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3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2]
浙江高职语文模拟考试(53)
"杭州余杭     退休教师     葛  杰     模拟编写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  A项:全读jiān。B项:“藉”读jiè,其余读jí。C项:“砌”读qì,其余读qiè。D项:“绚”读xuán,其余读xùn。)
A.围歼  信笺  缄默  草菅人命  兼收并蓄 
B.汲取  亟待  慰藉  嫉恶如仇  估屈聱牙 
C.惬意  怯懦  窃取  锲而不舍  雕栏玉砌 
D.绚丽  汛期  驯服  徇情枉法  出言不逊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A项:意-诣;C项:灰-恢;D项:遐-暇)
A.渎职  苦心孤意  矫揉造作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文采  偃旗息鼓  各行其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缉私  钟灵毓秀  虎视眈眈  天网灰灰,疏而不漏 
D.闲遐  察言观色  绵里藏针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3.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A项:“大学”后为句号。B项:第二、第四两个顿号应为逗号。C项:第二个句号应在引号外面。)
A.老师的教育和鼓励,使他信心大增,他从此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经过大半年的奋战,终于如愿以偿。  
B.科技组正在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r射线等。 
C.一代英主唐太宗,看问题有些辩证法,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他曾以水喻人民群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渔民夏氏兄弟和周星弛等“大腕”一起走进央视《艺术人生》,并在现场为全国电视观众高歌一曲苍凉道劲的渔歌号子。
4、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调剂”指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干预”指过问(别人的事)。“干涉”指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紧张工作之后,应该适当活动活动,________一下精神。 
②学术上的问题应当由学者们自由讨论解决,领导不要过多________。 
③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________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A.调剂  干预  何况  B.调节  干预  况且 
C.调节  干涉  何况  D.调剂  干涉  况且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A项:“对簿公堂”,意为在公堂上受审;B项:“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D项:“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
A.因小事发生争执,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平心静气地解决,根本没必要对簿公堂。 
B.我们一方面要坐而论道,加强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两组建筑,铁黑与雪白的对比,壮美与精巧的映衬,异常强烈,游人无不叹为观止。 
D.对他人的先进经验,要虚心学习,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服务。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B项:“和”连接的对象产生歧义;C项: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境界”,另外,“登峰造极”含有“达到”之意,与前面的“达到”有重复之嫌;D项:“至少”不能与概数“六千万元以上”搭配。)


浏览完整试题A.《语林采英》是秦牧继《艺海拾贝》以后撰写的又一部文艺随笔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分别出版。 
B.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C.青年作家残雪认为鲁迅的作品实现了一种“突破”,而《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则使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 
D.滨江市金龙娱乐城火灾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六千万元以上。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各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D (①句中"竟然”与“居然”都表示出人意料,”居然”语气更强烈一些。②句中"只”与"却”相呼应。③句中"不过”与"恰恰”相比,更能反映作者对事情的严重性的认识)  )  
 ①“赌场”距镇中心不到一公里,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繁华所在____  能容得下一个大赌场。
 ②大同、小康,原来都只讲到了社会秩序,_____ 没有说到经济生活。
 ③东南大学这次论文风波,因为顾冠群的院士和校长的身份而备受关注。实际上,它暴露出的 ____是国内博士生培养问题的冰山一角。
     A.居然   都   不过           B.竟然   都    恰恰     
C.竟然   却   恰恰           D.居然   却    不过
