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88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4]
潮源中学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潮源中学2006高三五月模拟测试二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抉择 矍铄 咀嚼 大放厥词 群雄角逐
B.赝品 筵席 笑靥 笔墨纸砚 狼吞虎咽
C.没落 陌生 蓦然 顶礼膜拜 秣马厉兵
D.皈依 瑰丽 龟裂 循规蹈矩 岿然不动
1.A(A.均读作jué;B.筵席yán,笑靥yè,其它读yàn;C.顶礼膜拜mó,其它读mò;D.龟裂jūn,岿kuī然不动,其它读gu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2005年9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的一项决议指出,伊朗隐瞒核活动的历史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察中发现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属于安理会职权范围的问题”。
B.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1月28日晚,纽约联合国总部沉浸在了中国式的喜庆气氛中,为迎接中国农历狗年的到来,联合国秘书长在这里举办盛大晚会。
C.据介绍,2006年元旦期间,南京市各医院门疹医生与往常一样上班,广大市民就医不会受到影响,救护车、急救电话将24小时守候。
D.市卫生部门负责艾滋病防治的领导说,受过培训的自愿者,对怎样与艾滋病患者沟通,显然驾轻就熟。
2.B(A“核察”应为“核查”;C“门疹”应为“门诊”;“自愿”应为“志愿”。)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60年前,德意日法西斯企图重新瓜分世界,肆无忌惮地在欧洲、亚洲、非洲及太平洋地区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把整个世界拖入了血雨腥风和战火硝烟之中。
B.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灯塔“国有化”,这表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这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C.只要一遇到听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会及时主动地向老师请教,总要弄个水落石出才会满意。
D.商丘市梁园区平原社区80岁高龄的梅景槐老人,孜孜不倦摘抄《人民日报》20年,受益匪浅。
3.C(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2005年10月17日,李肇星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郑重宣读了我国外交部关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声明,对其错误行为予以严厉谴责。
B.中国足球队虽然在小组赛中以7比0战胜了香港队,但德国世界杯赛仍将中国拒之门外。
C.美日最近发表涉及台湾问题的共同声明的原因,其目的是因为他们仍然想利用台湾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D.欧盟高级代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必要对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遇害一事立即改变欧盟与叙利亚的关系。
4.A(B“虽然”移至主语前;C“原因”、“目的”、“因为”三语意重复;D“对”改为“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60美元每桶的油价虽然较前几年十几美元每桶来说,已经翻了几番,但这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浏览完整试题
历史上,国际石油价格曾有过三次大涨:第一次油价上涨发生在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3年的不到3美元到最高涨到超过13美元;第二次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9年的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每桶39美元;第三次是1990年的海湾危机,石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却认为,此次油价与前几次有所不同,因为前三次的石油大涨,是一种“危机式”涨价,两次石油危机、一次海湾危机。而这次涨价却是一种“无危机涨价”。
目前油价高位运行,一般被解释为全球石油增加需求所致,这其中,进口增加较快的中国往往被指责是油价上升的祸首。
但是国际能源机构去年10月份的报告显示,全球石油供应大概是每天8400万桶,需求8240万桶,也就是说,其实原油每天供大于需160万桶。一直居高不下的油价,与“充足”的石油供给现状十分不符。阿尔萨巴赫表示,现在全球石油储备很充足,库存继续上升,超过5年平均水平,但“投机者在大赌油价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石油,从而推动了油价上升。
由此可见,除了正常的供需因素外,石油市场可能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财政部国际司司长朱光耀指出,国际市场的高油价,决不是石油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大量的信息表明,是对冲基金在油价上推波助澜,中国目前非常警惕这一问题。
尽管中国为高油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并不是其他国家都如中国一样承受着高油价带来的阵痛。
7月2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报告认为,尽管近来石油价格飙升,但美国经济增长依然有力,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中国的石油进口虽然在过去的11年里增长了一倍,但却一直处在全球石油产业链的边缘。
那么面对高油价,中国是否有办法应对呢?
