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3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6]
2006年黑龙江虎林高中第五次月考检测语文试卷
"第五次月检测 
【模拟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请帖/字帖        翘板/翘首以待      吉人天相/相机行事 
B. 苔藓/舌苔        宁愿/宁为玉碎      是非曲直/曲径通幽 
C. 连累/累计        矫情/矫枉过正      靡靡之音/靡计不施 
D. 枕藉/蕴藉        作揖/开门揖盗      屡见不鲜/鲜为人知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赝品                赏赉                     眉清目秀              沸反盈天 
B. 缱绻                呕气                     恬退隐忍              相形见绌 
C. 缥缈                聒噪                     旁证博引              向隅而泣 
D. 郁悒                蹂躏                     夸夸奇谈              心恢意冷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每当听人提起王孟及其山水田园派诗歌,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    的诗句。 
②    上次“一弹多头”空中拦截试验失败的教训,美国决定暂缓多极导弹的研制。 
③ 安全局的官员找他谈话时,他     不如实交代自己的问题,    摆出一副含冤受屈的样子大吵大闹。 
A.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基于   不仅/反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鉴于   不但/而且 
C.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基于   不但/而且 
D.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鉴于   不仅/反而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中国,揭开了中美两国人民长达二百多年的友好交往的新纪元。 
B.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媒体,天天都在大量报道反美武装分子在伊拉克制造爆炸事件,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布什的伊拉克政策产生了不满。 
C. 最新研究发现,老年痴呆症并非基因突变所致,而是由于脑部的一种蛋白酶活性过大使得大量淀粉蛋白在脑内形成块状沉淀造成的。 
D. 市场经济的概念虽已深入人心,但每个人不是都能意识到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充分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原始人类既唱歌就必跳舞,既跳舞就必唱歌。所以Botocudo民族表示歌舞只有一个字。近代欧洲文Ballad(民歌)一字也兼含歌舞二义。抒情诗则沿用希腊文Lyric,原义是说弹Lyre琴时所唱的歌。依阮元说,《诗经》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是很显然。惠周惕也说“风雅颂以音别”。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清商”等名,都是以乐调名诗篇。 
诗乐舞这三个成分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跳舞。《诗经》的诗大半都是有乐的,但有舞的除颂之外似不多。颂的舞已经过朝廷乐官的形式化,不复是原始跳舞的面目。楚辞《九歌》之类的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从一类。 
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而起伏并与手舞足蹈姿势相应;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现出。对于自然节奏须多少加以形式化,最原始的伴歌的乐器大概都像澳洲土人歌中指挥者所执的棍棒和妇女所敲的袋鼠皮,都极简单,用意只在点明节奏。《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之说,与澳洲土人风俗很相似。 
诗乐舞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了。 
5. 对“徒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只有人声的音乐。 
B. 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C. 它用舞蹈来表现节奏音阶的关系。 
D. 徒歌就是谣。 
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乐舞原来本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 
B. 最原始的伴歌的乐器的功能只在点明节奏。 
C. 汉魏乐府的“鼓吹”与“清商”等,既是乐调名,也是诗篇名。 
D. 汉乐府中诗词与舞曲歌词是合编一类的。 
7.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奏的缺失是诗乐舞三种艺术最终分化的原因。 
B. 今天的舞蹈同《诗经》中颂的乐舞一样都是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化、形式化而成的。 
C. 现代乐队中的指挥棒、锣鼓的功能近似于澳洲土人歌中指挥者所执的棍棒和妇女所敲的袋鼠皮。 
D. 诗歌逐渐脱离乐舞的原因是它越来越追求文字方面的意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0题。 
中药能遏制寄生虫抗药性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患疟疾,其中100万人因此死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但在非洲和亚洲,疟疾寄生虫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青蒿素是植物青蒿的提取物。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还有明显的退烧功效。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寄生虫的特点,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瑞士热带研究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这种药只需要服用三天,它简单的结构让其生产成本比原来便宜80%。阿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YuanqingTang参与这种药物的研发,他说:“我们希望能证明RBx-11160对治疗疟原虫类的抗药性是有用的。”Tang和同事的方法是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 
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7月份,RBx-11160在英国进入人体安全的预期临床试验。Tang说最初的结果令人振奋,但获得全面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疟疾研究员PaulOneill说:“如果这种药物在人体的疗效不错,那么可以将它与另一种药物结合使用,以确保杀死RBx-11160没有杀死的寄生虫。”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20期) 
8. 关于青蒿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 
B. 青蒿素在数千年前就是中国古人治疗疟疾的处方药。 
C. 青蒿可以做为退烧药用。 
D. 青蒿素与氯喹具有类似的治疗疟疾的机理。 
9. 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氯喹是通过阻断有毒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而有效治疗疟疾的。 
B. 利用青蒿素研制成的新药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 
C. 新药RBx-11160能遏制疗疟原虫类的抗药性。 
D. 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修饰,是为了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有更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10.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青蒿素研制出的新药物不久将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B. 新药RBx-11160同其他药物结合使用就可能杀死人体内所有的疟疾寄生虫。 
C. 新药RBx-11160生产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不久必当大规模生产使用。 
