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4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0]
烟台市2006年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一)语文试题
"烟台市2006年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一)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或写在答题纸开头的答题表中;第Ⅱ卷为各类型题,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卡和答题纸。
2.本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ì)   拖沓(tà)    胴(tòng)体   锲(qiè)而不舍
B.嬗(tán)变    付梓(zǐ)  泥淖(nào)    长歌当(dàng)哭
C.夯(hāng)实   匹(pǐ)配    请帖(tiě)    厚古薄(bó)今
D.蓓(bèi)蕾    囹圄(yǔ)    漱(sù)口     戛(jiá)然而止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神采奕奕   安排   声名鹊起   谜雾
B.再接再厉   贬低   焕然一新   荣膺
C.闻过饰非   商榷   通情达理   竞争
D.和衣而卧   防碍   真知灼见   表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为了侦破“11•6”特大抢劫杀人案,警方动用了大批警力对此案进行了______,从中发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线索。 
⑵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这个企业把经过处理的工业污水______到了放养了大量鱼苗的河水之中。 
⑶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为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的严重挑衅,_____是对台海地区______亚太地区和平稳定构成的重大威胁。 
A.查访   倾注   更/和        B.察访   倾泻   也/乃至
C.察访   倾泻   更/和        D.查访   倾注   也/乃至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八岁的小东艳撑起一个家”的故事让众多网友泪流满面,当得知她为照顾妈妈而拒被收养时,大家的情绪更是如日中天,纷纷捐款捐物。
B.时间过得真快,好像昨天刚刚进入高中,可转眼间,离毕业的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心里不免有些惆怅。
C.台独分子陈水扁无视“一个中国”的原则,执意“废统”,这和海峡两岸人民的愿望南辕北辙。
D.惨绝人寰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不是凭几个人的胡言乱语就能掩盖的,历史事实是不容篡改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B. 政府管理部门造成浪费的原因,除了腐败行为和错误决策外,还有公务员勤俭节约意 识的缺失也是许多类似于公车私用的浪费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C. 会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确保《治安管理处罚法》得到全面、正确、有效的贯彻执行,切实加大公安机关领导和广大民警的执法力度和办案水平。


浏览完整试题D.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次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揭开材料裂缝之谜
    几乎每种材料总有一天都回碎裂坏掉,但是它们在老化甚至断裂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
么,却是一个仍令许多学者头疼的复杂问题。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材料学家在解释这一现象的研究上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动态碎裂不稳定性”理论,可以由于解释物体岁了或材料老化。
正如马克斯•比勒和高华建(音)在《自然》周刊上所说,在塑料变脆、金属易碎或墙面开始出现裂痕时,很可能是十分相似的微变化过程开始了。
两位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道路充满了严峻的勘验。他们利用高效率计算机模拟不同物质裂缝的扩大。他们发现,“从容的”裂缝或多或少都是直线形的,并在物质上留下了光滑的表面。一旦裂缝开始迅速扩大,它就会变得不规则,突然改变方向并分叉。
与此前的解释模型相比,马克斯•比勒和高华建能够通过模拟准确地描述多种物质的裂缝扩大,并从结果中推到车一种普遍理论。那么他们至关重要的区别在哪里呢?
