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66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6]
浙江高职语文模拟考试(59)
"杭州余杭     退休教师      葛   杰    模拟编写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A(A组加点字全读qī B组“缧”读léi,其余加点字读lěi。C组“晷”读guǐ,其余加点字读guī。D组“悔”、“毁”读huǐ,“晦”、“诲”读huì。))
A.栖息    蹊跷    芳草萋萋    休戚相关
B.累及    磊落    护苗保蕾    身陷缧绁
C.瑰丽    日晷    大家闺秀    奉为圭臬
D.悔悟    晦涩    诲人不倦    毁誉参半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答案:C。 A“黩”应为“渎”,B“戌”应为“戍”,C“匮”应为“篑”、“嘻”应为“嬉”,D“循”应为“徇”。)
  A.亵黩   头晕目眩   沉湎   以儆效尤
  B.戌边   别无长物   殉情   摩肩接踵
  C.缉私   功亏一匮   萦怀   嘻笑怒骂
  D.矫健   冥顽不灵   璀璨   不循私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应该为“为”))
A.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两位科学家不久前在美国天文学会举行的会议上报告说,他们在大片星云中首次发现一种氨基酸。
B.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与唐人韩愈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
C.凭借着传统观念、传统文化、政治力量、各种宗教,龙的意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
D.为了表示对陶渊明的崇敬,江西九江建筑了陶渊明纪念馆,替他立了塑像,以寄托人们永不衰竭的怀念。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持续:在同一时间内,动作紧连不断;继续:活动连下去,延续下去,策划:筹划,谋划;策动:指使行动,鼓动。))
①这场争夺无名高地的激战整整          了八个小时。
②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多次在这里          怎样镇压农民起义。
③铜鼓出土时口朝上,鼓面朝下,          了铜鼓起源于铜釜的说法。
A.继续  策划  证明               B.持续  策划  证实  
C.持续  策动  证实               D.继续  策动  证明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A句“世代相承”应改为“世代相传”;C句“口传心授”应改为“口诵心惟”;D句“俯拾即是”应改为“目不暇接”))
A.神话是世代相承的口头文学,其中不少创作于有史记载以前.
B.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
C.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D.这类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领域多,往往令读者俯拾即是。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A句时间状语的结构不完整,应当为“当……时。B句“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改为“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的财富”D句“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毁。”改为“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使飞机坠毁。”))


浏览完整试题 A.当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是现代文明之源,杜兰博士则认为欧洲大多数的发明是来自埃及和东方。
B.以损人利已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可耻的;而损人利已的致富者,应视为“社会公敌”。
C.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各式各样的沙柱,它们在旋转,在移动,在不断产生着难测的变化。
D.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毁。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  )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          。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         。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去翻翻看看,          。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 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8下面文集与作者相配正确的一项是(B  )
《乐章集》  《嘉佑集》   《随园诗话》   《昭明文选》
A.柳永          苏轼          袁枚          贾谊  
B.柳永          苏洵          袁枚          萧统
C.姜夔          苏洵          姚鼐          萧统
D.姜夔          苏轼          姚鼐          贾谊 
9.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B[A项有歧义,“十来岁的孩子”指谁没有讲明白。C项中“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D项中“他”既可指修鞋人,又可指另一人。] )      A.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      B.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不要这么没信心;再说,离比赛还有段时间,结果还难说呢。      C.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D.寒风像小刀似的切割着他那冻僵了的手,那个修鞋的却拥着大衣,在风中怡然自得。
10、“门前是一条河。”后面接下去最顺当的一组句子是(  [答案]A [讲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要保持语言的连贯,就要注意语言的衔接呼应,注意尽量使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本题中“门前是一条河”,为保持话题和陈述角度的一致,可排除C、D。对比A、B。B组思路凌乱,而A组紧承着“河”叙述开来,衔接较好。 )。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面。三面都裁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着山门。迎面供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面供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1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赠  别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A前两句中,“无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总无情”、“笑不成”,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语、难舍难分的情态。
B后两句借蜡烛写惜别,那蜡烛流淌的正是诗人心中的泪水;借写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描绘了与好友彻夜相伴、依依惜别的情景。
C诗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诗人自己,另一个是蜡烛。两个形象交相辉映,把离别之情表现得意境悠远,余韵绵绵。
D“蜡烛有心还惜别”,从写作手法看,与“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12、完成以下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概括两位学者发言的主要内容。
2000年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八届年会”。
出席会议的170余人来自中国30个省市和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及日本、韩国。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指出,屈原以及屈原所创造出的骚体、楚辞本身具有极大的价值,而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他受到全世界的纪念,对屈原做重点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过去很少研究南方楚文化,没有考虑到屈原产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最近的考古发掘告诉我们,楚文化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因此今天研究屈原,对研究中国文化有重要作用,可以纠正过去文化研究的偏颇。北京大学褚斌杰教授介绍了目前国内楚辞学的研究状况,如关于屈骚的美学研究,民族、民俗学研究、宗教学、神话学的研究,考古学、心理学与生命意识的研究,以及屈原与世界文化、世界作家的比较研究等等。
(A)林庚先生从屈原及其创作的价值和地位的角度,阐述了重点研究屈原的意义。
(B)季羡林先生从纠正过去文化研究的偏颇的角度,阐述了今天研究屈原的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2)“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什么作为主体表现形式?