8、选出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  (D)   
 A.总理日理万机,他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  
B.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C.这部著作是他四十年心血的结晶。         
D.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9、根据题目要求,排列下面句子,“强调李娜的演唱特点”正确的句序是(D—A—C—B);“强调李娜与一般歌手的区别”则应当排序为(B—D—A—C)。   
A.又有情韵                  B.与一般的通俗歌手完全不同   
C.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D.李娜的演唱高亢粗犷
10、《老残游记》《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四部作品的作者依次是(见到这一题,要先检查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如果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又知道《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便立即知道答案是B,因为只有B的"吴承恩"在"蒲松龄"跟前。如果只知道《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而不知道《西游记》《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谁,那也同样能够断定答案是B,因为只有B的刘鹗和吴敬梓处在一头一尾。这就要求至少知道两个知识点,只知道一个知识点是不能解这一题的)
   A 高鹗 吴敬梓 蒲松龄 吴承恩 
   B 刘鹗 吴承恩 蒲松龄 吴敬梓
   C 刘鹗 吴承恩 章炳麟 吴敬梓 
   D 高鹗 吴敬梓 章炳麟 吴承恩
11、对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河,指黄河;山,指华山)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12、完成以下题。
(1)下面两段话中各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A)重庆工艺美术的真正兴盛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重庆的挑花刺绣迅速崛起,与成都一道成为蜀绣的重要产地。  
改正:重庆工艺美术的真正兴盛时期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桃花刺绣迅速崛起,重庆与成都一道成
为蜀秀的重要产地。                  
(B)“科技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县“科技下乡”小分队来到桃花乡,大约半个
小时左右,近千份科技信息资料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改正:“技下乡” 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县“科技下乡”小分队来到桃花乡,半个小时左右,近千份科技资料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2)说说下面的描写,说的是什么人?
 (A)“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红楼梦》中的(   王熙凤   )。
 (B)“为了失陷花纲石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写的是《水浒传》中的(  杨 志  )
(3)在新年里有人要你写一副春联。请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或“草长莺飞一枝杏花带雨红”)。
(4)下面是《参考消息》刊登的一篇消息,请将其主要内容压缩,不超过40个字。     
法新社3月3日报道,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位于西伯利亚热列滋诺戈尔斯克的俄—法联合研究与制造工厂的工程师们今天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代Sesat人造卫星的测试工作。来自西伯利亚的专家一直在与法国的阿尔卡泰尔公司合作为欧洲通信卫星组织(欧洲最大的操控人造卫星的机构)生产卫星。这颗卫星将于今年3月中旬被送往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升高。     
答案:俄法工程师们3月3日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代Sesat人造卫星的测试工作,发射于3月中旬进行。


展开余下试题二、基础知识(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
       往事(二) 冰 心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望,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绝,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
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这时纵是顽石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思深善怀的女子?
往者如观流水——月下的乡魂旅思:或在罗马故宫,颓垣废柱之旁;或在万里长城,缺堞断阶之上;或在约旦河边,或在麦加城里;或超渡莱茵河,或飞越落玑山;有多少魂销目断,是耶非耶?只她知道!
来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许明日,也许今年,就揭卸病的细网,轻轻的试叩死的铁门!
天国泥犁,任她幻拟:是泛入七宝莲池?是参谒白玉帝座?是欢悦?是惊怯?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有未成而可成的事功,有将实而仍虚的愿望;岂但为我?牵及众生,大哉生命!