比勒解释说:“必须对原子键破裂时的物质表现进行观察,而不能只考虑在受到较小拉扯力情况下的物质特性。”每个裂缝都意味着该物质原子键合的断裂,而这需要能量。一个正在扩大的裂缝直接从裂缝的顶部“获取”能量。所需的能量储存在还未遭受破坏、富有弹性的原子键合中就像是一根被拉进的皮筋。结果在裂缝的顶部出现了“超弹性”即在极小的空间内出现了极大的拉扯力。比勒认为,这时量子物理过程一下子起了重要作用,并由此控制了整个裂缝的扩大。超弹性改变了物质特性,能量被以极高的速度被传送到裂缝顶部。这样裂缝就迅速扩大,速度甚至超过了音速,而后者常常被认为是一切机械变化过程的极限速度。由此该理论也可以解释研究人员不久前发现的“超音速裂缝”现象。
由于所有的裂缝现象最终都是建立在原子键合裂断的基础上,所以两位材料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更好的了解建筑裂缝扩大。而对材料老化和裂缝(如飞机裂缝)的研究也可以从中获益。
(节选自《参考消息》2006年3月18日)
6.下列有关“动态碎裂不稳定”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理论认为,当裂缝迅速扩大时,无论是物质的裂缝,还是物质裂缝的断面,都将呈现不规则性。 
B.该理论是科学家利用高效率计算机模拟不同物质裂缝的扩大而推导出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理论。
C.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界在解释物体碎裂或材料老化的扩大化现象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D.这一理论的内涵跟研究人员不久前首次发现的“超音速裂缝”现象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7.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容的”裂缝或多或少都是直线形的,碎裂面也是光滑;“从容”是相对于“裂缝的迅速扩大”而言的。
  B.储存在未遭受破坏、富有弹性的原子键合中的能量使裂缝的顶部这一极小的空间出现了极大的拉扯力,促使裂缝迅速扩大。
  C.超弹性可以改变物质的特性导致能量以超过音速的速度传送到裂缝顶部,从而使裂缝迅速扩大。
  D.超弹性出现在裂缝顶部以后,量子物理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控制了整个裂缝的扩大。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动态碎裂不稳定性”理论来看,所有物质的碎裂过程都大同小异,物质硬度不同带来了碎裂过程的细微差异。
  B.在物质碎裂过程中,物质的特性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对裂缝的迅速扩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C.所有的裂缝现象都意味着原子键合的断裂,但恰恰是尚未遭到破坏的原子键合为裂缝的不断扩大提供了能量。
  D.与比勒和高华建的研究成果相比,此前的解释模型更多地是考虑到受到较小拉扯力情况下的物质表现,是不全面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以侠闻于江、汝之间。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时有周直者,众二千余家,与恭、通外和内违。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酒酣杀直。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后恭其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
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封建功侯。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又击郡贼瞿恭、江宫、沈成等,皆破,残其众,送其首。遂定淮、汝之地。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阼,谥曰刚侯。
 (节选自《宋三国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直克会,酒酣杀直    克:约定
B. 众人大扰              扰:乱
C.致之大辟    致:招引,引来
D. 皆破,残其众          残:杀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率恭诛其党帅                 其:代指周直


展开余下试题B.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             其:代李通妻子的伯父
C.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       之:代李通的妻子
D.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          之:代指曹操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通“义”的一组是
①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酒酣杀直
②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
③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
④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
⑤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
⑥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
A.①  ③ ④ B. ②  ④  ⑤
C. ②  ③  ⑥ D. ③  ⑤  ⑥
1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李通和陈恭一起在郎陵起兵,李通因陈恭是个无谋之人而瞧不起他,但陈恭被手下杀害后,李通还是为他报了仇。
B. 李通在建安初年,率领自己的部队到许昌投奔了曹操,被授予振威中郎将一职,并帮助曹操打败了张绣,得到曹操的重用。
