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6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2006年漳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
"2006年漳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 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公共道德基本准则。
B.是世界各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奉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
C.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充满儒家学说色彩的理论。
D.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各项理解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尽管是社会转型期,旧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还应当得到人们普遍的遵守。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利”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本能,而“自私”是一切只考虑自己,在品德上存在缺陷。
D.在现实生活中,“自私自利”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与“道德黄金律”相违背的一面。
3、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 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 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 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4、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会转型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宏扬。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之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消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5、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治官舍          治:修筑。
 B、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喜乐、喜庆。
 C、以属客而告之      属通“嘱”,这里至劝人饮酒。
 D、今天不遗民        遗:遗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为亭于堂之北                   ②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B、①以为休息之所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② 其孰能讥之乎
 D、①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以“喜雨”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的一组是 (   )
 ①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②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③农夫相与忭于野                       ④于是举酒于亭上
⑤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⑥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逢到喜庆,便以之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作者以“雨”来题名亭子,也有这个意思。
B.没有雨,庄稼就没有好收成。因此,在久旱的情况下,老百姓在野外举行仪式来祈求上天的降雨。
C.作者作为地方官,能够以民之乐为乐,体现了他的爱民情怀和“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
D.最后一段的“歌”,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补充说明把“喜雨”题于亭子的缘故,又是作者情感的升华。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26分)
三、(22分)
9、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②也!夫秦失其证,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③ 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④‘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展开余下试题[注]①重瞳子:传说舜的双眼各有二个瞳子。②暴:突然,骤然。③背关:指项羽背弃关中有利地形。④引:援引,说。
(1)羽岂其苗裔耶?
(2)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3)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感遇①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②尔③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④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注]①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中的第一首。②自:各自。③尔:如此。④坐:深。
(1)结合全诗,说说诗中的“自”的艺术妙用。(3分)
(2)根据你读诗的经验,简要分析诗人在本诗的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所抒发了的思想感情。(3分)
1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前三题为必答题,后二题只选作一题)(8分)
  (1)五月渔郎相忆否?                  ,                 。(周邦彦《苏幕遮》)
  (2)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实甫《                 》)
  (3)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以下两小题,只选做一小题)
  (4)雨本寻常,但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读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清闲与淡然;而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诗句“                         ,到黄昏,点点滴滴”,便感到那点点冷雨从词人的心中落下,滴到我们的心中,霎时凄凉浸遍全身。
   (5)“                   ,清泉石上流”是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里的诗句,丝毫没有一点感伤的情调;而在《                》里,身处秋夜的苏轼反而流露出一种洒脱:“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有删节)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帝一直为我神往。
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碎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七,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啮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古朴而稚拙。只是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起风雨磨洗,不如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撂撂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襦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犹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梦的背影。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朴素,淡墨清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真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责是我屡屡赞美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了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有些人有着狼狗一般mǐn ruǐ(  )(  )的嗅觉,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一群。只要破旧的中国哪里有宝藏浮出土面,都会把这伙人招引过来。斯坦因不是到了敦煌,轻易就把藏经洞的珍贵经卷搬走了一大批吗?华尔纳动了点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这种登堂入室的文化搬运行径,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
风沙越拉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一切绚丽和辉煌,再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mí méng(   )(   )。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
我慢慢地走进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残存之间、藏显之外。
12、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1)mǐn  ruǐ (      ) (     )          (2)mí méng  (     ) (      )
13、作者说:“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请结合文章说说“太遥远”和“太亲近”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1)太遥远:
(2)太亲近:
14、下面两句中画线的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4分)
 (1)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
“这类” 指代的是:
(2)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
“它” 指代的是:
15、你认为,作者笔下的“碎片的楼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把它们概括出来。(5分)


展开余下试题16、请从修辞格的运用、遣词造句等文章修辞中选择一个角度,对本文的语言表达作简要赏析。(5分)
五、(14分)
   17、下面是《小康》杂志与新浪网联合,从去年底在网上发起的“你心中的小康生活”大型评选活动的一则材料。读后请根据问题作答。(4分)
在对民主权利的认同中,《小康》读者调查表里设计了三道题目:
(1) 大家的意见若不一致,社会会混乱。
(2) 一个群体若有很多意见,会影响安定团结。
(3) 意见可否在社会上流传,应该由政府决定。
对于三道题目的这三种说法,网民的态度,新浪网按百分比有如下统计:
        态度
说法 不太赞成或很不赞成人数/参与活动的网民总数 很赞成或比较赞成人数/参与活动的网民总数 没有发表意见人数/参与活动的网民总数
第一种说法       80%      15%     5%
第二种说法       60%      25%     15%
第三种说法       85%      15%     0%
上面的数据统计,可以体现中国人的民主观念。请你用一句话把它概括出来。 
                                                                       
18、在下面一段话里删去多余的词语,只删不改,不得损害原意,将删掉的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在某演视明星偷税案事发之后,一位税务官员说:“目前,明星与一般普通百姓的收入悬殊很大,明星中的多数人是依法纳税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有的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这种坑害国家的行为任其泛滥。”
                                                                   
19、下面是学生作品自选集《乡情》的栏目名,请仿造例句,另选一个栏目,简要介绍栏目内容,引导同学阅读。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要生动。(4分)
栏目名:“山清水秀”“春华秋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例  句:“山清水秀”可以让你或登高望远,或乘舟直下,漫游家乡的山河湖海,聆听醉人的鸟鸣涛吟,感受自己的纯真与呼唤渴望。
 
20、用“这篇文章”开头,将下面内容、改写成一个简明、通顺的语句。可适当增删文字,不得改变原意。(3分)
   ○1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2热力学中熵的理论揭示了热传递的不可逆性。
   ○3这篇文章将这一理论引申到能源、环境等领域,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这篇文章                                                                   
                                                                           
                                                                           
六、(7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通往每个人的快乐天堂的路途上,人们要经过一条叫做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漳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