“要么生产更多的石油,要么节约更多的石油”,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胡春力一语中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日前撰文指出,作为重要能源通道的马六甲海峡,被美国及其盟友牢牢地控制着,而中国东海能源开发也受到日本阻挠,所以中国不得不考虑其他的石油来源。
乔新生认为,中亚将成为中国未来的重要能源来源,中石油、中石化现在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投下巨资,进行石油开发和运输管道建设,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企业乃至中国政府能源战略的目光会始终投向中亚地区。
但不久前中石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的风波表明,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路途,中国石油企业仍然面临着很多市场内外的不利因素。
丁一凡认为,缩减自身石油需求是目前最适应中国采取的方法。他以欧洲为例说,西欧不少国家大力开发石化产品的替代品,一些国家的静态能源(如电力)生产已经以石油以外的能源为主,如法国,核能占全国发电量70%左右,这就大大减少了石油用量。另外,国外还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同样可以减少石油消耗。
丁一凡认为,虽然我国的节能技术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依然有不小的节能空间,他认为,目前国家倡导的节约理念,同样是符合中国现实的石油对策。
国外研究机构认为,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印度和泰国的每单位产出所耗石油要多2至3倍。减少浪费应该有助于亚洲经济增长,并最终减缓需要对全球石油价格造成的压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刚也提出,研究相关节能技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节约石油资源;大力开发推广石油替代能源,例如天然气、太阳能、酒精汽油等等,可以使国内石油消费具有更高的弹性,从而降低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5.对“无危机涨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油价比前几年已经翻了两番,但这种无危机涨价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
B.1974年、1981年的油价大涨,都伴随着“石油危机”,而这次涨价没有迹象表明会产生石油危机。
C.在全球石油供应充足,没有石油危机,也没有大的政治动荡或军事冲突的背景下,投机者大赌油价,推动了石油涨价。
D.目前油价的高位运行,是全球石油需求增加所致,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助长了石油的涨价。
5.C(A项是原文第1段内容的压缩,“有先例可循”似乎“无危机”,而将其与第二自然进行比较就发现,“先例”却是“有危机”涨价;B项对“危机
无危机涨价也可能造成石油危机;D项,联系第6段讲的此次石油涨价的原因,可知此项对“无危机涨价”的理解错误。)
6.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冲基金在国际石油价格上推波助澜,已经引起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的中国的警惕。
B.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高涨,各国经济发展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枷锁。
C.面对油价不断走高,在寻找新的石油生产输入基地的同时,要把节约石油放在重要的位置。
D.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石油企业仍然面临着很多市场内外的不利因素。
6.B(A项与第7段内容相同;B项内容与原文“尽管中国为高油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并不是其他国家都如中国一样承受着高油价带来的阵痛”等内容不一致,可以确认答案选B,C项内容是文章后半部分重点阐述的内容;D项与第15段“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路途,中国石油企业仍然面临着很多市场内外的不利因素”内容相通。)
7.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将更加重视与中亚国家的石油开发与石油贸易合作,以补充国内石油生产的不足。
B.“倡导节约”理念,是符合中国现实的石油对策,中国将会继续坚持下去。
C.为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中国将研究相关技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节约石油资源,开发天然气、太阳能、酒精汽油等石油替代品。
D.中国经济正处在稳健发展阶段,不宜采用缩减石油需求的办法降低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生产更多的石油。
7.D(A项的推断与原文倒数第6段“中亚将成为中国未来的重要能源来源,中石油、中石化现在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投下巨资…”内容相通;B项推断的依据是“目前国家倡导的节约理念,同样是符合中国现实的石油对策”,可知推断是正确的;C项推断的依据,是文章最后一段,表述是正确的;D项与文章倒数第4段内容“缩减自身石油需求是目前最适应中国采取的方法……西欧不少国家大力开发石化产品的替代品,一些国家的静态能源(如电力)生产已经以石油以外的能源为主”等内容相抵触。)
展开余下试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天下。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太师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我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君臣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有三谏不听,则义可以去矣。”遂行。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史记•宋微子世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殷若涉水无津涯 津:渡口
B.国治身死不恨 恨:遗憾
C.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御:侍奉
D.乃被发佯狂而为奴 被:同“披”
8.C(御:占为已有,用。)
9.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纣王在位时朝政黑暗的一组是
①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
②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③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天下
④隐而鼓琴以自悲
⑤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⑥宫室毁坏,生禾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9.A(②是箕子的推断,不是现实,⑥是“殷朝灭亡后”而不是“纣在位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子对纣王昏庸、政治腐败的状况十分担忧,而纣王自以为帝王之命是上天赐予的,对微子的多次劝谏置若罔闻。太师劝微子为治国而暂时离开。
B.箕子在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箸时,便敏锐地看到这种做法如不加制止,将会使国家面临危机。殷朝灭亡后,他以《麦秀之诗》来抒发深沉的感伤之情。
C.王子比干认为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应以死谏争,否则百姓受苦,而百姓是没有罪过的。他直言劝谏纣王,竟被纣王残忍地杀死。