C.在李通任阳安都尉的时候,他妻子的伯父犯法被捕,李通没有因为妻子的极力请求而网开一面,反而亲自将其送至官府。
D. 官渡之战初期,袁绍和刘表都暗中授予李通官制,但都遭到了拒绝,亲属部下极力劝说,他都不为所动,杀了刘表的使者,自己也因此而升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1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岁大饥,通倾家振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正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8分)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注〕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以后王莽将其废弃,东汉初年光武帝又恢复。
⑴诗歌写到“五铢钱”的用意是什么?(2分)
⑵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这首诗揭示了什么道理?写作意图是什么?(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选自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⑵“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节选自苏洵的《______》。
(3)“臣密今年四十有三,祖母今年九十有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______《陈情表》。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读树
李国文
树是可以读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一九五七年以后有一段日子,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还肯跟我来往,我就常去劳动人民文化共。那些树,给了我特别的依靠。太庙里的古树,那一种令人肃然的沧桑感,也在昭示着我:打倒了,也别趴下,挣扎着,要活下来。好像在说,我几百年立在这里,什么风霜雨电没经过,什么暑热苦寒没熬过,怎么着?不继续存活着! 虽然,它什么也没说,沉默着,但那庄重自敬、从容不迫、卓立挺直、不苟颜色的精神状态,.使我渐浙悟透这点启示。 
这些有了点年岁的古树,既不特别向你表示亲近,也不格外向你表示拒绝。树老了和人老了,有相似之处,老人比较固执,老树比较倨僵,尽管如此,这对那时的我来讲,就是相当友善的态度了。惟其感到可靠,不用提防背后突然的袭击,惟其感到可信,不必担心会兜头泼我一身污水,能在树底下得到这一份苟安,也就难能可贵了。
这些太庙里的,曾经慰我孤独的老树,也许看得多了,久了,它们的身影,居然烂熟于心,如同老朋友那样,有一点变化便会觉察出来。树木如人,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因此,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书,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这就是人和树的不同处。 
所有的人,尤其有了一点名气的人,都会要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惟恐别人漠视,将他忽略或者忘却。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不把他当回事。而树木,没有连根砍掉锯断之前,它的年轮,那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都是密藏不露的。在其中所凝固着的她的一生,也许并不费解,可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人知道。 
不想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这是树的性格。 
惟恐人不知,恨不能吵吵嚷嚷得满世界都对他大惊失色,这是人的性格。微风轻拂之中,枝叶摇摆之际,听那窸窸窣窣的响动,你能感觉到树木也是很有灵性的生物,和所有老年人一样,大概也是很爱回首往事,感叹当年的。应该说,这些仍旧健在的太庙古树,至少见识过北京人从爷爷的爷爷那辈以来的往事:谁忽然红了,谁一下黑了;谁日前赢了,谁后来败了.谁拔份一时,谁窝脖一世;谁平步青云,谁乐极生悲;谁说胖就喘,谁盛极而衰……结果呢,时过境迁,斗转星移,谁也逃不了病的病,老的老,死的死,亡的亡,最终的句号。 
而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继续存在碧瓦黄墙之中,经历着满清的衰亡,民国的沿革,“五四”的启蒙,军阀的混战,日伪的占领,一直到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嗣后政治上的折腾。不管这其间,是显赫的或卑微的,了不起的或马马虎虎的,脚一跺地乱颤的。或蝇营狗苟,稀里糊涂过一辈的人物,也不管怎么样的折腾,鼓捣,翻跟头,跳得天高,最终都有伸腿瞪眼,退出舞台的那一刻。 
所以,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树,能够多少参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摘自《中华散文》2005.10,有删改)
16.作者为什么说读树与读书都是大有益处的事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重点写了树的那些特点?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分)①作者在文章中,写出了人与树 相同的那几方面?(2分,答出两条即可)
答: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卸任与树的三方面不同,告诉了我们三条做人的道理,请回答是哪三条道理。(6分)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展开余下试题A.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只能通过读树获得一份苟安,这说明我们国家当时的政治气候是很不正常的。
B. 读书、读树和读人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读树与读书相通,读树与读书相似,而惟有读树给人的收获最大。
