需要辩解几句。理由有深浅两种。浅则放眼全国,看大众,我们现在还不配,也就不应该。深呢,可说的倒是不少,只说两点。其一是就文明或向上说,如果视摆谱儿为荣居然成了风气,那历来书面上传为有价值的,如知识、道德、科学、艺术之类,也就无影无踪了吧? 其二是就诗意说,算作偏见也罢,我总觉得,相知,少则三二,多则三五;相聚,把酒闲谈,诗意总是与下酒物的简约有不解之缘的,所谓“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则是。到此,既已请来杜老助威,我就无妨再来一句总而言之的大话:是的,家乡饭,不只好吃,还可以上升为精神,让在吃的方面惯于摆谱儿的诸公对照着想想吧。
注:狐死首丘,语出《楚辞·九章·哀郢》“狐死必首丘。”首,头向着;丘,狐穴所在之土丘。
1.“月是故乡明”源出杜甫的《 》,它的上句是: (2分)
2.“‘狐死首丘’的心理”的意思应该理解为 。(2分)
3.在第③段里,作者所说的“分量轻的道理”概括地说,就是“我”对 。(2分)
4.根据全文意思,“其实内涵并不这样简单”一句里的“内涵”是指什么?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4分)
5.引用杜甫的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是为了说明 。(2分)
6.作者在文末说,吃家乡饭“还可以上升为精神”,从全文看,这家乡饭的精神就是:
(限填5个字以内)(2分)
7.作者已经以充分的理由让人们接受自己的道理,为什么最后还要再就“诗意”说? 在文中,“诗意”的含义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3题。(20分)
爱因斯坦与艺术
赵鑫珊
①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没有触及和探讨。这不论对美学界、科学界还是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②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他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琴。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和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象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作用。
③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上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而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④除了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海涅、歌德、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还重要。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爱因斯坦如此重视艺术的作用,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和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不是可以引起一番深思吗?
⑤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⑥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也就是空虚的。”
⑦在他的心目中,艺术、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有人以“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人生最大乐趣,对于爱因斯坦,“销万古愁”的方法不是举杯长醉,而是无止境地从事科学、艺术活动。在他漫长而艰难的一生里,音乐和物理学都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
⑧此外,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爱因斯坦同卡夫卡这位生前无名、死后殊荣的奥地利作家也有过交往。卡夫卡说:“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卡夫卡把文学艺术看成是探索世界秘密的决定性手段的见解,恐怕在爱因斯坦心中引起强烈共鸣。爱因斯坦一再宣称: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企图表述未知的东西,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在伟大的科学家眼里,世界本来是丰富的。
展开余下试题
⑨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而且,有些人生的体验(如一种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只有借助于艺术才能表述出来。
⑩肖邦在夜曲中所陈述的情感,梵高在画布上所表达的心绪,以及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决不是相对论和量子论能说清楚、讲明白的。
⑾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她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做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称之为“艺术家”。
⑿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的原理呢?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象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象力。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上,右脚踏在艺术上的原因之一。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⒀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8.在第④段画线的几位名家中选择其中两位,分别说出他的国籍及代表作品。(2分)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B、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美,就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和文学艺术。
C、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研究的激发作用。
E、作为艺术家的爱因斯坦的突出表现是他酷爱音乐,能拉小提琴,弹钢琴,还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酷爱文学,推崇文学艺术,与卡夫卡交往,并与之心中共鸣。
F、对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爱因斯坦的探讨的意义在于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10.第③段写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一起演奏时的情景,为什么说是“最意味深长的”?请从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加以阐述。(4分)
11.从文章看,艺术对爱因斯坦有着特别的作用,请列举出几个方面的要点(3分)
12.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值得追求,其理由有哪些?(4分)
13.根据你平时的阅读和积累,请举出某种艺术形式的一个典型实例(第⑩段的例子除外),并说说它是如何表达出人生的体验(如一种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的。(3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4.⑴ 户庭无尘杂, 。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⑵ 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⑷ 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⑸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⑹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白居易 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 唐宝历二年,刘禹锡谪居二十三年后返洛阳,时逢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酬答。
15.白居易在赠诗中对刘禹锡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 和 之情。(2分)
16.白诗最后两句的感慨颇深,其意思是: 。(2分)
17.针对白诗低沉的感情基调,刘禹锡在诗中表现了他的心情和精神,请分别从诗的前后两部分内容作具体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7分)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江上之处女:划船的姑娘)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殽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以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印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代为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印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战国策·卷四》 秦策二)
①殽塞:指殽山。
展开余下试题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非恒士也
不如重其贽 命而处之。
1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 幸以赐妾 ② 幸无我逐也
③ 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 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王若不留,必不德王。
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
21.下列一些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合的两项是( )(4分)
A.甘茂讲“江上处女”的故事是说明自己仍会“有益于”齐国,希望苏子给他以帮助。
B.甘茂愿为苏子“扫室布席”,想借助他的力量在齐国得到重用。
C.甘茂表明自己日后即使不能发达,也一定会像“家贫而无烛者”那样有益于齐国,希望苏代给他以帮助。
D.齐王最终接受苏代的劝说让甘茂仕齐,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考虑的。
E.甘茂说“愿为足下扫室布席”,意思是愿以自己的才能帮助齐国,为齐国效劳。
F.“与之上卿,以相印迎之齐”,说明秦王已有悔悟,意识到甘茂对秦可能是个威胁。
22.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甘茂和苏代都是有计策谋略的人,请对其中一人的成功策略作具体的分析。(3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3—26题。(12分)
淝水之战
秦①兵逼淝水而陈,晋②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 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 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 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 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皆以为晋兵且至, 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履齿之折。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 )
〔注释〕 ①秦: 指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 建都长安。②晋:指东晋。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2分)
融驰骑略陈, 欲以帅退者。
24.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淝水之战,是南北朝时期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B.苻融一念失策千古遗恨,他不顾诸将反对,同意将阵地后撤,以便趁晋军渡河时进行突然袭击,一举打败晋军。
C.秦军本来内部不稳,撤退造成了阵势大乱,不可遏止。“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这是写秦军之所以失败的点睛之笔。
D.谢玄、谢琰等都属于军中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却担当了指挥战役的大任。
25.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根据当时的情形,说说晋兵能战胜秦军的原因有哪些?(3分)
①
②
③
26.对最后一段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一点鉴赏评价的文字。(4分)
二 (7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和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据新华社 首尔(2005年)12月23日电:
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23日发布中期调查结果,初步认定该校科学家黄禹锡故意伪造论文数据。黄禹锡随即提出辞去首尔大学教授之职,并就造假事件向外界道歉。
“对于给人们带来的打击及失望,我真诚地道歉,”黄禹锡说,“为了谢罪,我将辞去首尔大学教授职务。”当地电视台播放的
上一篇:
八年级(下)动态分析.doc
下一篇:
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标签:
语文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xx中学2005”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