    将中国传统的印章 和书法 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
(3)“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作品传达和代表了四层信息和涵义是:
   (A)中国文化。 (2) 红色。 (3)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 (4)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4)“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章的主体部分,既是个“京”字,又似“人”字,还像“文”字。请解释它的内在含义。
    主体部分为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的肖形印。篆体的“京”字形状酷似汉字中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又像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一个飞扬的“京”,一个舞动的“文”,一个飞奔的“人”,潇洒飘逸、气韵生动,有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外部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要求抓住划线的句子回答即行。)
二、阅读分析(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
木石是非(节选)    余秋雨
在欧洲的城镇间旅行,看得最多的是建筑。时间一长,难免与中国的建筑对比起来。
最强烈的对比是年代。
从雅典和罗马开始,欧洲保留了大量的古典建筑,一查年代令人咋舌。例如,巴特农神殿至今还被看成古典建筑结构的至高典范,但它已经建了二千四百多年,相当于中国孔子的年岁,竟然还这么虎虎有生气地站立山巅。
罗马的万神殿也许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至少二千年了吧,整个穹顶还如此精美坚固,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会判定它是自己平生见过的最杰出的建筑之一。但若以年代比照,我们中国游客都会心中一沉,无法想像一个汉代的地面建筑能如此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至于像佛罗伦萨、巴黎那些构成都市规模的古典建筑群,也有六七百年历史了,我们中国当然也保存了一些明代建筑,却不可能像这些欧洲建筑那样构成今天都市的主干性景观,而且还付诸实用,每天任拥挤的人流大进大出。
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走到欧洲街道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头失落。
有人说,中国保存不了很多古典建筑,是因为太多改朝换代,太多兵荒马乱。然而,只要查查欧洲历史就可明白,他们改朝换代的频繁程度,兵荒马乱的酷烈程度,都超过中国。
其间有一个区别是,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把攻击对象整个儿毁坏,非烧即拆,斩草除根,不让它阴魂盘绕,死灰复燃;欧洲则不然,更在乎所有权的转移,即更在乎占领和抢掠。
这是有原因的。欧洲文化本身有一种超越政局更迭的稳定性,宗教的力量、贵族的存在又使无数精美教堂、典雅宅邸成为民众心目中不可搬移的审美图像和生态图像;而中国较为像样的生态,总是被看成是权利结构的直接延伸,因此每每与权利结构共存亡。
顺着这条思路,当代中国文化人便会产生很多感慨、写出大量文章。但是,随着年岁增长我已发现这种思路的片面性。
现在我愿意以更平实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的问题。因为除了社会政治走向可以评定优劣外,各个自成系统的生态文明也都有形成的充分理由,应该以多元心态一视同仁。
如果以平实的态度来解释中国古典建筑为什么比欧洲保留得少,至少不应该无视以下这两个因素:
一、中国的建筑,主要以木材为构架;欧洲的建筑,则以石材为上选。两种主干性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延续时间的长短;
二、不同的材料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欧洲追求宗教意义上的永恒,而中国则追求生生不息、代代更新。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并不看重凝固的永恒。树木的生命过程与人的生命过程密切呼应,人世间二十年为一代,木构架的房屋也需要二十年大修一次。中国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服从和孝顺远远超过欧洲,但他们最大的孝顺是重振家业、推陈出新,因此拆老宅、建新屋的梦想几乎成了一种掌控九州的行为伦理。
这种对比很有趣味,因此走在欧洲,我并不对中国古人的选择深感羞愧,或义愤填膺。
1.作者为何“咋舌”,由此可看出西方建筑相对于中国建筑有何特点?答: 
2.“这是有原因的”,“这”指的是什么?对此你持何种态度?答: 
3.“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已发现这种思路的片面性”,“这种思路”指的是什么?那么,在作者看来如何才是全面地看待中国和西方古建筑的不同?答: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政权的更迭却摧毁了与之无必然关系的建筑,可见中国政权的反动性与腐朽性。
B.中国保存不了很多的古建筑,是因为太多的改朝换代,太多的兵荒马乱。
C.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各有特色,虽然西方古建筑年代更久远,保存更完好,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中国的古建筑。
D.对中国人对待古典建筑的态度,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
E.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可以体现中国人追求的是生生不息,追求更新的永恒。
参考答案:
    1.经历年代久远,却依旧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古建筑群能构成今天都市的主干性景观,并付诸实用。
2.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把攻击对象整个儿毁坏,非烧即拆,斩草除根,不让它阴魂盘绕,死灰复燃;欧洲则不然,更在乎所有权的转移,即更在乎占领和抢掠。各个自成系统的生态文明也都有形成的充分理由,应该以多元心态一视同仁。(能自圆其说即可)
3.思路:用社会政治走向可以评定优劣,即认为中国古建筑是被新生政权作为权利的象征而摧毁的,而西方古建筑则作为审美、生态图像因而能在政权更迭中完好地保存。
    全面:①中国古建筑是被新生政权作为权利的象征而摧毁的,而西方古建筑则作为审美、生态图像因而能在政权更迭中完好地保存;②中国的建筑,主要以木材为构架;欧洲的建筑,则以石材为上选。两种主干性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延续时间的长短;③不同的材料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欧洲追求宗教意义上的永恒,而中国则追求生生不息、代代更新。
    4.C E
(二)阅读《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基因奥秘》,完成习题。