D.微子离去,箕子成了奴隶,比干直谏而死。在孔子看来,虽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是仁者。司马迁实际上认同了孔子的这个评价。
10.A(太师劝他离开并不是“为治国”,而是因为“终不得治”的绝望,也非“暂时”。)
微子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同母兄。商纣即位后,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进谏,纣都不听。等到祖伊担忧灾祸降落殷朝,便又来奉告纣王。纣王却说:“我生下来不是有命在天吗?这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微子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自己又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少师说:“殷朝已经没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纣王在当今竟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唯妇人之言是从,扰乱败坏汤王的德政。现在殷朝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那么怎么办呢?”太师顺着说道:“五子啊,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如今假使真能治理好国家,国家得到大治,即使自己死了,也没有怨恨。如果死了,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于是,微子离开了殷朝。箕子,是纣的亲戚。纣开始制造象牙筷子。箕子叹息说:“他既然制造象牙筷子,一定会制造玉杯;制造了玉杯,就一定会打算得到远方珍贵奇异的器物来使用。车马宫室的逐渐奢侈华丽就从此开始,他无法振作了。”纣荒淫放荡,箕子进谏,他不听从。有人说:“可以离去了。”箕子说:“作君王的臣下,规劝不听就离去,这是张扬君主的过失,而自己讨人民的喜欢,我不忍心这样做啊。”于是披头散发,装疯当了七从此隐居起来,弹琴悲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他的琴曲流传下来叫做《箕予操》。王子比干,也是纣的亲属。看见箕子规劝纣不听从去当了奴隶,就说:“君主有过;不用直言规劝,百姓遭殃,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直率地劝谏纣。纣勃然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真有这事吗?”于是杀了王子比干,剖开胸腔看他的心。微子说:“父亲跟儿子有骨肉一样的亲密关系,而臣子跟人君是凭道义联系起来的。所以父亲有过错,儿子屡次进诛不听,就跟着他大声号哭。臣子屡次进谏不听,那么他依据道义就可以离开了”微子便走了。
后来,箕子朝拜周王,经过故都殷墟,感伤于宫室坏坍塌、禾苗从生,箕子十分悲痛,于是触景生情吟出《麦秀》诗,来歌咏眼前的景象。殷的百姓听到这首诗,都为此流泪。
太史公说:“孔子说过‘微子走了,箕子成为奴隶,比干进谏被杀,殷朝三位仁者。”’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3分)
译:
(2)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3分)
译:
(3)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3分)
译:
11.(1)于是微子揣度(料定)纣王最终不会听进谏言,想以死殉国(为国而死)。
(2)现在,即使真能救治殷朝,国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也不遗憾,自己死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
展开余下试题
(3)这是彰显君主的过失而取悦于人民的行径,我不忍心这么做。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莲词
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
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
并着莲舟不畏风。
(1)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很多,且多表达男女爱慕之情。这首诗却另辟蹊径,极具新意。请结合全诗分析一下。(4分)
(2)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请简析该诗的“密”与“疏”。(4分)
12.答案要点:(1)诗歌生动地塑造了一伙采莲女勤劳勇敢的形象(1分)。表现了她们为了采莲,朝出暮归,遇到险情,相互依靠,齐心协力地去战胜困难的独特风姿(3分)。
(2)采莲女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可谓“疏”,以留给读者想像的余地(1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眼,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人感到个个都活泼俏丽,可敬可亲,可谓“密”(3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四题选做三题)(6分)
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杜甫《登岳阳楼》)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⑶ ,一夜飞渡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⑷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3.⑴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⑵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⑶我欲因之梦吴越 湖月照我影 ⑷必固其根本 必浚其泉源 (每空1分,一句中有一处错、漏均不得分)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①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②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像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益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③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我们不必像小的时候,总是把整碗面都吃光,才知道碗底下有没有卧着个鸡蛋。我们以为是碗欺骗了我们,其实是缺少经验。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他们只吃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我想老寿星的胃一定都是很坚强的,只有一个坚强的胃才能养活得了一个聪明的脑。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 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生命。关于读什么书好的问题,要多听老年人的意见,他们是有经验的水手。也许在航道的选择上有趋于保守的看法,但他们对风暴的预测绝对准确。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大为享乐。
④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会儿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比躺下去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戏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⑤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
上一篇:
江苏省黄桥中学2006年高考复习语基综合训练
下一篇:
湖南长沙市一中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潮源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