D. 基于青蒿素研制的药物如能成功,将完全取代氯喹成为治疗疟疾寄生虫的药物。 


展开余下试题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古弼为人,忠慎质直。尝以上谷①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贫民,入见魏主②,欲奏其事。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弼待坐良久,不获陈闻。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舍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树何罪!置之!”弼具以状闻,帝皆可其奏。弼曰:“为人臣无礼至此,其罪大矣。”出诣公车③,免冠徒跣请罪。帝召入谓曰:“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则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④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他日,魏主复畋于北山,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诏使已去,魏主谓左右曰:“笔公必不我与,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遂还。行百余里。得弼表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雨所耗,朝夕三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帝曰:“果如吾言,笔公可谓社稷之臣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注:① 上谷:古地名。② 魏主: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③ 公车:官署名。④ 蠕蠕: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忽起,捽树头          捽:揪。 
B. 恐并坐诛              并坐:一同获罪。 
C. 不使人主盘于游畋      盘:盘桓。 
D. 乞赐矜缓              矜缓:怜悯宽限。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尝以上谷苑囿太广           皆以美于徐公 
B. 魏主畋于河西             得复见将军于此 
C. 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3.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记述古弼为人忠慎质直的一项是(    ) 
① 悉以弱者给之 
②“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③“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④“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⑤“笔公必不我与,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②④ 
14.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弼责骂刘树,是因为刘树与魏主下棋,使魏主没有时间过问朝政,刘树实在罪不可赦。 
B. 古弼免冠徒跣请罪,表明他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能尽人臣之礼。魏主勉励他努力为国为民办事,不要有什么顾虑。 
C. 古弼不以肥马“给猎骑”,不同意“发车五百乘以运麋鹿”,表现了他宁冒抗上不尊的风险,也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D. 魏太武帝下诏发车运麋鹿,又预料古弼必不遵旨,表明他对古弼行事的原则已十分了解,把古弼视为诤臣。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弼具以状闻,帝皆可其奏。 
译文:                                          
(2)然则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 
译文:                                          
(3)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 
译文:                                          
1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析其艺术效果。(4分) 
答: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遥襟甫畅,              ,爽籁发而清风生,              。(王勃《滕王阁序》)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陶潜《归去来兮辞》)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黄河臆想    杨闻宇 
① 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② 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是悄无声息的。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一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③“不到黄河心不死”,“跳到黄河洗不清”,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着黄河了不得。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没料想成人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乡,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展开余下试题④ 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120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柱,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立的花岗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⑤ 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在兰州,黄河并不是箭杆式地插城而过,每于人迹稀寥处折个大弯,长的波痕便斜倾如熊腰,低吼喑呜,拍石崩岸,狂不可羁,这一种地上没有路便要踢开一条路、前方没有海自己便要掏成一个海的霸王气概,着实惊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有“平地一声雷”的龙门、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门峡。浪未至而气先凝,这一条由海魂挥动着闪电似的长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气度是先天具备的。 
⑥“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仅仅是它远上昆仑时偶尔一现的背影。兰州乃挟水之山城,夜来两厢灯火,珠玑罗列,金冠嵯峨,洋洋洒洒映进黄河,致使这里的流水成为千里躯体上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一个段落。“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的黄河,正从我身边经过…… 
18. 试比较,文章②⑥两段所描写的黄河之景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9. 联系所在段落内容,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的理解。(6分) 
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答:                                                     
20.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以“黄河臆想”为题的理解。(4分) 
答:                                                       
2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①段写兰州的位置及黄河流经兰州的情况,既写出这条母亲河在中国的地位,又写出兰州是体味黄河的最佳地方,能自然引起后文的“臆想”。 
B. 文章先写“我”为黄河的神奇所吸引,再写“我”与黄河相依为邻,最后写“我”与黄河密不可分,全文线索清晰,结构谨严。 
C. 文章先写黄河“悄无声息”、“沉默平稳”,再突出黄河征服一切的霸王气度,欲扬先抑,曲折多姿。 
D. 文章主要描写黄河兰州段景象,又指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等景象,虚实结合,表现了黄河全程的声威气势。 
E. 文章最后指出“昆仑怎么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黑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