由我国科学家精确绘制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今天发表在代表国际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今天上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刊于《自然》杂志的论文《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宣布,中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科学家们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这是迄今首次完成的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也为开发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提供了基础。以蓝天白云金色水稻为封面的本期《自然》杂志.同时也刊登了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第一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展开余下试题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博士告诉记者,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大规模测序,绘制基因组完成图。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品种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间在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序列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提示两者之间一些亲缘和进化关系,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韩斌博士还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和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的10%。
B.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测序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是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
C.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占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
D.中国科学家对国际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这一任务的贡献率是10%。
2.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一文所宣布的内容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经拼接后其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
B.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
C.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图,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D.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是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的。
3。加点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指(  )
A.开发了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
B.将鉴定出的这4658个基因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置上。
C.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
D.完成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基础。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国际合作开发的计划,除中国科学家参加外,许多外国科学家也参与了这一计划,中国只是承担了这——计划中的部分任务。
B.“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以部分地揭示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
C.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成果,可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D.研究人员对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所得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参考答案:
【思路】
第一步,扫读,提取要点:一、我国宣布,我科学家完成测序任务;二、测序达到国际标准;三、同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四、工作过程及工作意义。
第二步,对读。解答第1题,将选项与文本的第一段对照;将选项与选项比较,如B项的“全部水稻基因染色体中的10%”与C项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总任务的10%”,明显感到B项歪曲了原义。解答第2题,B项的表述为“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长序列的98%”,而相关语句为第二段“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可知该项表述有误。解答第3题,根据文本要点,根据该题题干,可知相关检索语区在第三段。解答第4题,根据扫读把握的要点,可迅速地在第四段检索到与B项相关的语句:“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文本的表述只是“有助于……了解……秘密”,而选项的表述却是“可以部分揭示……秘密”。
    【解答】第1题答案为C。第2题答案为B。第3题答案为C。第4题答案为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古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为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经·七月》中有“切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豳风·定之方中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高职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