C. 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见证历史;而在历史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的形形色色的人,都逃不了最终的句号。在树与人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D. 作者通过读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人要像树一样,安分守己,知白守黑,无为而为,可以达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E. 本文开篇点题,中间从对树的外形到神态的细致描写中引出作者的感悟,最后仍以“读树”收束全文,首尾圆合,前后照应,文章浑然一体。
六.(12分)
20. 下面的例句蕴含着什么道理?请你仿照例句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4分)
一匹小马当然比一匹大马可爱,但耕地还是要找大马,最好找拖拉机。
道理(2分):
仿写(2分):
22. 东汉末年人物鉴赏家许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此评价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请写出来。(4分)
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省有很多名胜古迹已成为旅游胜地,请你任选一种,为其你写一段广告词。(4分)
要求:①突出名胜古迹特点,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助人为乐历来是最高尚的品质,落井下石永远是卑劣的行径。当年被广泛提倡的大公无私,今天被公而忘私取代。由此看来,有些是非观是固定的,有些是非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当今社会多元发展,思潮滚涌,泥沙俱下。因此,你一定有自己的经历和看法,请“是与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请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不少与800字;⑤ 不得抄袭。
烟台市2006年5月高三适应性练习(一)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36分)
一、(15分)
1.C(A“胴”读“dòng”,B“嬗”读“shàn”,D“漱”读“shù”)
2.B(A谜雾━━迷雾,C闻过饰非━━文过饰非,D防碍━━妨碍)
3.D(查访:调查打听案情;察访: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倾注”侧重注入,“倾泻”侧重自上而下急速流泻。③中两个“是”字领起的内容是并列关系,应该用“也”字来连接,“台海地区”“亚太地区”范围由小到大,是递进关系,应该用“乃至”)
4.B(A“如日中天”是比喻事物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C“南辕北辙”是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应该用“背道而驰”。D“惨绝人寰”是形容悲惨到了极点,多用于描写景象或悲痛,应用“惨无人道”。)
5. A(B句式杂糅;C“加大”和“水平”不搭配;D语序不当,应为“开拓视野”、“陶冶性情”、“提高能力”)
二、(9分)
6.D(这一理论可能解释研究人员不久前首次发现的“超音速破裂”现象。)
7.C(是破裂扩大的速度超过了音速。)
8. A.(这一说法缺乏必要的根椐。)
三、(12分)
9.C(致,在这里是“判处”的意思。)
10.C(代李通妻子的伯父。)
11.D(①②更多地说他做事果敢,④主要说他勇敢。)
12.B(A说李通瞧不起陈恭无根据,C“反而亲自将其送至官府”说法错误,D 说“自己也因此而辞官”错误。)
第Ⅱ卷(114分)
四、(21分)
13.(1) (2分)李通想要谋划杀掉周直,但陈恭以为这件事有困难。(“难”1分,整句大意1分)
   (2)(3分)遇到严重饥荒的年景,李通倾尽家财赈济施舍。(“遭”、“振”各1分,整句大意1分。)
⑶ (3分)正和曹公共力(谋大事),从道义上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废弃国家大事。(“戮力”、“义”各1分,整句大意1分。)
14. ⑴(2分)一再表明刘备复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⑵(2分)昔盛今衰对比,(1分)刘备长于任相择贤与短于教子对比(或“相之贤与子之不肖对比”。)
⑶(4分)揭示了创业难守成更难的道理;(2分)借古讽今,借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史实对当朝统治者提出警戒。(2分)
15. ⑴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 
⑵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国论
⑶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李密
(只给两小题评分,每小题三空,补写出一空得一分,最多得5分,错一字该处即不得分)
五、(21分)
16.(4分)读书能了解地球的历史,把握现在和明天;(2分)读书能掌握人类的智慧,了解自己和人生。(2分)
17.(3分)⑴庄重自敬、从容不迫、卓立挺直、不苟颜色。(1分)
⑵面对挫折磨难,要坚强的生存下去(或“打倒了,别趴下,挣扎着,要活下去”)(2分)
18.(8分)⑴(2分,打出两点即可得2分)一是人老了比较固执,树老了比较倨僵。二是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三是都爱回首往事,感叹当年。
⑵(6分,每条2分)一是要做简单而厚实的人。二是所有的人,尤其是有了名气的人,不要张扬自己。三是人要安分一点儿地活着,不要无谓的折腾。
19.(6分)BE(B“惟有读树给人的收获最大”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E作者没有对树的外形做细致描写。)
六、(12分)
20.(4分)道理:可爱好看,但不实用。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烟台市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