这一切,融合这无限之生一刹那顷,此时此地的,宇宙中流动的光辉,是幽忧,是彻悟,都已宛宛氤氲,超凡入圣——
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
一九二四年二月三十日夜,沙穰。
1.文章⑴段中写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对“静女”的形象做分析。 答: 
2.文章中月下青山这个大自然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答: 
3.文章(8)段在全文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说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作者似乎无话可说,却有了月下静女的审美发现。
B.文章开头对月下的青山作了定位性的描写,紧接的四个排比段落,深化了对“往事”的印象。
C.作者是一位善于发现色彩的画家,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面对雾、月,回首往昔行踪,幽思来日的遭际,充满了幽忧与彻悟。
D.文章的结句“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像一句祈祷词,却又余音缭绕,是心灵的感悟,也是新的承担。
E.“往事”叙述,为文至简,写景至清,是一篇醇香满纸,余韵悠远的哲理散文。
参考答案:
1. 比喻。静女虽明艳,但不妖冶;羞怯,但庄严。充满了流动的光辉。
2. 凝静,超逸,庄严,幽哀。
3.结构上,与文章开头“娟娟的静女”的比喻照应;历经四段的否定性议论后,承转进入主题;内容
上,“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写照,远离故土面对这寂静、空漠的雪和月。万籁俱寂中,一切的怀想与追恋涌上心头,才有作者此时此地的幽忧与彻悟。
4.B E(B.不是“深化”印象;E.不是哲理散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改变着我们思考、生产、消费、沟通、生活、死亡甚至战争的方式。这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革命究竟意味着什么,正是目前许多学者苦思的问题。  
全球信息流动所带来的网络社会,其更为根本的革命性质在于,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首先,空间不再是固定的,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利用高速传播的音像信息(如现场直播、电视电话、无线手机、电脑互联网络等等),人们可以立刻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并参与其中。由此也就导致了“压缩的时间”,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能集中在一起,集中为同一个瞬间,这就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时间感受.这种变化导致了更为高速有效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人们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加速,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更为方便快捷。由于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人们也就变得更为独立自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解放感。  
新的时空感受给很多人带来了解放和自由的感觉。却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使人们漂流到虚拟的数码文化当中。这样一种虚拟文化严重挑战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家庭亲情关系。表面上看,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的组织和结合力更为紧密有效,个人自由、个人能力也大幅度增长,但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却日益淡薄,自我意识日益脱离群体意识,传统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导致了广泛而严重的自恋、孤独和原子化的个人主义。  
简而言之,全球化及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但同时也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在这样一种“流动的空间、压缩的时间”里,时间节奏突然加快,人际交往抽象化,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和无力感。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信息时代所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体趋势.  
曼纽尔·卡斯特倾心14年著成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被认为是“瞄准了意义最重大的问题”。卡斯特强调新的社会运动、国家和文明共同体对于信息时代的驾驭和控制作用。各种新兴社会运动,如环境生态保护运动、女性运动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对抗网络社会的方式。这些运动和社会组织使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性别认同和家庭纽带。  
卡斯特进一步认为,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国家的作用。他指出,在充满风险的、高度抽象化、分散化的信息时代,国家权威是抵制风险、保障社会生活、维护个人权利和尊严的有效力量。在传统家庭解体、各种社会团体日益消解、文化与信仰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建立起恰当的国家认同感,就有可能驱除人们普遍存在的无力感,使得每一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选自《环球时报》)
1.下面对“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和“使经济活动变得更为高速有效”,是“全球信息流动”所带来的结果,是“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感受”的变化导致的结果,不是“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分别带来的结果。) 
A.“流动的空间”是指传播的音像信息,把人们带入到一个个不断变换的空间,人们可以感受、体验、参与这些空间发生的事情。 


展开余下试题B.“压缩的时间”是指由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集中在同一瞬间,时间仿佛被压缩了。 
C.“流动的空间”使空间不再是固定的,它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压缩的时间”打破了传统的时间感受,使经济活动变得更为高速有效。 
