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00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9]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姓名 准考证号
2006年中考模拟试题
语   文(三)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的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欣慰 馨香 薪水 辛苦    B.娴熟 和弦 头衔 嫌疑
   C.起哄 洪水 拱桥 烘托    D.阴谋 殷切 音讯 原因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锋利)  颇踌躇(很)    B.情不能自已(停止)  盘曲嶙峋(枯廋的样子)
C.年年如是(这样)  风雪载途(满)  D.触目伤怀(心)    步履蹒跚(走路缓慢摇摆)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如果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王钢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进行了宏观调控。
   B.中央电视台将焦点对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呼唤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C.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D.随着南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具有江海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的青睐。
5.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应该提倡甘于寂寞。寂寞给予人的不仅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有时,经受寂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凡能有成就的人,                        。
A.可能是既有才能,又耐得住寂寞的人。
B.仅仅是具有一般才能,但耐得住寂寞的人。
C.也许是并不具备杰出才能,但却耐得住寂寞的人。
D.往往倒不是最有才能,却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6.下列作家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1)韩愈 (2)白居易
    (3)王安石 (4)陶渊明
    (5)《陋室铭》 (6)《岳阳楼记》


浏览完整试题    (7)《记承天寺夜游》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A. (2)(3)(5)(6) B. (3)(4)(7)(8)
    C. (1)(4)(6)(7) D. (1)(2)(5)(8)
7.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醉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左一脚                 母亲啊
   走成一条                      十年                   我正努力
   曲折                          右一脚                 向您
   回荡的                        十年                   走
   万里愁肠                                             来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A 诗的开头写道“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万里愁肠”,表达的是一种思念母亲、思念故乡的无奈而又惆怅的情感。
B 诗的结尾说“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写出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着,期待着早日团圆的虔诚。
C 这首诗言约意丰,辞藻华丽,并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D 这首诗结构别致,句式参差不齐,把一个词甚至单个字排列成行,使“醉汉”的醉态与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十分契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8-11题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天才的“演奏家”。    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象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们将气泡分成大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气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8.对本文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
  B.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天才的“演奏家”。  C.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
  D.海浪中大小气泡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其作用。9.第3段,加线的“它”指代什么?  A.大自然规律     B.能量守恒的规律    C.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
10.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A.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  B.大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小气泡更为激烈。11.根据第4段文字,概述“正反两个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又向空气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B.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
  C.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D.气泡为海洋生物提供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2、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心领神会)        B.期在必醉(希望,期望)
C.曾不吝情去留(挂心,在意)  D.环堵萧然(冷清的样子)
13下列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号焉  阴风怒号     B.不求甚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或置酒而招之  登轼而望之 D.亲旧知其如此  孰为多知呼


展开余下试题14、选出不属五柳先生爱好的一项
A 不慕荣利   B  好读书   C  性嗜酒    D 常著文章自娱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2006 年 中 考 模 拟 试 题
                   语    文(三)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
注意事项:1用蓝色或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不许用两种笔或两种颜色的笔答卷。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   号 二 三 (一) 三(二) 四 总     分
得   分
二、写字、翻译、默写  简答  (20分) 
16.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你读一读,然后完成(1)一(2)题。(5分)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xuàn丽多姿,灿烂芬芳;
   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yùn深长;
   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xié,婉转悠扬;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
(1)根据拼音用楷体依次将汉字书写在田字格内 (3分)
书写

(2) 仿照前三行的句式,把第四行句子补写完整。(2分)
  17.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成现代汉语(2分)
                                                                           
18.古诗文默写(10分)
(1)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王湾
(2)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3)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李白
(4)                           ,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晏殊
(6)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7)其间千二百里,                                             。《.三峡》 郦道元
(8)呜呼!                                 其真不马也。《马说》韩愈
(9)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9.探究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3分)
材料一:某一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水”字,并要求同学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材料二:某一中学课堂。老师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称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但教师不认同。 
(1)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相同的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1分)
                                                                    
(2)请你对材料中师生的说法作出评判,并点明理由。(2分)
                                                                                  
三、阅读(20分)
(一)阅读《竹林深处人家》回答20~23题 (14分) 
竹林深处人家
 ⑴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⑵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⑶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是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这当然是件好事情。他是以竹乡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


展开余下试题 ⑷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⑸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像的要远得多。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进村庄的街道上了。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
⑹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干更和谐更有情调了。
⑺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越来越近。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了。
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20、作品前三个自然段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乐不同的竹林景物,请选一处加以概括(不超出40字)。(3分)⑴远处所见  ⑵深入竹林所见   ⑶登临竹坞所见
我选                                                                      
                                                                         
21、作者对竹子的描写很有特色,按下列要求从文中各找出一处同竹子相关的句子。(3分)
  ⑴从色彩上找                                                
  ⑵从声音上找                                   &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