D.“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使人们的交际活动进一步加速,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更为方便快捷。
2.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B  “人与人之间凝聚的力量更为强大”说得不对。原文中对应的语句“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说的是人们力图减弱网络社会负面影响的努力。) 
A.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使人们的时间节奏突然加快。 
B.网络社会使社会的组织和结合力更为紧密有效,人与人之间凝聚的力量更为强大。 
C.网络社会由于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所以给人们带来了解放和自由的感受。 
D.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
3.下列不属于网络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一项是(D  “人际关系抽象化”并不一定就是“负面影响”,“人们难以适应……无力”,与原文对应语句“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感和无力感”意思不一致。)) 
A.网络社会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使人们漂流到虚拟的数码文化当中。 
B.网络社会使人们的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导致了广泛而严重的自恋、孤独和原子化的个人主义。 
C.网络社会无情地消解了传统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  
D.网络社会使人际交往抽象化,人们难以适应,普遍失去控制力,心理惶恐焦虑,变得体弱无力。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  根据最后一段的意思推断而出。) 
A.要清除网络社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弊端,必须适度地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B.新兴社会运动能驾驭信息时代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趋势。 
c.为了维护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家庭亲情关系,必须坚决驱除虚拟的数码文化。 
D.国家认同感是一种凝聚的力量,依*它可能有效地清除网络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在的人喜欢讲中心,不大讲边。其实边上大有文章可作,没有边,何来中心?中心是从边上量出来的。 
有空间的边,例如边疆。这些地方是中外文化接触的前哨,也是出现并传播新文化的枢纽,有特殊气息。从这一角度着眼的作品并不多,猎奇、叫苦、挑战还不足以说明矛盾冲突。 (A)
有时间的边。那是新旧交替的边缘。个人和群体都有,抓得住这一点的好作品不多。平面直叙,直线抒说,定点抒发,还不够。写下多少万字好比写论文堆积资料,怎么那么费劲呢?画龙而忘点睛不行,花多少笔墨只描一只眼也不行。写少要不能多时,写多要不能少时。总之,“时变”的边上锋芒写得不够,所以缺警策之笔,少活蹦乱跳之人。不仅文学,电视电影中也是影子太多,好像一张张剪纸。要抓住边,特点往往是在边上显示出来,范进中举而疯,这就是边。个人的小边之外还有时代的大边。 (B)
就创作说,怎么抓中心?抓边。中心是从边上显出来的,怎么抓边?抓全面、整体。搜集资料,“体验”活,选择主题,布置情节,安排人物,琢磨句等不过是颜料和画布,还不是画。中画讲究线条,那就是边。 (C)
以上的话只说了边的一半,是老常谈。另一半也许更重要,也更难讲。那是现象和意义之间的边,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边,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边。看起来这是评价者的事,实际也是创作者的事。创作离不开自己的评论。要删,要改,要重写,就是自己当读者、评论者。评论也是创作,也许是更高一层的创作。作品是对时代、地域、人物、事件的评论。评论是经历这些评论以后的再创作。署名“巴人”的《阿Q正传》在北京还未发表完,署名“郎损”的沈雁冰在上海就说那是中的“奥勃罗摩夫”了。(D)
生活中的真人不是艺术中的活人,反过来也一样,这里边有个交界处,也就是边,抓住了这个艺术和真实之间的边大概就可以无往而不利。 
1、对文中加点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参考:D(A“龙”应是指“文章”或“作品”;B“剪纸”应是指死的、不会活蹦乱跳的形象;C“画”应是指“作品”)。)
A.“龙”指论文资料,“睛”指论文中心         B.“剪纸”比喻脱离活的艺术形象 
C.“画”指艺术家的构思                      D.“评论”指作品的创作过程 
2、对文中划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B
A.写作时用简笔时就不能多写,用繁笔时就不能少写。 
B.写作时用简笔的前提是“不能多”,用繁笔的前提是“不能少” 
C.写作时既要善于用简笔,也要善于用繁笔,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 
D.写作时写不出时不硬写,写得出时才多写。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参考:A(“有了边就有了中心”不符合原文意思)。)
A.作者认为没有“边”就没有“中心”,有了“边”就有了“中心”,因此艺术创作要在“边”上下工夫。
B.文中引沈雁冰对《阿Q正传》的评论,意在证明评论时要进行再创作。 
C.作者认为要创作出好作品关键在善于抓“边”,而不在文字的多少。 
D.本文的“中心”与“边”是对诸多创作问题归纳、提炼的抽象概念,本文议论的并非单一问题,而是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艺术观点等问题。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D(“艺术中的活人”应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
A.中的改革开放是文中所说的“时代的大边”。 
B.“葛朗台临死抓镀金十字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文中所说的“时间的边”。 
C.演员自己同时又是观众,既在角色之内,又在角色之外。 
D.艺术中的活人并不来源于活中的真,而是虚构的艺术形象。
5、下面的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的正确位置在( D )
    他在阅读时心中也创作,所以知得深,评得切,只用一句话就说出了全局。从这一点说,读诗者也必定是诗人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高职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